首页 百科知识 关于湖北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关于湖北省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时间:2022-04-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5%。自2004年以来,湖北省GDP增速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已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12%以上。全省开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943.3亿元,增长47.8%,增幅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

关于湖北省2007年
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
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书面报告2007年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8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中央总体要求和省委各项工作部署,认真实施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年度计划,全省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其主要特点:一是速度加快。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4.5%。自2004年以来,湖北省GDP增速连续16个季度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已连续9个季度保持在12%以上。二是协调性增强。经济增长呈现投资、出口、消费协调拉动格局,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26.9%、30.6%和18.1%。三是效益提高。2007年1—11月,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4.5,同比上升25.3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利润增长64.2%,亏损企业亏损额下降40.9%。四是居民收入增加较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85元,增长17.2%;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3997元,增长16.9%。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均为1996年以来最高水平。

(一)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

一是主要农产品生产呈现“产量增、效益好”的态势。全年粮食总产2287万吨,增长3.5%,为8年来最好水平;棉花总产45万吨,增长1.0%。全省农民依靠种植业增收70亿元以上。二是农业结构优化。全年新建优质稻基地3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板块40万亩、优质棉花板块100万亩、“双低”油菜板块1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50万亩、名特优水产基地130万亩和标准化规模畜禽养殖小区580个。全省规模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18家,增加75家;稻花香、银丰集团、国宝桥米等10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三是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省共建沼气池50万口,改厕20万座,完成310万人饮水安全项目;建成通乡公路1217千米、通村油路22389千米;建成乡镇文化站10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10822个。

(二)工业增速快、效益好

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823.0亿元,增长23.6%,增幅同比快3.6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832.4亿元,增长28.4%,增幅高于全省工业4.8个百分点。股份制工业和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432.3亿元和145.9亿元,分别增长26.1%和37.7%,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工业2.5个百分点和14.1个百分点,以上两项合计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5.9%,比重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一是“两个一百”工程和“千亿元产业计划”稳步推进。100个重点工业项目中,中冶连铸设备生产基地、宜化聚氯乙烯、长飞光纤预制棒、华新水泥黄石粉磨生产线、鄂钢冷轧薄板等61个项目建成投产。2007 年1—11月,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576.0亿元,实现利润369.2亿元、税金302.8亿元,分别增长25.9%、70.2%和30.0%。新增东风本田、东风股份、大冶有色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百亿元的企业。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食品6大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其中汽车、石化和钢铁产业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速,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上年增加1513家,达到9059家。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61亿元,增长26.3%,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0.5%。三是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2007年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08.4亿元、利润577.6亿元、税金512.7亿元,分别增长30.1%、64.2%和30.3%,高于上年同期9.0个百分点、43.7个百分点和16.1个百分点。39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利润增速超过60%。全省工业利润、税金总量和增速均创近年同期最好水平。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

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34.1亿元,增长26.9%。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投资59.4亿元、1618.8亿元和2453.1亿元,分别增长31.0%、30.5%和26.0%,三次产业增速基本协调。投资增幅实现了超年度计划、超全国平均水平的“双超”目标。一是工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全省城镇以上工业投资1605.0亿元,增长30.7%,增幅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8.8%,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43.0%,比全省投资增幅高15.2个百分点,增幅同比提高22.1个百分点。二是外商及民间投资增长较快。外商(未含港澳台商)投资完成163.8亿元,增长29.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1571.9亿元,增长44.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7.1个百分点。三是新开工项目和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加快。全省新开工项目9547个,比上年增加840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2760.1亿元,增长29.3%;68个重点项目共到位资金77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5%。四是重点区域投资快速增长。武汉城市圈完成城镇以上投资2602.1亿元,增长33.7%,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5.9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63%,高于上年2.8个百分点。全省开发区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943.3亿元,增长47.8%,增幅同比提高10.4个百分点。五是住宅投资增速趋缓,经济适用房建设加快。全省住宅投资增长23.8%,增幅下降5.6个百分点;经济适用房完成投资49.3亿元,增长97.9%,增幅比上年高13.4个百分点。

(四)内、外贸快速增长

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28.5亿元,增长18.1%,城乡消费市场呈现十多年来少见的同步增长局面。其中,城市市场增长18.0%,农村市场增长18.1%,增幅分别比上年加快2.1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市场已连续45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2007年9—12月连续4个月增长超过20%。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汽车、住房、家电、体育娱乐用品等商品销售均有大幅增长。

外贸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148.6亿美元,增长26.6%。其中,出口81.7亿美元,增长30.6%,增幅高于全国4.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机电产品分别增长50.8%和41.3%,两类产品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0.3%。外商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5.0亿美元,增长13.6%,其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7.7亿美元,增长13.0%。

(五)财政金融运行良好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90.4亿元,增长24.0%。税收收入占比达到73.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256.4亿元,增长20.0%。全省全部金融机构(含外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1211.1亿元,比年初增加1473亿元,同比多增133.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7788.1亿元,比年初增加1084.3亿元,多增247.1亿元。

(六)改革取得重要突破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国家批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行政审批事项、政府规章清理规范、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和政务公开工作迈出了新的步伐。农村综合改革方面,对于农村公益性服务,省财政资金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个农业人口10元;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全面实施;京山、南漳、公安等6个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省级试点经验带动各地试点稳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有了新的进展,已有7家村镇银行挂牌开业。国有企业改革方面,省属重点企业改制重组工作基本完成;投资体制、国资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改革方面,省市县一级预算单位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面达到100%。文化体制改革方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长江出版传媒集团等国有文化集团实行转企改制,产业和品牌优势明显提升。

(七)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好于上年

预计2007年全省单位GDP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3.69%和3.95%。2007年前三季度,列入省“百家企业节能工程”的100家重点耗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下降9.1%。实施火电厂脱硫改造工程,全年脱硫改造投产机组达到200万千瓦。“四个专项治理”显见成效,全省关闭小造纸企业165家、淘汰落后产能100万吨以上,关闭小水泥企业91家、淘汰落后产能900万吨以上,关闭20台共60.3万千瓦小火电机组,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年计划任务。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治理全面启动;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的45个项目已有38个建成或基本建成。荆门市、宜昌经济开发区、武汉市青山区、湖北金洋冶金股份有限公司4家单位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国家支持和省配套安排80多个节能和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总投资40亿元以上。

(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湖北省政府年初向社会公开承诺的实事件件得到落实。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初中校舍改造、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和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建设等一批项目建成。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15个市州和3个县市建立惠民医院;全省建成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000家以上,建设了一批县、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3246.5万人,参合率达到81.6%。就业和扶贫方面,全省城镇新增就业73.6万人,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均超额完成年计划任务。全省145万城市低保对象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范围;110万农村特困救助对象享受农村低保政策。完成1万户、4万人扶贫搬迁建房任务;全年解决10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和30万低收入人口的基本脱贫问题。文化体育方面,省博物馆二期、艺术馆、琴台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建成,为“八艺节”和“六城会”成功举办创造了条件。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对内、对外开放度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持续发展基础不牢。农田水利设施老化,抗灾能力薄弱;农业动植物灾害疫病应急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二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去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目前,食品价格高位运行、劳动力价格上涨、能源资源和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将对物价总水平的上涨产生较大压力。三是企业生产成本趋高。预计国际市场石油、铁矿石、铜、粮食等初级产品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上涨;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可能使部分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上调;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加大、最低工资标准的逐步提高和社会保障支出的增加,也将使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四是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湖北省产业结构偏重,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重,难度大。

二、2008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和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大历史机遇,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今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

——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去年实际涨幅的4.8%以内。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

——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2%。

——城镇新增就业6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4%,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2.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3%。

——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0.4人以内。

实现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拟着重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增加政府投入的同时,充分发挥广大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一是按照九大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抓好种植业板块基地建设。力争新增优质茶园10万亩、优质果园10万亩。抓好黄冈、荆州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争取国家批准孝感和荆门大型商品粮基地续建和新建。抓好21个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县标准粮田建设。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重点户)建设,扶持一批万头生猪、千头奶牛养殖基地建设,新增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10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支持范围;力争再培育5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二是继续安排长江、汉江堤防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32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34处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争取国家再安排15处以上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开工建设,完成50座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主体工程,开工一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四湖”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着力抓好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粮食产业和低产林改造工程等项目建设,新建高产农田200万亩。抓好农业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示范片,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三是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安排好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项目;新建沼气池40万口;继续抓好12个血吸虫重疫区县(市、区)“整县推进、综合治理”工作;建成通乡油路850千米、通村油路12000千米;抓好乡镇文化站和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稳步推进“百镇千村”、“万乡千村”和“双百”市场工程。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继续抓好“千亿元产业计划”实施。大力支持东风汽车公司与PSA集团、日产、本田汽车公司合作,发展东风自主品牌轿车。支持武钢三硅钢、三冷轧建设全国最大的硅钢生产基地和汽车钢板生产基地。抓好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及下游配套项目建设。继续支持农副产品加工业上档升级。大力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提高产业竞争力。二是继续实施“三个三工程”。支持100家骨干企业做大做强、100家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推进100个重点工业项目加快建设。抢抓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机遇,引导和鼓励武船、武重、武锅、长动、青山造船厂等一批企业加快发展。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培育和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力争100个重点工业项目有50个以上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三是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继续做好中芯国际、富士康多晶硅、普诺第三代移动通信基站等重点项目的配套和服务工作;加快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建设;抓好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一批项目启动工作,将生物产业逐步培育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大力培育自主创新能力。贯彻湖北省委、湖北省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北的决定》,依托大院、大所、大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策划建设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扶持建设一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加快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组织实施一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和重大新产品开发项目;积极争取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组织省重大科技项目攻关,着力突破制约湖北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加快形成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新优势。拓宽高新技术产业融资渠道,争取湖北省信息、生物、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项目进入国家创业风险投资试点范围。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全面落实湖北省政府《关于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促进全省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是尽快研究制订《湖北省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和重点服务行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全省服务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先期规划建设一批与优势产业集群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园区。二是促进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服务业加快发展。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优势,争取建设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现代物流网络中心和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等现代服务业体系;支持襄樊、宜昌等副中心城市加快发展服务业;重点加强对物流、旅游、文化、金融、信息、中介6大行业的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在湖北省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三是加强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深化服务业领域改革,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在行业准入、价格政策、税收政策、用地审批和投融资等方面,加大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对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地、用电、用水、用热同价。增加对现代服务业的投入。省政府设立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及其自主创新的扶持,同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现代服务业。

(四)努力保持固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

一是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的投资。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和农村、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方面。二是加大工业投资力度。积极引导非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外资投向工业,特别是现代制造业。重点抓好80万吨乙烯、南车集团武汉生产基地、武烟搬迁改造、鄂钢宽厚板、东风乘用车等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做好西门子与长动合资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三是抓好一批交通、能源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武英高速、清江水布垭水电站、大别山电厂、武合铁路、宜万铁路湖北段等项目建设,争取武汉至宜昌铁路尽早开工。继续做好湖北大畈核电、神农架机场等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四是促进重点区域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进一步推进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进程,抓好一批重点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努力营造有利于项目引进和产业发展的软硬环境。坚持“一主三化”方针,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建成一批销售收入过10亿元和利税过亿元的产业集群。

(五)大力推进改革开放

抓紧制定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争取国家审批后尽早启动。按照“重在试验、贵在创新”的原则,大胆探索,敢于突破,努力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的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快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减少收费项目;继续加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核准、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投资门槛,扩大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确保“三个一批”企业改制重组完成;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探索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建立省、市、县金融生态监测评价体系,推动区域、企业、社区、农村4大信用工程建设。积极推进生产要素、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和节能减排激励机制改革。完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二氧化硫排放收费政策,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积极适应国家出口退税政策、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政策和外资政策调整,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扩大出口,控制“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加快推进“大通关”工程,全面提升湖北省口岸通关能力。支持各地开发区加快体制、机制、技术和环境创新,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能力,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全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的优势,大力引进和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支持武钢、宜化等企业开展境外投资。

(六)大力促进节能减排

抓住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建设一批节能减排重点项目。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继续抓好小造纸、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四个专项治理和小制革、小印染等“十五小”治理工作。坚持实行“两停止、两不准”政策。二是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节能减排。支持一批节能重点项目和示范项目。在冶金、电力、石化、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推广一批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节能减排技术。推进节能清洁发电,推行差别电量计划,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水电和大型高效火电设备利用率。实施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火电厂脱硫等重点减排工程。继续抓好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及影响区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争取国家启动汉江中下游水污染防治项目。三是抓好循环经济试点。加快推进第一批35家重点企业、3个产业园区和2个县市循环经济试点,启动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项目。

(七)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积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教育方面,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中小学预算内公用经费补贴标准,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支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农村寄宿制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公共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方面,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支持一批县医院、乡镇卫生院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批村卫生室。进一步改善农村县、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扶贫开发方面,用好国家比照西部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库区的扶持;坚持整村推进、片区开发、产业扶贫、搬迁扶贫和对口帮扶等措施,努力解决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和低收入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鼓励和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面向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大力改善农民工进城就业环境,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继续推进农民工留守家庭综合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力争全省社会保障扩面新增180万人次。加快建立廉租房制度,大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缓解城市低收入家庭和进城务工人员家庭住房困难。支持城市社区、县(市)残疾人基础设施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设施建设。安全生产方面,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有效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加快建立全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旅游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加强“一江两山”、红色旅游、武汉都市旅游等重点景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旅游名镇;增加文物保护工作投入,安排好湖北省图书馆新馆、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建设工程;继续抓好乡镇文化站、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切实改善基层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设施条件。

认真贯彻国家发改委对粮油肉等启动临时价格干预政策措施,抑制物价过快上涨。加强粮食、食用植物油、肉类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和其他紧缺商品的生产,切实保障供应。稳定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地方调价项目。加强价格监测和市场监管,加大价格执法力度,依法查处各种价格违法行为。完善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加强物价政策宣传和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

各位代表,我们将按照湖北省委九届二次会议的总体要求和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计划,在省人大、省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和支持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谢谢各位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