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胶州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胶州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时间:2022-1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1年,胶州市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民营税收34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7万人。担保公司发展到6家,担保额达23.2亿元,小贷公司达到4家,其规模和数量居青岛五市第一。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陆港功能日益凸显,物流大厦建成启用,国检机构正式入驻,国际物流园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

胶州市2012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2011年,胶州市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干事创业,科学发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地方生产总值达到668.3亿元,同比(下同)增长15.8%;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6.7∶56.4∶36.9。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3亿元,增长30%;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7亿元,增长17.3%;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24亿元,增长23.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318元,分别增长14.5%和18.1%。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一)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经济平稳向好

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洋河采摘节等节会农业项目成为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59家,直接带动农户12.1万户,占全市农村总户数的60.5%。加大农田水利设施投入,完成水利投资4.4亿元,建成各类水利项目237处,新增和改善有效灌溉面积7.7万亩,改善除涝面积3.6万亩,解决了8.7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河道7公里,治理水土流失13.5平方公里,荣获“全省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先进市”。全面开展绿色生态胶州建设,总投资15.7亿元的绿廊、绿屏等八大绿化工程基本完成,实现道路绿化306.6公里,新造林2.3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39.2%。海洋渔业加快发展,“网栏养虾”、“梭鱼与中国对虾混养”等30余项先进实用技术不断推广。

(二)工业结构加速优化科技创新水平不断提高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5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528亿元,增长32.4%。机械装备、食品加工、服装鞋帽、木器家具四大产业集群向高端化发展,自主创新水平显著提升。机电电子、数字化装备、生物科技、风电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总投资30亿元的海尔无氟变频空调项目一期和总投资22亿元的青岛高校软控产业园项目投产;中集冷藏产业基地产品出口份额占全球市场比重1/3;以黄海生物制药、海大生物为代表的海洋生物产业快速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实现民营税收34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7万人。企业行业协会不断壮大,涉及会员企业达500余家。企业上市工作进展顺利,东方铁塔成功上市,海众锅炉、汇金通电力设备等企业成功引进战略投资者。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通过省级、青岛市级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数量稳步提升,荣获“省产学研合作创新优秀先进集体”称号。品牌创建成效显著,共获省级以上著名(驰名)商标26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15个。节能降耗成效显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快推进,成功创建“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市”。

(三)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产业档次加速提升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完成服务业增加值246.3亿元,增长15.3%。现代物流发展势头强劲,集装箱中心站与西安、石家庄实现对开班列,周平均运量比2010年年底翻了一番;华储钢材市场交易量突破80万吨,交易额达40亿元;福兴祥物流三期、春明物流相继投入运营。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新引进商业银行3家,证券公司1家,全市银行机构达到17家,金融机构总数达到45家,各项存款余额351.5亿元,贷款余额243亿元,新增贷款70.3亿元,存贷比提高到69.1%。担保公司发展到6家,担保额达23.2亿元,小贷公司达到4家,其规模和数量居青岛五市第一。房地产业稳步发展,完成房地产投资40.8亿元,增长59%。节会经济蓬勃发展,对交通、商贸、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带动作用明显提高。服务外包产业成功破题,新引进投资20亿美元的新加坡亚星信息产业园和投资300亿元的英蓝国际服务外包科技城两个重大项目。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现,全市开工在建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0余个,新签约储备黄河钢铁物流等投资过亿元项目10个。

(四)定向招商深入实施,对外贸易增势强劲

不断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引资质量显著提升。引进外资项目92个,实现到账外资4.2亿美元,增长26.5%,其中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2个,实现到账3.6亿美元,占总量的84.9%。新签约内资项目166个,实际利用内资93.2亿元,增长15.8%,其中过亿元内资项目67个。成功引进注册资本4980万美元的宜德海浪发电、投资25亿元的北斗卫星导航民用设备等高新技术项目。服务业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服务业实现到账1.9亿美元,增长45.2%。对外贸易再创新高。累计完成进出口总值55.7亿美元,增长27.6%,成为山东省首个进出口过50亿美元县级市。实现外贸出口41.2亿美元,增长28.1%。重点企业出口增势强劲,中集冷藏箱制造等5家企业出口过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大幅增长。全市共有出口实绩企业915家,其中民营出口企业达到514家,占全市出口比重超过20%。

(五)载体建设全面提速,综合承载功能日益提高

积极推进园区、创业平台等载体建设,“三大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新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资金60亿元,“七横四纵两环”道路工程及沿线管网铺设全面完成,热源厂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少海新城完成投资46亿元。南湖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北湖道路、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胶州湾国际物流中心陆港功能日益凸显,物流大厦建成启用,国检机构正式入驻,国际物流园信息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加快推进16.7平方公里西部新城片区改造,三宋片区首期59万平方米安置楼及开发楼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总投资16亿元的青岛禧徕乐国际家居博览城加快建设。7平方公里三里河下游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展开,新城区与少海新城连接的76万平方米城市景观公园加快建设。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综合承载力,天泰金融广场、中小企业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加快推进。

(六)城市建设纵深推进,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

现代城市功能设施日益完善。投资1.1亿元,改造完成广州路等8条老城商业街。喜来登、时代锦江等五星级酒店主体完工,总投资10亿元的市民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有序推进。新城区北中轴线景观带顺利开园,南中轴线景观带施工工程全面展开,云溪河、三里河、青年水库加快融入城市中轴线景观带。旧城和旧村改造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村民房屋拆迁面积150万平方米,在建安置楼面积57万平方米。城镇交通设施进一步完善,胶州湾大桥胶州连接线工程即将开工;全长29.5公里的站前大道和全长11.3公里的九城路全线通车;40.5公里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全部完成;汽车站和中达客运站整体搬迁,汽车客运总站和客运西站启动运营。以城区“三河”和境内大沽河、胶莱河等骨干河道为重点,推进水系环境改造,投资2.5亿元对“三河”部分河段进行综合整治,沿河景观大幅改善。扎实推进环境综合整治,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李哥庄镇和城区北部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加快实施。

(七)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总投资20.5亿元的12件实事项目完成投资11.3亿元。深入实施惠民政策,销售“家电下乡”及“以旧换新”产品36.2万台(部),销售额10.2亿元,兑付补贴资金9780万元。深入开展安全校园和优质学校创建工作,投资3亿元加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城乡医疗设施,启动总投资5亿元的新城区医院建设工程,加快阜安、中云等4处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加大村级文化建设投入,全部村庄拥有文化大院。保障体系不断完善,29.6万城乡居民纳入社保范围,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实现青岛市级统筹,城市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年4320元和2604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5.8万人,引进外来务工人员2.2万人。积极推进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在青岛五市率先完成473户改造任务。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胶州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高端产业规模较小,科技创新能力有待提高;城乡一体发展任重道远;公共服务还不够完善,等等。

二、2012年工作思路

计划安排2012年全市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68.5亿元,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41.2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2亿元,增长1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0.3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16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14289元,增长16%。

(一)积极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深入分析经济发展和运行趋势变化,准确把握和利用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效防范经济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把握国家财政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投入和支持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等方面机遇,增强财力资金引导和扶持作用,落实分类指导、有扶有控调控政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提升居民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优化投资结构,稳步推进高端产业、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的项目建设。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职教中心及相关培训基地建设,培养本土化实用型人才。深化实施节能减排,健全考核机制,强化政策引导,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推进海陆统筹,打造蓝色枢纽。加快发展海洋、涉海和临海装备制造业及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等现代海洋产业,推动黄海生物制药、福兴祥物流等海洋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编制全市产业发展战略规划,全面摸清产业发展基础,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方向。坚持创新驱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大型数字化橡胶生产装备、平面显示、高效节能电机、无氟变频空调整机、生物科技、新能源整车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凸显海尔胶州创新化产业园、北斗卫星导航民用设备产业园等产业项目科技引领作用。抓好海众锅炉、汇金通电力设备等企业的上市工作,做好拟上市企业的培育、推介工作。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壮大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特色商贸、蓝色金融等产业,快速推进英蓝国际服务外包科技城、天泰金融广场等项目建设。健全金融体系,提升资本运作水平,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壮大文化产业,培育发展节会市场,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重点办好“第三届中国秧歌节”。

(三)加快重大载体和重点项目建设

围绕“一区一港一带”对接功能区建设,加快提升各主体功能区的项目承载力和整体形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建设齐头并进。不断提升滨海新城功能档次,加快完善产业新区基础设施配套,推动海湾大桥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少海新城北湖景观、五星级酒店等重点工程建设,突出商务、休闲、科研功能,承接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辐射。加快胶州湾国际“陆港”建设,提升中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运输能力。进一步完善物流大厦职能,争取海关等职能部门进驻。加快实施大沽河治理工程,突出人文生态、滨河居住、休闲旅游功能,提升大沽河生态产业带水利支撑和保障能力。推进西部城区安置楼等项目建设,抓好区域内定向招商,力争实现禧徕乐国际家居博览城项目主体竣工。积极争取市经济开发区上升为国家级开发区,并在区内设立海洋经济特色园区;推动市产业新区申报省级园区。

(四)突出抓好定向招商和对外贸易

根据全市产业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加快推进在谈项目和引进重点项目的落实进度。推动总投资32.6亿美元的42个投资过千万美元在谈项目的跟踪和洽谈,争取其中10个项目于2012年一季度顺利签约并办理注册手续。加快建设总投资8.3亿美元的21个外资大项目。对有增资意向的阿法拉伐工业、奥普莱电机、台励福机器设备等21个项目做好服务和促进工作,确保实现增资扩股。加快转变贸易方式,优化贸易发展结构,力争全年一般贸易出口比重达到45%。不断壮大民营企业,力争新增出口民营企业50家,民营企业出口比重超过23%。

(五)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着眼融入大青岛全域规划,加快提高城市功能品质。推动喜来登、时代锦江等五星级酒店全面运营。加快市民文化中心、会展中心、体育中心建设工程,争取早日投入使用。继续推进片区改造,启动城区大同、河头源、杨家林等村庄改造工作,加快村民安置楼建设工程。不断优化城乡道路交通状况。推动兰州东路、福州北路等9条市区道路和北京路、上海路、青岛路3处铁路下穿桥工程建设,推进老城区5条老城商业街综合整治,加快实施蓝河路、李陆路等15条农村道路和桥梁工程。推进双积路、温州路、海湾大桥胶州连接线等6项重点工程开工建设。继续推进“三河”整治和三里河下游城市景观公园建设,改善城区河道水质及周边生态环境。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抓好环境整治、饮水安全、道路建设等工程,加快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进程,推进张应、九龙等镇处集中供水工程。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做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工程。继续实施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强化中小学和幼儿园校园安全及出行安全工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完善院前急救体系,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加快推进新城区医院建设,新建市计生中心、妇幼保健院。拓展和提升城市精神,完善市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扶助,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增加粮食直补,促进农民增收。积极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新10年扶贫开发纲要,加大低收入人群扶持力度。推动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覆盖城乡居民,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努力打造“平安胶州”,加强食品、药品、生产安全监管,强化社会监督,依法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抓好双拥、计划生育、老龄、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爱国卫生等各项工作。

(胶州市发展和改革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