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

时间:2022-0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内蒙古自治区十分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调出区。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_内蒙古旅游

一、 经济发展概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地区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逐渐实现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加工制造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变。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成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 自治区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2—2009年,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2003—2011年,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速连续9年均在14%以上。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生产总值达到14359.88亿元, 扣除价格因素, 比2002年增长3.5倍, 年均实际增长18.3%。 全区地方财政总收入由2002年的100多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261.81亿元, 年均增长30%以上, 10年上了两个千亿元的台阶。 2002—2011年, 全区固定资产投资由715.09亿元增加到10899.79亿元, 投资规模增加了14倍多, 投资增速之快、 规模之大达到历史之最。

内蒙古自治区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机遇, 借力于国家经济进入重化工业阶段的契机, 结合地区实际, 发挥比较优势, 逐渐形成了能源、 冶金、 农畜产品加工、 化工、 装备制造、 高新技术六大优势特色产业体系。 同时, 内蒙古自治区坚持对内搞活、 对外开放的发展方针, 逐步形成了全方位、 多层次的口岸开放格局, 对外贸易取得了长足发展。2002—2011年, 全区进出口总额由30亿美元增加到119亿美元, 增长近3倍。 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 内蒙古自治区十分注重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02—2011年, 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由9683元提高到41481元, 年均增长17.5%。 其中,2011年全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总量在全国的位次由21世纪初的第25位上升至第10位; 2003—2011年, 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在西部12个省区市中连续9年位居第一。2011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6642元, 比2002年增长2.2倍, 扣除价格因素,10年中年均实际增长9.7%。

进入21世纪以来, 内蒙古通过主导产业的 “再集约、 再集聚、 再配套” 打造以呼包鄂为龙头的蒙西经济板块, 以优势产业的 “再布局、 再融合、 再互补” 为手段加快蒙东地区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从加快建设以呼包鄂为核心的西部经济区, 到规划发展以呼包鄂为核心构建沿黄河交通干线经济带, 再到东部五盟市经济圈的加快发展, 两大经济圈的崛起, 为自治区优化生产力布局结构创造了条件。 如今, 呼包鄂 “金三角” 地区经济总量、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占到了全区一半以上, 蒙东五盟市整体经济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 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增速连续几年超过全区乃至全国平均水平。 在推动两大经济板块快速发展的同时, 内蒙古通过政策资源、 劳动力资源、 自然资源和资本要素的高效组合, 支持蒙西、 蒙东两大经济板块突破区域界限并通过产业互补搞联合, 鼓励各盟市突破行政界限并通过产业分工搞协作, 引导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开发高附加值、 高效益产品走出自治区并放眼国际市场谋发展, 推动高效生产力的再布局、 再集聚、 再优化, 形成各盟市、 各产业的整体发展优势。 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全区加快建设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 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有序流动。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三大产业结构更加协调, 农牧业基础地位日益巩固, 工业主导地位显著增强, 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自治区目前已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调出区。 第二产业方面, 全区新能源、 现代煤化工和以稀土、 光伏为主的新材料产业迅猛发展, 风电装机、 发电量均居全国首位; 煤制油、 煤制烯烃、 煤制二甲醚、 煤制甲烷气、 煤制乙二醇等国家新型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陆续建成投产; 装备制造业保持年均40%以上的高速增长; 云计算、 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32家。 与此同时, 内蒙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繁荣活跃, 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总之, 在21世纪前十几年中, 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 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实现全区生产总值18032.8亿元, 按可比价格计算, 增长7.1%。其中, 第一产业增加值1618.7亿元, 增长3.0%; 第二产业增加值9200.6亿元, 增长8.0%; 第三产业增加值7213.5亿元, 增长8.1%。2015年, 内蒙古自治区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1903元, 增长7.4%, 按年均汇率计算折合为11547美元; 城镇化率达到60.3%, 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比。 内蒙古一、 二、 三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21.5∶42.1∶36.4调整为2015年的9∶51∶40, 地区经济总体上完成了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2015年,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 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 十八届三中、 四中、 五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按照 “五位一体” 总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发展理念和“8337” 发展思路, 着力推进 “十个全覆盖” 等重点工程建设,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经济总体发展实现了稳中有进、 稳中有好、 进中有创、 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 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民生事业持续进步, 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实现了 “十二五” 圆满收官, 为 “十三五” 经济社会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 交通事业发展

随着自治区经济的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交通运输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铁路网络进一步完善, 公路等级大幅提升, 民航机场建设步伐加快, 航线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全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 为富民强区和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按照全区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 2016年在交通方面, 力争将呼和浩特至银川、 包头至西安、 满洲里至海拉尔至齐齐哈尔、 通辽至乌兰浩特至海拉尔、 集宁至大同、 锡林浩特张家口、 巴彦浩特至银川等高铁项目纳入国家 “十三五” 规划盘子或中长期规划, 加快推进呼张客专和通辽赤峰至京沈客专建设, 开工建设呼和浩特新机场, 争取全年铁路建设里程达到5400公里, 公路建设规模达到2万公里, 力争完成投资1250亿元以上。

(一) 铁路交通

经过多年努力建设, 内蒙古自治区铁路网逐渐趋于完善, 客、 货运实现了从量到质的飞跃, 初步建成了通往全国各地的铁路旅游交通网络。 “十二五” 期间内蒙古先后建成集宁至张家口、 集包第二双线、 锡林浩特至乌兰浩特、 扎兰屯至阿荣旗、 额济纳至哈密、 锡林浩特至二连浩特等49个铁路项目, 共建成铁路约4936公里, 其中新建3506公里, 改扩建1430公里。 全区铁路运营里程2015年年底可达1.35万公里, 居全国首位, 比 “十一五”末增加4000公里, 增长约42%。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铁路线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下属的三个铁路局管辖:

(1) 哈尔滨铁路局管辖部分, 包括呼伦贝尔市全境。 铁路线路有: 干线2条, 即滨洲线 (哈尔滨—满洲里)、 牙林线 (牙克石—满归)。 支线5条, 即博林线 (博克图—塔尔气)、 伊加线 (伊图里间—加格达奇)、 伊敏线 (海拉尔东—伊敏)、 朝乌线 (朝中—莫尔道嘎)、 卓江联络线 (牙克石—汇流河)。

(2) 沈阳铁路局管辖部分, 包括兴安盟全境、 通辽市全境、 赤峰市南部。 铁路线路有:干线2条, 即平齐线 (四平—齐齐哈尔)、 京通线 (北京北—通辽西)。 支线4条, 即大郑线 (大虎山—郑家屯)、 通让线 (通辽东—让湖路)、 通霍线 (通辽北—霍林河)、 通辽南线 (通辽—通辽南)。

(3) 呼和浩特铁路局管辖部分, 包括呼和浩特市、 包头市、 乌海市、 鄂尔多斯市、 巴彦淖尔市、 乌兰察布市、 阿拉善盟、 锡林郭勒盟、 赤峰市北部。 铁路线路有: 干线4条, 即京包线 (北京北—包头)、 包兰线 (包头西—兰州东)、 集二线 (集宁—二连浩特)、 集通线 (集宁—通辽北)。 支线7条 (含一条环线), 即包白线、 包石线、 包环线、 乌吉线、 海公线、 郭查线、 包神线。

(二) 公路交通

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公路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加快建设高速公路、 一级公路, 新、 改建农村牧区公路, 一个以高速、 一级公路为骨架, 农村牧区公路为补充的公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截至2015年年底, 内蒙古自治区公路总里程达到17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突破6000公里, 一级公路突破6000公里, 实现了90个镇县区通高速或一级公路, 65.23%的行政区(嘎查) 通沥青水泥路。2015年, 全区公路完成旅客运输总量19820万人次, 旅客周转量365.9亿人公里; 货运量12.7亿吨, 货物周转量4401.5亿吨公里。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国家级高速公路主要有12条, 已建和规划建设的省级高速公路主要有9条, 分别是:

(1) 阿力得尔—锡林浩特高速公路, 简称阿锡高速 (S20)。

(2) 海拉尔—乌兰浩特, 简称海乌高速 (S21)。

(3) 呼和浩特—白音查干, 简称呼白高速 (S22)。

(4) 鲁北—霍林郭勒, 简称鲁霍高速 (S23)。

(5) 兴和—巴拉贡高速, 简称兴巴高速 (S24)。

(6) 锡林浩特—张家口, 简称锡张高速 (S27)。

(7) 呼和浩特—朔州, 简称呼朔高速 (S29)。

(8) 呼和浩特—准格尔旗, 简称呼准高速 (S31)。

(9) 乌海—银川, 简称乌银高速 (S33)。

境内国道主要有14条, 分别是:

(1) 北京至拉萨的G109国道, 由清水河县十七沟进入内蒙古, 经鄂尔多斯、 大饭铺、东胜、 查汗淖、 深井, 于石嘴山市出境并与G110国道相接, 穿越呼和浩特市、 鄂尔多斯市、 乌海市, 是贯穿西部地区南路的大通道, 区内全长603公里。

(2) 北京至银川的G110国道, 由兴和县老爷庙进入内蒙古, 经集宁、 呼和浩特、 包头、 临河、 乌海市至麻黄沟出境, 是内蒙古西部腹地东向首都、 西向宁夏的国家主干线公路, 区内全长838公里。

(3) 北京至加格达奇的G111国道, 由赤峰市兴巨德进入内蒙古, 经通辽、 乌兰浩特,扎兰屯至加格达奇, 是内蒙古东部通往首都的主干线, 全长1606公里。 G111复线两次跨经内蒙古境内, 第一段兴安盟境内的音德尔—塔子城段, 全长18公里, 第二段呼伦贝尔市境内的大杨树—嫩江段, 区内全长129公里。

(4) 明水至沈阳的G203国道, 经通辽市的岗岗村、 查日苏、 三眼井, 区内全长43公里。

(5) 锡林浩特至海安的G207国道, 经灰腾梁、 哈叭嘎、 宝昌, 从三号地入河北省张家口市, 区内全长306公里。

(6) 二连浩特至长治的G208国道, 经二连浩特、 赛罕塔拉、 集宁、 土贵乌拉、 丰镇,由德胜口入山西省, 区内全长466公里, 是国家主干线公路, 也是通往二连浩特口岸的重要通道。

(7) 呼和浩特至北海的G209国道, 经昭君坟、 和林、 清水河, 由川峁入山西省西部,区内全长184公里。

(8) 包头至南宁的G210国道, 经树林召、 东胜、 阿腾席连、 兰家梁, 由川峁入陕西省西部, 区内全长199公里。

(9) 绥芬河至满洲里的G301国道, 从阿荣旗阿甘界进入内蒙古, 经音河、 牙克石、 海拉尔、 巴彦库仁至口岸重镇满洲里, 区内全长630公里, 是国家主干线公路。

(10) 图们至乌兰浩特的G302国道, 由吉林省界石头井子入内蒙古, 区内全长34公里, 是兴安盟通向吉林省白城地区的重要通道。

(11) 集安至锡林浩特的G303国道, 从吉林省界巴西进入内蒙古, 经通辽市、 赤峰、锡林郭勒盟达锡林浩特市, 区内全长730公里。

(12) 丹东至霍林河的G304国道, 由辽宁省界浩勒宝入内蒙古, 经甘旗卡、 通辽、 舍伯吐、 鲁北达霍林河煤田, 是北临乌珠穆沁草原和阿尔山林区, 东通辽宁省沈阳市的大通道, 区内全长409公里。

(13) 庄河至林东的G305国道, 由大黑山进入内蒙古, 经贝子府、 新惠、 哈拉道口、红山、 玉田臬、 海日苏抵林东, 区内全长338公里, 此线是贯穿赤峰地区腹地, 南往辽西走廊的重要通道。

(14) 绥中至经棚的G306国道, 由南三十家子入内蒙古, 经大明、 小城子、 赤峰、 杜家地、 土城子达经棚镇, 区内全长350公里。 该线为赤峰市西部山区, 北向锡盟草原, 南往辽西走廊的又一重要通道。

(三) 民航交通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内蒙古自治区不断加大机场建设力度, 拓展和优化航线网络结构, 增强航空运力, 构建多枢纽、 多层级的机场体系和航线网络体系。 近几年来, 自治区航空运输总周转量平均增速位居全国前三位。

截至2014年年底, 内蒙古民用机场总数为18个, 通勤通用机场5个, 自治区内绝大多数盟市都有了机场。 国内首个通勤航空试点项目——阿拉善通勤机场正式通航, 呼伦贝尔拓宽通用航空服务领域试点稳步推进, 辖区首家基地运输航空公司——国航内蒙古有限公司取得运行合格证

从航线网络布局来看, 自治区的航线网络已经形成了各盟市连接首府进而辐射全国的格局。 各机场的通达性得到了显著提高, 除新建机场外, 各支线机场与呼和浩特市之间都实现了当天往返。 截至2014年年底, 各机场开通的航线数量增加到280条。 除拉萨外, 呼和浩特机场已开通至全国所有省会城市的航线, 基本实现与省会城市全部通航; 与中国台北、 中国台中、 中国香港及蒙古乌兰巴托定期通航; 来往于北京的航班量不断增加。 2014年, 内蒙古地区旅客吞吐量达到1491.6万人次, 货物吞吐量达到7.6万吨。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运营的支线快线扩展到锡林浩特、 通辽、 赤峰、 乌海四个盟市, 加之区内通用航空服务快速发展, 使内蒙古自治区内外航空交通变得日益便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