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盐锅峡水电站是这样先行的

盐锅峡水电站是这样先行的

时间:2022-03-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盐锅峡工程分局购买的原木堆在刘家峡,这批原木有一千立方米。盐锅峡水电站上游是大山深峡,下游黄河右岸崇山峻岭,左岸也是大山,不远处又有湟水与黄河交汇。盐锅峡水电站要尽快建成,交通“封锁”线必须打通。《厂志》对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生产、管理、改革以及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翔实的记叙。同年同月的27日,盐锅峡水电站与刘家峡水电站同时开工。
盐锅峡水电站是这样先行的_黄河三峡水电文化

我们还是来听一曲“花儿”:

黄河上渡过一辈子,

浪尖上耍花子哩;

双手摇起个桨杆子,

好像是虚空的鹞子。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尤其是河湟地域,到处都能听到一种或高亢悠扬,或婉转苍凉的民歌,这种民歌被称为“花儿”。“花儿”出自田野劳作者包括采薪者、放牧人、脚户哥、筏子客等等之口。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用以抒发情怀,歌咏生活。上录的“花儿”是放筏人的歌,曾经响亮在1958年的时空。这年秋天,盐锅峡水电站工程开工,建设工地急需木材。盐锅峡工程分局购买的原木堆在刘家峡,这批原木有一千立方米。由于木笼栈桥土石混合围堰改为草土围堰,所需木材量大幅度减少,但这仍不是小数目。当时公路不通,铁路未修好,当然大原木不能像麦草一样,人力背,毛驴驮,去翻山间小道。于是水电建设者的才智在黄河的浪涛上闪耀出亮光。他们请出生长在黄河三峡的放筏人,把原木编成木排,挑选水性好的工人,带领放筏人把木排漂放到盐锅峡。

1958年秋天的黄河流量大,水势汹涌。筏子客手握大桨,驾着木排,木排离刘家峡,过牛鼻子峡,一直漂放到盐锅峡黄河十八坎。

脚户哥你把个车赶,

水手哥你把个桨扳;

困难的面前抢着干,

才算是英雄者好汉。

又一队木排漂下来了,筏子客唱着新编“花儿”。在非常困难的年代,在非常艰苦的工作中,筏子客的“花儿”新词,叫如今的人们听得民工受水电建设者“困难的面前抢着干”的感染而流露的精神面貌。

在浪尖上身手勇健灵捷如晴空飞鹞一般的筏子客和飘荡在浪涛上的木排队,给黄河添了一道颇富诗情画意的风景。其实当年水电建设者面对的是没有一丝诗意的艰苦劳动,流不完的汗水以及无穷尽的困难。用古老的放排方法给现代工业文明的建设工地运送木材,正好说明了这个建设工地首先面对的是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即交通运输困难。

1958年的秋天,盐锅峡水电站开工了。我们已经知道,当时公路不通,铁路还未修好。盐锅峡水电站上游是大山深峡,下游黄河右岸崇山峻岭,左岸也是大山,不远处又有湟水与黄河交汇。这座水电站的建设工地,被大山大河包围着或者说封锁着。

笔者的岳父当年在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工作。他从大上海支援大西北建设来到刘家峡,担负着刘家峡、盐锅峡两座水电站的机械系统设计任务。他从刘家峡工地去盐锅峡工地,得先从小川经古城步行约15里到四沟。四沟如今建有一座现代的化肥厂,当年却是一条雨季能遇上山洪旱季只有乱石的荒沟。在这荒沟里走上四五里路,就见一座只有羊肠小路盘旋二十多里的大山横在面前。翻过这座大山,才能看见汹涌在盐锅峡里的黄河。曾听岳父讲,走一趟盐锅峡,得整整走上四五个小时,而他是刘家峡工程局为数不多的高级工程师。

在专线火车未通的近两年的时光里,岳父无数次地翻山越岭走在这条路上。在留下水电建设者足迹的这条小道上,半个世纪后又开通了一条公路。为了探寻岳父当年和着汗水的足迹,为了体验水电建设者当年或许是格外历练付出的这种艰辛,笔者乘车在这条尚未完全竣工的路上走了一回。小车爬上这座险峻荒芜的大山之腰,笔者站在大山之上,见初夏的阳光里,山风已吹几分灼热之气。在这尘土深过野草的山道上跋涉,当年该是如何景象?再看山下,盐锅峡谷黄河还远,心里不禁为岳父和所有曾经走在这条路上的水电建设者的吃苦精神、敬业精神、主人翁精神而感念感叹。

这里记下盐锅峡水电站曾经如何面对交通问题的困惑,以使今天的读者了解当年水电建设者曾经走过什么样的道路。

盐锅峡水电站要尽快建成,交通“封锁”线必须打通。

首先着眼公路交通,先是从兰青线修支线,跨湟水以通工地。湟水是黄河上游重要支流之一,从青海蜿蜒而来,流经盐锅峡水电站下流不远处汇于黄河,恰好断了水电站工地的左岸交通。当时湟水河上没有桥梁,水电建设者便先建了湟水河码头,由一艘载重24吨的渡船摆渡。同时,筹划修建湟水公路桥,并于1958年11月建成通车。1959年,这座半永久性的桥被洪水冲毁,于是只能又靠渡船了。待到后来湟水新桥建成通车,已是十年后的1969年的事了。

为了连接黄河两岸,盐锅峡水电站筹建初期,在坝址下游1000米处也修了一座临时码头,也用一艘渡船来摆渡,只是这艘渡船载重只有16吨。用这样一艘渡船来承担建设工地两岸的物资、行人的渡河任务,显然难以满足需要,于是又增加一艘渡船摆渡在黄河之上,也是一艘载重24吨的渡船。

还有,1959年的1月,水电建设者在坝址下游九百米处架设了一座钢丝绳索桥,作为连通两岸的人行便桥。这座钢丝桥宽不足2米,长约250米。走在这座一步一晃真正像是走钢丝一样的桥上,脚下大河浩荡、河水咆哮,水电建设者自有一番“人与黄河”的感受在心头。水电人可以亲近黄河,水电人可以改造黄河,水电人能够征服黄河吗?

1960年6月,盐锅峡河谷响起火车汽笛的回声。好响亮的汽笛啊!刘家峡专用铁道建成通车了,但这时只通到盐锅峡。火车跨黄河盐锅峡铁路桥而来,又将沿着黄河的指引直通刘家峡。朝东而去可以通八盘峡、通河口南、通省城兰州。而且,大型的水电站设备,可以由盐锅峡火车站经支线直接运到发电厂房。驶进工地的火车,以响亮的汽笛向水电建设者致意,同时机车司机也抒发着自己的一份喜悦和骄傲。而黄河上渡船低沉的汽笛,一直响进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初。终于听得最后一批乘船渡河者发出的赞叹,那是由于黄河扶河公路大桥建成了,盐锅峡水电站的交通瓶颈真正打通了。

提起交通问题就占了笔者太多笔墨,而盐锅峡水电站建设中的困难还如山一般堆在面前。

一段时期内,笔者一直在翻阅《盐锅峡水电厂志》(下或称《厂志》)。《厂志》对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生产、管理、改革以及发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翔实的记叙。但这是一部资料性的专业志,翻开它的目录,就可见一斑:第一章、工程建设,第二章、电力生产与管理,第三章、水库与水工建筑物,第四章、安全管理,等等。由于专业性太强,虽然一直在翻阅,却总有云里雾里之感。但《厂志》中有两句话,一直使笔者心中不能平静。

《厂志》说,电站从筹建到开工时间很短。究竟“短”到什么程度,笔者查到了以下记录:

1958年9月15日,成立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盐锅峡工程处。

同年同月的27日,盐锅峡水电站与刘家峡水电站同时开工。

两个普通的日期使得我们在半个世纪后又一次感到心灵的震撼。于是我们也明白,盐锅峡水电站是在筹建中施工和施工中筹建的。边筹建边施工是这座水电站建设的一大特点。

《厂志》还有一句话,我们应仔细地抄录在下面:

开工时,工地只有1884名职工、900把铁锨、150把洋镐和2台从农业社借来的水泵。

真是叫人难以置信,真是叫人不可思议。面对这行文字,面对巍巍矗立在滚滚黄河之上的水电站,面对这座水电站五十年来给后来人创造的天文数字的财富,若不是赫然记录在这有着“资治、借鉴、教化、存史”意义的志书中,半个世纪后人们的想象力有多么丰富,也是不敢有如此想象的。

在900把铁锨、150把洋镐和2台轻型水泵为前引的条件下,令省报记者和通信员惊叹的是,在一个枯水期内即当年11月至次年5月水电建设者竟连闯“四关”,即草土围堰修筑、溢流坝基坑开挖和溢流坝浇筑,以及截流。其实这些施工不是截然分开而是交错在一起的,或者说几乎是同时施工的。我们已经详细了解过草土围堰施工的情况,接着该是观察一番导流与截流的施工了。

所谓导流,简言之,就是使河水按设计要求的目标改道,从而能够在“腾出”的主河道上进行大坝、厂房等主体工程建设,而截流是使河水改道的关键工程。

盐锅峡水电站的导流包括截流施工分五期得以完成。

第一期,自1958年11月至1959年4月,采用前面已经细说过的草土围堰之法。水电建设者筑起草土围堰,把右岸溢流坝的基坑围护起来,束窄河水到左岸60米宽的河槽中宣泄。就是在这期工程中,水电建设者仅用20天时间,筑起了长489米的草土围堰。当时黄河流量有774立方米/秒,流速达3.5米/秒。也是在这期工程中,由于草土围堰的使用,工程量由设计的5.70万立方米降到1.53万立方米,节省木材2500立方米。

第二期,1959年4月至11月期间,进行截流施工,这是导流的关键。

这期施工的主要任务是修筑左岸上下游土石围堰,将河水引入右岸导流底孔和过水堰宣泄。我们还可以记述的再细一点,这右岸的导流底孔有6个,其断面有5米×9米之大,而过水堰有32米之长。经过校核,黄河流量即使达到5870立方米/秒,也可以经由这导流底孔和过水堰宣泄出去。

截流是水电站建设难度很大的施工项目,在石峰危耸的黄河峡谷,要让这条波浪连天的大河听从人们的命令改道,以腾出主河道来,这是盐锅峡水电站建设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挑战。

我们已经描述过刘家峡水利枢纽工程黄河截流的情景。其实进行截流,即使在同一条大河上,由于地形、水流等条件的不同,截流施工是不一样的。但在这里,我们还是可以重复一句话:盐锅峡水电站工程,从此矗立在千万黄河三峡儿女心中。

盐锅峡黄河截流采用单向进占法,不是由两岸分别进占然后在河水中心位置“合龙”会师,而是在一边进占,直到抵达对岸。水电建设者先在龙口打一排管柱作为拦栅。显然,这是为了增加投料的稳定性。水电建设者在这里采用的当然是土石围堰了,他们是真正理解“因地制宜”的真谛的。

盐锅峡里,充满了激情的呐喊,挥汗的臂膀,还有猎猎的红旗,满峡谷是一幅高亢激扬的战斗画卷。我们可以想象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里的激情燃烧的场面。其实,对于截流工程,水电建设者面对滚滚黄河,有着不乏冷静的符合科学思维的思考和准备。且不说经万千推敲的技术方案的环环相扣,截流前后方岗位上普通水电工人一丝不苟的临战状态,滔天大浪在脚下的指挥者的刚毅和果敢,危急场面呈现的勇于牺牲的精神和集体凝聚的力量,这些都是终于驯服咆哮的黄河不可或缺的因素。还有笔者从现在能看到的老照片知道,盐锅峡黄河截流起用了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的王牌设备“大马司”。这是那个年代很少见到的自动起卸巨型载重汽车。这种巨无霸甚至会给人一种“震慑”的感觉。汽车前轮比人高许多。“大马司”的长队排在河边,一辆接一辆把填筑砂砾石、铅丝笼、水泥立方体之类的“投料”按设计路线倾倒在滚滚的黄河中,从而堆筑成拦河长堤。随着“大马司”车队的前进,大堤一米又一米的进占,终于,在大堤上作业的铲车驶向了黄河对岸,截流成功了。

从1959年4月24日14时起,至26日2时30分,仅仅用36小时又30分钟的时间,水电建设者完成了大河截流。盐锅峡的黄河之上,筑起了一道新的长堤。开天辟地,这是上游黄河的第一道人工长堤,在一定意义上,这真正算得上是黄河上的长城,是保卫黄河不涸不溢、千秋安澜的长城,是黄河文化大著的重要章节,是黄河水电文化乐诗的华彩乐章。在盐锅峡里荡漾着欢呼的回响时,时针指向1959年4月26日2时30分,再过几个小时,这道黄河长城将在灿烂阳光的辉映下,横空出世般向水电建设者、向黄河三峡人民亮相。

图23 盐锅峡截流

《盐锅峡水电厂志》对导流施工有简洁的记载,“根据河床宽、流量大、水流湍急、基岩裸露(称十八道坎)的特点”,在“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的条件下,确立了“土法先上马”的方针,采用了“高围堰挡水分期导流的施工方案”。《厂志》还写道,“时任甘肃省副省长的黄罗斌等领导吃住在现场,指挥施工”。

一位副省长吃住、指挥在工地现场,足见这座水电站在甘肃省受到重视的程度。

黄罗斌是一位高级领导干部,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亲历大河截流现场,使他心潮久久难平:

瞬间万变难预料,

时填石土筑坝牢。

何惧洪波来狂袭,

痛饮琼浆笑浪高。

……

诗作正是对盐锅峡截流的咏叹,黄河洪波狂袭,截流施工“瞬间万变”,水电建设者的胜利欢呼高过黄河浪涛。

此后三十年间,诸如“坝横黄河千百丈”、“横锁黄河星万点”之类的句子,不时涌现于这位诗人的笔端。我们看到,盐锅峡水电站建设工地经历的一段时日,对一位高级干部、一位诗人竟然有着终生不曾磨灭的影响。其原因,或许就是水电工程的宏伟气势,和水电建设者的拼搏精神。

关于导流施工,这里不准备用更多的笔墨了,而只是简单地记录下应该记录的事实。

第三期,1959年11月至12月,修建第3期草土围堰,围护4号溢流坝和5号溢流坝。

第四期,1960年1至4月,封闭1至6号导流底孔,河水由7、8号导流底孔宣泄。再筑草土围堰,以进行1至3号溢流坝的施工。

第五期,1960年4至5月,封闭7号和8号导流底孔,河水由溢流坝前宣泄。至此,导流施工完成,主体工程施工进入关键阶段。

一座水电站工程的建设中,施工场面最为壮观,最能张扬建设者意气风发的风貌,也最艰巨、最苦最累、最需要水电建设者拼命的。

我们已经熟知了盐锅峡水电站建设中坚持的施工方针,或者说是一句口号:“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土洋相结合,逐步机械化。”盐锅峡水电站的基础开挖施工,由于工期紧迫,开挖施工中的打眼、放炮、出渣、运输等等只能是“土法”施工,人力完成。

根据设计要求,水电站建筑物地基均要达到岩体微风化带。这里来聚焦一下坝基的开挖,盐锅峡水电站坝基选址在岩体风化深度相对较浅之处,其中弱风化带深度为河床以下3米~5米。而溢流坝部分实际开挖为5 米~6米,挡水坝部分实际开挖为3米~10米,根据不同的要求,最大开挖深度达到24米。

其实开挖工程是水电建设中需最早进行施工的项目之一。盐锅峡水电站截流前即1959年4月以前,已经在第一期草土围堰维护基坑内进行了右岸溢流坝基等工程的开挖,截流后,随即在第二期围堰下流进行拦水坝、发电厂房等工程的基础开挖,施工仍然以人工为主。直至开挖施工的后期即1960年第四季度,才有施工设备陆续运到。即使如此,还应重复一句,施工仍然以人工为主。

再一次翻阅《盐锅峡水电厂志》,知道开挖施工不仅是水电站大型建筑物的广而深的基础处理,而且还包括相对于基础开挖则几乎可以比喻为绣花的另类施工了,确切地说,应该称为灌浆施工,诸如:

坝基页岩处理。说是当“页岩走层”厚度等于或者小于10厘米时,挖入下层砂岩的深度为层厚的1.5倍。

坝基固结灌浆。说是在坝基开挖后、混凝土浇筑前进行。按3米为距排列钻孔,排距亦为3米,孔深5米,孔径5厘米。洗孔水压力0.1兆帕,灌浆压力0.21兆帕。若岩面裂缝细密嵌缝紊乱时,先浇一层混凝土,待强度达到2.5兆帕时再进行灌浆。当然,水灰比例也有具体的要求。这是些繁琐、细致、内容很多、专业性很强的施工。

笔者自己都觉得这些文字太过枯燥了,便翻开案头的《金城续稿》,随意浏览一二,不想读到一首写盐锅峡水电站的诗,不禁生几分欢喜。诗曰:

盐锅峡里参观归,入目风光久我依。

筑坝截流伴造化,装机发电焕光辉。

绿波奔闸雷声吼,高瀑兴湍雪浪飞。

征服黄河垂亿载,人民事业似春晖。

据诗集前后篇目和诗作内容,可推断这首诗作于1962年春。这是笔者读到的最早写盐锅峡水电站的诗篇。诗作者郑文先生,著名教授、学者。数年前笔者读到的一篇文论上,他被论者称誉为中国“今天硕果仅存的几位国学耆宿之一”。在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建成发电不久,诗作者应邀随团到盐锅峡参观,被大型水电站特有的壮丽景象,以及水电建设者在盐锅峡里截流筑坝、装机发电的英雄壮举所感动,为光辉亿万载的人民水电事业写下这首颂歌。诗篇题为《参观盐锅峡归途所作》,正好表现了诗作者在参观过程中因感动、激动而顾不得掏笔,在归途中因感动、激动而禁不住高歌一曲的诗人情怀。又忽然记得这首诗被文学研究者称为五十年来甘肃优秀诗作而录入学术报告。于是,笔者想到,诗作者虽然是名满国内的教授、学者,并不以诗著名,却又能写下这样优秀的诗篇,何尝不是因为沾盐锅峡水电站之绿波雪浪、沐水电建设者征服黄河精神之春晖的造化呢。

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发电过了三十多年后的一天,一位叫陈勇进的《人民日报》记者到黄河上游几座水电站巡礼来到盐锅峡。在这座水电站,令他感叹的仍然是三十多年前的故事。这位记者于是写道:当年这座水电站“筑坝是土法上马,土洋结合。大坝的50万立方米混凝土,全靠人背,架子车推,建设者们苦干了三年,电站就开始发电了”。

这位记者所惊叹的“筑坝”正是指开挖施工,包括灌浆施工,主要是指浇筑施工。

浇筑是和开挖紧密衔接的施工。浇筑施工包括生料运输、混凝土拌合与运输入仓,以及捣实等几个工序。在1959年前期的盐锅峡水电站工地上,是用斗车运输生料即水泥、石子、沙子的,靠人工拌合混凝土,拌合好的混凝土靠手推车入仓,最后的捣实仍然是靠人工完成。

后来陆续增加了机械设备,于是人们看到生料运输线上是斗车和汽车并跑,拌合机终于在混凝土拌合工地上旋转,皮带机、轻轨车把混凝土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浇筑工地上。而混凝土入仓靠的还是架子车,混凝土捣实仍然靠人工完成。《人民日报》记者在三十多年后讲述这座水电站的建设故事,他有理由强调,浇筑大坝的50万立方米混凝土,是架子车推上去的。我们还可以补充,坝基石方开挖的60万立方米废渣,是全靠人力背出来的。

图24 浇筑大坝的混凝土是架子车推上去的

还是说浇筑吧。这算起来有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由一锨锨的生料搅拌而成,再一锨锨地装入斗车之类运到浇筑工地,再一锨锨地装入架子车之类入仓,接着还要捣实。也就是说,《人民日报》记者提到的50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每经一道工序,水电建设者都要“靠人背,架子车推”地过上一遍。

盐锅峡水电站的巍巍大坝,靠斗车和架子车装运的混凝土浇筑而起。这混凝土因为有水电建设者的汗水才能混合而成。

笔者手头有一份盐锅峡水电站《各主体工程进度表》,我们对开挖和浇筑的主要工程项目的名录不妨作个了解。名录如下:

溢流坝隔墙开挖。

溢流坝隔墙混凝土浇筑。

溢流坝石方开挖。

溢流坝混凝土浇筑。

底孔封闭。

护坦石方开挖。

护坦混凝土浇筑。

挡水坝石方开挖。

挡水坝钢管回填。

副坝石方开挖。

副坝混凝土浇筑。

厂房基础开挖。

厂房混凝土浇筑。

……

另外还有一份盐锅峡水电站《主体工程主要工程量统计表》,亦收录如下:

石方开挖59.42万立方米。

土方开挖5.39万立方米。

石方填筑7.52万立方米。

土方填筑20万立方米。

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50.84万立方米。

……

我们知道,用以浇筑大型工程的混凝土当然有严格的质量要求。

图25 夜间施工

曾经听过水电建设者生动的描述,说钢筋混凝土大坝,既是一个如山的巨人,也是一个娇气的孩子。它在长大过程中所吃的“饭”,每一口都不能凉,也不能热;不能干,也不能湿;不能少,也不能多。虽然是比喻,却形象地说明了大坝的浇筑对每一铲、每一车混凝土的质量要求都是非常严格的。所以,在施工现场,是要有控制质量措施的。在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工地上,水电建设者是这样进行混凝土质量的控制。夏季采取降温措施:在石料上洒水,混凝土拌合时加冰,运输面和仓面上搭凉棚防止阳光照射。冬季要防冻:在料斗内装置密闭式蒸汽管为沙子加热,为砾石加热则是在料斗内装置开放式蒸汽管,同时用开放式蒸汽管插入桶内为水加热,又在混凝土拌合处和浇筑仓面搭设保暖棚。还有,在模板外加贴油毡纸和稻草板,并采用双层模板中间夹10厘米厚的锯末等办法。这真正算得上是“土法先上马”“方法多样化”。

水电建设者就是用这样既土又多的办法,用这样不怕吃苦只知流汗的干劲,用这样不知私利只顾奉献的精神,并且是在“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的年月里,让盐锅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矗立在永靖黄河之上。

盐锅峡水电站是黄河上游的第一颗明珠,这让人们自豪;刘家峡水电站曾经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水电站,更让人们自豪。当年人们自豪的这两座水电站是中国水电建设者“自己设计、自己制造、自己施工、自己安装”的。时代不同了,社会文明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我们不能站在21世纪的大背景中,在改革开放已逾三十年的今天,去评判半个世纪前那些年月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那个时代里,水电建设者所坚持的“自己”,其实就是靠“自己”坚持,其实就是一种精神,就是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高度张扬,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路线的坚定贯彻,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行为的彻底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这个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内涵。而当时真算得上是“一穷二白”的国内情况,周边处于准封锁状态的国际环境,在半个世纪前的岁月里,倘若没有这些“自己”的坚持和坚定不移,这黄河上的明珠就不会在那些岁月里璀璨。

接着,水电建设者该是进行安装施工了。“安装”,指水电站机电安装。笔者曾经比喻为水电站建设大著的“尾声”。

1961年5月,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发电机组开始安装,至同年10月完成安装,又一个月后即正式发电了。

图26 吊转子

1961年3月,刘家峡水电站“停缓建”、工程下马。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裁减队伍、下放职工。据记载,1961年初工程局有职工一万一千六百多人,到年底,已经下放了九千多人。在这种形势下,当时的工程局党委仍然考虑要保留骨干、储蓄力量,以利上马再战。于是调遣一批骨干到盐锅峡,以加快盐锅峡水电站的建设。保留骨干、储蓄力量,无疑是一个思深而虑远的决策。盐锅峡水电站虽然没有“下马”,却不可能不受刘家峡水电站停工的影响。到1964年刘家峡水电站复工时,盐锅峡水电站的八台机组仅安装了一台。其实影响如此之大的因素还有更多,最直接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以及相随相伴的种种困难。这种沉重的日历终于被一天天的翻过去了,刘家峡水电站复工建设。水电建设者面对1964年初春乍寒又暖的峡风不得不沉思,如何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清晰起来的思路也以一个口号来表述,为此,笔者也曾写过一段文字,说是在那个标语口号化的年代里,无数标语口号随着黄河的流水逝去了,但水电建设者的几个口号,至今还听得在黄河三峡历史长廊里的回音,“抢刘家峡、装盐锅峡、带八盘峡”就是其中之一。所谓“装盐锅峡”,就是刘家峡水电站复工建设后,水电建设者抢时间、加快建设进度,争取提早蓄水发电的情况下,抽出骨干力量,加快盐锅峡水电站装机施工,让更多的机组能早一日发电,为国家的经济恢复作出贡献。

于是,我们看到,水电建设者陆续于1964年4月、1965年12月、1966年7月、1969年5月、1970年6月、1975年10月、1975年11月分别完成其余七台机组的安装并运行发电。

仔细地看一下各台机组完成安装发电的年月,不禁又令我们沉吟。1964年刘家峡水电站重新上马,水电建设者在“抢刘家峡”的同时,每年都要在盐锅峡完成一台机组的安装发电,直至1966年的7月。这应该是“文化大革命”的造反年月。除去“三年自然灾害”,“文化大革命”对水电建设的逆势影响,有着明白无误的显现。偏僻的峡谷也不能处于“红色”浪潮之外,这也是盐锅峡水电历史的一章。

盐锅峡水电建设最艰巨、最艰辛,挥汗如雨又光彩四溢的施工都完成了。这部大著的主要章节无不闪耀着动人心弦的光华。回眸那些岁月,令我们难以忘怀的并不仅仅是这些。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或者又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一般说法是指1960年至1962年时期。还有研究者持另说:其实从1959年起,这个国家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就已经进入“困难”时期了。这点可以存疑。而盐锅峡水电站的截流、开挖、浇筑,第一台机组安装发电,——再翻检一下其年月,正是在1958年11月至1961 年11月完工的。这个似乎普通的年月,对水电建设者的个体而言,每个人都要面对三年困难时期中最困难的年月。在那个沉重无比的年月里,农村和城市的情形并不相同,一个地方同另一个地方的情形也不尽一样,但大体都处于饥饿状态之下,黄河上游峡谷里的水电建设者也不能例外。

那些沉重无比年月的记忆,在半个世纪后又有些模糊,面对历史,面对盐锅峡水电站建设者却是应该清晰一点。

十分幸运,笔者读到一篇“忆刘家峡水电站停缓建期间的生活片段”的回忆录,这句话是文章的副题,正题叫做《艰苦奋斗渡难关》。文章回忆了三年困难时期刘家峡水电站职工的生活情形。同属于刘家峡水力发电工程局,同处在永靖这块土地上的盐锅峡水电站工地上的情形,应该相仿佛。这正是可以让那些年月里水电建设者曾经面对的困难清晰起来的文献,而且十分生动。

姚念文先生的这篇文章写道,“从1960年初开始,职工口粮供应标准一减再减。我们机关干部的口粮从每月34斤减为28斤,后又降为26斤,工人口粮供应也大幅度下调。口粮有三分之一是粗粮,开始是玉米面,后来全是黑糜子面,蒸出来的窝窝头又黑又硬又牙碜,难以下咽。”

现在的年轻读者一定会生出疑问,每月有二十多斤粮食,怎么会吃不饱饭呢。要知道,如今的生活条件与半个世纪前的那些个年月相比,真是叫人会有天上地下之感。如今的人们已经跨越了追求大鱼大肉的时期,吃饭讲究的是一分肉、二分粮、三分水果、四分蔬菜,外加牛奶的宝塔形结构健康标准了;而那时没有油,没有菜,更是不知果、肉为何味的年月。我们还是来读文章:“职工食堂基本上吃不到副食,就是白菜、萝卜也限量供应,食堂每月发就餐证,每餐只能买一份饭菜,谁想多喝点白菜萝卜汤也不可能。饭量大的同志,只好上山挖野菜,跑到农民收获后的田里,拣点土豆、萝卜充饥。国营商店无副食卖,自由市场还没有开放,有钱也买不到吃的东西,主食长期不足,副食断绝,使广大职工营养不良,面黄肌瘦,不少人浮肿起来。”

再读其中的几段:“饥饿像瘟疫一样严重威胁着广大职工的生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如何摆脱饥荒,保住生命,成为局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而且要尽快解决的首要问题。”

“局党委和工程局面对严酷的现实,像延安军民那样,果断地进行生产自救。经研究部署,投入足够的人力和物力,从1960年春季开始先后开办了红柳台农场,三塬农场和东北农场,种粮种菜,饲养禽畜,机关干部则轮流参加劳动。农场生产的粮食、副食,由局统一分配给各个食堂,补充职工主副食的不足。”

“工程局还号召职工将院内房前屋后的空闲地,黄河边的沙滩地开垦出来,划分成小块分给职工,种粮种菜,每人都有自己的一片菜地。”

这是三年困难时期刘家峡工地的情形,盐锅峡水电站工地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之所以比较详细的回顾这些年月曾经的色彩,是因为我们应该记得,水电建设者在盐锅峡里让第一座水电站在上游黄河横空出世,不仅是“土法先上马”,用洋镐、铁锨、手推车和架子车干出来的,而且是在一顿又一顿、一天又一天连最简单的饭食也吃不饱的年月里干出来的。三年的时间是历史长河的一瞬,但在饥饿的状态下伴着架子车和长镐大锨挥汗如雨,那又是漫长又漫长的日月了。

回眸盐锅峡水电站,我们似乎还清晰地看到一幕幕生动的场景。冬天,北风怒号,大雪纷飞,峡谷河风就像刀子一样凛冽。基坑里的浇筑工人,架子车推的是混凝土砂浆,捣鼓机捣鼓的是混凝土砂浆,全身浸满的是混凝土砂浆。夏天,烈日炎炎,热浪袭人,大坝高处的电焊工人,焊花如火一样灼烤在脸边身旁。隧洞廊道之内,钻机轰鸣,噪音刺耳还刺入每根神经;渗水如注,阴暗而潮湿。开挖工人,灌浆工人,八小时,十小时,不能有片刻歇息。他们或埋头默默无言,或仰天声嘶力竭的呐喊。八小时,十小时,没有间歇。我们还听得水电建设者朴素而铿锵的言语:水电站不可能修在城市里。水电建设者命里注定要奋斗在深山峡谷之间。吃苦和受累,不怕吃苦和受累,是水电建设者的精神风貌,是水电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容;或者说,艰苦创业是水电建设者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回眸盐锅峡、刘家峡、八盘峡,回眸水电建设者的历程,他们在黄河三峡上筑起座座高坝,在永靖这块土地上播撒颗颗明珠,为“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为祖国的水电事业立下丰功伟绩。同时,水电建设者有着清醒的认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现行路线的组成部分,是全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对于水电建设者有着更强的针对性和更加深刻的内涵。他们朴素的认识可以进行总结并且得到升华:水电建设者不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是夺取一座座水电站工程建设胜利的思想保证。

水电建设者又挥一把汗,抬头凝视,盐锅峡水电站主体工程矗立起来了。

十一

当五彩种子或者可以说绿色的希望又一次撒在门前屋后一方方菜地上时,盐锅峡水电站大坝截流,水库开始蓄水了。

那是1961年3月最后的一天,盐锅峡水电站最后两个导流底孔闸门沉放完毕。盐锅峡里,奔腾如天上而来,汹涌亿万年的黄河被拦腰斩断了,坝后河床露了出来。被黄河冲刷了亿万年的巨石,像是鬼斧神工的雕塑,显现在春日的阳光之下,显现在水电建设者和黄河三峡人民眼前。人们被眼前奇异的景象惊呆了,人们被水电建设者创造的奇迹震撼了。

图27 盐锅峡水库蓄水了

亿万年来,桀骜不驯的黄河,听从人们的安排,在盐锅峡里,断流整整42小时。水库蓄水了,库区水位一寸寸的提高。盐锅峡里,一座高峡平湖荡漾在春日的阳光之下。黄浊的水逐渐变绿了,这真正是绿色的希望啊。

十二

大坝蓄水了,离发电的日子不远了。

发电!发电!早一日发电。非常岁月里的黄河三峡人民在盼望;经济建设处于停顿状况的陇原大地在盼望;用汗水和着混凝土铸成巍巍大坝又肚皮空空的水电建设者内心在呐喊。发电!发电!把滚滚不断的河水抽上荒原旱地,让农民多收获一些粮食;让源源的电流输送到工厂矿山,让工人织出可供裁衣的布,挖出可供取暖的煤;让孩子们重新朗朗起来的书声,能够伴着电灯的明亮。不尽的累和苦,都受过了,几乎难以克服的困难,都克服了。发电,这一日终于到来了。

1961年10月14日,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级安装完毕。

至11月16日,完成各项试验。

同日,中共甘肃省委向西北局上报“关于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的报告”。

11月18日,第一台机组4号机组正式并网发电。

时任中共甘肃省委书记汪锋同志、省长邓宝珊将军赶到了盐锅峡,前来参加这座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的庆祝大会,并为发电剪彩。

至此,黄河上游的第一颗明珠,终于照射出璀璨的光芒。这是让黄河三峡各族群众欢呼和自豪的大事,这是让陇原人民的意志和信心受到鼓舞的大事,这是这个民族的困难时期即将过去的一线曙光的闪现。

黄河上第一座大型发电站巍然屹立在惊涛骇浪中。我们已经比较熟悉了的《甘肃日报》通信员和记者,在1974年的日子,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诗兴,赞叹道:“黄河两岸增新彩,明珠放光照河山。”

找不到更多描述当时情景的文字资料,于是笔者模仿一些那个时代抒发豪情和欢庆的句子,试图表达当年水电建设者既欢欣又自豪的情绪。

锣鼓震天响,

震天锣鼓峡谷里激荡。

红旗红两岸,

两岸红旗映着黄河飘扬。

巍巍大坝拦不住滚滚欢呼,

欢呼响过大河亿万年涛浪。

滔滔河水化成不尽电流,

红色电流染绿陇原四方。

十三

如今细细端详盐锅峡水电站,看着滔滔黄河梦幻般的从溢流坝飞泻而下,喷珠撒玉,阳光下虹彩闪烁。想起水电建设者是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扛着长镐大锨,推着斗车架子车跨向黄河波涛的情景,便使人生无限惊叹,面对的像是一部传奇。

“盐锅峡水电站以工期短、造价低、效益高而闻名全国。”这是《人民日报》记者写下的评价。他是在这座水电站发电30多年后来巡礼的,所以还缀有一句:“30多年来,年年超额完成发电任务”。

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正式发电至今,这座水电站的效益之高,与这位《人民日报》记者眼中当年的情况自然更是不同,而这位大报记者的前半句话,虽嫌简略一些,但大体说得不差。

盐锅峡水电站代表着中国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一段时期水电枢纽工程设计、施工和设备制造的水平。在中国水电领域,被公认为勘测设计优、施工质量好、建设进度快、造价低、效益好的水电站。无论国家领导人,还是著名水电专家,都异口同声称赞盐锅峡是我国高速度建设水电站的典范。

这里可以为《人民日报》记者作补充:

从开工建设的1958年9月末起,到1961年11月中旬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历时仅仅38个月。短短38个月时间,就在黄河上建起一座大型的水电站。这座水电站建设速度之快,在我国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史上至今未有出其右者。

这里还应该引具体数字为“造价低”的评说作补充。盐锅峡水电站工程总投资1.4376亿元,而总造价只有1.4149亿元;单位千瓦投资363元,而单位千瓦造价仅357元。这座水电站的造价之低,在我国大中型水电建设史上,亦至今未有出其右者。

对盐锅峡水电站,还有“质量好”的评价。这座水电站因为是边设计、边施工,“土法先上马”的情况下建成的,所以,人们格外关注大坝的质量是自然和有理由的。我们此前已经看着来自全国高校、科研机构的水电专家对这座水电站进行了两次检查。第一次检查从1989年4月至1993年2月,历时4年2个月,而全面的评估至1995年1月才结束,其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令人感动。

早些时候我们已读过专家组编写的10份报告的名录,以了解这次检查的全面和细致。其实,这次检查还费了两年时间,应用“双管单动钻进取芯技术”钻探,竖井开挖及取样分析并进行试验研究。专家组还有一个“结论”更应该一读:“本次大坝安全检查表明,电站经过30余年的运行,大坝及基础无出现事故的迹象;坝址、坝型选择以及枢纽布置基本上是正确的,工程的勘测、设计与施工是成功的;管理是精心的,确保了大坝及主要水工建筑物的安全运行。据此,盐锅峡水电站大坝定为正常坝。”

1999年又进行了第二次检查。这次检查“经过专家组认真分析后认为水电站大坝、水工金属结构及启闭机械的安全状况,符合现行规模要求”,并且对照《水电站安全检查细则》规定的标准,盐锅峡水电站大坝被评为正常坝。

这是这座水电站建成运行38年后获得的评价。三个字“质量好”真是重于泰山,而重于泰山的“质量好”还是建在“工期短,投资少”的基础之上的。

说到“效益好”,仍然可以用一组数字来补充。盐锅峡水电枢纽的主要效益是发电。水电站设计总装机容量为44万千瓦,经过扩建和改造容量,实际总装机容量达到47.3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为22.80亿千瓦·时。据“厂志”,至2004年累计发电732.8904亿千瓦·时,创造工业总产值46亿元,相当于这座水电站初期投资的32倍。眼下已是2013年的时日,盐锅峡水电站的发电总量和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已当然远远不是“厂志”公布的数值了。这些数值是随时间呈动态变化的,笔者不再去抄录时间又过去9个年头后的今日这些数值该是多少了,而是只抄下一句概括性的话:“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但是几组数字并难以概括经济效益的全部内涵。盐锅峡水电站1961 年11月发电后,极大地缓解了兰州地区严重缺电的局面。由于有了盐锅峡提供的电力保证,首先,使决策者对西固热电厂进行恢复性大修的决策具备了保证条件,当然更是为三年困难时期甘肃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动力。

或许还应该回顾一下“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情况。当时由于计划内发电用煤缺口太大,火电发电量骤减,火电电力难以保障。盐锅峡水电站利用充沛的水量,为缺电的陇原大地输出源源不断的电流。人们看到,50年来,盐锅峡水电站为促进黄河三峡地方建设,提高黄河两岸人民的生活水平,为甘肃工农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我们再来听专业人士的介绍,盐锅峡水电站发电初期,大体上是上世纪60年代时期,这个水电站是甘肃电网第一调频厂,承担着甘肃电网中调峰、调频和事故备用的重要任务。刘家峡水电站发电后,盐锅峡水电站仍承担甘肃电网第二调频厂的任务。至20世纪80年代末,龙羊峡水电站建成后,龙羊峡、刘家峡水电站承担了调频任务。至此,盐锅峡水电站不再承担调频任务,只带固定负荷。

盐锅峡水电站的“效益好”不单表现在发电上。人们还看到,清清的黄河水流经左岸副坝和右岸副坝内埋设的引水钢管,浇灌着两岸千万亩的土地。方台、黑台等千古荒塬,从此被黄河水滋润得果林如云、麦田如金,成为鸟语花香的山乡锦绣乐园。

人们还看到,盐锅峡水电站与其下游十余公里的八盘峡水电站及上游30公里的刘家峡水电站,构成黄河上游的水电长廊,成为陇上乃至全国著名的现代工业旅游景区。这是十分罕见、极富魅力、极具价值的旅游景观。随着大坝附近观赏价值、科研意义举世无双的恐龙足印化石的出世,随着旅游度假成为大众生活的相关内容,兰州到八盘峡到盐锅峡直到刘家峡的线路上,快艇、游轮在峡谷黄河和水库湖泊上来往,旅游业的效益将日益突显。还有,水库边数不清的鱼池光明如镜,辉映着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色添彩的日子。高峡平湖上也将会响起撒网的渔歌。

十四

盐锅峡水电站建成了,并网发电了。人们不无自豪地赞誉它是黄河上的第一颗明珠。人们看到巍巍大坝,从溢流坝奔泻而下的人工瀑布,高耸的铁塔和闪闪发亮的输电网线,无不赞叹,真是个黄河上的明珠。

数不尽的困难,仍然要新一代的水电人面对;永远的拼搏精神,仍然要新一代的水电人发扬。

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水电站的管理、水电站的生产,还是责任大于山的安全运行。

在盐锅峡水电站繁花如织的花园旁,一座纪念碑吸引着参访者的眼光。这是一座十分奇特的纪念碑。原来主体是一只发电轮机的转轮,碑上铭刻着“黄河第一转轮”的字样。仔细端详,只见巨大的身躯上锈迹斑斑,沙石撞击的痕迹遍布机身。细读碑文,才了解这座纪念碑有着非常的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过去的岁月中,几代水电人在盐锅峡里拼搏、奋斗,以及进步和发展的足迹。

碑文曰:

黄河第一轮是黄河上首台大型水轮机转轮。哈尔滨电机厂制造。高二点六米,标准直径四点一米,重五十一吨。投产三十六年,发电八十五点一八亿千瓦时。黄河泥沙居世界首位,坝址处年输沙量达七千六百万吨,对转轮气蚀磨损极为严重。该转轮先后经历了十二次大修和扩修,共耗用不锈钢焊条近十二吨。一九七O年,又对六号叶片成功地进行了断肢再植手术,为在多泥沙河流上安装使用国产设备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管理经验。为见证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弘扬盐电精神,特立此碑。

黄河因泥沙含量大而河水呈黄色,因水为黄色而河被冠名以“黄”。两千年前的先哲就有认识,并明白地告诉世人:黄河“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斗泥”,是说每一个单位体积的黄河水中就含有六成泥沙。

黄河泥沙量之大,沙粒直径之粗,可以使一台铜铸钢造的水轮机伤痕遍体,提前“退役”,默默立在那里,以为对世人的警示。在参观者的眼中,看不见或者不了解,就这泥沙,竟然可以使水电站处于“残疾”状态,可以使水电人疲于奔命。

盐锅峡水电站不仅面对的是“一石水,六斗泥”的黄河,而且,在半个世纪前建成的这座水电站,其实没有设计排沙设施。

回过头来再看《盐锅峡水电站初步设计要点报告》,人们就会发现,《报告》的思路是:刘家峡水库容积大,拦蓄泥沙的作用当然也大。因此,当时并未考虑“推移质”堆积到盐锅峡水库的影响。认为刘家峡水库蓄水后,进入盐锅峡水库的泥沙将会大量减少,而刘家峡到盐锅峡有30公里的距离,中间葫芦形的盆地成串,泥沙淤积不会到达盐锅峡坝前。因此,盐锅峡水电站工程未设置排沙设施。

但是,水电工程设计人员不能预料的是,刘家峡水电站和盐锅峡水电站虽然同一日开工,刘家峡水电站却在中途下马,盐锅峡水电站于是先于刘家峡建成。原指望刘家峡水库拦蓄泥沙的设想落空了,盐锅峡水电站泥沙淤积的严重程度,出乎人们的预料。水库蓄水后,坝前泥沙淤积非常严重,到1968年,库容损失已达77%。

刘家峡水库蓄水后,若盐锅峡水库进库流量少,盐锅峡库区就发生泥沙淤积;若进库流量多时,则就会发生泥沙冲刷了。还有,当刘家峡水库进行所谓异重流排沙时,盐锅峡库区当然就发生泥沙淤积了。因为,刘家峡水库坝前的泥沙达到一定高度时,若开闸放水,“何殊万马”的“奔腾泄水”就会挟裹泥沙,以雷霆万钧之力汹涌而出。异重流排沙闪烁着水电人面对水库泥沙淤积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智慧之光。但对黄河三峡来说,刘家峡水库排出的沙,就会又被滚滚的黄河输送进盐锅峡库区之中。

这就让笔者想起,在水利水电学界,长期存在的治理黄河泥沙应该是拦是输的争论。刘家峡水库和盐锅峡水库略带幽默意味的情况,应该能成为他们命题论据的有意义的样本。

人们也许感到欣慰,刘家峡水库蓄水后,就盐锅峡水库而言,库容或有增加的时期,库区泥沙冲淤或有平衡的时期,当然库容或有不断损失的时期。这就表明有变化,而且变化的原因已然了然于心,希望之光就应该在前头。

图28 设备维护

然而黄河难以彻底变清,泥沙淤积的难题就似乎要永远横在面前。盐锅峡水电人在正视着。

由于盐锅峡水电站进水口淤积高程高于溢流坝前淤积的高程,而用于发电的进水口过水时间远远大于溢流坝的过水时间,这就势必让更多的颗粒泥沙通过发电外排。实测的数值真是吓人一跳,水轮机的过机泥沙高过每立方水夹泥沙8.45公斤。这对水轮机过流部件造成严重磨损成为必然。

于是,伤痕累累的水轮机提前“退休”也成为必然。于是,水轮机纪念碑就屹立在盐锅峡水电站的大坝前面。这是对为黄河三峡、为陇原大地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水轮机的敬意;或者是对为黄河三峡、为陇原大地经济复苏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前辈水电建设者的敬意。这是新一代水电人的明志,用更新更先进的水轮机组,为黄河三峡、为陇原大地经济建设发更多的电,踏着前辈用汗水浇筑的水电之路,面对困难,面对挑战,在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的时代,继承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精神,也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千方百计、克服困难、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半个世纪后,一位叫徐建群的本邑诗人,在盐锅峡水电站纪念碑前,以《盐锅峡水电站》为题,吟诗一首,以讴歌功业非凡的水电建设者和他们所坚持、继承、发扬的水电精神。诗曰:

有时胜利险中求,

气概非凡勇截流。

第一转轮初识后,

心知中国必鳌头!

我们还是来观察水轮机。因为黄河泥沙含量大,致使水轮机过流部件破坏严重,正常情况下4年进行一次大修的水轮机,在盐锅峡水电站,每一年多的时间,就不得不大修一次。水电人用四个字概括他们的大修工作,即“焊、换、光、改”。这几个字原本可以让我们揣摩其所包含的大体内容。比如“焊”,顾名思义,即是用焊条修复。但是我们还应该知道,一台水轮机的一次大修,就能用掉不锈钢焊条一吨以上,这真可谓是“不说不知道”啊。

但是水轮机的大修不只是转轮补焊打磨,不只是导水叶端立面间隙调整,还有更多更多的专业内容,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需要消耗大量的物力,需要占用大量的时日。

然而黄河难以彻底变清,盐锅峡水电人过去、现在、还有将来,都得正视。

十五

20世纪80年代后期,甘肃经济建设有了长足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陇原大地的缺电局面日益严重。电力不足,这势必又将制约甘肃经济进一步的发展。

面对这一局面,原本承担水电站生产者和管理者的盐锅峡水电人给自己提出了新的挑战:机组扩建。

1961年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至1975年完成1至8号八台机组的安装运行,至此,盐锅峡水电站建成。

其实,盐锅峡水电站的设计原本是要安装10台发电机组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也就是盐锅峡水电站发电初期,当时我国遭受了三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经济非常困难。这个时期又经过了经济建设三年调整,工农业发展也相应滞后,用电负荷确实不多。倘若试图例说,最典型的那就是广袤的陇原大地上,广阔农村的黑夜闪烁的只有星星点点的油灯。所以,那个年代有人认为盐锅峡水电站装机容量设计偏大了,于是就叫管理单位决定缓建9号和10号发电机组,于是,盐锅峡水电站就安装了1至8号八台机组。

图29 厂房里排列有十台发电机组

其实,水电建设者当年已经建好了10号机组的机坑,而9号机组的进水口闸门,压力引水钢管、尾水管、主副厂房和尾水平台等相关位置的混凝土建筑物及金属结构等都已建成了。

回到1986年的秋季,上游龙羊峡水电站即将蓄水,而这将为下游水电站提高出力创造条件。这是促使盐锅峡水电站进行机组扩建的原因之一。但决定性的原因是:水电人的主人翁精神,缓解甘肃的缺电局面。

9号机组的扩建工程于1988年初开工,两年六个月后完工。盐锅峡水电站发电生产和工程基建一肩挑,在确保1至8号机组安全运行前提下,保证9号机组扩建工程在“安全、质量、进度”的指标要求之内。1990年6月,9号机组扩建工程建成并网发电,开创了大型水电站的生产者和管理者自行建设、安装大型发电机组的先河。这是共和国的水电史上,盐锅峡水电站书写的又一项第一。

接着,在1997年2月至1998年12月,又完成了10号机组的扩建工程。10号机组的扩建,不仅是对水电站原有机坑及设备布置预留位置的利用,不仅是对扩建工程具有的工程量小、投资小的优势的利用,而且,对优化梯级电站的运行方式、更加合理利用水资源、增加水电站的可调出力都具有非常的意义。

只在此前参观过盐锅峡水电站的人们应该更新原有的记忆,在盐锅峡水电站的发电厂房内,一字排开的不再是8台发电机组,而是整整10台发电机组。这是一个十分“完满”的数字。当年水电建设者“装”10台机组的心愿得以“完满”实现,盐锅峡水电站从而更加“完满”地为这块土地的经济建设发挥真正意义上的动力作用。

十六

“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

伴着黄河涛声的歌咏浪潮中,这两句歌的旋律不时响在耳边,而朴素的歌词,也确实叫人有扬起头、挺起胸、精神为之振奋的感受。

但是盐锅峡水电站毕竟是我国20世纪60年代初期建成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这是半个世纪前我国自己设计、自己施工、自己制造、自己安装的水电站,在一定意义上说,是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意志所铸成,由水电建设者的志气和意志所铸成。但是,当时的技术力量、技术条件毕竟有相当大的限制,“自己制造”伊始,就存在着缺陷。而原本有缺陷的机组,又经过数十年的运行,经受黄河泥沙的冲刷,难免设备老化,尤其过流部分磨损严重,不但严重影响机组的出力,而且,对机组的安全运行也有难以忽视的影响。就水轮机来看,由于黄河泥沙含量太大,使过流部件磨损十分严重。这样,检修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工作量越来越大。还有,经过次数频繁地检修,水轮机转轮叶形的变形也越来越明显了。这样,工作效率的明显下降也就是自然的了。解决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只有对设备进行改造,而且急需对设备进行改造。

时间到了90年代,时代不同了,时代在飞跃,盐锅峡水电人抓住了机遇。这也是时代的需要。

机组扩建工程闪亮着盐锅峡水电人的智慧眼光,而增容改造工程更是体现了盐锅峡水电人的时代胆识。

增容改造工程包括的内容大体如下:

水轮机转轮的更换,发电机转子改造,发电机上导、推力轴承油密封改造,发电机通风系统改造,等等。

2001年10月—2002年4月,对8号机组进行了精心的改造。这是整个扩机改造工程中的第一台机组。于是,8号机组的容量由4.4万千瓦增加至5万千瓦。

改造后机组的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增容改造成功。

接着,盐锅峡水电人一鼓作气,于2002年进行了5号机组的增容改造,于2003年进行了9号机组的增容改造,于2004年进行了1号机组的增容改造。

盐锅峡水电机组增容改造,使单机容量由4.4万千瓦增至5万千瓦,设备达到全新水平。假于时日,待10台机组全部改造完成后,将净增容量5.8万千瓦。这等于建造了一座规模不算小的小型水电站。

在新的时代里,盐锅峡水电人依靠科学进步,采用引进国内、国际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走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这是水电人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路。我们惊叹,盐锅峡水电站是一部人间传奇,我们还将惊叹,盐锅峡新一代的水电人,用浓墨重彩在为这部传奇续写着新的篇章。

十七

像是真正的天设地造,在盐锅峡水库近旁,极具科学价值又不无观赏价值的大面积恐龙足印化石出土。大河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标志,还有近二亿年前的地球生命遗迹,以这条河为纽带,为黄河三峡共同组成又一处震撼心灵的人间奇观。望着绿绿湖水红红日头,这恐龙二亿年后又出山来;望着前方的巍巍大坝,曾经的那些岁月虽然随着河水远去了,水电建设者的功绩象大坝一样巍然屹立在盐锅峡里,巍然屹立在人们心头。在去恐龙足印化石公园的船上,在天上而来奔流东去的黄河之上,对着前方恐龙足印化石博物馆,对着前方巍巍然如山如峰的水电站大坝,笔者不由得感慨万千,又觉得难以形诸笔墨,便叹一声:抬头于是低头,心意岂在文章。

我们还是来听水电建设者的感叹和评说。

有人说,盐锅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于20世纪60年代初建成发电,为刘家峡水电枢纽的建设锻炼了队伍,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也有人说,盐锅峡水电建设中的多项技术革新,在全国得到了推广。

还有人说,盐锅峡水电站的建成庄严宣告:黄河是可以征服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