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冶群标准地层剖面

大冶群标准地层剖面

时间:2022-0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大冶群标准地层剖面作为华南地区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剖面,矿山公园内的大冶群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古生物学、矿床学等学科领域,都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珍稀级矿山地质遗迹。大冶群地层广泛出露于地质公园南部的秀山、屏山、长乐山以及地质公园西部的太平山、笑天螺、土桥洪等地,该地层基本上保存原岩面貌。
大冶群标准地层剖面_国家矿山公园大冶

第一节 大冶群标准地层剖面

作为华南地区下三叠统地层划分与对比的标准剖面,矿山公园内的大冶群在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古生物学、矿床学等学科领域,都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是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珍稀级矿山地质遗迹。

中国下三叠统标准剖面地层——大冶群,不仅代表了扬子陆块早三叠世稳定浅海相沉积类型,而且为“大冶式铁矿床”提供了必要的碳酸盐岩条件。

1.大冶群地层岩性特征

大冶群原名“大冶灰岩”,代表湖北大冶一带的薄层灰色至灰白色石灰岩,其时代被定为二叠纪三叠纪。谢家荣和赵亚曾(1925)将B.Willis命名的“巫山灰岩”分为下部“阳新灰岩”和上部“大冶灰岩”,并进一步肯定“大冶灰岩”的时代为晚二叠世。1933年田奇首次根据“大冶灰岩”中所产的菊石,将其时代定为早三叠世。1962年赵科金等首次改称大冶群,以代表湖北西部和东部的早三叠世沉积。1963年黎荫厚改称“大冶组”,其涵义与赵科金等的大冶群雷同。此后对大冶群(组)的岩石地层范围,时代归属分歧较大,归纳起来有3种意见:①以大冶群(组)代表早三叠世沉积;②以大冶组代表早三叠世印支期沉积;③以大冶群代表早三叠世印支期至中三叠世安尼期沉积。张仁杰等(1982)建议废弃大冶组和湖北境内的嘉陵江组两名,以大冶群代表华南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沉积,并建立瑞坪组和小河组分别代表印支期和奥列尼奥克期地层。1992年王尊周等进一步扩大大冶群的岩石地层范围,将小河组之上的陆水河组(仅包括创名的陆水河下段)亦划归大冶群,并将其时代定为早三叠世至中三叠世安尼期。当前采用张仁杰等(1982)的意见。在182地质队、429地质队、武汉地质学院(现中国地质大学)、湖北省区域地质调查大队等工作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中南冶金地质勘探公司609队将大冶群划分为7个岩性段。

大冶群地层广泛出露于地质公园南部的秀山、屏山、长乐山以及地质公园西部的太平山、笑天螺、土桥洪等地,该地层基本上保存原岩面貌。其中大冶群第一段(T1dy1)第四段(T1dy4)在尾矿坝长乐山盛洪卿一线,第四段(T1dy4)第七段(T1dy7)在陈打豹秀山一带出露比较完整(图3-1,表3-1)。

img25

图3-1 公园内大冶群地层剖面图

1.硅质岩;2.缝合线灰岩;3.页岩;4.薄层至微薄层泥质条带灰岩;5.灰岩;6.皱纹状灰岩;7.白云质灰岩;8.砂屑灰岩;9.花斑状灰岩;10.厚层白云质灰岩;11.闪长斑岩

表3-1 大冶群综合地层柱状图

img26

(1)大冶群第七段(T1dy7)分4个亚段。

Tdy7-4亚段:厚约40m,上部为灰白色、褐黄色泥质、白云质灰岩,中部为灰白色厚层灰1岩,含泥质条带缝合线,下部为青灰色砂屑灰岩。

Tdy7-3亚段:厚约60m,灰白色厚层白云岩和青灰色厚层白云质灰岩为主。

Tdy7-2亚段:厚约20m,青灰色厚层砂屑灰岩。

Tdy7-1亚段:厚约20m,灰黑色、青灰色中厚层至厚层花斑状砾屑灰岩。本段产有Spiriferinasp.(准石燕)、Ayris sp.(无窗贝)等化石。

(2)大冶群第六段(T1dy6)分5个亚段。

Tdy6-5亚段:厚约40m,灰白色厚层状灰岩。

Tdy6-4亚段:厚约35m,底部及顶部均含有灰黑色厚层花斑状砾屑灰岩,中部为多层含钙质泥质条带灰岩夹3~4层厚为0.5~2m的厚层白云质灰岩。

Tdy6-3亚段:厚约25m,灰色厚层砂屑灰岩,夹薄层灰岩,有波状缝合线。

Tdy6-2亚段:厚约30m,灰白色薄层及中厚层含泥质条带,底部及顶部均含有厚为2m的花斑状砾屑灰岩。

Tdy6-1亚段:厚约20m,上部为浅棕色或灰白色薄层微细泥质条带状,下部为浅棕色或灰白色中薄层泥质条带状灰岩。

(3)大冶群第五段(T1dy5):灰白色厚层纯灰岩与褐黄色薄层泥灰岩互层;平行于层理面发育有粗大的锯齿状缝合线,其间距为1.5~2cm。底部厚50~200cm灰黑色瘤状灰岩标志层与Tdy4分界。

(4)大冶群第四段(T1dy4)分两个亚段。

Tdy4-2亚段:厚约45m,灰白色厚至中厚层灰岩。顶部条带状灰岩中,中部有锯齿状缝合线,平行于层理面。

Tdy4-1亚段:厚约20m,青灰色薄板状含细泥质条带灰岩。

(5)大冶群第三段(T1dy3)分3个亚段。

Tdy3-3亚段:厚约40m,灰绿色、黄绿色微薄层泥质灰岩,层面具蠕虫状构造,含星点状分布重晶石颗粒,粒径1~3cm。

Tdy3-2亚段:厚约30m,灰绿色、黄绿色薄层泥灰岩,层面具蠕虫状构造,含泥质灰岩夹层。

Tdy3-1亚段:厚约50m,灰绿色、黄绿色薄层泥质灰岩与泥灰岩互层;本段泥灰岩或泥质灰岩中含螺类、菊石类以及Posidoniasp.、P.Circularis Hsii(海浪圆形蛤)等化石。

(6)大冶群第二段(T1dy2):上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纯灰岩与褐黄色薄层泥质灰岩互层;下部由灰白色中厚层纯灰岩夹黑色含磷质页岩或含炭质薄层泥灰岩。

(7)大冶群第一段(T1dy1):上部为灰绿色薄层泥灰岩与钙质、泥质页岩互层,夹多层灰白色薄层纯灰岩;中部为灰绿色,局部地段呈赭红色薄层团块状灰岩。下部为厚5~10m、风化面呈褐黄色的灰绿色薄层页片状泥灰岩,与二叠系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接触面见厚5~10cm铝土岩。有C1araia(Bittnes)(格氏克氏蛤)、C1araia hupehensis(湖北克氏蛤)、Ophiceras sp.(蛇菊石)、Choletes(戟贝)等化石。

下伏大隆组地层P2d:上部为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或硅质页岩,夹有蒙脱石泥岩及炭质页岩、凝灰质砂砾岩。产Choletes(戟贝)、Psudotirolites mapingsis(马平假提罗菊石)以及Psudogastrocelas Li(刘氏假腹菊石)等化石。下部为灰白色薄层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产Odohaminasp.(肋叶贝)及Leputedus sp.(蕉叶贝)等化石。

2.大冶群地质剖面重要景点描述

(1)平行不整合接触(图3-1中A处):指二叠系与三叠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面。

二叠系大隆组(P2d)上部以黑色薄层、致密、性脆而节理发育的放射虫硅质岩或硅质页岩为主,夹有蒙脱石泥岩及炭质页岩、凝灰质砂砾岩。三叠系大冶群第一段下部以5~10m褐黄色、灰绿色薄层泥灰岩为主。P2d与T1dy1之间夹有5cm白色亚粘土层(主要成分为含水的铝硅酸盐高岭石),为二叠系三叠系分界标志层。

(2)竹叶状灰岩(图3-1中B处):为大冶群第二段(T1dy2)上部标志层,厚30~40cm。砾屑成分为微晶灰岩;砾屑形状为长椭圆形,切面成长条状,形似“竹叶”,因此得名;砾屑表面有三氧化二铁圈,显紫红色。

(3)断层沟谷地貌(图3-1中C处):断层上盘大冶群第三段地层逆冲于第四段之上,其走向与地层大体一致,倾向NE,倾角大约60°。地貌上表现为深切地表的明显线状沟谷。

(4)螺类、菊石类、蛤类化石组合(图3-1中D处):盛洪卿剖面中大冶群各段化石丰富,特别是第三段(T1dy3)薄层泥质灰岩中可见螺类、菊石类以及Posidoniasp.、P.Circularis Hsii(海浪圆形蛤)等化石组合,菊石类的壳饰(肋、瘤、刺)发育。

(5)褶曲构造(图3-1中E处):长乐山一带大冶群地层弯曲成向斜构造,核部为第四段地层,两翼为大冶群第三段。地貌上表现为清楚的向斜谷盆。

(6)缝合线构造:沉积缝合线是沉积岩中的一种构造现象。常见于沉积石灰岩中,火山岩及石英岩中也可见到。它在剖面中呈锯齿状曲线,形如动物头盖骨中的接合缝;平面上是一个起伏不平的面。一般认为缝合线是压溶作用形成的,即在上覆岩层静压力下,岩层发生不均匀的溶解而成。它又是一个薄弱面,是矿液的良好通道,所以缝合线发育的岩石均有利于成矿作用的进行。大冶灰岩中的缝合线构造主要发生在陆雁鸿村和尖林山牌坊附近的一些中厚层灰岩中,缝合线主要有锯齿状、浪花状、城墙状、马齿状等类型(图3-2)。

img27

图3-2 尖林山牌坊附近(上图)和陆雁鸿村边(下图)灰岩中不同形态的缝合线构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