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单项选择题1.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 )。A.中华民族精神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C.社会主义荣辱观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单项选择题

1.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是( )。

A.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人服务

B.是否有足够的物质条件

C.如何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

D.是否能够在世界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

2.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是( )。

A.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B.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水平

C.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D.培养“四有”新人

3.提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领导人是(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4.建设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包括文化建设在内所追求的根本目标是( )。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实现共同富裕

5.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性质和方向的是(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B.中华民族精神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马克思主义

6.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 )。

A.团结统一

B.爱好和平

C.勤劳勇敢

D.爱国主义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 )。

A.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D.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

8.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是( )。

A.共产主义理想

B.“八荣八耻”

C.传统美德

D.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9.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 )。

A.道德教育

B.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

C.思想政治工作

D.心理健康教育

10.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和最核心的内容是( )。

A.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

B.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C.实现教育公平

D.建设终身教育体系

11.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

A.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1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是( )。

A.中华民族精神

B.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C.社会主义荣辱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 )。

A.思想道德建设

B.党的先进性建设

C.科学和教育的发展

D.共同理想的形成

15.( )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A.发展教育和科学

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C.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D.改革文化管理体制

16.文明道德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 )。

A.人生观

B.心理健康

C.家庭美德

D.和谐意识

17.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

A.使我国文化产品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B.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C.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

D.实现科学管理

18.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要提倡集体主义,提倡集体主义,反对( )。

A.个人利益

B.物质利益

C.等价交换原则

D.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19.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

A.二者相互矛盾不可兼得

B.二者互为前提和基础

C.前者取决于后者

D.后者取决于前者

20.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A.只要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B.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

C.只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D.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建设主要思想是( )。

A.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

B.文学艺术要为人民大众服务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D.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表现为( )。

A.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B.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C.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

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

3.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要把经济建设转到( )的轨道上来。

A.依靠科技进步

B.依靠体制改革

C.提高劳动者素质

D.传统美德

4.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要搞好,二者的关系是( )。

A.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B.精神文明是基础,对物质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C.物质文明是基础,对精神文明起最终的决定作用

D.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反作用

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其中包括( )。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

C.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D.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 )。

A.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B.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

C.总是在吸收、借鉴、融合各种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中不断创新

D.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7.胡锦涛提出文化建设要坚持“三贴近”的方针是指( )。

A.贴近时代

B.贴近群众

C.贴近生活

D.贴近实际

8.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 )。

A.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B.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与发展的根本要求

D.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所追求的根本要求

9.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方向是( )。

A.要在经济上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B.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C.要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D.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协调统一起来,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使人们在优美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1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 )。

A.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

C.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辨析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是要加强宣传教育。

3.“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4.市场经济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产生了消极影响。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标志。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和谐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有哪些?

5.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五、论述题

1.试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3.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六、材料分析题

(一)

材料1 近年来,老百姓消费结构发生巨变,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文化生产总量突飞猛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文化发展差距渐渐缩小。据统计,自新世纪以来,国家文化事业费累计达到652.75亿元,比“九五”期间总投入增长了156.7%。

文化消费的变化,折射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现状。文化发展的前提,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的大幅度提高。近年来,以精品剧目创作生产为抓手,优秀作品层出不穷,文化创新更加活跃。由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推出了150台舞台艺术各门类的佳作,培养了一批名牌院团和名牌剧目。2006年,国产电影在数量、质量、票房和影响力诸方面再创新高,全年拍摄影片440部,形成主旋律影片与商业大片同步发展的多样式、多类型的产品体系;以党报为主体的报刊市场异彩纷呈,9500种期刊,1900种报纸,300多亿元年销售额,使之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亮剑》、《延安颂》、《天鹅湖》、《云水谣》、《云南映像》等一大批以传统文化元素为魂且体现时代精神与审美需求的原创性文化产品应运而生。“中国电影”、“中国演艺”、“中国出版”等一个个中华文化品牌闪亮登场,受到世人普遍关注,在海内外文化传播领域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稳步拓展,进一步解放了文化生产力,为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机制准备。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浙江等9个省市的35家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文艺院团等单位作为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公益文化单位的内部改革和经营性文化单位创新体制、转换机制的改革取得积极进展,重塑和培育了一批自主经营、激励和约束机制相结合的国有或国有资本控股的市场竞争主体,长期以来缺乏国有文化市场主体的结构性问题,在伟大的改革实践中探索破解。

文化产业提速发展,融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盘,开始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全国2/3的省份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把发展文化产业列为“十一五”规划的一个重点。截至目前,在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广告娱乐、演艺、会展等重点行业,一批产业基地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开始崭露头角;数字电视、数字电影、网络出版、网络游戏和动漫等新兴产业得到迅速发展。据《2006中国文化市场发展报告》,2006年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占整个国民经济比重的2.25%,拉动GDP增长0.36个百分点。在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省市,文化产业实现的增加值最高已占GDP的8%,成为名副其实的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产业结构的主导行业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产业。

——人民网,

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6373550.html

材料2 在分析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时,通常将之分为有形力量与无形力量,或硬实力与软实力。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就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HARD POWER)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如土地面积、人口、自然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SOFT POWER)则分为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等。相比之下,硬实力较易理解,而软实力就复杂一些。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中,综合国力的竞争和博弈将决定一个国家在未来世界秩序中的排序。由于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的影响日增,世界主要大国在注重硬件的建设之时,也十分重视增强自身的软实力。各种软实力间既相互竞争较量,又相互诱导吸引、融合。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guandian/8213/8309/28296/2335163.html

材料3 

中国软实力的魅力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在15年前首次提出“软实力”的概念,认为基于船坚炮利和经济力量的“硬实力”固然必不可少,但同时不能或缺的是最诱人和比较省钱省力的“软实力”,即通过吸引力而非强制手段,使对方自愿对你认同。他认为,美国的软实力主要来自民间社会,特别是好莱坞、哈佛、微软、迈克尔·乔丹等,并经常批评美国政府没有好好提炼软实力。

软实力的主要来源是文化、价值观念和政策。中华文化内涵丰富,对外国人极具吸引力,“和为贵”的优良传统思想,尤其受到普遍的重视。中国顺应世界潮流,适时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理念,具有相当强的感召力。这不仅有助于消解中国持续快速发展引发的某些疑虑,而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同。

——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3/09/content_4277893.htm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哪些成绩?

2.如何理解软实力?

3.中国软实力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二)

图表1

图表2

图表3

请分析以上图表中的数据,思考以下问题:

1.教育和科技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什么样的重要地位?

2.我国在科技和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

3.我国发展科技和教育的基本政策有哪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C 4.C 5.D 6.D 7.A

8.B 9.C 10.B 11.A 12.A 13.D 14.A

15.C 16.C 17.C 18.D 19.B 2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AC4.ACD 5.ABCD

6.ACD 7.ABC 8.ABD 9.ABCD 10.ABCD

三、辨析题

1.要点:文化是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精神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相对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亦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要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褒荣贬辱的新风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要靠广泛的宣传教育,更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按照重在实际行动、重在持之以恒、重在形成机制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荣辱观基本要求相适应的道德评价、奖惩和监督机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长效机制

3.要点:这句古汉语的意思是:只要米仓充实,衣食丰足,人们物质生活好了,就会讲究礼节,知道荣辱,重视精神道德。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它说明精神文明是以物质文明为基础的。但是,有了一定的物质文明并不意味着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精神文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这就是说,无论从社会或者是从个人来说,物质生活好了,如果不抓精神生活、社会风气,它不会自然而然就好起来的。当前我国在改革开放和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加强物质文明建设,同时也要十分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4.要点:这种看法不正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有利于提高广大群众学文化、学科学、学技术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进一步发挥出来。同时,市场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也会反映到精神生活中来,给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因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引导人们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反对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

5.要点: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公民为根本目标,既弘扬和保持我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独立和统一,反对一切殖民文化和“全盘西化”,同时又克服和消除一切剥削阶级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残余的影响,反对僵化保守和教条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它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四、简答题

1.要点: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2.要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公民素质提出了综合要求,即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其中,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是对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的要求,有文化则是对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发展。这四个方面构成了培育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整体标准。

3.要点:基本方针是: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4.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然要求。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只有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根本,才能形成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才能树立全社会的和谐理念,培育全社会的和谐精神;才能形成全社会的良好道德风尚,形成全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全社会的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全社会的和谐心态,使全社会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5.要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是:第一,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要协调发展。第三,要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围绕解决主要矛盾,破解难点问题,着力在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上取得新的突破。

五、论述题

1.要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生产力的发达、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同时也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观念形态上反映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对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搞好,使它们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才能实现。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需要有一种普遍的社会认同和凝聚能力,以维护社会的协调与稳定。这种认同和凝聚能力主要来源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通过知识体系、价值观念、思想信仰和行为规范,产生凝聚和激励社会成员的巨大力量,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引导人们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义的信念,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等,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要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既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也是中国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根本体现,它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它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要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总体目标。

这一任务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引导全社会牢固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着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坚持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在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思想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作用。发展教育和科学,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加强文化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在发展科技方面,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要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繁荣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在教育方面,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作为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六、材料分析题

(一)要点: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的一些重要成就,如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为提高,出现了一批高水平、广受欢迎的文艺作品;媒体业不断发展,文化体制改革由点到面稳步拓展,文化产业提速发展,融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盘,开始对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2.软实力包括一个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创造力、文化的感召力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等,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实力”而言的。软实力来源于文化、价值观念和政策。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推进和取得的成绩,正是中国软实力不断增强的表现。中国软实力的发展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说明文化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文化的发展对于提升一国的实力和国际地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说明中国要继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二)要点:

1.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进入21世纪以来,科技进步愈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民财富的增长和人类生活的改善越来越有赖于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进一步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作用,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取得了重大成就。从图表上的数据可见,我国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大众化,这都说明我国国民素质在不断提高,人才资源日益丰富。

3.我国发展科技的基本政策是: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坚持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出发,把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放在优先位置,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力争取得重要突破;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调整优化科技结构,促进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铸就我国科技事业的新辉煌。加强科学普及,提高全社会的科学素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我国发展教育的基本政策是:要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推进城乡、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提高劳动者的技能。密切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改革创新教育体制,努力促进教育公平,健全教育资助制度和助考体系,发展继续教育,努力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