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经验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是客观存在,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对应性的、社会性的指代联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然受到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敏锐地发现受众的这一现象,加强事件性感染型载体的建设。它们都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好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经验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研究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经验

在三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从无到有,蓬勃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建设探索,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形成了可以启迪后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经验。

1.根据实践需要,不断推进载体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主体有意识的建设活动,但是它不是从自身的主观判断出发的行为,而是从实践出发,不断回答实践要求的建设行为。从实践出发,不断回答实践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一方面为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所熟悉、所接纳,另一方面又减少了主观臆断建设而造成的资源、劳动的浪费。

告知型载体的建设鲜明地体现了对实践需要的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话语体系中孕育并脱离出来,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话语体系,这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文化发展道路的深刻总结,又是发挥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载体的诞生,适应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化解各种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抓住黄金发展期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载体的推出,既是总结国内国际文化建设历史经验的结果,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要求。

约束型载体是特殊的载体,其最主要的构成是承载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制定的各种制度的客观存在。一般而言,制度都是适应生产实践、生活实践而制定的,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为指导,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要求,因此它们适应实践需要的基本特性是不言而喻、毋庸置疑的。

感染型载体的建设必须坚持“二为”方向,即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发展方向,但是它们和实践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也比较松散一些。这种复杂,表现在新创作的感染型载体可以以当代中国的实践为内容来直接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也可以以历史的实践为题材来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这种松散,表现在新创作的感染型载体对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表现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不像告知型载体那样直白地阐释,而是通过人物形象、叙事情节等艺术方式来“表现”而非简单“再现”当代中国的最新实践。

强化型载体的建设也在自身能够达到的范围内实现着与社会实践的契合。以节日为例,很多节日都是古已有之或者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存在着,1978年以来我们并没有新增加什么节日,但是我们一方面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整了一些节日的放假时间,如春节提前一天至大年三十放假,春节和国庆节调整为7天长假;另一方面着力维护一些节日传递的观念内涵,如不再因为春运困难就仅仅采用经济杠杆进行调节,而是努力解决春运难题,让人们顺利回家以实现家庭团圆,从而维护春节所承载的民族价值观

2.适应时代发展,与时俱进建设载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是客观存在,它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之间建立的是一种对应性的、社会性的指代联系。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必然受到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传播条件等因素的深刻影响。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能够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具体而言,在这方面主要是适应了三个变化,促进了载体建设:

(1)适应传播媒介的变化,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新世纪以来,传播媒介最大的变化就是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770万;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较2010年年底增加840万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较2010年年底增加0.4个小时。”(19)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少数人是信息发布者的局面,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改变了信息被封锁、被垄断的局面,受众面对的是海量的信息;改变了受众反馈信息缓慢的局面,受众对信息的反馈具有了即时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逐渐演变成传播信息时直接的创造者——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信息的创造。适应这种传播媒介的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更加注重建设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结合:

第一,大规模地建设网络媒介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载体。各级政府部门的网站相继建立,各种红色网站也相继建立,在短时间内使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载体中的网络载体迅速发展。

第二,网络语言、网络形象等网络新兴事物被迅速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范围,比如网络语言“给力”一词就进入了官方传统媒介的话语体系。

第三,更加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丰富性和真实性。特别是中央三令五申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群众性,“走、转、改”(20)新闻活动不仅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而且推动了更多的文化载体真实地反映当代中国社会的建设、发展和存在的问题。

(2)适应传播对象的变化,加强了事件性感染型载体的建设。一方面,传播受众大众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另一方面,大众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大众有密切关系的事件或娱乐性事件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这在客观上造成了这些重大事件的符号化趋势,比如被误传的彭宇案(21)传递的符号信息:好人做不得,老人跌倒了不要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过程中,我们必须敏锐地发现受众的这一现象,加强事件性感染型载体的建设。比如,2003年我们“万众一心抗非典,全心全意谋发展”,取得了抗击“非典”的胜利以后,就把这件大事符号化为“抗击非典精神”;2008年,我们抗击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就把这件事符号化为“抗震救灾精神”“灾后重建精神”。它们都成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好载体。

(3)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把载体建设融入娱乐和旅游之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处在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中,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活娱乐化和休闲旅游化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适应这种社会变化,一方面,以红色歌曲、红色经典影视作品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感染型载体被充分建设,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富有纪念意义的地点作为红色旅游点也被充分挖掘,这些旅游景点通过旅游活动的推广被人们所熟知,迅速地、更充分地发挥它们的中国特色社会文化载体的作用。

3.遵循文化规律,有序推进载体建设

纵观整个文化发展的历史,任何一种文化的载体发展或建设都是由告知型载体的建设开始,然后其他类型的载体建设跟进,每一个类型的载体在不同的时期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后形成一个载体系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首先对告知型载体进行了反复筛选,最后找到最能承载、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文化的观念内涵的文字符号。这突出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概念的凝练、选择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001年7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22)这表明二者对应的观念内涵具有一致性。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应的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应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如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那么在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就会感到别扭,它的四个组成部分在文化这一领域缺乏和其他概念的相关性,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内涵的传播。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替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个进步,但是不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里仅仅只是去掉了一个“有”字,但是展现出的却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告知型载体是载体建设的先导,对它进行反复锤炼才能更准确地传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打牢载体建设的基石。

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告知型载体进行了认真斟酌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其他载体相继跟进,加以建设,以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的存在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在约束型载体建设方面,一些不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制度被修改。比如,2006年1月1日起,我国取消了存在几千年的农业税,这既反映了现代社会工业反哺农业的文明意识,又实践了社会主义追求共同富裕的本质。一些能够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观念内涵的制度被严格执行。比如,2008年汶川大地震和2010年玉树大地震中国家哀悼日的高调执行,彰显了我们对逝者的哀思,对生命的尊重。

在感染型载体建设方面,一些重大事件的精神内涵被凝练并得以宣传,如“航天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一些优秀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影视作品中的《亮剑》《潜伏》《人间正道是沧桑》等。

在强化型载体建设方面,近年来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进展,比如对重大红色节日的纪念,党的代表大会的相对程序化、公开化、民主化等。

这样全面有序、重点突出的建设进程,是这三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取得巨大成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原因和历史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