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延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固有价值所决定的,也是现时代振兴中华、推动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将延安精神的内容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它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极为丰富的营养。它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最直接的渊源,大繁荣最好的养分。

七、延安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刘 衡

党的十七大号召我们,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迫切需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而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延安精神的超时空性不容置疑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延安时期率领全党和中华优秀儿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完成中国工人阶级历史使命而用鲜血、心智、汗水乃至生命培育出来的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它是我党出色地完成马列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光辉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党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以解放全人类为己任的理想信念、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它具有鲜明的党性。同时,它又是对伟大的民族精神、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辩证的继承、弘扬和发展。在党的倡导和示范下,它又广泛地影响、吸引了各根据地乃至全国人民,逐步为广大群众所认同,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广泛的群众性。

这样一种精神瑰宝,虽然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培育出来的,但它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在延安时期的13年,在我党局部执政的根据地那一特定的时空中得到充分展示。它必然具有极强的超时空性。在中国工人阶级、中国共产党没有完成其解放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前,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过时。它的巨大价值,必然会受到每一个中华优秀儿女的珍视。它在为振兴中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的整个历史进程中,必然会被党和人民不断地继承、弘扬和发展光大。其价值必然会不断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这一点,已经在我党夺取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所证明。

今天,我们正在按照党的十七大的部署,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我们理所当然应该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这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固有价值所决定的,也是现时代振兴中华、推动社会进步的迫切要求。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践中,我们尤其要更加自觉地弘扬延安精神。

二、延安精神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现实意义

延安精神的内涵博大精深,十分系统而严整。这是一笔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革命家、老一代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政治清明、社会全面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精神动力、精神支柱。只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将延安精神的内容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它就可以为社会主义文化提供极为丰富的营养。

延安精神的内涵,大体可以归纳为:(1)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光辉成果——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这是延安精神的灵魂;(2)理论联系实际,实践第一,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精髓;(3)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的共同理想,坚信革命必成,党和人民必胜的革命信念,这是延安精神的脊柱;(4)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以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为己任,甘愿为祖国母亲作任何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这是延安精神的血脉;(5)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密切联系群众,相信和依靠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6)为革命、为人民、为民族自觉英勇献身,无怨无悔,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一往无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勇于战胜一切敌人和千难万险的英雄气概,这是延安精神的精、气、神;(7)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创业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根基;(8)为人民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善于学习,善纳忠言,崇尚民主,尊重科学,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科学民主作风,这是延安精神的风姿;(9)在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严明纪律的基础上,高度团结统一,活泼和谐,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充满生机和活力,人尽其责,各得其所,相互主动配合,坦诚相见的和谐精神,这是延安精神的神韵。

延安精神还包含其他的珍贵精神,比如,为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根本利益至高无上,识大体,顾大局的大局意识;一切依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及时调整政策和策略的与时俱进意识;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勇于创新又善于创新的创新精神;为国家、为民族的大业而包容一切可以为民族出力的人,甚至可以与仇敌捐弃前嫌、共御外侮的无产阶级胸襟;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重视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尽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干部、战士和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的科学理念;对传统文化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古为今用,对外域文化批判吸取,兼收并容,洋为中用的辩证态度;端正文艺的正确方向,坚持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必须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倡导文化创新,提倡“二为”方针指导下的多样化的文艺路线,等等。

毫无疑问,延安精神的每一内涵,都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都是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骨架和神经。它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当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最直接的渊源,大繁荣最好的养分。就是说,弘扬延安精神,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成为大繁荣中的现实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

三、抓好几个着力点不可松懈

弘扬延安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持久地大发展、大繁荣,应当抓好几个着力点。

(一)毫不松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中枢和核心部位,把握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展现着我们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共同思想基础,应该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它是引领社会思潮,引领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旗帜;它是保证社会主义精神家园健康、和谐、充满生气、春意盎然的根本。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造延安精神的过程中,就格外重视新民主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党把自己的一切言行置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不断致力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中国化,努力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并努力用最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毛泽东堪称把马列主义中国化和理论创新的典范。我们看到,《毛泽东选集》四卷刊载的158篇文章中,有112篇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写出的,占四卷全部文章的71%。这说明我们党的第一代领袖们是如何重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如何重视并勤于理论创新。

延安时期的理论武装工作做得既扎实又富有成效。毛泽东经常亲自为抗大学员授课,亲自给骨干分子作报告,推动新的理论成果迅速大众化。通过延安整风,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的最光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已经被全党认同、接受和遵从,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延安时期,用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鼓舞斗志,用无产阶级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风尚的工作,也同样做得扎实而富有成效。党成功地将全部爱国力量吸引并凝聚在新民主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中华优秀儿女心向延安、寄希望于延安,如潮涌般地奔赴延安,在延安精神的引领号召下,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出智力,出钱物。党把自己的队伍带成了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队伍,一支忠实践行共产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的仁义之师。《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深深铭刻在每个革命者的心里,成为一代又一代人价值追求、道德修养的目标。这些历史经验,在我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吸取。

所不同的是,在时空上,我们今天正处在21世纪开端,党已经在中国执政近60年,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推进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关键性历史阶段。我们的活动舞台已经是中国大舞台和世界大舞台,新时空、新情况、新条件,必然要对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新要求。我们必须根据这些新要求,让延安精神和历史经验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

根据新时代、新阶段的新情况、新特征、新要求,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大基本内容及相关目标和要求。

1.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思想可以多元、多样、多变,但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动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会在与时俱进、不间断的理论创新中,不断取得新成果。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这一次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光辉成果,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我们的新任务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全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既要继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深入回答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不断创造新的理论成果,又要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二是精心推动理论武装工作,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进一步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要结合国情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进一步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

3.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全社会改革创新意识,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的伟大实践,把个人理想抱负化作励志图强、创造崭新业绩的实际行动。

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内容。要让“八荣八耻”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座右铭”,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理论与实践、知和行相统一的系统工程,应当融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社会全体成员普遍认同、理解、接受、自觉遵循、奉行追求的价值理念。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地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团结不同阶层、不同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二)毫不松懈地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党的十七大发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的号召,这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建设和谐文化,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其基础工作、中心环节和主体内容是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养成责任意识为核心,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延安时期,党和毛主席十分重视道德建设,十分重视发挥张思德、白求恩等的榜样作用,十分重视培育根据地的文明风尚,提高干部战士和群众的文明素养,使根据地成为当时中国最和谐、最文明的地方。正如毛泽东总结的:这里没有贫官污史,没有土豪劣绅,没有赌博,没有结党营私之徒,没有萎靡不振之气,没有人发国难财。这里军民如鱼水,官兵如手足,干部战士都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把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人生的规格标准。这里的革命队伍充满了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和谐友爱气氛,人人都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和对民族、对人民、对社会、对家庭、对他人的应尽责任。这不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和谐文化的样板吗?

今天,在市场经济大背景下,受剥削阶级腐朽思想意识和西方文化影响,一些人诚信意识被利欲淹没,责任意识淡化,道德观念扭曲,这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关键在于要做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要深入开展“共铸诚信”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培养诚信观念和规则意识,推动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要引导人们增强公民责任意识,将社会主义的各种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意识,在抵御诱惑中强化道德意志,在正确的舆论和道德评价中增强道德信念,在重在行动、持之以恒的道德实践中形成个人品德。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这个系统工程中,要面向全社会精心开展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要性和科学合理性的宣传教育,开展“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形成浓厚舆论氛围,使有德言行得到肯定褒扬,缺德言行受到鞭笞鄙弃。在道德教育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要并重,倡导父母做子女的道德楷模,老师做学生的道德楷模,官员做民众的道德楷模,党员做全社会的道德楷模。

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官德”建设在整个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党政官员注重操守,品德高尚,可以带动部下、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增强道德信念,自觉效仿看齐,从而对道德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道德建设应该把党政官员列为重点的重点,首先抓好对他们的道德教育和监督。

(三)毫不松懈地大力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能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必须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

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倡导要很好地总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几千年的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共产党人绝不做历史虚无主义者。毛泽东精通历史,熟悉中华传统文化,是珍视并批判地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楷模。今天,我们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目标是建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化光辉成果为指导的,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的、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和主要任务,为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精神支撑、精神条件和精神保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就在于它深深植根于上下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充满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根据。我们对祖先、对民族应尽的责任,就是保护好中华文化这一瑰宝,对它科学梳理,深入发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弘扬中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四)毫不松懈地推进文化创新

时代发展了,物质基础的现代化水平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也在不断增长提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创新是一种辩证否定的过程。它会克服淘汰陈腐过时,已失去积极意义的东西,但一定要保留继承一切积极意义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更具生命力的东西。文化创新,不能否定,背离而是要更好地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和“三贴近”原则。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基本精神,在今天的文化创新中仍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繁荣文化必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这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创新,文化繁荣应该很好坚持的一条新原则。

创新的目的在于推动繁荣,创作和传播更多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的源泉在党率领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而奋斗的实践中。创作的作品只有反映人民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引导、鼓舞、激励、感染人们积极健康向上,正确面对生活,面对人生,面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生活得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是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延安时期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创作《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白毛女》等那样的传世精品,正是他们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投身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伟大实践结出的硕果。这应该是今天我们的文化工作者效法的楷模。正如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只要我们遵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好、发挥好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弘扬延安精神,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一定能够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更加绚丽的时代光芒,就一定能够成功开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新局面,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让人民更好地共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让作为文明古国的伟大祖国再现文化大国强国的风姿。

(作者系吴忠市延安精神研究会理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