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模式”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内的一整套相互衔接、互相联系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和认可。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总量从“十五”期末的世界第五位上升为第二位,五年年均增长1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从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国家的安定团结、经济的腾飞发展、人民的安居乐业,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中国模式”取得辉煌成就,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制度创新领域丰富实践成果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提升,其不断迸发的生机和活力,保障了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实而有力。

一、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不会成功

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模式” “中国道路”成为世界性的话题,频频出现在世界各大报刊显著位置,成为西方学者竞相研究的课题。需要强调的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代表着中国整体性的进步和全面发展,而进步与发展的动力正是来自于制度的有力支撑。有观点将“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割开来,认为“中国模式”仅仅是指中国的经济模式,这种说法显然忽略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制度动力,是错误的,站不住脚的。

2011年,《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不会成功”的评论文章,指出:“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模式必然含有制度的内生动力,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中国制度。”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胡锦涛同志首次明确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新概念,表明我们党在更高层面把握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制度化、体系化和具体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在内的一整套相互衔接、互相联系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模式”正是在这一科学、开放、创新的体系之上形成的。今天的中国之所以能够昂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所以能够满怀信心地走向伟大复兴,都是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拥护,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和认可。2011年6月,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接受《参考消息》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无论对中国自己还是对世界其他国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泰晤士报》也发表文章称,“中国模式”的成功将深刻影响国际体系转型的轨迹和方式。

二、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杰出表现,其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2009年,曾有外国媒体预言,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走向衰落,奇迹难以继续。令西方舆论跌破眼镜的是,面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困难,中国非但没有被击垮,反而成为世界经济衰退漩涡中“独好”的一处“风景”。美国《纽约时报》发表评论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已有许多经验值得西方学习。英国《金融时报》也发表文章称赞,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世界上很多人深受启发。

中国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杰出表现,其根源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严重衰退,中国经济也遭遇改革开放以来罕有的巨大困难。然而仅仅一年之后,中国经济就在全球率先回暖,交出了一份全球瞩目的中国答卷。

新世纪头5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每年有1700多万人从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这种社会结构转变的速度和深刻度,形成了复杂的阶层关系和利益关系。

在政治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克服了其中的弊病与不足;既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又能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效率,适应我国人口和民族众多、发展不平衡、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等现实状况。

在经济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说,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

在其他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都充分体现出符合实际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利于保持党和国家的活力,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巨大优势。

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发展,取决于是否有适合本国国情、反映时代进步的制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推动中国巨轮破浪前行的最强劲的动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保证

构建和谐社会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也是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体制保证。面对国家的迅猛发展,我们党一再强调要不断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风险。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审时度势,进一步深化治国理政理念的智慧结晶。

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这样的高速发展,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经济社会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及时地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党的执政目标。这是党第一次在文件中将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放在突出位置,从而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应当说,我国社会目前总体状况是和谐的,但是,不和谐的因子却也明显存在,比如征地矛盾、环境污染、食品安全、贫富差距拉大以及官员腐败问题等。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理念,治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出现的不协调现象,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维护群众利益、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

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指向公平正义与共同富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

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无不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无不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封建制度代替奴隶制度是这样,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也是这样。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长和成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资本主义制度从诞生到成熟,当中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而中国共产党成立还不足百年,新中国建立也刚刚越过一个甲子,改革开放不过30余年,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同样也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因此,仍然有必要不断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及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成果,通过实践,努力探索改革规律,深化改革实践,做好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在庆祝建党9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

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还会有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只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积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和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有益经验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惧任何风险,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持走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不断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不断开辟通往成功的道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必将更加充分地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