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

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现代最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培育的“延安精神”中,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浓缩和结晶。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还是改革开放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印证了:在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里,也闪烁着延安精神的新光芒。党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离不开“延安精神”这个源和根。“延安精神”不仅培育了党员的先进性,而且为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二、延安精神与党的建设
延安精神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巨大精神动力

刘 军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在这30年里,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前所未有的辉煌成就,把中国从一个贫穷的人口大国变成了一个综合国力较强的现代国家。

综合国力的强弱,是一个国家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标志。但这个综合国力虽然主要是指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硬实力,同时也包括精神力量——软实力。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我们这里说的精神主要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是上下五千年累积升华出来的瑰宝,内容极为博大精深,培育了无数英雄豪杰、贤达才俊,造就了不胜枚举的骄人业绩。中华民族的精神在现代最集中的体现在中国共产党所培育的“延安精神”中,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浓缩和结晶。因此,江泽民同志称之为“中华魂”,并在2002年4月西安会议上说:“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胡锦涛同志2006年1月在延安考察时说:“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把延安精神作为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强大动力,作为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重要法宝,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时代光芒。”不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论述,还是改革开放的实践,都无可辩驳地印证了:在改革开放30年的辉煌里,也闪烁着延安精神的新光芒。

一、坚持和弘扬“延安精神”是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党领导的改革开放,既给党注入巨大的活力,也使党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课题、新考验。党能不能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这关系到党能否继续凝聚民心,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带领人民完成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任务的问题。世上从来就没有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党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离不开“延安精神”这个源和根。新时期弘扬“延安精神”,既不是心血来潮一阵子,也不是什么怀念激情燃烧的岁月的怀旧情结,而是要在这个源上流出更甘甜的生命之水,要在这个根上发出生机勃勃的新枝叶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说:“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抓住这两个主线,建设好党,我们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有了最根本的保证。

二、党的先进性建设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2005年在全国开展的规模空前的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成千上万的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党员到延安重温革命历史,学习“延安精神”,制定党员的具体要求,使教育活动有声有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解放以来,不论在哪个时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到延安参观学习,由此可见“延安精神”的影响之大。“延安精神”不仅培育了党员的先进性,而且为保持党员的先进性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比如,实事求是和密切联系群众,是检验先进性的试金石。毛泽东同志1942年12月在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的报告中讲道:“延安的同志,没有一件事不是实事求是的,他们完全和群众打成一片,他们有很好的调查研究工作,因而就学会了马克思主义领导群众的艺术,他们竟全没有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他们对人民事业充满了负责精神,没有丝毫消极态度,他们完全不怕困难,他们像生龙活虎一般能够征服一切困难,他们能够根据群众的需要,创造生动的办法,解决群众的问题。”这段话既包括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又包括了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还包括了团结拼搏、勇往直前、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这些都是保持先进性的中心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章程是最根本的党规党纪,它高度概括了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要求。1942年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是奠定了党的理论纲领、章程的完整而成熟的基础,后来的党的十二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的修改补充和完善,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的。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又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八荣八耻的荣辱观。这些重要思想,是“延安精神”在新时期的丰富和发展,它抓住了党保持先进性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确立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使党的先进性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与顺应社会潮流和代表人民利益联系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结合起来,使党的先进性具有了鲜明的时代内容。

党的先进性要靠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要靠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来保证。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提出的四句话的目标——“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没有“提高”和“加强”,就落实不了“服务”与“促进”。随着时代的发展,提高党员素质,就是保持党员先进性。先进性在本质上有两个层面,一是党员在思想上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在行为上时时处处起先锋模范作用。具体地说,有五层含义:一是先进的思想观念;二是崇高的价值目标;三是最优的能力素质;四是出色的工作业绩;五是良好的社会形象。把这些一般性原则和具体单位、岗位及人的特殊性紧密结合,使之具体化、行为化,各单位都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先进性具体要求。如银川市委要求全市党员要做“践行宗旨的模范,弘扬道德的模范,建树业绩的模范。”在“三个模范”的指导下,组织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制定的先进性具体要求这样写道:“政治坚定,服务大局,作执行宗旨的表率,作风过硬,甘为人梯,做公道正派的表率;业务精湛,工作出色,做爱岗敬业的表率;团结和谐,纪律严明,做开拓创新的表率。”这个要求,生动地体现了中组部提出的树立干部良好形象的要求。在农村的党支部还针对出义务工难、收水费难、聚众上访、赌博及封建迷信等问题,要求“党员要带头缴纳水费,带头完成公益事业义务工”,“自觉维护稳定大局,不参加聚众上访,要主动作好群众疏导工作”,“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等等,使广大党员在群众心目中“平时能看得出来,关键时候能站得出来,危机关头能豁得出来”。从这些要求中,我们能看到张思德白求恩的影子,也看到了延安时期党员的良好形象。延安时期党员、干部为什么受到群众的衷心拥戴呢?人们从他们身上总结出了“六个先进”:(1)他们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保持了政治上的先进性。(2)他们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武装头脑,保持了思想上的先进性。(3)他们全心全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保持了工作上的先进性。(4)他们坚持民主集中制,保持了组织纪律上的先进性。(5)他们廉洁奉公,艰苦奋斗,保持了作风上的先进性。(6)他们坚持无私奉献,淡泊名利,保持了道德品格上的先进性。谁能说这六条已过时了,不需要了吗?非但今天没过时,而且是迫切需要的。它也是现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锐利思想武器。

三、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延安精神”是同根同源

执政为民是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先后提出一套执政能力建设的思想,教育全党同志,努力付诸实践。主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确立了党的唯一宗旨,注意保持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三三制”的民主执政方略,建设一支贤能的干部队伍等,并制定了一系列制度、政策和法律。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最高标准,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新一代的领导集体提出党执政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并把它作为党建工作的主线。

执政能力建设,包括的方面很多,内容十分丰富,如执政理论、执政主体、执政基础、执政环境、执政的制度和体制,执政的方略和机制等等。中共十六大把执政能力具体化为五种能力,即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但不论是哪个方面、哪种能力,都离不开一个出发点和一个基础。这个出发点就是在延安时期就确立的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基础就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讲过:“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的最高标准。”在新的改革开放时期,我们党的领导集体,不仅忠实地继承了这种精神,并根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地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创新的宗旨观念:如“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正确处理好党群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等等。以此作为共产党执政能力的最高体现,作为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并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这种价值观的评价尺度,这也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结合总结历史和现实国内外政权更迭中得出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和东欧地区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的悲剧表明:执政党如果忽视自身执政能力的建设,尤其忽视了执政能力的核心能力建设,就会陷入执政的盲目性,必然导致灾难性的严重后果。在前苏联解体前,前苏联社会科学院作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前苏联共产党代表工人利益的仅占4%;认为它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只占7%;认为代表全体苏共党员的才占11%;认为它代表官僚、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所以一些研究苏联和东欧问题的专家认为,苏共的解体,是苏共党群关系解体的必然结果。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前苏联和东欧发生剧变时分析道:“从根本上说,都是因为经济上不去,没有饭吃、没有衣穿,工资增长被通货膨胀抵消,生活水平下降,长期过紧日子。”这些国家长期以来,重工轻农,重重工业,轻轻工业,重军用产品生产,轻民用产品生产,重速度,轻效益,重积累,轻消费。一句话,轻视民生,不以人民的需要为执政的第一要务,必然造成人心的背离。所以作为在中国执政的共产党人一定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谆谆告诫我们的一条执政真理:“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毛泽东同志认为,执政党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官气十足,官僚主义严重,命令主义,作风霸道。”这是群众最不满意的。所以他说,“我们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和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只要我们不脱离群众,我们就一定会胜利。”

正是在延安我们党把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执政能力的核心,不断加强,才使延安的红色政权得以巩固和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革命的大本营,造就了一支宏大而优秀的执政主体——党的领导干部,谱写了无数英雄的壮丽史诗,影响了全国,影响了世界。一位名叫卡罗尔卡特的美国军事观察员在他著的《延安使命:1944~1947美军观察组延安963天》(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书中这样写道:“中共最伟大的魅力就是简朴,他们的目标是勤奋工作,简单生活,而他们的精力、活力和真诚使他们与腐败化的国民党形成鲜明对比。”

综上所述,抓执政能力建设,必须继承弘扬延安精神,紧紧扣住密切联系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个核心能力。只要我们的执政主体——领导干部队伍在心里真正确立了这样一个执政理念,形成了这样的核心价值观,他就不会立党为私,就不会办丑事恶事,就不会腐化贪污,就不会高高在上搞官僚主义。因为这个核心决定了执政能力的性质。如果不把握好这个执政能力的核心问题,主体的道德品格坏了,能力越强,给人民造成的损害越大。

当然,执政能力是由方方面面的因素构成,光讲这个核心是不够的,但这个核心是总根子,其他方面都是它派生出的、与之相适应的枝叶。在延安时期确立的这种执政理念,在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有了许多新的发展。邓小平同志说:“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江泽民同志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始终得到人民拥护和爱戴的根本原因所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共产党员仍然要讲理想,讲大局,讲奉献,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的那样:“要坚持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认认真真访民情,诚诚恳恳听民意,实实在在帮民富,兢兢业业保民安,努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就是党的执政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