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精华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精神的精华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今的中国处在大步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显然,人们的精神发生了危机。由此拉开了“人文精神”讨论的序幕。

当今的中国处在大步迈向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时期。经济快速发展,国力迅速提升,国家的影响力正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拓展……而社会内部也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化,尤其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市场经济推动中国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急遽的变化。传统的价值体系不断地被消解,而新的价值规范尚待建立。显然,人们的精神发生了危机。危机的潜在后果是极其严重的。一个精神虚弱、文化孱弱的民族,哪怕经济发展的水平再高,也是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在思想界和知识界,一些富有责任感的学者对此深感忧虑。上海的一些批评家敏感于文学界的危机,做出严肃的思考。经过一段时间的切磋酝酿,于1993年《上海文学》第6期上以《旷野上的废墟——文学与人文精神危机》为题,发表了王晓明与几位青年学人的对话。他们由文学的危机谈到了人文精神的危机,严厉地批评了文学没有自己的信仰,部分作家和导演用“玩文学”、“玩电影”取代自己的社会责任,或媚俗,或自娱,迎合大众看客的心理,调侃一切,“以废墟嘲笑废墟”,或专注于形式技巧,在形而下的自娱中丧失了人文精神,丧失了对存在可能性探索和构造的想象力,走向浅薄的虚无主义。由此拉开了“人文精神”讨论的序幕。

这场大讨论持续了十几年的时间,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参与讨论的各方对人文精神的具体所指含糊不清,讨论的逻辑起点也不一致。近几年来,学界对于人文精神的研究趋于理性和成熟,学者们纷纷从各自所擅长的领域对人文精神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在统观了这些年人文精神的研究成果后,我们对人文精神的诸种规定性做如下的梳理: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精神是确证“人之所以为人”的规定性的文化精神(这里所说的文化不是泛文化,而主要是指“心”的层面或精神层面的文化)。它的主要内容是人对于人自身、他人、群体和社会及人类的认识以及所采取的态度,即对人的存在、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权力、人的意义、人的理想、人的发展、人的解放的感受与思考以及由此而诉诸的行动的总和。我们认为,她应该包含以下层面的含义:

1.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它把人作为终极关怀的目标,尊重人之为人的权利,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承认人的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呼唤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重大价值。

2.人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它承认人的理性,重视教化的作用,追求完善的道德和理想人格。

3.它的核心是人对于现实的超越和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永不停歇的自觉的追求。

二、人文精神的性质

在分析完人文精神的内涵后,我们认为人文精神具有以下性质:

1.历史性

“人文精神”的内涵并不是恒定不变或始终如一的,相反,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比如,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从最朴素的“尽人事,远鬼神”、“敬德保民”、“德配天地”,从重视人及人的现实生活开始,经历了人性的异化、个体的湮没,到近现代人的觉醒,每一个历史时期的人文精神都有不同的内容。而西方的人文精神也经历了一个从重视人文教化到把人从神的压抑中解放出来,高扬人的主体性这一历程,而当代又面临着个体主体性恶性膨胀的危机。所以,“人文精神”成了今天人们众说纷纭却莫衷一是的概念。

2.时代性

历史性是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人文精神”所得出的结论,而从共时性角度来看,它就具有时代性。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一个”时代的具体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时,高举“兴人权,反神权”的大旗,美国的惠特曼时期鼓吹的是“自由”与“民主”,而今天,对“个体的独特性”也在世界范围内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宋朝明朝是“存天理,灭人欲”的时代,而“五四”则是高呼“人性解放”的时代。每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都深深地打着这个时代的烙印。

3.民族性

通过对中西方人文精神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从大的民族概念来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民族的人文精神在总体上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服从,讲秩序,求执中,尚亲情并由此衍生出宗法观念,倡伦常,追求社会的总体和谐;而西方民族的人文精神则大体以个体为本位,强调以个体的发展来带动群体的发展,从而求得动态的平衡。而在中西方的各个狭义意义上的民族之间,其人文精神也还有大同下的小异。

4.阶级性

人文精神的阶级性是指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文精神,因为她本身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存天理,灭人欲”是当时的统治阶级吸收了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改造,又进行利于本阶级的强化后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人文精神。而“五四”时期“人性解放”的呐喊所反对的是封建的人文精神,倡导的是刚刚觉醒的无产阶级的人文精神。“文艺复兴”中高扬“人权”反对“神权”虽然今天它已经成为普适性的人文精神的一部分而为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代表的就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人文精神。而各种“新人文主义”所宣扬的反现实、反传统、反理性而高扬“爱欲”代表的就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受到压抑而变成“单面人”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声音。

5.普适性

人文精神虽然有阶级性,但不同阶级的人文精神都有普适性的一面。因此,它的阶级性并不会成为我们汲取和吸收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人文精华的障碍。人文精神虽然存在着历史的、地域的甚至阶级的不同,但更有着人类共同的、普遍的适用性,因为她毕竟是对“人”的思考。在人性论方面,中西方都认为,人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关键是要引导人们自觉趋善去恶。对于人的存在以及人的存在状态的关注是人类共同的,人们都有关爱、同情弱势群体的内在倾向,这正如孟子所云,人人皆有“不忍仁人之心”。而像有爱心、乐于助人等品德也都是受到各个民族共同推崇的美德。而对人全面发展的践行、对人摆脱物与人双重制约而达到真正自由的追求、对人的解放的渴望,则是指引全人类文明和进步的永恒灯塔。

三、人文精神的特点

1.它的内涵是多级差的

它既包含对人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也包含了对人的修养、境界、价值的思考;她既包含了对个体的人的思考,也包含了对群体的人、社会的人的思考。因此,它的内涵是有层次的。

2.它的内容是多元、多质的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人同人群的人文精神的思想内涵是有差别的,它们良莠不齐、杂然相间,必然存在着高低、文野、雅俗、美丑之分和善恶、新旧、利弊、益害之别。比如在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中,就既有孙中山“聪明才力愈大者,当尽其能力而服千万人之务,造千万人之福”①的“替众人服务”的奉献精神,也有杨朱的“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和民间流传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利己主义

而在西方,也有萨特的“他人即地狱”的消极人生观。马尔库塞发现当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富裕,但却沦为病态畸形的“单面社会”。这种“单面社会”中的“单面人”被国家的整体主义所倡导的普遍的政治经济需要所压抑,表现为对人的本能欲望、天性和反叛意向的禁锢和扼杀。但他却试图通过张扬人的生理本能来实现人的解放。

所以,我们只有对各种各样的人文精神进行审慎认真的鉴别和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人文精神是通过人的实践体现和发展的

人文精神不仅是一种停留在头脑中的思想,更要落实在个体的行动上;它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它必然要通过人的行为和选择表现出来。孟子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②体现的就是对善的和高尚的人文精神的践行。并且,属于时代的人文精神不只是文化界和思想界的事情,它也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建设,在与时代的政治、经济的互动关系中实现。

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②《孟子告子上》。

四、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

其实,“人文精神”的关键并不在“精神”上,也并不仅仅隶属于Humanities(人文学科),“人文精神”的关键在一个“人”字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举的:“故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①。“人文”是指一种由人类自身建造的、与自然秩序(天文)相对的文化意义秩序。而文化即人化,因此,人文精神从总体上讲应该是指人对于贯通于人类历史全过程、渗透在人类文化活动及其成果的所有方面的、那种使人成其为人的自觉关注与自觉追求。从哲学人类学层面即人的哲学本质这一人性的最高规定入手有助于厘清人文精神的本质。

人的哲学本质在于自由。这种哲学意义上的自由不同于现实层面的种种自由(后者通常被表述为人按照自身的意愿进行选择的权利与能力,或按照客观规律行动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它是高于现实层面的自由并扬弃其于自身之中的一种根本的哲学通质。它并不是某种具体可达的境地,而是一种超越性——人类不断超越既在现实的状态和趋势。动物生存活动无论达到何种复杂高级的程度,总还停滞于某种惯性运动之中,而人类却永恒地保持着不断打破既在状态的开放、进取姿态。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意味着一种大的自由,但人类总能从大自由中感受到新的不自由。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却无时不在枷锁之中。”意识到“枷锁”就意味争取更大自由的开始。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人文精神决不能被局限为某种对普通人、小人物命运的现实关切,也决不仅仅等同于特定时代思潮或仅仅指栖居于某种精神文化、学术领域之内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的哲学本质是指人在任何时空条件下,从事任何文化活动时必须保持的一种对人类自由本质的自觉追求的价值取向。

五、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重在践行,重在建设。在我们昂首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中国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候,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弘扬什么样的人文理想?

1.它是继承了以往人类一切文明形态中先进因素的人文精神

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应该包含古今中外所有人文精神的精华。从“五四”运动以来,在对待中国现代化转型的问题上,思想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比如胡适的“全盘西化”和新儒家的“儒学复兴”。其实,“现代化”既不可能是“西化”也不可能是完全的“中化”,而应该是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形态的优良成果的现代化。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作为先进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也应充分吸收中西方人文精神的精华。

中国的传统人文精神珍视人的生命,突出人的主体地位。孔子的“仁爱”,孟子的“兼爱”,都是以人为根本。道家的生命哲学更是把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提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认为生命的最高追求就是羽化登仙,成仙之后,人就可以飘然神游于自然与社会之中而无挂碍,人就获得了绝对的自由;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最终追求是作为人的整体的社会的和谐,在大的“人”实现的前提下实现个体的人;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以“明人伦”为基点,强调人在家庭、家族乃至社会中的角色意识,虽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并使其走向了极端化,但其合理的内涵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一部分,应该得到弘扬;中国人文精神强调在道德理想和理想人格的实现过程中践行的重要性,即强调个体的自主自觉的实践性。

西方的人文精神传统重视个体的独立性和个体主体的自觉,而个体的真正独立与发展是群体发展的前提。西方人文精神当中以个人本位为基础的自由、民主思想是塑造现代人格的前提。西方人文精神有理性主义传统,尤其是认知理性发达,而这正是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所缺少的。

而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本质实现。马克思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成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①

新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在充分吸收了以上人文精神的精华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0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它是历史与人文相统一的人文精神

在人类的精神领域,我们区分了人文精神与非人文精神。但其实人类全部精神探索的根本立足点都是为了确证人的存在,提升人的力量,实现人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全部精神财产都天然地被赋予人文性质。但是由于人自身存在的复杂性,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都是对立的都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趋势。在初民社会,对神灵、神权、灵魂的信仰等宗教因素,曾培养了与自然性的动物性相区别的人性。基督教的博爱互助精神是对罗马帝国残暴血腥统治的控诉,体现了当时的人文精神,但后来它的神道主义又与近代的人道主义相对立。

所以,处于上升期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状态中的人文精神往往同历史进步的方向同步,强调昂扬向上、奋发进取,和其它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一起,推动历史的前进。处于相对平衡发展的历史阶段中的人文精神和历史的进程保持着大体上的平衡和相对的和谐与统一。而在没落期的历史阶段和历史状态中,统治者所倡导维护的人文精神就会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妨碍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也就丧失了它存在的合理性,逐渐被历史所淘汰。

所以新时代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必须代表人类先进文化发展方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助推剂。

3.它是涵盖科学精神的人文精神

人们在强调人文精神的时候,往往把它和科学精神对立起来,认为弘扬科学精神会不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甚至会成为人文精神发展的阻力。造成这种对立的根源是狭隘的科学观和人文观。狭隘的科学观用功利主义的观点看待科学,认为科学只不过是一种工具,是人征服自然的一种手段。而狭隘的人文精神的观点则把人文精神看作与科学精神对立的“文人精神”或“人文学科”的精神。按照以上两种观点,科学就变成了一种与人的思想、人的精神、人的情感没有关系的“客观知识”或“工具理性”。

科学精神是人类所从事的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这种精神肯定是人的精神。科学精神的人文意义在于:首先,科学作为一项认识活动所体现出的最根本的文化精神是对真理和知识的不懈追求。这其中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其次,科学作为一项智力活动,促进人的智力不断发展,永远向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方向前进;最后,科学体现了人类为自由与解放而奋斗的崇高理想。在科技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人的劳动才能成为真正自由自觉的行为,人才能拥有自由的时间来完善和发展自己。并且,只有科技发达了,人才能从自然和社会的制约下获得解放,进而实现思想和精神的解放。

而人文精神是人类对实现人的本质的思考,它以追求实现人的“自由自在的创造性”为目的。因此,真正的人文精神应该是包含了科学精神在内的人文精神。①

4.它是建设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的智慧源泉

人文精神是人类的文明精神。人文精神的建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

根据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的人文精神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并且可以大有作为。新的人文精神应该能够在个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上,使社会、群体达到和谐的状态,既发挥个体的个性又能保持群体的秩序,在个体丰富性之上建立社会的丰富性。新的人文精神在强调权利的同时也强调责任和义务。新的人文精神应该是以建设和塑造现代人的素质和理想人格为目的。中国现阶段的社会形态仍然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实现现代化是最现实的目标,因此,新的人文精神的目的必须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目标。

①参见孟建伟著:《论科学的人文价值》,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