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的精神文明

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的精神文明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的精神文明古时广西封闭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是广西精神文明的巨大阻碍。重视教育,俨然是广西客家的普遍现象,这与客家文化的“崇文重教”的传统密切相关。受教育者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文明,从家庭和睦到构建和谐社会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客家人的崇文重教,使广西客家社会人才辈出。客家社会富有独特风情的民间文化也增添了广西社会精神文明的内容。
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的精神文明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二)客家文化与广西社会的精神文明

古时广西封闭恶劣的自然环境一直是广西精神文明的巨大阻碍。先秦时期,中原地区文化鼎盛,学术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文化贤人辈出,而百越地区(包括广西)被称为“蛮夷之地”,即未开化的地区,没有文明曙光的地方。直至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湖南、广东、广西三省交界处),在其《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一文中仍称是“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14]当时的广西仍然荒僻,在学者文人眼中是与有文化的中原截然不同的落后地区。然而,在广西客家人的聚居地,就有不少远近闻名的状元村落,如贺州秀水状元村,建于唐开元年间,立村建寨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始祖毛衷,是唐开元年间进士,为广西贺州刺史。该村自唐繁衍发展至今,有一个宋代状元和二十六个进士。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该村考取全国各大中专学校的人数就达200多人。南宁上林县白圩镇状元村,全村82户500多人,就有74户被誉为“状元户”,新中国成立以来,已有近300人考上大中专院校。各处状元楼、魁星楼更是多不胜数。这些在广西瑶乡、壮乡里发展起来的客家人,多是从中原或者文化发展较好地区迁徙而来,本身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与先进的汉文化理念,深知读书明理的重要性,秉承中原遗风,以耕读传家,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在客家社会蔚然成风。因此,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成为客家社会实行教育的先驱,带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重视教育,俨然是广西客家的普遍现象,这与客家文化的“崇文重教”的传统密切相关。华南理工大学客家文化研究所所长谭元亨教授说:“客家是这样一个民系,它首先是以高文化、高素质教育即‘崇文重教’而著称于世。”[15]在广西客家,儒家圣人孔丘被人们作为神圣敬拜,书香之家,多敬“大成至圣先师牌位”。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也多知道有个孔圣人。子弟入书塾或学校读书,也都先具备供品礼敬圣人。客家谚语中有不少是关于劝读的“书爱读,打要练”,“生子不读书,不如养大猪”,“不读诗书,有目无珠”,“路不走不平,人不学不成”,“捡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天光唔起误一日,少年唔学误一生”等。客家童谣也提到读书的重要:“蟾蜍罗,咯咯咯,唔读书,冇老婆……”

南宋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客家人,[16]他从小受到“三堂”(墓堂、祠堂和学堂)教育的熏陶,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和客家人的家庭教育结合起来,撰写了《朱子家训》,作为朱氏家族的家庭教育教材,规范家庭成员的行为道德标准。《朱子家训》是一部集为人处世等多方面道理于一册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读本,能让受众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去恶修善,坚持家长里短的品行,被誉为中国家族文化教育的典范文本。几百年来,广西官府与民间,都公开刻印发行,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受教育者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文明,从家庭和睦到构建和谐社会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推动了广西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广西贺州为例,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地方客家士绅创办了贺县示范传习所。1921年,高雁秋、李孝先等创办了贺县中学(今贺州市中学),1930年又创办了贺县女子小学和女子中学。1940年,黄研真、黄德占等联合矿业界人士创办了临江中学(今贺州高中)。这些学校都成为了地区名校,培养出大量人才。

客家人的崇文重教,使广西客家社会人才辈出。如文史专家王力、罗尔纲,民族学家江应樑、徐松石,化工专家李运华,植物学家钟济新,兽医学家叶浩,医学专家叶馥荪、叶培,客家文化研究专家钟文典、卢斯飞、饶任坤、彭会资、王建周、刘道超、熊守清、徐杰舜、刘村汉,爱国将领黄一平、钟夫翔等。政要名人更是层出不穷,在国内外颇有影响,如原广西区党委书记陈辉光,广西区政府原副主席陈仁等。

客家社会富有独特风情的民间文化也增添了广西社会精神文明的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发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中,广西有三项入选,其中一项是桂南博白县客家的采茶戏,它是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西博白,每逢有庙会、观音旦、做社等活动时,常有民间的采茶剧团走村串户进行表演。当演出达到高潮时,常常会出现台上台下一唱一和的动人情景,观众和唱时极其投入,戏散后回家也会边走边唱,可见采茶戏在当地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近年来,广西陆川县高度重视本土文化的发展,把张扬本土文化事业纳入全县的总体规划,推出“客家每月一戏”,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激发和培育了群众参与创作的热情,创作出了一批富有客家特色的优秀作品。在桂北地区,客家文化活动亦丰富多彩,如广西贺州八步客家山歌,将客家山歌、客家歌舞、客家曲艺融为一体,客家文化氛围十分浓郁。它以丑角为主角,以喜剧为结构,体现出客家人乐观幽默、勇于面对生活的达观豪放性格。八步客家山歌不仅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还多次在自治区汇演中获奖,得到区内外有识之士的广泛赞誉。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音乐风光故事片电影《刘三姐》,一经播出,以惊人的影响力风靡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堪称中国20世纪50—70年代的经典文艺作品,而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正是桂林永福县客家人。她以纯自然的美、动人的歌喉、自尊自重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观众,吸引了广大受众的注意力,成为那个时代的银幕偶像。在改革开放的30多年中,黄婉秋还以一个艺术团体现有体制的改革者的姿态,出现在广西艺坛上。1991年10月,黄婉秋就任桂林市文化局副局长,次年与香港中地投资有限公司合资成立了刘三姐艺术团,随着艺术团经济社会效益、艺术品位和知名度迅速上升,给广西的精神文明建设形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积极推动了广西文化艺术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