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俗语客家人创广西

俗语客家人创广西

时间:2022-03-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南明政权的抗清战争和“三藩之乱”,广西作为主要战乱之区,赤地千里,满目疮痍。客家人迁来之前,广西山区地带都是人烟稀少、毒蛇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与土著人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乐融融。
经济共赢_客家文化与和谐广西

(一)经济共赢

广西位于中国地势第二台阶中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地处两广丘陵西部,山岭连绵,岭谷相间,“喀斯特”(岩溶)广布,自然环境恶劣,垦地稀少,到处是茫茫荒原。经过南明政权的抗清战争和“三藩之乱”,广西作为主要战乱之区,赤地千里,满目疮痍。清政府入关之后,为了安抚流民,尽快恢复社会生产,出台了一系列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如对“无主荒田”,准由官府“给以印信执照,开垦耕地”,[23]作为己业。而且对新垦土地给以留用免予“征收钱粮”的优惠待遇。又由于清政府实行禁海政策,清初,闽、粤等沿海省区以及江西各地的客家人大量进入广西,开垦荒地,安家立业,为广西大地的绿化、耕地的垦辟、社会生产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广西“休恬安养,生齿蕃盛,村落错居,寒暑应侯,近郡皆同中土”。[24]

这些变化与大量客家移民到来的开发大有关系。客家人迁来之前,广西山区地带都是人烟稀少、毒蛇猛兽出没的原始森林。在这荒野的崇山峻岭中,居住着壮、侗、苗、瑶等当地土著。这些少数民族文化落后,处于刀耕火种的荒蛮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大量的客家人不断入桂,给这些荒僻而神奇的土地带来了蓬勃的生机。客家人从中原地区带来农作物的种子、先进的农耕技术和建筑技术等,毫无保留地与所在地的土著人分享。他们共同伐木垦荒,筑坝造田,把一个个小盆地或低缓的坡地开垦成片片井田或层层梯田,并修渠筑坡,引水灌田,使寂静的群山阡陌纵横,如诗如画。昔日荒凉闭塞的山野,变得人声喧闹,鸡犬相闻,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客家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一个个村寨有盘山小径或与大道相通。一些人口集中的较大村寨形成了集贸市场。就这样,客家人把热闹带进了千沟万壑,把繁荣带进了穷乡僻壤,把文明带进了荒峦山野,与土著人和睦相处,和谐发展,和乐融融。

这一切,在官方文献、地方志书、客家人的谱牒中都有记载。如桂中《象县志》提到象州昔日是“满目篙莱”的旱地荒土,经过客家移民的开发,“已渐变水田”。桂南《防城县志》提到经过“射耕人”(客家移民)的开发“县境之田亩日辟,农业顿为之改观。”广西的自然条件非常复杂,有限的生产资料又早被土著占据,客家人除了凭借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外,客家文化提倡“尊重彼此、相互忍让、平等相待、共同发展”的思想理念是其中重要原因。他们深知,仅仅依靠自身努力想要谋求发展是不够的,“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创造平等互利,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发展的必要人文环境,特别是身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因此客家人能够迅速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与土著居民一起创造物质财富,共享物质文明。

客家人迁徙入桂,多是只身或单家独户而来,以农为本,各业并举,是广西客家人经济生活的主轴。广西商业呈现全面繁荣局面,客家人的作用也不可低估。在广西有客家人的地方,基本都有定期的集市,客家人称“圩”。民间有句俗语:“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说的是客家人经商不避偏远,不择地域,运营集市,然后才有广府人的“旺圩”(扩大集市规模)。客家人热心商业,有商品意识和拼搏精神,勇于开拓,善于经营,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大的财富。在钟文典教授的《广西客家》记载了这样一个实例:客家人在广西平果创建圩市以后,始终掌握这当地的商业经营权。“文革”期间,经商者被强制下放到农村劳动,商店被迫关门。客家人却暗地里在农村饲养禽畜出售。“文革”以后,客家人纷纷回到圩市,借改革开放的东风,工、贸、商并举,远走宾阳、田东、百色等地,大展宏图,领先成为“万元户”者不少。广西贵港木格镇也有类似情况,“文革”期间被拉上台批斗示众的23个商人中,有18个是“客家佬”,改革开放以后,重新进入木格镇商业领域,带头发家致富的,仍旧是这些“客家佬”。[25]

客家人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培养了优秀的客商素质,进入变化莫测的商海后能够做到沉着镇定,目光长远,开拓进取。在广西诞生了许多客商传奇,广西科宝公司、沙龙纸业公司、云南传承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广联(南宁)投资公司董事张国兴和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就是其中佼佼者。张国兴被称为“频创‘广西之最’的客家儒商”。他是广西第一个从日本引进最先进的彩色冲印设备的商人,把以前需要几天才能冲印出来的黑白照片变成了几十分钟就能冲印出的彩色照片。他也是广西最先开创生活用纸品牌——“沙龙纸巾”的商家,他同时也是广西培养老板人数最多的民营企业“校长”。据不完全统计,近二十年来,他带出了六十多位老板,其中有近三十位百万富翁,近十位千万富翁,如好友缘酒家、永恒婚纱、巴黎婚纱的老总黄虹就是其中之一。[26]晏平从2005年到玉柴任职以来,积极贯彻科学发展观,确立玉柴核心理念“绿色发展,和谐共赢”经营思想“卓越品质,国际玉柴”,坚持走绿色工业发展之路,不断推进企业改革创新,连续五年保持高速发展,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2008年玉柴战胜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实现销售收入209.88亿,同比增长14.32%,从规模到管理实现了“三年再造一个玉柴”的目标。2009年,晏平带领玉柴团队苦练内功、抢抓市场,销售收入达271.97亿元,同比增长29.58%,柴油发动机产销量突破67万台,连续五年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2010中国企业500强排名榜上,玉柴集团排第227位,比2009年度排名上升38位,成为2010中国企业500强收入增长最快的百家企业之一。玉柴品牌价值超过80亿元,在2010中国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名列109位。正如晏平所说:2011年恰值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欣逢玉柴建厂60周年,集团正式吹响向“十二五”千亿迈进、首战跨越400亿元规模的号角,动人心魄的时刻已经来临,催人奋进的乐章已经奏响,全体玉柴建设者厉兵秣马,踏上征程,迈向千亿第一春。[27]

广西博白有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号——“中国编织工艺品之都”。据考证,早在宋代,博白的民间编织工艺就已闻名。1979年秋,来自博白的两套精美芒编工艺品在广交会上大放异彩,引来外商一片赞叹和大量订货,从此博白芒编工艺品在国内外声名鹊起,并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市场。如今,芒编产业已发展成博白的支柱产业之一,博白也逐步成为全国最大的编织工艺品出口基地。目前,全县编织企业近400家。芒编产品的品种发展很快,已由当初的芒编逐渐发展到目前的以芒、竹、藤、木、草、纸绳、金属等为主要原料的混编工艺品,品种达上万种。仅2009年,该县编织业产值达10.9亿元,从事编织加工业的农民达20多万人,人均编织收入1000多元,成为客家人“指间飞舞的财富”。[28]

客商、企业家,先富不忘带动后富,为推动广西社会的物质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