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俗语又称名俗话,是一种通俗并广泛流传的定型语句,简练而形象化。大多数俗语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特殊品种,主要是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经验和美好愿望。学者们认为,俗语“对于丰富民间语言和口头文学的宝库,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历代许多著名文人都曾吸收和运用俗语来加强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并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俗语又被誉称为是“艺术皇冠上灿烂的明珠”。
广义的俗语指民间流传的谚语、歇后语和常在口头使用的成语、格言、名句、惯用语、俏皮话等等。狭义的俗语主要是指谚语。
俗语具有描述性、方言性、语风独特等特点。艺术上表现为形式精短,语言生动,音韵和谐,句式较整齐,便于记忆,耐人寻味。
古今流行于璧山一带与鱼相关的俗语,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包含着精深的文化内涵,艺术上有较突出的特色。其表现题材和内容,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关于生产斗争实践方面的;另一类是反映关于社会斗争实践及其结果的;均值得搜集、整理与研究。
璧山来凤一带的俗语内容,有许多是以鱼为主要题材的。人们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功名利禄,社会交往等各方面都在鱼内容俗语中得以反映。内容如“同床共枕,鱼水同欢”,反映夫妻恩爱生活;“沉鱼落雁”,是形容女子容貌美丽;人瘦弱,被称为“干虾虾”;用蚌壳包装擦皲手的膏状药,名“蚌壳油”;一种被中医称名为“蛇皮癣”的皮肤病,被叫作“鱼鳞病”。而反映民间饮食经验和提醒人们注意吃与健康的俗语有“来凤鱼馆,鲜鱼美”“来凤鱼,活鲜鲜”“鱼吃新鲜,米吃熟”“鱼吃跳,猪吃叫”“食鱼肥,食肉瘦”“鸡公吃腿,鲤鱼吃腰”“春鲶秋鳊,冬鲫夏鲤”“春鲢夏鲤,秋鲶冬鲫”“鲫鱼脑壳当四两参”“小暑黄鳝赛人参”“生吃螃蟹活吃虾”“生葱熟蒜,老鱼嫩猪”“咸鱼咸肉,见火就熟”“臭鱼烂虾,送命的冤家”。来凤的厨师在烹鱼制汤时,将初滚冒泡之汤称名“蟹眼”,渐大的名“鱼眼”。“泥鳅难捉,人心难摸”“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廉则无朋”和“鱼水情深”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语“如鱼得水”反映人有所凭借,得到了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适合的环境。“涸辙之鱼”“渔人晃物子”喻示人遇到困难需要救援。“鱼靠水,水靠塘”,形容互助。“鲫鱼莫说鲤驼背”,喻意人自重。
来凤俗语中,多物象和劳动生产的内容,如“鱼打漂,雨来到”“鱼翻湾,要变天”“鱼儿水面跳,大雨快来到”“天上起了鲤鱼斑,将有四十八天干”“鱼鳞天,下雨不过三”“泥鳅现,天气晴”“鲤鱼跳,水淹灶”“打雷立秋,干死鱼鳅”“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暑雷公叫,鲤鱼坝上跳”“鱼浮头,雨动流”“鱼翻花,行人快回家”“鱼长三伏,猪长三秋”“斤鸡斗米有人喂,白水养鱼无人知”“笋子日夜长三寸,鱼儿半春长一斤”“家家都有塘,有鱼又有粮”“水肥养鲢鱼,水瘦养草草”“水过肥,鱼不长”“清明鱼开口,白露鱼闭嘴”“要鱼不发瘟,鱼塘年年清”。还有“看准鱼星,撒网有着”和“春钓滩边鱼,夏钓树下鱼,秋钓潭中鱼,冬钓暖阳鱼”,反映了一些科学道理。春钓滩是因为溪河塘库在春季时滩浅水温高,杂草发芽快,浮游生物多,鱼喜欢聚集觅食、产卵,所以容易垂钓。夏钓阴处是因为夏季阳光强烈,浅水处水温高,鱼喜在阴凉深水中活动、觅食,故容易钓。秋钓潭是因为秋季天气多闷热,而深水潭处的温度适宜浮游生物生长,鱼喜欢聚于此,故易钓。冬钓阳是因为冬季天冷,鱼儿喜欢在阳光照射的温暖水区活动,所以易钓。
璧山来凤一带,人们还用俗语为动植物取名,如将帮助渔人捕鱼的鸬鹚叫作“鱼老鸦”“鱼鹰”;喜栖于溪涧,以鱼为食的翠鸟叫“鱼狗”“打鱼翠”;寄生于鲤鱼、鲫鱼胸腔中,影响鱼生长的一种寄生物叫“鱼怪”;又把鲹子鱼叫做“鱼花花”;把鱼产卵叫作“鱼板籽”;把一种树皮裂成鳞状块片的树叫做“鱼鳞松”。人们还将用竹子编制,长约3米,高约2米的捉鱼工具叫做“大鱼豪”。稍小一点的叫“小鱼豪”。一种圆形密栅叫“田鱼罩。”用竹木制框支架,架上绑线栓的打鱼网具叫“鱼网兜”。竹制拖耙叫“虾耙”。挂在腰间装鱼的竹器叫“鱼笆笼”。现代捕捞、运输鱼类用的专用泵叫“鱼泵”。
璧山来凤一带使用的俗语,有较多的是具有某种教化意义的内容。此类俗语通过比较简短的句子把一些较深奥的人生哲理喻示给人们,使人从中获得教诲和对人生起到指导作用。如“信及豚鱼”,喻示人们要讲信用,甚至于对待猪、鱼等微贱的动物都要信守诺言,使自己信用卓著。“临渊羡鱼”反映了一些人希望有所成就,得到成果,但却不做实际工作,只是空想。“三天打鱼,两天嗮网”反映了人在学习或做事中没有恒心,时常中断,不能坚持的错误做法。“一鳞半爪”喻示人学习知识或工作不能零星片断。“一手不能抓双鱼”,喻示人一心不能二用,一个人不要同时搞两件事或得到两个好处。“瞎子摸鱼”反映了人盲目行事,不会有好的结果。“缘木求鱼”揭示人们办事的方向、方法错误,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跛鳖千里”则反映人们只要奋进,努力不懈,虽然自身条件差,但也能取得成就。“干水塘里的鲤鱼 ——瞟眼看人”,喻示不能片面地识人。“和尚的木鱼 ——不敲不响”和“和尚的木鱼 ——天生挨敲”,包含着劝诫意义。“得鱼忘筌”反映了人在获得成功后,忘了赖以成功的事物、条件,比喻人得利忘义。“过江之鲫”以晋王朝建于江南,北方名士前往投靠非常多,用来形容众多赶时髦的人。
来凤一带俗语中还有揭露贪赃枉法的“何官无私,何水无鱼”“不吃鱼,嘴不腥”以及对封建统治者不满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案板上的鱼肉 ——任人宰割”,是人民对封建官史任意宰割百姓,出发的刺讽反抗呼声。“鱼烂而亡”,揭示国家内部或或喻意组织不好好管理将会因内患而国亡或组织灭亡。“螃蟹过马路 ——横行霸道”“乌龟吃墨 ——黑透了心”,透露出劳动人民对统治者和对社会坏人的愤恨。
俗语名目繁多,数量浩繁。璧山来凤一带的俗语,虽然大多数内容是健康或比较健康的,它们可以激励人们积极努力向上,但其中也有少量充溢着庸俗和较低级的气味。例如:趁乱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浑水摸鱼”;反映嫖娼妓的“去吃来凤红嘴大鲤鱼”“抓水鱼”“点豆腐鱼”;置身事外,不予闻问,依照老方式办事的“稳坐钓鱼船”;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的“竭泽而鱼”;还有“坐收渔利”“旱地捡鱼 ——不劳而获”等,这些俗语或多或少地对人民产生了不好的影响。
一些俗语饱含着劳动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例如,“十年寒窗无人问,鲤跃龙门天下知”“鲤鱼跃龙门 ——高升”,“鲤鱼打挺 ——高跳”“鱼争上水,大鱼游深渊”等,反映了人们对仕途及幸福生活的追求。
俗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通俗性和流传性。它以极少的文字蕴涵着极大的内容,以最明了最简捷的话语说出深奥的道理,不需要人们去动用脑筋苦苦思索。例如“姜太公钓鱼 ——愿者上钩”“小沟沟头的泥鳅 ——翻不起大浪”“泥鳅戏水 ——无大浪”“吃咸鱼蘸酱油 ——多此一举”“鸭子吃黄鳝 ——吞吞吐吐”等俗语中的歇后语,人们听后或读后就能明白其中的含义。
璧山来凤一带使用的俗语“以蚓投鱼”,形容以贱物引出贵重物。“和尚的木鱼 ——合不拢嘴”形容人遇高兴之事。“酸不溜鲫的”比喻人不机敏,头脑不够用。“鱼目混珠”喻示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成份复杂,良莠不齐。“水中泥鳅 ——滑得很”比喻奸滑之人。“釜底游鱼”“鱼游釜中”比喻人身临绝境,生命危在旦夕。“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比喻人无缘无故地受到连累。“虾兵蟹将”多指敌方爪牙、不中用的头目和喽啰。“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结果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瓮中捉鳖”“水缸捉鱼”“石臼窝中捉鱼鳅”“坛子里捉乌龟”等比喻做事已在掌握之中,十拿九稳,很有把握。“缩头乌龟”讽刺胆小怕事之人,比喻遇事象龟,一见有动静,立即将头缩进龟壳内不动。“龟儿”“龟儿子”“龟孙子”都是骂人语言,意为王八蛋、私生子。来凤一带还有俗语如:“鲢巴郎进大豪 ——进退两难”“鱼口里水,有进有出”“莲藕叶包黄鳝 ——溜了”“脸盆中的鱼鳅 ——看你滑到哪里去”“来凤红嘴鲤鱼拉客”“买咸鱼放生 ——不知死活”“乌龟笑王八 ——彼此彼此”“乌龟爬门坎 ——全看此一翻”“乌龟放屁 ——冲壳子”“石板上甩乌龟 ——硬碰硬”“狗咬乌龟 ——找不到头”“螃蟹夹豌豆 ——连滚带爬”“虾嘛跟倒团鱼走 ——甘愿当王八的子孙”等。这些俗语的含义都一目了然,凡有一定社会阅历的人,不用读万卷书,也不必是才高八斗的学者,甚至是目不识丁的文盲,只要听到上述俗语也都能明白其基本的含义,并且在与人交谈中能较恰当地运用。
璧山来凤一带与鱼及其他水产品相关的俗语除了通俗易懂,还有能以极简练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容的特点。这些俗语大多数语言整齐,形式多变,音韵和谐,形象丰富,读之朗朗上口,很容易背诵,所以能够长时间的在民间广为流传。“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一物降一物”的比喻,就一针见血、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小虾钓鲤鱼 ——吃大亏占大便宜”“竹篮子装泥鳅 ——梭的梭溜的溜”“竹筛子装鳝鳅 ——不是梭就是溜”“泥鳅黄鳝交朋友 ——滑头对滑头”“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月亮带枷,晒死鱼虾”“梅雨钓鱼,越钓越喜”“小麦黄,钓鱼忙”“雨后放光,钓鱼吃香”等俗语押韵上口,听或读看后令人不忘。“放长线,钓大鱼”“为渊驱鱼,为从驱雀,为丛驱雀”“风里的旗,浪里的鱼”“顶水的鱼,顺水的渠”“人长十岁,鼈长一斤”“春钓桃花开,秋钓桂花鱼”“涨水钓河口,落水钓深潭”“人诱鱼上钩,鱼诱人垂钓”“鱼在湾,鼈在滩”等俗语运用对偶的修辞方式,以工整的句式表达相关内容,也容易记诵。“知渊中之鱼者不详”则以反衬手法,通过否定来肯定某些人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