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2]笔者以为,对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现代化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1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1.1 素质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多样性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素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3][4]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具有层次性。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有关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原因的解释,比较多的是强调传统阻力、办学条件、用人环境与教师素质等,而对教育结构不合理、办学模式单一这个深层次的原因论述较少。[1][2]笔者以为,对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现代化对人才的要求,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

1 教育结构不合理是素质教育难以实现的深层次原因

1.1 素质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多样性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

素质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现在,一般公认,素质是由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个层次构成。生理素质是素质的最低层次,它是人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一系列特点的综合。心理素质为第二个层次,它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作用、环境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它由认识或智力因素和意向(或称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构成。社会素质居最高层次,是人们后天获得的一切东西,如政治观点、思想认识、道德认识、行业习惯、知识技能乃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是纯后天的东西。[3][4]由此可见,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一词具有层次性。同时,素质又具有多样性,涵盖了诸如人文、自然、政治、道德、艺术、宗教、心理、身体、创造性等素质,以及创新、组织、协调、信息处理、社交与表达及劳动技能等能力。素质教育作为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也当然具有层次性和多样性。正是素质教育的这种层次性和多样性,为多样性的办学模式提供了可能性和必然性。[5]

1.2 社会发展为教育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地理环境、发展战略、方式和途径的不同,形成了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产业、行业、职业结构的差异性与动态性。根据“九五”重大课题“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课题组对八个分别代表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的调查显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类型的要求是多样性的”。这种多样性,要求人才培养模式也是多样性的。同时,我国的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经济法规等将要与国际惯例和国际通行的准则接轨,经济的竞争性、全球性,加剧了各行业对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也要求建立起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另一方面,个体对学习需求和理念不同,对职业要求不同,家庭条件和经济能力不同,使他们对学习、发展的期望存在着差异性和复杂性,即表现为学习的多样性,也要求建立多样性的办学模式。这诸方面的原因为教育结构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和可行性。

1.3 现阶段的教育结构难以满足要求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结构严重不合理。1979年或早期的计划经济的招生、分配和办学模式,还在不少学校起作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投入比例失调,全国小学生的生均经费仅有高等教育的1/25,远低于国际相对平均水平。靠挤占基础教育的份额来发展高等教育,不利于教育者的素质提高。此外还存在着诸如学历教育较多,非正规教育较少;全日制教育较多,部分时间教育较少;面对面教育较多,远距离教育较少;普通教育较多,特色教育较少等不合理的教育设置,使学生在求学时选择较少。同时,高等教育从学历结构到专业设置都不尽合理,与企业等的横向联系少,培养的学生研究型人才较多而应用型人才相对较少,低层次人才较多而高层次人才较少,难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多元化的要求。其突出表现是:

1)目前的考试招生模式难以全面正确量化和评估学生素质。以考试为主的招生制度使学生挤到独木桥上而产生过度的竞争,必然会过多地耗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有不少颇具动手能力的青少年人才,因考试成绩差而被无情地埋没。杨振宁博士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的考试制度,特别是中国的考试制度,……似乎要强调这样的准则,这样的准则是歧视那些特别擅长动手的人,而那些懂得怎样动手的人恰恰是中国最需要的人才。”[6]现阶段以考试为中心的评估考核制度体系难以完成对学生个体的正确评估和量化,因而也不能建立起正确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素质教育难以向纵深发展。1979年曾起到“拨乱反正”的高考制,发展到现在已难以完成对学生的全面评估。当然,考试制度尤其是高考制度是必需的,但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显然是必要的。

2)教育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讨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时,往往较多地强调方法论上的东西,很少论及体制和结构的创新。实际上,创新的基础是多样化,没有多样化的办学体制和多层次的教育结构,创新将是受限制的、不完善的。现阶段过于一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抑制了学校的自主创新和竞争,限制了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教育方法和目标的多样性、创造性和灵活性,从而脱离实际和学习需要。校际之间的交流较少,专业壁垒较深,学生中途改变学校和专业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一些学生被迫进人自己不想学的专业,另外一些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专业兴趣改变却没有选择的自由,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过于单一的评估手段使教师不敢放开教,为了满足于某种模式某种评估的需要,不得不以某种套路来教学,教学主动性受到限制;学生满足于“好成绩”而失去学习的创造性。长此以往,产生习惯性阻力,阻止学生和教师的创新。

由此可见,落实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教育结构的调整。那么,如何进行教育结构的调整呢?笔者提出教育结构的三种模式,也可以认为是教育结构调整的三个层次。

2 教育结构调整的三个层次

2.1 多个入口和出口的招生和办学模式

首先,应该限制考试中的过度竞争,尤其是高考中的过度竞争。这当然很难,但总可以想些办法。如增加高考次数、拓宽招生口径、降低招生门槛、增加面试比重等。同时,逐步实行宽进严出的招生和办学模式,逐步实行省、市、学校的自主招生。互联网的魅力就是随时随地任何人可以进去和退出,现在我们的教育还办不到,但增加人口和出口,还是可以办到的。可以在普通大学、成人高校、专科、高职和重点大学之间,大学与社会之间,允许有多个入口和出口。还应逐步实现中专、大学、研究生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面对面教育与远程教育,全日制教育、部分时间教育和自学教育的相互沟通衔接,并且这种出口和入口与高学历挂钩,使之成为终身学习和进修提高的重要途径。

2.2 各有特色的办学模式

每个学校在办学模式上要有特色,在体制上所有制上办学思路上实现多样化。如果把教育划成很多板块的话,我们提倡特色教育就是强调要有若干固定板块,有统一的教育大纲、教材,比较统一的教学方法;若干板块有一个统一的考核方法,如技能中的计算机、外语等级考试,今后,若干基础课也可以进行综合的等级考试。其他的一些板块,则可以放手让各个学校自己搞,形成特色。从各国的办学实践来看,往往是先由某位校长或某个领导班子提出一个构想并加以实施,继而综合深化成某种模式加以发扬,最后成为一种精神和文化,即经过构想—模式—文化,这样一个创新的过程。我们可以借鉴这个过程办学,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办学模式,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以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同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的内容、层次进行一定的规范,使同学历的证书具有大体相同的价值。

2.3 复归人性的办学模式

在上述两项的基础上,使教育回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复归人性的办学模式。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的发展分三个层次,即人与人的依赖关系阶段、人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人的全面发展阶段。我们现在处在人与人的依赖关系阶段向人与物的依赖关系阶段过渡的时期。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21世纪的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得到比较全面的发展,不仅学校教育要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随着网络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开展,办学要消除院墙类的空间阻隔,消除学校学期制这样的身份或时间界线,教育的目标将不再是维持和就业而是创造,个体的个性将得到更多的发展和展示,更多地回归到自我和实现自由的人。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多地回到它的本意,即使人的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福庆.素质教育实施策略[M].青岛:青岛海洋出版社,1998,33~48.

[2]胡甲刚.素质教育实施条件置疑[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5):58~6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797.

[4]王为民.人的素质问题研究述论[J].新华文摘,2000(2):36~40.

[5]刘继安.解读21世纪中国教育结构[N].中国教育报,2000-04-27(4).

[6]宁平治.杨振宁演讲集[C].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