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

时间:2022-01-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孟子与宋铿遇于石丘。孟子的例证,先从打着利益的口号去劝说秦楚之王罢兵。论据是孟子的连续假设:“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者,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孟子认为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孟子认为勤勉做善事的人,是像舜一样的人。孟子的义利观是坚决反对追求利益,而特别强调仁义,也就是重义轻利。孔子有关义利的名句有:1.君子义以为上。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第二节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主张先义后利,也就是重义轻利。这种观念是通过几篇文章来反映的。

王何必曰利

一、孟子义利观的提出

场合是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的问话:“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于吾国乎?”意思是您不远千里来到我国,有什么使我国得到利益的方法吗?孟子的回答:第一,提出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即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益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第二,从反面分析“利”的坏处。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说的就是这三个阶层如果都为了个人的利益或者为个人着想,对于国家就很危险了。第三,从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义所在。“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如果以利为先,以义为后,他们不夺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做不到的,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不会怠慢君王之所急。第四,再次强调论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二、孟子与宋铿的对话

孟子与宋铿遇于石丘。孟子问他将到什么地方去呀?宋铿的回答:“说秦楚之王罢兵”。孟子愿闻其指。宋铿说:“我将言其不利也。”这里的“利”就是说他将从没有什么利益出发来劝说两国罢兵。孟子首先承认宋铿的志向是很大的,但是先生这次所提的口号不太好。孟子的例证,先从打着利益的口号去劝说秦楚之王罢兵。论据是孟子的连续假设:“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者,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孟子认为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结论是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再从打着仁义的口号去劝说的话,论据和前面刚好相反,效果却与上面截然不同,结论是“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总之突出的就是仁义的重要性。

三、利益与善良之间的差别与区分

孟子认为勤勉做善事的人,是像舜一样的人。勤勉利益的人,是像盗跖一样的人。要区别舜与盗跖这两类人,就要找出善与利之间的差异。

四、孟子与孔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坚决反对追求利益,而特别强调仁义,也就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是赞成追求利益,但是主张追求利益时要把仁义作为前提。

孔子有关义利的名句有:1.君子义以为上。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4.见利思义。

法家义利观是贵利轻义。

道家义利观是既超道义又超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义利。

墨家义利观是既不重义轻利,也不重利轻义,而是义利合一。

五、思考

“唯利是图”价值观造成的社会弊端。

六、关于“利益”的名句

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谢觉哉)

2.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

3.一切利己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的生活。(托尔斯泰)

4.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5.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6.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