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游子乡愁的惧游观念

游子乡愁的惧游观念

时间:2022-02-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种主流心态下,人们把出门旅游视为畏途,从而形成了一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惧游”观念。这种惧游观念甚至被引申到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将人生比作旅途。江上暗淡之夜色,正好与诗人黯淡落寞的情怀相印证,也是传统的惧游观念的潜意识流露,从一个方面暗示了羁旅的不爽。
游子乡愁的惧游观念_中华旅游文化

一、游子乡愁的惧游观念

“日暮途且远,游子悲故乡”(《古诗》),这是中国古代安土重迁的农耕民族最典型的旅游心态。在这种主流心态下,人们把出门旅游视为畏途,从而形成了一种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惧游”观念。这种惧游观念甚至被引申到对人生价值的判断:“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将人生比作旅途。而人生坎坷,世态无常,前途茫茫,这是千百年来人们感触最深的印象,可见对旅游抱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心境,人们害怕旅游。

一怕路难行。“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大唐盛世的大旅行家李白的经典名言。他虽讲的是四川古道的艰险,但“难于上青天”的交通状况长期以来是中国古代旅游发展的致命障碍。对于一个传统的农耕民族来说,旅游的最大障碍莫过于山川河流,这从古老的《易经》中就有充分的反映。当时人们旅游的方式主要是步行,如“履”卦、“大壮”卦都是这类记载。偶尔也有乘车旅行的,如“大有”卦、“剥”卦、“明夷”卦、“蹇”卦、“困”卦等,乘车能减轻旅途的劳累。乘船是更经济方便的旅行方式,可是我们在《易经》里却看不到人们乘船旅行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占卜,看能否渡过河流大川去旅行。可见,在当时人们的眼里,河流大川不是旅游的利用物,而是难以克服的障碍,其关键是没有先进的能够乘人载物的舟楫。《易经》中唯一一条记载渡河工具的是“泰”卦九二爻辞中的“包荒,用冯河”(“包”通“匏”,葫芦也。荒,空也。冯即凭,渡也)。大空葫芦可以用来渡河,其艰难可想而知。这正是中原农耕民族受历史地理条件限制的结果,也是区别于航海民族和游牧民族,不习惯旅游,对旅游抱有一种畏惧心理的原因。所以,每次旅游前,都要进行占卜,看是否“利涉大川”,生怕发生“过涉灭顶”之灾。就是通常的陆路上也常有危险坎坷之虞,如《易经》中“坎”卦就有“习坎,入于坎窞。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洞穴中)的记载。可见当时道路之难行。《左传》也有“跋涉山川,逾越险阻”的记载。

二怕行路难。旅游是“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游子面临的食、宿、用、语言、交际,人情体验、社会治安都是陌生的,而且大都不称心如意,不然,“宾至如归”就不会成为千百年来旅游业追求的至高目标了。在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旅游设施简陋原始的古代,人们就觉得“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诗经》就说:“大夫跋涉,我心则忧。”人们对出门旅游是非常担心的。首先是长途跋涉如《楚辞》所说“仆夫悲于怀兮,马卷曲而不行”,这种人困马乏的旅途之累是令人害怕的。其次是食宿之难。《庄子·逍遥游》就告诫游者“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不但要准备路上吃的,还要考虑如何带上更多的粮食。即使到了后来,货币经济发达了,但仍然避免不了“敝裘羸马苦难行,童仆尽饥少筋力”的困顿和“君不见,床头黄金尽,壮士无颜色”(张籍《行路难》)的尴尬。《孟子》也说旅行之苦是“穷日之力而后宿”,即使住在旅店里,也时有不测。《易经》中“旅”卦就有生动的描述:“九三,旅焚其次,丧其童仆。”旅店发生了火灾,刚买来的奴隶也跑掉了。“九四,旅于外,得其资斧,我心不快。”客人住旅店,用铜板付账,店主就给脸色看(因为“斧”没有“朋”珍贵),令旅客心里很不是滋味。“上九,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旅途中不开心的事情太多了,更可怕的还是道路不靖,结合《易经》中的“蹇”卦、“鼎”卦和“解”卦,可见当时的旅途常常是“往蹇”、“大蹇”、“其行塞”等。其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致寇至”,即路上有强盗。

三怕点点愁绪浇心头。农耕民族恋土情节发展为对家乡的无限眷恋,就往往将背井离乡的旅游,哪怕是短暂的,也抹上一抹厚重的乡愁。不妨拣几首诗词看看游人那多愁善感的心境:“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张祜《题金陵渡》)这是诗人旅游到长江下游重镇镇江的西津渡,投宿水山楼,清夜难寐,推窗望月,触景生情写下的一首小诗。诗中特意选取“小山楼”、“夜江”、“斜月”、“两三星火”等景物,渲染拂晓前江天景色的零落之感,抒发羁旅愁绪,写得亦情亦景,情景交融。江上暗淡之夜色,正好与诗人黯淡落寞的情怀相印证,也是传统的惧游观念的潜意识流露,从一个方面暗示了羁旅的不爽。再看杨凌《润州水楼》中的:“野蝉依独树,水郭带孤楼。遥望山川路,相思万里游。”诗中的“独树”、“孤楼”、“遥望”、“万里游”,其目的是要带出“相思”,即对故乡的思念。至于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则更是脍炙人口的愁旅之作。

有的羁旅乡愁是因为落寞的心境,有的乡愁则是出于客居他乡的极度困顿。如《敦煌曲子词·长相思》就有“作客在江西,寂寞自家知。尘土满面上,终日被人欺。朝朝立在市门西,风吹泪点双垂。遥望家乡长短,此是贫不归”。“作客在江西,得病卧毫厘。往还观消息,看看似别离。材人曳道傍西,耶娘父母不知,身上缀牌书字,此是死不归。”难怪俗话说“金窝银窝,比不得自己的土窝”,人们长期以来都把外出旅游视为畏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