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游观念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游观念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它又是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情抒发和康同璧“我是支那第一人”的那份自豪。王安石于宋仁宗皇二年,由鄞县县令升任舒州通刺,途中游览钱塘,写下《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游观念_中华旅游文化

四、“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游观念

把远游作为一种豪情抒发的手段,宣泄自己的情感,这也是古代人们常有的一种观念。有这种观念的人虽然只占少数,但对后世的影响却不小。而真正在中国旅游史上写下亮丽篇章的正是这少数豪游实践之士。

其实在古籍《礼记·内则》就有“桑弧蓬矢,志在四方”之说。小男孩一生下来,家长就用桑树做的弓,蓬草做的箭去射东西南北四方,通过这种仪式,希望孩子长大后志在四方,建功立业。既然志在四方,就少不了远游,而这种远游饱含着豪迈的志向,当然,功利是更重要的。到后来旅游与功利目的逐渐脱离时,就剩下了精神的东西,旅游也多少成了一些人万丈豪情的宣泄。如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就说:“以为士生,则三弧蓬矢,射乎四方,故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临溟海。”可见,所谓豪游,其内涵既有班固的“投笔从戎”,张骞的“凿空西域”,也有郦道元的考察天下水道,徐霞客的走遍祖国江山,更有“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所推崇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大气。同时,它又是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豪情抒发和康同璧“我是支那第一人”的那份自豪。王安石于宋仁宗皇img14二年(1050年),由鄞县县令升任舒州通刺,途中游览钱塘,写下《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春风得意时王安石借游抒情,宣泄他仕途上的勇于进取的“不畏”精神。1901年,正值豆蔻年华的康同璧从一日文报纸上看到父亲逗留印度的消息,不顾西太后的禁令,决心万里寻父,于1902年春,女扮男装,一个人偷偷离开京城,沿丝绸古道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印度。当时英国与印度的报纸都报道了她这次惊人之举。在这次长途旅行中,康同璧自己有诗云:“若论女士西游者,我是支那第一人”。

豪游观念反映的是一种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高屋建瓴的磅礴气势。它给人激励和启迪,也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和旅游文化的抒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