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东风知我欲山行”的雅游观念

“东风知我欲山行”的雅游观念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雅游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对外在审美对象的雅趣追求。前者如春秋战国之际的游学之旅,典型的有孟子、公西华的游学。这种旅行虽然是一种功利性质的旅游活动,但它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因素。从清新的空气到“淑且真”的丽人,都表露出一种旅游典雅的追求。旅游场景拟人化及乐观向上的旅游也是雅游观的一个突出特征。
“东风知我欲山行”的雅游观念_中华旅游文化

三、“东风知我欲山行”的雅游观念

雅游观是中国旅游史上文人雅士中产生的一种旅游观。它虽然长期存在于少数人之中,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已成为引导社会旅游潮流方向的思想观念,尤其在经济普遍发展到较高水平时,逐渐成为社会普遍的旅游观,并直接影响到旅游文化内涵的提升。

雅游观念主要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审美追求,对外在审美对象的雅趣追求。这种美既有欢乐轻快之美,也有惆怅凄凉之美。前者如春秋战国之际的游学之旅,典型的有孟子、公西华的游学。他们率领弟子游学各国,动辄随行人数百,车数十,国君权贵以礼相待,重金相赠,一路行来轻松愉快。公西华的游学常常是“乘肥马,衣轻裘”,好不快活。这种旅行虽然是一种功利性质的旅游活动,但它蕴涵着浓厚的文化因素。那些有着高尚文化情操、有着强烈求知欲望与较高审美素养的文化人,在追求自己的远大抱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旅途中,不忘去审视、寻觅大好河山中蕴藏的自然美和高尚品格,他们把坎坷艰辛的旅游看作是发现美的历程。这之中儒家的入世精神的功利色彩往往被道家老庄的出世思想所冲淡了。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所以要幻化为大鹏、蝴蝶在大自然中遨游,进入天人合一的忘我境界。回到现实中的旅游,也是观景抒情,情景交融。晋代陆机的《赴洛道中作》说:“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振策陟崇丘,案辔遵平莽。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顿辔倚嵩岩,侧听悲风响。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这其中就流露出这一思想观念。唐代杜甫的《丽人行》也说:“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从清新的空气到“淑且真”的丽人,都表露出一种旅游典雅的追求。

后者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它之所以为后人吟诵而经久不衰,就在于他表达了雅游者所向往的意境:一位失意落魄的举子,夜泊姑苏城外舟船之上,在他观察到的天空、水面、江岸三维空间中,体验的是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烘托的是一种客思旅愁。虽然失意,人生本来就失意时多,得意时少,但在失意中寄情山水,超出物外,一样能领略一种美的意境。尤其是诗中采用借声传影和以声表情的手法,间接表达出寒山寺的肃穆寂静之美以及对游人心灵的震撼力度。这正是雅游者标榜清高、追求精神自虐中的快感的反映。

旅游场景拟人化及乐观向上的旅游也是雅游观的一个突出特征。典型的有宋代苏轼的旅游诗《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诗中“知我”的东风,“含笑”的野桃,都是人情味十足,它们勾起了作者的游兴。在一天的愉快的旅游中,不但领略了大自然中各种景物相映成趣的美,而且从自然美境过渡到人间乐境:缕缕炊烟,飘散着煮葵烧笋的香味,好一幅“农家乐”的图景。这是自然经济时代人们追求的至高生存境界,优游其中自然是一种莫大的享受。旅游在这里成了一种高雅的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