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育观念越来越自我

生育观念越来越自我

时间:2022-03-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人口也是这样,生育率的降低或许将把人类推上后继无人之路。纵观人类发展史,生育率不仅和人的生理相关,人的生育观念也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人们不得不选择少生或不生,或者进一步推迟生育年龄。据日本政府2008年公布的一项调查,42.8%的日本民
生育观念越来越自我_想自身安逸就不生孩子_生存的困惑:人类应该有选择地后退

第二节 生育观念越来越自我——想自身安逸就不生孩子

水库的死水太多,活水太少,总有一天,这个水库不是溃坝就是因为水质变坏而丧失功能。社会人口也是这样,生育率的降低或许将把人类推上后继无人之路。

纵观人类发展史,生育率不仅和人的生理相关,人的生育观念也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人类从原始社会开始逐渐形成了一种生育文明和生育文化,生育文化带来的生育行为改变在一定意义上影响着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

作为“人类的童年”,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低级阶段,生产水平低下,生活条件恶劣,在生育上人类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在生育的数量上,具有无力调节、顺其自然的特征,由于环境恶劣,抵御各种风险能力差,生育的孩子数量有限,对生育质量的要求更是无从谈起;在生育年龄上,也没有什么限制,只要男女性成熟就可能会有生育行为发生。原始人类生育文化最突出的表现之一是生殖崇拜,这是原始人由于对生育现象无法解释而产生的生育至上的原始信仰。这种原始信仰表明,人是宝贵的,因此对生育的过程和生育者都要给予足够的尊重。

原始社会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决定了其生育行为主要表现为种的繁衍,生育文化表现为茫然迷信的生殖崇拜,人类繁殖作为崇高的行为受到褒扬。原始社会的生育文化对当时社会的发展及延续人类社会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人类人口在这种生育文化下稳步增长,从而提高了生产力和物质水平。

传统社会(包括奴隶制和封建制社会)的生育文化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多子多福。这一理念在多数民族中根深蒂固。多福是目的,多子是手段,多子与多福紧密相连。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是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主要依靠劳动者体力,借助简陋工具,实行自给自足的小生产。出于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考虑,人们大都是早婚早育、多子多育,生活越困难,人的生育愿望就越强烈,所以,这一时期的人口数量急剧增长。多生的现状与低水平物质生活导致人们没有能力和条件顾及生育质量。在劳动和父系家族传统中男性具有天然优势,所以这个时代所表现出来的性别偏好是重男轻女。由此可以看出,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和小农经济是多子多福生育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后者是前者的必然产物。

与原始社会生育文化相比,传统社会生育文化表现出的强烈的生育目的性和性别偏好等,都表明人类社会的思想认识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生产力十分低下的小农经济社会中,这些观念对经济发展、家族繁衍曾起到积极的作用,但同时加剧了人口膨胀和性别失衡现象。

历史发展到21世纪,经济、科技、社会达到了高度现代化,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给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又使得人们越来越感到生存不易。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育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生育目的趋于多元化,在宏观上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更快发展,谋求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考虑的首要因素。

随着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精神享受的需求比重不断增大,婚育观念上更倾向于晚婚晚育、少生优育;而选择生育子女的,也越来越注重子女的质量和精神收益,性别偏好逐渐淡化,表现出重男不轻女。这时一种可怕的苗头开始出现: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不生育。现代生育文化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与落后守旧的传统生育观念相比较,虽然体现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要求,但却与人类的良性发展背道而驰。

人们大概没有注意到或没有思考这样一种与自然界相悖的人类文化现象,那就是若自然界的条件过于艰苦,动植物的繁衍就随之艰难,而人类的繁衍与此正好相反,人类会顽强地繁殖后代;自然条件优裕了,人类反而越来越厌倦生育。近些年来,发达地区和知识层次高的人群繁殖后代的热情越来越淡。

后现代社会结构的压力,后现代主义下兴起的各种亚文化也都在不断地影响着人们的生育观念,少生或者不生成为现在部分年轻父母的选择。在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计划生育政策是从国家政治高度强制实行的人口控制计划。从那时开始,中国生育率迅速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65—1980年的6.06下降到1980—1985年的2.55,90年代以后降到更低水平,到目前我国总和生育率在1.8左右,远低于其他发展中国家水平。在80年代国内经济不发达时,国家曾经通过罚款等措施强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这种长期生育政策已经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形成一种惯性,即使现在国家放宽了计划生育政策,许多人也会被原来的枷锁束缚。除去家庭经济情况的影响,这种政治权力的约束性抑或开放性,极大地影响到生育观念的形成,其效果可能会受到新的挑战。

img73

在中国农村经常能见到的计生宣传

经济压力的加重,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使年轻父母不断推后自己的婚育年龄。现在世界各国,许多晚婚晚育的夫妇普遍是高学历,他们大多都是因为在年轻时追求事业成功而一再推后自己的婚期。女性晚婚,不孕的几率也会随之增加,如果大多数妇女选择晚婚,那么生育期推迟,生育率也会迅速下降。在中国,城市房价急剧飙升,大多数人靠工资生活,要结婚生子,面临的经济压力很大。人们不得不选择少生或不生,或者进一步推迟生育年龄。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每年出生的新生儿越来越少,生育率在全国是最低的。

随着后福特主义的兴起,不少发达国家都在20世纪60年代出现“丁克族”这样以不育为特征的人群。他们大多数都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夫妇,信奉及时行乐、超前消费和高品质的生活质量,不让孩子拖累当然是他们这种生活方式的首要基础。德国是欧洲人口最稠密的国家之一,但这两年却成了低生育率持续时间最长的欧洲国家。德联邦统计局2010年公布的结果显示,德国目前有1140万个“丁克”家庭,占家庭总数的23%。而在1900年,无子女家庭还不到3%,二战结束初期是10%。受金融危机影响,德国甚至出现新的“无孩文化”,在书店里有50多本倡导“无孩”的书籍,如《无孩时代》《再见,生孩子的希望》《一切很好,没有孩子》等,基本上谈的都是“没有孩子,婚姻不会变糟,甚至会更好”。

再说说日本。据日本政府2008年公布的一项调查,42.8%的日本民众认为结婚未必生子。这一数字比2007年8月的调查结果上升了6个百分点。内阁府2008年10月在全国范围内调查了5000名二三十岁的人,结果显示,46.5%的女性和38.7%的男性认为结婚后并非一定要生孩子。其中,20岁左右的人群中,68.2%的女性和56.6%的男性愿做“丁克”一族,30岁左右的人中支持这一观点的男女比例分别为56.3%和61.4%。

日本的这项调查表明,这种“丁克文化”已经开始蔓延到亚洲各国。在中国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丁克族”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在一些国家又出现了无性恋和同性恋这样的族群,不育也是他们的特征。这些亚文化的兴起使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育观念发生改变,追求物质享受和感情的个性化,虽然他们的本意并非不负责任或者没有爱心,但这确实间接造成了生育率的下降。

与“丁克族”相并行的还有另一种可怕现象,那就是单身贵族越来越多。仅以中国的台湾地区为例,台湾2003年11月初公布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台湾单身女性越来越多,25岁以上的单身女性人口10年来增加了100万人,增幅将近40%。若不分年龄,每10位女性中就有5.5位处于单身状态。台北市还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台北市30岁以上的“熟女”(指年龄在30—39岁的女性)中,每3位就有1人无配偶;30—39岁女性有偶率下降20%;台北市结婚对数由1983年的20271对下降至2003年的18180对,下降幅度达11%,而离婚对数则由3525对上升至7137对,增加1倍以上。这样多的人连配偶都不愿意找,子女当然更不在他们的选项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