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做”中超越生活世界

在“做”中超越生活世界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求新与求真:在“做”中超越生活世界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第一次做……”积极参与生活活动是个体突破生活世界惯常性的重要途径,可见“做”同样是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一)外延式超越外延式超越是指通过扩大“做”的活动范围和形式来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

三、求新与求真:在“做”中超越生活世界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在非日常生活中,“第一次做……”都能使生活世界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积极参与生活活动是个体突破生活世界惯常性的重要途径,可见“做”同样是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的重要途径。“做”对惯常的生活世界的超越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做”能够拓展我们“看”的范围,如旅游、探险等活动,能够不断拓展“看”的范围,让更多的事物进入人的意义世界。其次,“做”能够让世界以新的样态呈现出来。如果说惯常的生活世界是一片我们熟悉的沙滩,那么“做”就好像在沙滩上用沙子进行雕塑而建构出一个新世界。最后,在一些创造性的“做”中,比如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中,人更容易体验到自己的本真或非本真的生命存在,从而不断改进自己的日常生活状态,并超越惯常化的生活世界。可见,在“做”中超越生活世界存在两种方式:一是不断拓展“做”的范围和形式的外延式超越,二是在“做”中不断揭示自我本真存在的内涵式超越。

(一)外延式超越

外延式超越是指通过扩大“做”的活动范围和形式来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缺乏对生活活动的参与是当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一般的活动轨迹只是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节假日往往也会被补习班、家庭作业挤占得满满的。尽管生活活动非常重要,但在当前应试教育背景下和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下,目前中小学学生参与生活活动的总体现状十分令人担忧。有研究者对国内中小学学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我国中小学学生平均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6分钟,其中城市中小学学生平均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2分钟,农村中小学学生平均每天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为17分钟,文化程度高的家庭的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低于文化程度低的家庭的孩子,男生参与家务劳动的时间低于女生。在美国,15~17岁的青少年平均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为0.76小时(45分钟)[46]。家务劳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与智力的发展,有助于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也为学生生活作文提供了素材。让学生在生活作文中反思自己的生活,又能够重构自己的生活世界,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因此,语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新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要设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运动会、庆典活动、报告会、主题班会活动等)。此外,还应该让学生在家长的配合下有目的地参与各种活动,如外出旅游、社区实践、科学调查等。还要让学生从家庭、学校生活逐渐走向社区生活、网络生活和职业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不断增长学生的见识。

每次看到妈妈为了准备一顿丰盛的菜肴而忙碌的背影,我心里真不是滋味,想:妈妈每天又要上班,又要照顾一家人,非常辛苦,我应该为妈妈做一点事情。

今天是“三八”妇女节,于是我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是你的节日,由我来做菜。”我打算做一盘香喷喷的炒鸡蛋。我从冰箱里拿出两个鸡蛋打在碗里,学着妈妈的样子,用筷子转圈搅动。然后,我拧开煤气灶的火。等锅热了以后,我就把鸡蛋倒了进去,鸡蛋马上冒烟了。坏了,忘了放油。我赶紧找油瓶,油没找到,我顾不得那么多了,先放点水吧。没放油吃起来肯定不香,于是,我找到一个瓶子,估计是油,就倒了进去,结果是黑的,不是油而是酱油。油哪去了?我急得差点哭了起来。这时妈妈走过来,看到我那狼狈的样子,哭笑不得。妈妈又帮我把烧糊(煳)的鸡蛋清理掉,然后要我重新开始做一盘。这一次,我吸取了刚才的教训,不再手忙脚乱,更重要的是妈妈在旁边指导我。在妈妈的帮助下,我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小厨师。不一会儿,一盘香喷喷、金灿灿的炒鸡蛋就可以上桌了。妈妈看了我的劳动成果,欣慰地笑了。做一盘炒鸡蛋就那么难,妈妈天天为我和爸爸做饭一定非常的辛苦,我以后要多为妈妈做事。虽然这是生活中的小事情,但也是我对妈妈的一点心意![47]

这篇文章来自临海外国语小学班级作文网站。尽管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有些牵强,但作者记录了自己第一次做饭的过程,表现了小作者做饭的生活情趣。因此,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学校与家庭、社区等密切配合,有计划地让学生逐渐扩展生活实践的范围,从家庭和学校逐渐走向社区,观察生活、实践生活,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能为学生作文提供丰富的、鲜活的作文素材。

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在上学期间,应该重点让学生参与学校和家庭的活动,特别是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纪念活动、主题班会活动等;在节假日可以和家长配合,让学生自己或和其他人有组织、有计划地参加各种活动。当然不同的活动有不同的价值和功能,活动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个人活动或集体活动、体力活动或脑力活动、职业活动或娱乐活动、现实世界活动或虚拟世界活动等。下面重点介绍一下家庭和学校生活之外的其他比较重要的生活活动。

1.社会职业活动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往往远离社会活动,对社会许多行业的职业活动并不了解,甚至对父母、老师的职业活动都不甚了解。因此,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和支持下,让学生在假期参与一些职业实践,体会劳动的快乐与艰辛,能够拓展学生的生活世界,让他们深入了解社会生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会突破日常生活中对一些职业活动的片面的、抽象的、表面的认识,发现其中蕴涵的艰辛与智慧、痛苦与快乐,对学生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我在太阳下走来走去,心里十分难受。这时跟在一旁的爸爸拉着我低声地说:“夕夕(我的小名),你要试试去找那些一群一群的人,你看,那边电话亭边上站着一些叔叔,你去问问他们看看?”我看着那些叔叔,他们有的抽着烟,有的戴着墨镜,样子都有点让人害怕。我本想放弃,但不知道哪里来的一股勇气,我快步走上前去,问他们要不要买报纸?可他们的回答都是不要,我的信心一点点地被消磨掉。我鼓起最后一点勇气,问站在最边上的一位叔叔:“你要报纸吗?”没想到他竟然爽快地说:“好,来一份!”我开心极了,立刻递给他一份日报,得到宝贵的一块钱。……这次卖报活动虽然已经过去,但难忘我一份份的卖报经历,难忘跟在身后的爸爸妈妈焦急的眼神,难忘陌生人给了我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帮助,我将把它们永远印在我的脑海里。[48]

这段文字来自一篇小学生所写的博客,博客中还附有小作者卖报纸活动的一些照片。小作者用质朴的语言记录下自己的卖报经过,真实而生动,非常富有生活气息,这样的文章在教室里永远也教不出来。职业实践,不仅仅是为学生作文提供了鲜活的作文材料,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和学习也都具有重要价值。

2.人际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首先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是当前社会对个体职业能力要求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人际交往活动,不仅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还能够为学生打开一个陌生而丰富的世界,让学生从单个的自我走向复数的自我。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比较固定,而且交往方向也可能出现问题。教师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学生参与人际交往实践活动,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而且让学生和有助于自己成长的人物交往有利于帮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和老红军、福利院的儿童、在学校取得显著成绩的校友、学生家长、学校教师等进行交流。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与自己不熟悉领域的人物进行交往,从而为自己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一个人就是一本书,一个人就是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或许传奇曲折,或许平平淡淡,但是总会有让人感动、让人沉思的地方。最后,在人际交往中,学生会获得一种在日常生活中难以得到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会感到害怕、失望,也许会感到惊喜,但交往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段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有人说那是记者的事,也有人说采访就是自己向别人去问问题,还有人说采访谁都可以做。那天,我作为记者进行了一次采访。

……

一进展馆,就看到了那么多的人。在路北区的展台前参观时,老师让我去采访,我先是一愣,后是一惊。“不就是采访吗?没什么!”我想。可是突然一个“大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我问什么问题呢?于是我找到老师,问:“老师,我问什么问题呢?”老师说:“你有什么疑问就问什么,把问题想好记在采访本上。不要提过分的问题就可以了。”我在采访本上写了几个问题,鼓起勇气去采访了。

我的第一个采访对象是一个阿姨。我对她说:“阿姨,您好!您可以接受我的采访吗?我是《唐山晚报》的小记者。”可是那个阿姨却说:“不好意思!我不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我只是来参观的。没法接受你的采访。”事后,我想放弃采访,可是望着那小小的采访本,好像它在嘲笑我知难而退,做事半途而废。

这时,我想到了铁杵磨成针的故事。既然故事中的老奶奶可以坚持不懈地把一根铁棒磨成绣花针,我为什么不能克服困难,完成采访任务呢?于是,我壮起胆开始了“战斗”。这次,我吸取了上次的教训,找了一位带着工作人员证件的叔叔进行采访。这次很顺利,不一会儿,采访就完成了。

我向老师说:“Yes!我成功了。”接下来,我又采访了很多的人。一次又一次成功的采访给我的感觉就是爽。

采访中,虽然我失败过,但我不失望,因为人生有成功就有失败,只有勇敢地面对困难才能取得成功。[49]

这篇文章的小作者记录下自己当小记者采访陌生人的过程,其中有困惑、有失望、有收获。这样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非日常的生活活动,因为其中伴随着作者非常强烈的情感活动,所以在作文时就容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当然,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可以面对面交往,也可以借助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进行交往。在网络交往中学生容易上当受骗,特别需要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在网络上的交往活动,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交往的局限和陷阱,要学生知道网络交际与现实交际之间的联系,能够从虚拟世界中回到真实的世界。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种人际交往,在阅读中读者和作者之间就在进行情感和思想交流。尽管和现实的人际交往相比较,阅读缺乏情境性,学生有限的人生体验往往会导致自己与作者之间对话困难,但是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深刻的思想和丰厚的情感体验,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特别是一些和学生思想与生活经历接近的文学作品,对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多读一些与他们生活经历有关的、感兴趣的经典作品,从熟悉的领域逐渐走向不熟悉的领域。当然,对阅读的强调早已成为生活作文教学的常识,在这里笔者也不再赘述。

(二)内涵式超越

内涵式超越是指通过具有创造性的“做”来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外延式超越强调多“做”、广“做”,而内涵式超越强调创新性地“做”、本真地“做”。海德格尔在描述常人之“好奇”时说:“它贪新骛奇,仅只是为了从这一新奇重新跳到另一新奇上去。这种看之烦不是为了把捉,不是为了有所知地在真理中存在,而只是为了能放纵自己于世界。”[50]许多人为了逃避在日常生活中沉沦,不断地做自己未做之事,但只是忙于做而缺乏对存在的领会,依旧是以沉沦的方式在世。科学活动、审美活动是两种强调创造性的非日常生活实践活动,能够让自己以本真的方式在世,因此属于内涵式超越活动。科学活动、审美活动能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世界走进科学世界和艺术世界,从非日常生活世界来审视日常生活世界,从而突破日常生活世界的局限,为发现更多的意义提供可能。同样,从科学世界、审美世界回归日常生活世界,不仅能够为非日常生活世界提供意义基础,而且也为观察日常生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发现日常生活世界的复杂结构和更加丰富的意义。科学活动特别关注创新,审美活动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它们都是超越惯常的生活世界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学生认真参与生活科学调查活动、审美活动等,在生活中发现和建构更加丰富的意义世界。

1.生活科学调查活动

生活科学调查,是指对生活中一些事物、现象进行科学观察与实验,既包括自然科学方法,也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运用自己的学科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社会现实,突破日常生活世界的局限,发现日常生活中蕴涵的丰富意义。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和作文缺乏深度等棘手的问题,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环保意识、科学责任意识等。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语文教育家相川日出雄针对当时日本中小学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生活”来代替真实生活体验的现象,提出了新历史地理教育的理念。相川引导学生运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充分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中的地理和文化历史。沿着时代的线索,让学生观察、调查崖壁,以了解地层的形状、地球的历史;观察、调查出土的土器、铜铎、穴屋,以了解人类原始时期的生活;观察、调查古坟,以了解当时社会的结构;观察、调查古城堡,以了解封建社会的结构。他以乡土为基点,把地理、文化、历史联系起来,让学生形成完整的地理观、历史观。[51]新历史地理教育实际上是一种跨学科写作活动,把作文与历史、地理等学科的学习综合起来。

乡土作文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当地传统节日、文化建筑、自然风光、传统工艺生产、社会规范等为写作对象的写作活动。国内有一些教师在进行乡土作文教学研究实践,但是缺乏系统性,也缺乏深度,更缺乏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乡土文化是乡土作文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感受、理解乡土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并在现代文化视野中审视、批判、继承与建设乡土文化,应该是乡土作文研究的重点。

参与和日常生活紧密关联的科学调查与研究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超越活动。比如,2010年年底北京西城阜外一小六年级学生张皓撰写的报告《荧光增白剂在食用菌中存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一度在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52]张皓撰写的调查报告,实际上就是调查作文。如果调查作文仅停留在调研报告的撰写,那么也就仅局限于科学活动的层次,不能充分发挥作文对学生现代科学素养的养成作用。如果基于对食用菌的科学调查进行生活作文,反思原本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世界,那么学生顿时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消费文化和缺乏规范的市场对人性的扭曲,对人身心的巨大伤害。这样原本平平常常的生活会突然让人感到无比纠结和不安,学生也就能深刻理解丧失道德规范的科学活动给人的伤害,从而坚守科学伦理道德的底线。

2.审美活动

审美活动对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具有关键作用。审美活动是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的一种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的活动,艺术欣赏与艺术创造都属于审美活动。尽管在资本和市场控制下,审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但审美活动还是能使生产和消费活动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物质需求性活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

审美实践活动分为日常审美实践活动和非日常审美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日常审美实践活动,比如美化自己的卧室、家庭阳台,也可以美化教室。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审美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改变自己的日常生活世界,而且能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让精神无比愉悦。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专门性审美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艺术地观察世界,比如进行摄影作品收集或创作活动。这不仅能为学生打开另一个精彩的世界,也能让学生学会艺术地观察世界的方法和途径。

后来有一天,不知是谁在教室里插了一捆新鲜的百合,粉白的那种香水百合。那一整个秋季,教室里始终萦绕着百合恬静的味道。我们就不经心地在淡淡的甜香里一日复一日地演算,没有人去刻意注意那捆恬然的百合,但它和它的味道却真真实实地深深烙在了每个人的心里。[53]

这是一篇在网络上引起无数人感动的文章《花开不败》中的一个片段,作者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自己的高三生活。在高三那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在教室放一束百合,仅仅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做”,却给学生的精神深处留下一抹美化的回忆。可见,审美实践在人的精神构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做”中超越日常生活世界,不仅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丰富的生活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参加的各种活动突破学生自己的日常的存在状态,特别是让学生在生活活动中领悟到生命存在的幸福与快乐、艰辛与无奈、本真与荒谬,从而在成长的过程中保持自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为自己也为他人发现和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活世界。

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本着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有意识、有计划地通过学校和家庭的配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真实的现实生活,大力拓展学生参与生活实践的范围和水平,并通过生活作文及时进行反思。这样不仅能为学生的作文积累大量丰富的有意义的作文材料,而且能促进学生精神的健康成长。

【注释】

[1]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M].倪梁康,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

[2]洪汉鼎.现象学十四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41.

[3]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性及其哲学结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3.

[4]梅洛-庞蒂.眼与心——梅洛-庞蒂现象学美学文集[M].刘韵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48-49.

[5]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普通心理学[M].王佳艺,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3.

[6]胡塞尔,著,黑尔德,编.生活世界现象学[M].倪梁康,张廷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9.

[7]方向红.感知与想象的现象学区分——兼谈胡塞尔“先验想象”概念的缺失[J].南京社会科学,2010(10):36.

[8]倪梁康.现象学及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4:131.

[9]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417.

[10]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3.

[11]倪梁康.现象学极其效应[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83.

[12]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7.

[13]谢惠鹏.http://article.hongxiu.com/a/2009-5-15/3179829.shtml.

[1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9-20.

[15]郁建兴.马克思与实践哲学[J].现代哲学,2003(2):10.

[16]方世南.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J].求索,1988(2):58.

[17]刘国章.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兼对现有教科书实践概念的解析[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6):24-25.

[18]邴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与20世纪的文化精神[J].世纪评论,1998(10):101.

[19]朱立元.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与董学文、陈诚先生商榷之一[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92.

[2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6.

[21]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66.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59-60.

[23]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67.

[24]方世南.精神活动也是实践活动[J].求索,1988(2):58.

[25]汤拥华.主客二分与实践存在论美学[J].人文杂志,2007(2):119.

[26]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79.

[27]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82.

[28]丁少伦.当代中国实践工具论美学的哲学反思——从现象学和存在论的角度看[J].山东社会科学,2007(5):20.

[29]浩熙.我的寒假生活[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f0d3901008hp2.html.

[30]晓月.我的寒假生活[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5f0d3901008hp4.html.

[31]转引自:崔育斌.印象派绘画的现实主义[J].文艺研究,2005(4):142.

[32]司各立.具象表现绘画文选[C].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293.

[33]蒋皓.蚂蚁观察日记[EB/OL].http://xjz.hangzhou.com.cn/article.php?article_id=16166.

[34]张艺峰.团结就是力量[EB/OL].http://www.hm163.com/lfj_news_show.php?tid=&id=857.

[3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3.

[36]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156.

[37]杜威.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66.

[38]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615-618.

[39]藤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3.

[40]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M].韩树站,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464.

[41]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知觉心理学[M].藤守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87,144.

[42]孔璞.冷漠的387秒[EB/OL].http://epaper.bjnews.com.cn/html/2011-10/22/content_286359.htm?div=-1.

[43]佚名.时时寻找机会处处激发兴趣[EB/OL].http://blog.zzedu.net.cn/user1/baishuxiu2/archives/2011/395202.html.

[44]董小玉.文学创作与审美心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83-86.

[45]快乐孺子.牛幸福铃声[EB/OL].http://blog.xxt.cn/471131411606.

[46]刘爱玲,胡小琪,等.中学生家务劳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情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8(12):1072-1074.

[47]冯静倩.第一次帮妈妈做菜[EB/OL].http://www.lhxx.cn/classweb/Class/ArticleShow.aspx?ArticleID=35730&ClassID=200779.

[48]卢芷菱.难忘的第一次卖报纸活动[EB/OL].http://blog.xmnn.cn/?uid-689469-action-viewspace-itemid-1290036.

[49]董嘉阳.第一次采访[EB/OL].http://www.tianjinwe.com/tianjin/tjwy/201101/t20110113_3159662.html.

[50]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6:209.

[51]方明生.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8:71-75.

[52]沈望舒.从“蘑菇污染”谈“社会不信”[EB/OL].http://www.zaobao.com/wencui/2011/01/liaowang110110h.shtml(2010-10-25).

[53]贾平凹.少年美文[C].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4: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