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处是乡愁

何处是乡愁

时间:2023-02-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在许多大陆人尤其是老一辈人眼中,台湾人和“乡愁”这两个字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莫非眼前这个老板是在1949年前后从大陆到台湾的?父母都有他们的乡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记忆都是台湾。
何处是乡愁_我在台湾的130天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在许多大陆人尤其是老一辈人眼中,台湾人和“乡愁”这两个字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在大陆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哪个版本,都无一例外地收录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著名诗作《乡愁》,这首诗可以说是很多大陆人对“台湾”的第一印象: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



“双十节”时我一个人去了台北,住在火车站附近一家民宿。沿着狭窄的楼梯走上去,可以看见这家民宿不大,只有一层四个小房间,装修也十分简陋。


民宿老板约莫六十岁,衣着朴素,头发有一点花白,但精神矍铄。


他说话有台湾腔,但也不完全是台湾腔,似乎还夹杂着别的地方口音。


老板问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回答从大陆来的。


“大陆哪里?”老板追问。


“老板没听出我的口音来吗?”我笑着说。到外地上大学之后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家乡时,我总喜欢让别人猜一猜,看看他们能不能根据我的口音判断出来。


老板说:“广州那边吗?”


我说:“老板真厉害!虽然我的广东话口音很重,但很多台湾人都猜不出来。”我很好奇眼前这个老板怎么一下子就能猜对我的家乡。


老板笑着说:“我家乡也是广东,只不过不是广州而是潮汕。”


我说:“听老板您的口音和一般台湾人有点不一样,难道老板您是在潮汕那边长大的?”


“对呀,在那边出生,后来跟家里人来到台湾。”


莫非眼前这个老板是在1949年前后从大陆到台湾的?


我不禁对老板的身世背景感到好奇。正当我准备向老板追问的时候,我忽然想起我接下来要赶往一个地方参观,再晚就来不及了,于是我问老板我要支付多少房费。


老板说:“本来一个晚上五百,不过大家都是广东的,同乡嘛,这样吧,减一百。”折算成人民币,这个价钱在台北是相当便宜的了。老板话还没说完就领我去房间。他特意挑了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房间给我。


这位其貌不扬的民宿老板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我整天都在想着这位认识还不到一天的老人。


晚上回来我和老板聊了很久。原来他家乡在广东潮州,父亲是一名国民党将官,级别不算高,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迁台。


“那一年才五岁。什么都不懂就来了台湾。”老板叹了口气说。


“全家都过来了?”我问。


“只有父亲母亲,其他亲戚很多留在那边没过来。”


我问他这些年有没有回大陆探亲。他叹息着说:

“好几年前回去过,可惜那时父亲母亲已经不在,只有自己一个人回去。”


“还认识家乡那里吗?”


“地方是找着了,只是那里变化很大。”


“对呀,这么多年变化肯定大。找到那些亲戚了吗?”


“那里的人都不认识,有些说是亲戚,其实这么多年没联系也没有多少感情了。”


“没有找到认识的?”


老板神情凝重地说:“战争年代,大家都各处跑,不知道都跑到哪里住下来了。而且说不定很多人当年都没能活下来。”


老板接着说:“当年父亲母亲来到台湾后,一直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总是想着有一天可以回去。”


“可惜到了1987年,台湾才批准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我说。


“将近四十年啊,有多少人能熬到那个时候?”


“那应该是一个终生遗憾。”


“对呀,所以前些年我才一个人回大陆去,也算是圆了父亲母亲的心愿。”老板动情地说。说到这里,我从侧旁看见老板的眼睛里泛着一层朦胧的泪光。此时我才留意到老板倚着沙发略微侧身,伴着眼角皱纹的眼睛不再望向我,但也没有望着其他地方,仿佛若有所思,自言自语。


老板可能忽然意识到自己说的话题越来越沉重,便收起凝重的神情,面带微笑地说:


“听我说了这么多陈年旧事,耽误你休息了。”


“没有呀,我也想听。”


“都这么多年的事了,年轻人可能体会不到吧?”


“我来台湾才几个月,也有点想家了,可以想象几十年都不能回家是什么滋味。”


“唉,父亲母亲肯定没想到半辈子都住在竹篱笆。”


我听不懂什么是竹篱笆,便摇了摇头。


“刚来台湾的时候,眷村很简陋,什么也没有,就用竹子做成篱笆当隔墙用。”


“原来如此。”


“几个竹篱笆里,中国哪个地方的人都有,什么地方的口音都听得见。”


“他们肯定没有想过来自大陆五湖四海的人,不在大陆互相认识,反而来到台湾做了邻居。”


“何止邻居,还结婚生子,落地生根了。”


这个晚上,我坐在那里静静听老板诉说那个起源于六十年前的故事,虽然他说话语调平和,所有陈年往事在他口中仿佛都化作一片水波不兴的湖水,但仍让我这个听众感受到平静的湖水面下潜藏着滚滚暗流,感觉自己一下子回到了那个激荡的年代。


我想到无数悲惨坎坷的正史从不留名的小人物,在时代的洪流中默默承受颠沛流离、家破人亡的悲剧。


他们被绑架在时代的轮船上,来到一个从未涉足的岛屿。一方面,他们要尽最大努力在这个陌生的岛屿上求得生存;另一方面,他们日夜盼望,只想早日回家。不难理解那一代人不像今天的人习惯四处迁移,那一代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安土重迁的观念,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绝不轻易离开家乡。而一旦离家,故乡便是心中永远解不开的情结,归家就是最萦绕心头的愿望。


一百五十万人,他们来自大陆各省,但到台湾之后,忽然发现,原来他们都有同一种乡愁,他们的家乡从此都相同,都是同样的写法,那就是大陆。


如果说1949年之前台湾和大陆之间更多是历史和文化层面的联系,那么1949年之后,则多了一种更切身更容易体会的东西紧紧联结着海峡两岸,那就是乡愁。


成长的过程中,父亲常谈起故乡福建,母亲常谈起她的故乡西安。父母都有他们的乡愁,然而,少年自己,全部的记忆都是台湾。


——蒋勋《少年台湾》



年仅二十出头的台中人阿睿曾经到大陆做交换生,他跟我说,当他在甘肃看到黄河的时候,他兴奋地说这是母亲河,而他身边几位台湾同学听到后却疑惑地说母亲河不是台北淡水河吗。


我当时听到这个说法十分吃惊,原来许多台湾人特别是年轻人心中的母亲河是淡水河,而不是黄河。


我很好奇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这种情况。后来我去查了查才找到部分答案。


从 2000年民进党首次执政开始,“去中国化”运动全面开展。例如,从2003年起,在“国中”、“国小”学生使用的国编教科书中把“首都”标记为台北市;从2004年起,政府官方所印制的地图“中华民国全图”不再加上政府并未实际统治的中国大陆;2007年1月,政府修改历史教科书内容,将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开,并把“我国”“本国”“大陆”改称“中国”。


这一系列“去中国化”措施和当今台湾年轻人对中国认同感降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试想,当“中国”的东西越来越少时,人们对其了解就会大大减少,连了解都不够,谈何认同感?只有足够全面地了解,才有可能产生认同。


如果深入剖析原因,“去中国化”措施仅仅是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成长经历的影响。


来台的第一代外省人普遍有着浓郁的“大陆情结”,他们生于大陆,长于大陆,讲的是大陆方言,吃的是大陆地方菜,他们的乡愁是“大陆乡愁”。而第一代外省人的儿女的情况就不一样,他们可能出生在台湾,或者很小的时候来到台湾,对于成长于台湾的他们来说,这里才是他们日夜生活的地方,这里才有他们最长和最深的记忆。对于这些外省人家庭来说,儿女在异乡成长,异乡其实是第二代人的故乡。你可以说他们的老家他们的根是在大陆,但台湾同样是他们的家。第三代、第四代和其他已经好多代人都在台湾生活的人,情况更是如此。对于这群生于台湾长于台湾的人来说,大陆更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远方,台湾才是他们新的故乡。


何处是乡愁?和第一代外省人的“大陆乡愁”不同,很多台湾人的乡愁是“台湾乡愁”。第一代人对海峡彼岸日夜思念,到临终的时候仍然希望落叶归根,而第二代、第三代人却悄无声息,走上落地生根的道路。


在两岸经济合作越来越紧密、两岸关系不断好转的情况下,如何赢回台湾人的身份认同感成为大陆下一个需要重点思考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