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特有内涵

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特有内涵

时间:2022-08-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引发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形态、社会关系结构的深刻变动,“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3]促发了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精神气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即整个精神世界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从根本上引发了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形态、社会关系结构的深刻变动,“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3]促发了当代中国人民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风尚、精神气质、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即整个精神世界的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当代中国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既是几千年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发扬光大,更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的精神升华,深深熔铸在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发挥着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作用,璀璨于世界文明的光辉殿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4]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对于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艰苦创业的实践精神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已成为我们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无形力量,帮助我们渡过一个个似乎不可逾越的难关,战胜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创造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辉煌历史。根据陈成国在《时代精神刍议》中的阐述,时代精神的主要内涵和精神可以归纳为:

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精神

所谓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又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先哲们倡扬“与日俱新”、“鼎新革故”、“求变图强”,认为创新、变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这种价值观念,极大地激励和焕发了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推动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近代中国,许多仁人志士积极致力改革图存之道,努力寻求强国富民之路,为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懈努力。综观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80多年的风雨里程,能否坚持和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5]

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用中国式的时代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道路。改革开放时代,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根据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统一起来,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了以建立、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三步走”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探索出“共同开发”、“一国两制”等解决国际争端,实现祖国统一的新模式,开一国和平统一之先河。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先导,坚持以发展为党执政为民的第一要务,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根本标准,努力开创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生机勃勃,全面创新发展,昂首步入了21世纪。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改革深化、扩大开放。”

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最鲜明的特点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现代化,为此,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必然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最强音,必然成为新时期时代精神的核心内涵。同时,创新也已成为一个国家不断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的重要因素。环视全球,世界的发展以创新为先导,创新永远没有终点,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才能实现跨越大发展。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影响和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人。

二、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精神

一个人要自立,一个民族要振兴,一个国家要富强,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正是靠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中华民族才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不凡的业绩,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正是弘扬和发展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才有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当家做主,才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才有分“三步走”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崭新事业的开辟和“三大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来看,励精图治,艰苦奋斗还是有效防治腐败的重要举措。因为有了这种精神,就会像雷锋同志那样,自觉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才能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好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过好地位观、权力观、金钱观和美人观。总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执政为民、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精神,更需要世代提倡,大力弘扬,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个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的民族,必然要走向没落。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尤其是当前我国还不富强,条件还不是很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时,迫切需要把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精神贯彻落实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

三、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精神

改革开放体现了中国人民立足中国实际、广纳世界八面来风的高度开放的时代精神。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各国之间形成前所未有的相互依存关系,也使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趋于全球共享,开放精神也是国际潮流和趋势。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中国闭关多年后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新时期。改革就是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努力吸收其他国家创造的一切有益于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新技术、新经验、新文化,使中国的发展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改革就必须坚决克服故步自封、画地为牢、夜郎自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树立对外开放是世界发展潮流的观念,以开放的胸襟和世界性的眼光,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1983年,邓小平同志以领袖的胸怀,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7],为中国教育指明了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事实上,经济领域同样也需要“三个面向”。中国的改革开放,没有面向世界、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精神是很难实现的。随着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增强,任何一个国家要实行自我封闭、孤芳自赏已不可能。特别是20世纪以来,世界上其他先进的国家创造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新的科技知识、生产管理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借鉴世界经济改革的经验,改进、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

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的经济形态、世界的经济形态、浙江的经济形态都会因此而发生变化,市场竞争由国内的、局部的、不完全的竞争转向国际化的、全方位的竞争,一场全球性的产业结构大调整时代因此而来临。任何创新都离不开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的互动、结合,至于方式则因时因地因人而异。新形势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要接受世界的挑战,进一步培育和弘扬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精神。开放就是全球意识、世界胸襟,就是海纳百川、兼容并蓄,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进一步树立开放理念和兼容胸怀,在高度的自省中虚心汲取全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精神素质不断适应开放的世界和全球化竞争的需要,让开放的精神结出更多惠及中国人民的硕果;开放就要进一步增强全球眼光和战略意识,要有跳出国门发展祖国的大手笔,具备积极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的勇气和胆略,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国内外的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开放还要进一步提升做世界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人文情怀,关心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和共同发展。

四、尊重人才,崇尚学习精神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学习,是实现社会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前进的不竭动力源泉。

当今时代,以创新为鲜明特征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是建立在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处理和运用的基础之上的。这个时代又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科技的创新发展及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迅速转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引发了人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其基础和关键又在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教育的现代化不仅能为科技现代化培育出优秀的科技人才,而且能为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运用提供肥沃的社会土壤。学会学习,学习好,才能工作好,发展好,终身教育已成为时代之必然。

五、诚信关爱,共创和谐精神

中国自古就是个礼仪之邦,古语中就有“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尊老爱幼”、“扶危助困”、“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诸多教人学善、授人以德的说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警世名言,自幼熏陶着每一位仁人志士。可见,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救死扶伤、诚实守信等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而无信、落井下石、损人利己、假公肥私必遭当头棒喝,为世人所不齿。

我们不仅要建设世界上最繁荣的经济、最民主的政治,还要建设世界上最繁荣的文化,最先进的精神文明成果。实现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标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基础上的崭新统一,要求坚持把“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8]的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法治,也需要德治,需要诚信;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和谐,更需要关爱。人与人之间诚信关爱,在共同利益一致基础上形成共同理想,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才能极大地激发民智,开拓前进,共创和谐。

总之,在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是否在全民族中形成一种“诚实守信”、“和睦共处”、“彼此关爱”的健康人际关系和良好社会氛围为其重要衡量标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