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军事实力与美国实力对比

我国军事实力与美国实力对比

时间:2022-03-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仅就美国学术界对软实力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梳理。为此,2006年美国建立了一个巧实力研究委员会,其研究任务是引导美国的全球计划,展望美国的发展前景。美国学界认为,奈的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些危机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美国学界约瑟夫·奈软实力理论的应用研究探析_海外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年度报告.2012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金筱萍

自2005年约瑟夫·奈在其出版的代表性专著《软实力:全球政治的成功之道》[1]一书中系统论证软实力的概念以后,美国学术界对软实力问题的研究一直热度不减。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展开了纵深的探讨。本文仅就美国学术界对软实力理论的应用研究现状从以下四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一、国际战略的软实力运用

自“9·11”事件以后,美国国内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的形象和影响力正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下降。为了在国际事务中保持其领导地位,美国必须行动起来:从恐惧和愤怒中解脱,激发乐观和希望。为此,2006年美国建立了一个巧实力研究委员会,其研究任务是引导美国的全球计划,展望美国的发展前景。巧实力研究委员会在其报告中为美国就能够建立起应对复杂艰难的国际挑战时所需要的战略框架做了一个基本的设想,认为今后美国应该着重于以下五个关键的领域[2]:第一,建立同盟者,合作者和机构组织:美国必须重新振作那些能够服务于其利益并且能够助其面对21世纪挑战的同盟者、合作者和机构组织。第二,谋求全球发展:提高发展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认为这样才能够有助于美国将他自己的利益同全世界人民连结起来。第三,注重公共外交:建立长期的人与人之间联系的平台,要引进国外人口尤其是青年人。第四,加大经济整合:认为与全球经济体的持续合作对于保证经济增长和繁荣是必要的,但是美国也必须扩大自由贸易的利益,以图将那些国内外的落后者也纳入其中。第五,要加强科技革新: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要求美国当局在建立全球一致性上努力并提出革新的措施。巧实力战略的实施还要求对美国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预算状况进行一个策略性的再评价。总统应该考虑众多使行政能力最大化的创造性措施,包括那些能够更好地协调整合战略和资源的高级官员的任命。

在冷战中美国取得了胜利,他们赢得了广泛的盟友以及美国建立国际准则的领导地位,以和平解决冲突,通过外交政策解决争论,建立有正当程序并且透明的国际法则,给不同水平的社会同等的经济发展机会。20世纪这个战略盛极一时,随着非国家行为组织的增多,这些基本的国际准则使得美国在这个世纪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但美国政界和学界都清楚地认识到,美国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世界事务的中心正在逐渐向亚洲转移。美国在上世纪所取得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胡萝卜加大棒”的国际战略。但目前来看,美国在核武器滥用、恐怖组织向世界蔓延和国家疲软等方面所面临的威胁不能够被轻易解决,更不可能在我们有生年代消失。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当区域性的竞争对手能够集中精力处理事务时,美国必须同时应对多方面的危机,在全球化的时代里美国的繁荣局面或许很快会转变成紧张局势,美国如何在应对挑战时应使自己国家的优势更加明显,更加确立自己的霸主地位?美国学界认为,奈的软实力理论的提出,为解决这些危机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在这个需求日新月异的错综复杂世界里,美国的国际发展战略不能仅沿用以前的大棒政策,在确定新的国际战略时应该有新的策略以使得他们有新的能力去应对那些无法回避的威胁,诸如能源危机、全球金融动荡、气候变化、传染病等那些无止境的问题,也需要“能够适应新资源的力量和适应几乎肯定会发生的悲痛的方法和机构”[3]。可以从帮助其他国家处理事务中获得益处,但是不能只从一个国家的狭窄视角去观察世界。因此,美国在构建其国际战略的指导思想是美国怎样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主导21世纪国际议程的建设性世界领导者?怎样保存国家实力的完整空间?如何成为一支更巧的力量?美国认为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能够保证国家不受侵犯的领导力,还有能和美国人以及世界沟通的领导力,这样其他国家的安全和繁荣都与美国有关。

为论证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软实力建设对国家发展其国际战略的重要意义,美国学者也关注别国软实力的发展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专著《魅力攻势:中国的软实力怎样改变着世界》[4],对中国的外交政策等软实力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正在改变世界的格局,尤其是美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和力量。中国目前软实力的魅力攻势主要在于赢得了国外的朋友并达到了中国政府所希望达到的具体目标。文章《日本寻求软实力:吸引力和限制》[5],谈到了日本流行文化的软实力,如日本的漫画、卡通片等。文章说,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致力于经济建设,以自己的经济实力为全球提供了日本的经济服务。

美国2006年成立的巧实力研究委员会认为,美国有能力成为一个软实力强大的国家:文化的包容性、众多优秀的大学和学院、开放自由的政治气氛、蓬勃向上的经济,理想主义的遗产都是美国构建软实力的强大基础。在对美国如何才能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和希望这个问题上,巧实力委员会认为,利用美国现有的硬实力基础,构建世界上软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这是政府最重要的任务。

二、对外政策的软实力运用

美国学者对软实力在外交政策运用方面关注的热点是美国如何运用自己的软实力继续引领世界。研究成果基本一致地认为:美国在巩固自己国际霸主的地位和处理与他国关系的问题上应该加强自己的软实力建设。Matsuda围绕“政府—基金—大学”为基点构建了他的专著:《软实力及其危险性:美国在战后早期日本的文化政策及永久依赖》[6],运用了软实力和领导权相互交换的概念描述了美国权力的本质并强调美国教育和文化环境也是美国势力很重要的表现方面。文章《慈善还是干涉?聚焦美国的软实力》[7]谈道,美国式的民主需要世界的各方力量的支持。认为美国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能肆无忌惮的以他自己的形式扩散,并认为在拉丁美洲,左派和中左派的领导者在他们自己的领土上正在挑战美国的力量,同时在自己经济增长的基础上正替代华盛顿的精英政治和经济。另一篇文章《真正的领导者是软实力:从伊拉克事件中学到的》[8]论述了美国在实践自己的对外政策时要注意倾听别国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进行军事或经济方面硬实力的施压。对于总统的执政理念,学者普遍呼吁当前的总统应注重软实力的运用。有一篇文章说道,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最大的威胁还是来自自己:它能很轻松地让自己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认为超级大国美国如果不注重处理好其他国家的关系,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怨恨将很快会产生。美国应该与欧洲、亚洲等国家发展更多地结盟关系,而不是用经济和军事的力量进行施压。美国的价值在于自然地吸引他的朋友和追随者,他们确实不需要被施压。在论述这方面的问题时,美国学者对中国做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在运用自己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方面的做法值得美国学习和借鉴。中国学者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将自己的文化向世界传播,最明显的是传统的中国艺术和手工艺,从京剧、书法、中医,汉语到古典文学。以上所提到的,在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上,都着重展现了这些主题,这也表明中国人认为中国文化的这些方面,对于一个非中国观众,是最容易识别的。一些人认为孔子学院的创立也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即语言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在国民意识的建设和软实力输出的过程中以及在软实力的竞争中,它都起着先锋和基础作用。这种运用软实力的方式在制定中国对外政策方面也得到了极大的展示,美国学者认为,中国在建立对外关系的做法上有一个显著的风格:它奉行全方位友好政策,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不动摇确保稳定的目标,从而保证资源的可持续获得和新市场的开辟,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中国对外关系处理上的这些变化,为中国赢得了极大的国际声誉和国际地位,这是中国软实力的表现,而中国的这种做法很值得美国借鉴。

哥伦比亚大学的Robert Jervis在对约瑟夫·奈2004年出版的《软实力:世界政坛成功之道》的书评中明确指出:约瑟夫·奈是正确的,软实力在国家达到它对于世界影响的目标时其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根据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就是一种能够不用强制也能够把人们吸引到我们这一边来的能力,“我说的软实力到底指什么呢?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有形的、能起到支配作用的力量,可以用来促使他人改变立场。硬实力依赖引诱(胡萝卜)或威胁(大棒)。除此之外,还有一种间接的使用力量的方法。在国际政治中,一个国家达到了它想达到的目的,可能是因为别的国家想追随它,崇尚它的价值观,学习它的榜样,渴望达到它所达到的繁荣和开放程度。在这个意义上,在国际政治中制定纲领计划和吸引其他国家,与通过威胁使用军事和经济手段迫使它们改变立场一样重要。这种力量——能让其他人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我称之为软实力。它强调与人们合作而不是强迫人们服从你的意志。”[9]任何一种实力资源的有效性都第一取决于其环境,而力量的来源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美国研究者认为,尽管美国的技术进步使得武器更加精确同时也更具杀伤力,却因此增加了政治和社会用于军事的花销;现代通信技术的确减弱了战争的层层迷雾,但也提高和分化了国家的政治警觉,所以,提升软实力迫在眉睫。

合法性是软实力的中心。如果一群人或者一个国家客观地相信:美国是合法的,那么我们不用威胁他们,贿赂他们就能说服他们服从我们的领导的可能性就更大。合法性同样能减少在情形需要时使用硬实力的反对者,并且也能减少花销。在一定的环境下,迎合他人的价值观,利益和偏好能够取代对“胡萝卜加大棒”的依赖。合作永远都是个程度问题,并且吸引力对它有着深远的影响。虽然美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强大的经济实力,世界500强中有1/3以上的企业都是美国的,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没有什么全球级别的实力不能和影响力挂钩的。但在全球商品的投资上、在向世界所有需要的地区提供物品时应强化美国的领导作用。在经济和军事的补助下,美国应有更大的软实力去建立一个框架处理复杂的全球事务。[10]因此,美国学界的一些学者认为:美国的外交政策应该更注重软实力的融入,“独裁国家的领导人能采用胁迫或者发号施令的方式,民主国家的政治家则更需要借助诱惑和吸引来双管齐下。软力量堪称日常民主政治的主要手段”。[11]

三、军事策略的软实力运用

军事力量是国家实力的一块重要基石,如果说在战争时代把国家实力发展的重点放在军事力量尚能理解的话,但是自2003年美国发动对伊战争以后,短短的几年里,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经花费美国财政预算8450亿美元,远远超过越南战争以及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除“二战”外开支最高的战争,然而这场战争并没有给美国带来预期的结果。他们同时也认识到,仅从增加军事力量的角度来维系美国力量的持续发展这是个无底洞。如何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取得军事战争的最后胜利,美国学者比尔在其文章中写道:“军事力量适合抵抗国家,但应对智慧却经常无能为力。今天的胜利取决于把外国人口吸引到我们一方并帮助他们建立民主国家。软实力对于赢得和平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它能够轻易地将人民吸引到民主的地方,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民主。”[12]约瑟夫·奈也在自己的著作中说道:“军事力量在某些情况下仍至关重要,但过于狭隘地强调美国力量的军事成分面是错误的。”[13]因此,美国军事理论家对于在军事策略中软实力运用的研究表示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拿破仑时代军事理论家致力于对战争的认知,即把战争看成是把军事方法和政策结果联系起来的一种策略方式。这个视角观察的针对性是:所有的军事行动交织着心理力量和影响,强调关注对手、它们的支持者特别是主要角色的心理。但从现时代的视角来看,理解影响对手思想的主要驱动力然后尝试着去影响这些驱动力是很关键的。这些基于方法的影响是影响军事对手或叛乱分子,让他们跟随政府而不是他们的对手选择行动的过程,因此,战略公共关系技术即“信息竞赛”被越来越多地使用。正如罗宾·布朗教授写道:[14]“随着政策和社会的改变,战争性质也发生了改变。在21世纪,通过大众传媒来传递政策,例如,恐怖主义的战争也是一种通过媒体发动的战争。大众媒体呈现冲突的方式是冲突的一部分。媒体覆盖面不只影响被认为是被动的旁观者的受众,而且实际上潜在的卷入了冲突中。对手感觉的形成,支持者和中立群体影响他们是否会卷入以及他们如何参与。动员,通知和劝说对于战争行为来说是一个整体。结果是形成冲突代表的努力变得更重要,因为交战变得更艰难了。”基于上述观点,美国军事理论家在军事战略中运用软实力时关注于信息竞选与心理维度两个方面的实际运用。

从信息竞选的方面来说,他们认为情报工作有助于对对手有全面的了解,以及影响他们在各个层面所做的决定。如果以情报为主导,信息竞选计划处于任何基于方法的效果中心,主要是要集中四种相互依存的观众。第一,需要考虑到对方观众,及影响和塑造敌人领导思想的关键个人和机构。第二是生活在一个周边有敌国区域中的广大民众,目的是想要隔离敌国或者其中持不同政见者。第三是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领域的国际舆论。最后关键的是国内民意。而且可能更重要的是,不管能不能宽恕军事行动,国内民众的认识将严重影响到媒体报告事件的方式。军队开始接受媒体是通过广大国内外民众的意见从而形成自己的关于安全和国防战略的意见。据此,媒体报道事件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受民众对防卫以及军事行动的认知的影响。因而,他们断言:在信息时代的战争中,对技术有更多影响以及更容易获得电子基础设备的一方更容易获胜。

从心理维度的方面来说,军事理论家认为,为了实现在战略和策略层面均实现心理的效果,情报工作需要集中于收集有时被称为的“软情报”:人们如何思考、他们听认主的、对什么感兴趣、什么吸引他们、他们厌恶什么以及谁是他们关键决策者。准确的情报可以成功地从哪儿收集,心理分析能够帮助对领导以及总体人群道德漏洞的理解。这虽不是直接的科学但必须要集中注意力、持续的努力和不断地评价。这样花费和时间都是不菲的。据此,如果要发挥它的最大效用,战略上收集的资料必须在传播时降低运营和战术水平。在英美,这常常被看做是非军事的,机构一般不情愿与他们的军事部门分享资料这些,因为他们害怕这是对于资源的妥协。如果能优化心理方法,那么所包括的政府各部分之间包括联盟伙伴在内都应该签署协议,当然这个协议也允许情报资料特别是人类心理和信号产品能传递给相关的军事计划者,这样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而且最好是主动运用心理资料,而不是仅仅等着它有某些要求时才作出反应。

据此,对于军事竞赛来说,软实力不仅是西方强有力的一个工具,同时也应该看到,它也将快速发展成为西方对手的武器,因此,美国军事理论家认为,加强本国软实力建设的同时防范对手软实力的发展是政府需要面临的挑战。

四、科技管理方略的软实力运用

美国研究者认为,科学和技术在所有软实力的手段中具有优先权。近年来,对于许多人来说,美国卓越的科技的吸引力,已经完全克服他们对美国方式其他特征的不喜欢。比如,阿迪达斯看到科技的优势把它当做服务行业冒犯美国文明的工具,但奈从中发现了机遇,奈把它作为劝说的工具用来拥护美国的战略。奈在其专著《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中写道:“与信息流日益增加相关的实力中,最令人感兴趣的一个方面是‘大量信息造成的困惑’。丰富的信息分散了人们的注意力。当我们被面临的大量信息所淹没时,就很难知道该关注什么。注意力而不是信息就成了稀缺的东西,那些能够把有价值的信息与虚假信息区分开来的人就取得了优势。对编辑、信息筛选人员、信息提要编制人员的需求变得更大,对于那些能告诉我们该关注什么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实力来源。”[15]奈的论述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在这个国与国越来越相互依赖的时代,科技管理在软实力建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美国社会来说它可以当做美国维持世界领导地位和国际稳定的工具。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美国学者大多从两个组织入手展开: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对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织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他们在处理利用核技术维护世界和平方面的问题,在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原子能用作和平具有许多不同层面含义的初步的策略,和技术本身它所能起到的作用很小,第一,在政权和检查下它会促进核裂变,被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所实施,目的是检查是否用于国内,导致核垄断。第二,它被建议排除用于核武器生产,在艾森豪威尔的演说中,他引用他的助手的话他们把大量的裂变物质捐赠给了原子能X射线的研究,X射线应用于医学史比较困难的。最后,能源贫困地区市场的希望在于鼓励大量的私人机构实施核能项目。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美国应该利用自己强大的政治经济方面的优势加以引导和规范,使其为美国作出最好的服务。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的诞生是基于政治利益,一开始,由于缺少任何正式的机制来确保阶段之间的联合以及整个项目的管理,这个组织中的三个主要合作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一种分离的状态,为了保护火箭的竞争优势和国家安全以及导弹技术它想要限制不同国家公司间的技术转换,但是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的这种状态导致其四面楚歌,因为这些危机的存在导致了解体。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关注的是太空火箭计划,这个组织的解体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是技术发展引起的政治心理的不平衡。在这个组织解体后,1973年,巴黎率领欧洲用他们自己国内的卫星发射塔,成功地进入了自由世界的外太空中,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对于上述两个事件,美国学者总结道:“一个科学的强大的技术联合欧洲对于美国的计划是十分必要的,该计划为了稳固美国战后华盛顿的领导局势。为了保持德国国内和军事野心确保美国高技术市场的安全,面对前苏联的威胁是必要的。美国的科学和技术的领导力,知识和管理技能对于软实力的展开和巩固政权的顺序是关键部分。在没有低估美国领导力的情况下,用一种强化欧洲的看法在精挑细选的运动”[16]。总之,他们被用来促进超国家的国内组织,就像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运载火箭发展组织,作为一种从国内军事计划转移资源的方式。人们普遍认为,在战后的第一个、第二个或是第三个十年,大西洋两岸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呈现不对称的特征。但是,在美国和欧洲之间,在科学和技术能力上也存在显著的结构不对称。由于这种不对称,美国不仅希望移交欧洲的生产系统、消费方式、意识形态议题及文化形式,并且希望它自己能够使用它的科学技术的领导力作为组织变化的议题达成一致意见的软实力的工具。历史学家对美国科学和技术成就的竭尽全力的研究发现,对于美国科学技术的追求,不能被单独的看待,而要看到对美国领导力的全球化追求的本质:国内的表现和国外的领导力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美国的科学、技术和管理优势,主导着研究前言,生产更多更精确的技术产品,组织更复杂的科学技术系统,为美国提供了知识基础设备来改造欧洲。欧洲那些精英认为,正如他们的美国对手一样,一个强大的科学技术基础对于健康、安全以及现代国家的自治是十分必要的。

五、美国学界软实力应用研究对我们的启示

美国学界的软实力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的概念之争转变为注重实践研究,这种研究视角的转变反应了美国在国家政策方面的一些变化,比如,奥巴马上台以后在对外关系中就提出了与其前任不同的巧实力外交战略,把中美关系变成了巧实力战略实施和运用的重点领域,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三个阶段:[17]以合作为主基调、以软实力运用为主的阶段、以施压为主基调、以硬实力运用为主的阶段和以诱逼为主基调、以硬实力和软实力结合运用为主的阶段。面对美国软实力运用的这些变化,我们应加强我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认清和适应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趋势,科学定位和把握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切实加强我国的软实力建设,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成为我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任务。”[18]

参考文献

[1]Joseph S.Nye,The powers to lead,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 ISBN 0195335627.

[2]Joseph S.Nye,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 Published by Basic Books,1991 ISBN 0465007449.

[3]Joseph S.Nye The paradox of American power:why the world's only superpower can't go it alone,Published b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ISBN 0195150880.

[4]Joseph S.Nye,Power in the Global Information Age:From Realism to Globalization,Published by Routledge,2004,ISBN 0415700167.

[5]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 ISBN 1586483064.

[6]Joseph S.Nye,The power game:a Washington novel,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4 ISBN 1586482262.

[7]Joseph S.Nye,David M.Rowe,Aspen Strategy Group(U.S.),Harness the rising sun:an American strategy for managing Japan's rise as a global power,Published by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1993,ISBN 081919168X.

[8]John Krige,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American soft Power,“SoftPower and US Foreign Policy”,Edited by Inderjeet Parmar and Michael Cox,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s.

[9]CSIS 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CEMTER FOR STRA TEGIC AND INTERNATIONAI STUDIES.

【注释】

[1]Joseph S.Nye,Soft Power:The Means to Success in World Politics,Published by Public Affairs,2005 ISBN 1586483064.

[2]See CSIS,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CEM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I STUDIES,p.7.

[3]CSIS,COMMISSION ON SMART POWER,CEM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I STUDIES,p.10.

[4]Joshua Kurlantzick,Charm Offensive:How China's Soft Power is Transforming the World,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11703-5.

[5]Peng Er Lam,Japan's Quest for“Soft Power”:Attraction and Limitation,East Asia(2007)24:349-363,DOI 10.1007/s12140-007-9028-6.

[6]Takeshi Matsuda,Soft Power and Its Perils:U.S.Cultural Policy in Early Postwar Japan and Permanent Dependency.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7]Jonah Ginden and Kristen,Benevolence or Intervention Spotlighing US Soft Power,Weld JANUARY FEBRUARY 2007.

[8]James B.Steinberg,Real Leaders Do Soft Power:Learning the Lessons of Iraq,The Washington Quarterly,Spring 2008.

[9][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何向东、杨德、唐建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0]Joseph S.Nye:The future of soft power in US foreign policy,“Soft Power and US Foreign Policy”,Edited by Inderjeet Parmar and Michael Cox,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s.

[11][美]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吴晓辉、钱程译,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12]Bell.I.Chime Communicationa Chairman's Home Page(on line).London.Available from:http://www.chime.plc.uk.

[13][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何向东、杨德、唐建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9页。

[14]Bron.R.'Political Communications,Information Operations and Public Diplomacy in the War on Terrorism',War and the Media,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

[15][美]约瑟夫·奈:《美国霸权的困惑——为什么美国不能独断专行》,郑志国、何向东、杨德、唐建文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第71页。

[16]观点来源:John Krige,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and American soft Power,“Soft Power and US Foreign Policy”,Edited by Inderjeet Parmar and Michael Cox,Routledge Taylor and Francis Groups。

[17]观点摘自骆郁廷:《奥巴马政府的巧实力战略与中美关系》,载《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0年第5期。

[18]骆郁廷:《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软实力建设》,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63卷第6期,2010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