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华侨华人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贡献

美国华侨华人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贡献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是全球继东南亚国家之后的第二大华人聚居地,华侨华人也是最大和最早移民美国的亚裔族群。[31]中国美食在美国华侨华人的努力下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文化中,中餐馆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整个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美国华侨华人对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贡献_跨越与转型:国际商务视野下的华侨华人与华商

美国是全球继东南亚国家之后的第二大华人聚居地,华侨华人也是最大和最早移民美国的亚裔族群。据统计,2007年美籍华人总数有353万之多,占亚裔美国人口的23.3%。[27]庞大的华人移民群体因为一种文化情结,通过各种方式在美国传播了中华文化,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提升了中华文化的软实力。

(一)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

1.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之一,也成为广大华侨华人移居海外赖以谋生且历久不衰的经济支柱之一,而华侨华人在让世界了解中国菜的漫长历史过程中也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在美国,第一家中餐馆开业于1850年,当时餐饮业是老移民谋生的重要手段,约有一半以上的美国华侨华人直接或间接从事与中餐业有关的行业。早期中国菜主要以粤菜为主,虽然口味比较单一,但物美价廉,很受美国人欢迎。一次民意测验的结果表明,在外国饭菜中,中餐的受欢迎程度排名第二,仅次于意大利食品。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中餐发展更为迅速。“1971年美国各地有中餐馆9 355家,2000年为35 779家,到2006年有4万多家,超过麦当劳、汉堡王、温迪屋三家之和。”[28]而且这些中餐馆不再仅仅集中于唐人街,也出现在很多非华人居住区;顾客也不再主要局限于华人,许多美国居民和欧洲人也频频光顾;而且餐馆种类繁多、口味多样,从粤式茶楼、小食店,到颇具规模的大饭店、酒楼,从以前的以广东味为主的菜肴,到现在汇集中国各大菜系不同风味的菜肴[29],甚至还能找到中国少数民族傣族开的餐馆。[30]另外,中餐还开始西化、快餐化。例如,美国的陈文曼亚美公司中有一个独特的“陈查礼”快餐集团正在发展,这家快餐集团是美国最庞大的中式快餐集团,“它给顾客提供的中式食品有蛋卷、扬州炒饭、酸甜云吞、叉烧包,以及各式点心等。这些富有民族色彩的中国式食品满足了美国人趋向多样化的饮食习惯和要求味道及制造水平更高的需求,吸引了许多美国当地人”。[31]中国美食在美国华侨华人的努力下已经深深扎根于美国文化中,中餐馆实际上已成为美国整个文化不可分割的部分。

2.建筑文化

居民建筑是人造的自然,是凝固的文化。在华侨华人留在美国的建筑中,最具文化特质的建筑样式——牌楼在异乡的人们心中投射了传统文化的意象,中国牌楼绿瓦朱柱、雕龙画凤、飞檐翘角的特色十分鲜明地展现了古老的中华建筑艺术。这些牌楼一般坐落在唐人街的街道入口处,“一进街口,你立即就能感受到浓郁的华夏气氛,仿佛置身于中华古城之中。例如,波士顿唐人街的牌楼红柱金瓦,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牌楼楣头正反两边,雕刻了‘天下为公、礼义廉耻’八个熠熠生辉的大字,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政治理想。西雅图唐人街的拱形‘中华门’以中国自古推崇的吉祥色——红、黄、蓝、绿为主色调,其顶部有一火球状装饰物,象征着吉祥如意,内部以龙为主要装饰图案,象征着神圣、尊贵、威武,更意喻着华人是龙的传人”。[32]中华建筑(尤其是牌楼)是华人社区一个永恒的文化遗产,象征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也影响了美国当地人对中华建筑文化的认同。

3.中医文化

中医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上,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进行诊疗的医学,其中既有深奥的科学医学道理,又蕴含着深邃的中华文化哲理。早年赴美的老一代穷困的中国移民看不起西医,就用中医偏方治病,中医药文化因此被华侨华人带到了美国。当时美国白种人认为仅靠一些草药来治病的做法是荒谬的,有人甚至认为中医是妖医,正是靠这一批早期华侨利用中医术成功治疗了一些西医没有治好的病症,才使中医逐渐被当地人所接受,为中医药在美国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1965年后随着新移民的到来,中医在美国的影响力也不断提升。例如,中医是北美医药界出现的新医学分支——选择医学(包括与传统西医不同的一切民族医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大城市都有选择医学学会和相关医生,不少白人也改学或兼学中医或针灸[33]在这期间也出现了不少传播中医文化的杰出华人,例如,1982年在美国创办了中国文化医药大学的华人崔巍经过20多年的探索,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又令人信服的中医学文化理论,著有《中国文化医学之根》。近年来,美国医学界逐渐转变对中医的偏见,转而重视中医及中医学,崔巍功不可没。[34]再如,华人黄志伟在美国创办了第一所中医学院,以“挖掘推广中国传统医学、培养中医药人才、研究中医传统疗法为宗旨”。[35]华侨华人的努力使中医文化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和认可。

4.中华传统价值观

贵和持中、崇德重义、勤俭耐劳等精神都是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对世代中国人影响深刻,广大华侨华人将其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和合精神的指导下,海外华侨华人注重人际协调、性情平和。在华工盛行的年代,老华侨被白人抢走了工作,只会不声不响地离开找另一份工作,不善于与人争吵;在如今高素质的华人新移民不断增加的时代,他们仍然追求“人和”,如“硅谷华人反对种族歧视,尊重其他文化及观点,真诚待人,与他人和睦相处”。[36]在崇德重义、厚德载物思想的影响下,华侨华人推崇高尚的道德情操,强调对家庭、民族、国家和所处社会责任,一方面家庭主义很好地根植于多数海外华人思想中[37],华人家庭尤其是第一代华人家庭比起当地家庭来说,子女更为孝顺,更听父母的话,父亲在家处于一种权威地位,而且老一代华侨华人更愿意回国奔丧守墓或回国归丧,体现出中华文化传统,同时也加强了海外游子与祖籍地的联系;另一方面华人更重视道德规范,也强调自律,即使是小孩子也经常被教育到应该遵纪守法,自己的行为一定要符合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有事实证明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青少年犯罪率较高的时期,华人青少年犯罪率相对很低。以纽约为例,1953年纽约市青少年局报告说经他们处理的17 000个案件中,只有12个案件牵涉华人,而且只是轻微违法行为,比如用粉笔在墙上乱涂乱画等。[38]在勤俭耐劳精神的影响下,华侨勤劳节约,什么苦活脏活都肯干,为改善生活而努力奋斗,这种精神也使他们得到当地人的尊重,像美国在修建铁路的艰苦岁月里,各处的华人以耐劳、高效率受到称赞,成为美国建设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时《太平洋新闻报》载有“白人看不起不愿做的工作,华人肯做;白人所做的,华人能学会做;他们是填补空白者,愿做别人不愿做的,或别人尚未做过的,他们总是能适应白人的要求……”。[39]再如当今硅谷的华人在硅谷这个激烈竞争的环境里,拥有的勤奋踏实、刚毅坚强的特质使得他们在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深受美国主流社会的称赞,也出现了“没有华人,硅谷就会沉下去”的言论。[40]喜欢一种文化“只是文化传播的第一步,文化价值观的内化才是繁琐和复杂的”[41],华侨华人对中华文化价值观的发扬光大,有助于中华传统文化更深入持久地吸引侨居地居民。

5.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体现,华侨华人把中华文化中这些璀璨的“珍珠”(如文学作品、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武术气功、舞龙舞狮划龙舟、工艺手艺等)带到了美国,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魅力。

美国华人杰出代表林语堂,可谓是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思想的最优秀的代表,他从1919年开始长期旅居美国,并用亲切幽默的文字描述了中国人民、中国传统以及中国的各种信念,激起了人们对中国的热情和兴趣。他的作品很多,如《孔子思想》、《老子思想》,美国几乎所有图书馆都存有他的著作。[42]

作为中华文化三宝之一的武术也是华侨华人大力传播的对象。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设立了很多华侨精武体育会分会,有些到美国的华侨武术家也纷纷成立了健身社或武术馆,促进中华武术的传播。太极拳当时也风靡全球。[43]“1993年8月21日美国组建武术大家庭,成立了美国国家武术总会,美籍华人吴廷贵担任美国武术总会会长,克林顿总统亲自致贺电,3 000多人到会,盛况空前”。[44]中华武术走向世界,华侨华人武术师们功不可没。

在戏曲方面,粤剧、汉剧、潮剧、琼剧和闽剧在华人社会中比较流行。粤剧在美国出现最早,“1852年便有一个鸿福堂的戏班在旧金山演出,自1877年以来旧金山经常保持有三四间戏院,到二三十年代粤剧戏班到美国演出仍十分活跃,当时旧金山还有两间粤剧戏院,也有一批基本演员和艺员的行会组织:八和会馆”。[45]1865年,“加利福尼亚州圣安多里市的华侨集资开演粤剧,聘请优伶及乐工30人,搭建帐篷为剧场,观众有中西矿工,非常热闹。该剧团随后在各矿场或华埠轮流开演,极受欢迎”。[46]如今,海外推广中华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创新。洛杉矶越剧团曾在南加州成功演出了《红楼梦》,演员全部是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只请了国内名伶当艺术顾问,道具和布景则从上海制作后运去。[47]

6.语言文化

语言是文化传播最有效的工具之一,也是文化全球化的核心要素,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48]早期来自广东的华侨到美国后所说的是广东话,而且绝大部分是广东的地方方言。他们聚居在唐人街,使用广东话更容易在唐人街求职工作、与人交往,因而他们极少愿意去学说英语,只有为了工作的方便才会说简单的英语。这种长时间说广东话的局面在华侨华人社会里起着保持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增进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后来,“一些汉语直接以语音形式进入英语中,有的还被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比如英语中的choumei(炒面)、tofu(豆腐)、chopsuey(炒杂碎)等”。[49]随着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的转变、华人新生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华人后裔不会说中文。因此,多年来很多华人通过聘请中文家教、进入中文学校、送子女回国等各种方式,让下一代说汉语、认汉字和写方块字。随着世界范围内儒家价值观的建立,中文也逐渐成为中国软实力的标志。[50]对于海外华人来说,会说汉语、认汉字是让下一代了解中华文化的根基,也是使其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重要方式。

7.风俗文化

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明的中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这些节日风俗也被广大华侨华人带到了异国他乡。在中华民族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最隆重、最热闹、最大众化,春节里贴年画、贴福字、写春联、剪窗花、买年货、包饺子、逛庙会、放鞭炮、舞龙耍狮等习惯,都是延续了几千年的中国农历新年的传统元素。近现代以来,华侨华人在创业的同时,也不忘将中国春节的元素传播到当地,使之生根发芽、延续至今,春节凝聚着四方游子向世界传扬中华文化的魅力。在美国,已有十几个州把中国春节列为法定假期[51],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中国的传统节日已经融入当地主流社会文化之中。国庆节也是美国华侨华人热烈庆祝的节日。在休斯敦,当地的华侨华人已经连续10多年举办了国庆节庆祝活动,而且每年的庆祝活动都各具特色,都是当地华侨华人社团认真筹备、精心组织的结果,目的在于“利用这一时机,激发广大华侨华人对祖籍国的热爱之情,向美国主流社会展示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在纽约,华侨华人在国庆45周年来临之际举行的美东华人大游行庆典备受美国社会各界的注目,美国知名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称之为“是美国华人历史上的一大进步”。[52]

(二)美国华侨华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方式

1.发挥唐人街固守民族文化的功能

过去,华侨称他们聚居的街区为“唐人街”,也称“华埠”、“中华街”或是“中国城”。唐人街里,建筑物多是中国风格,“亭台楼阁、雕龙画凤、园林水榭、中文招牌、中文楹联,无处不体现中国情调。中国人经营的各种风味的中餐馆以及中国式商店比比皆是,普通话和各种方言畅通无阻,中国音乐和中国戏曲四处可闻,中国货物、中国社团、中文学校、中文报刊随处可见。逢年过节,习俗与中国传统一模一样:张灯结彩、舞龙滚狮、放鞭炮、扭秧歌、踩高跷、摇旱船、贴春联、拜神祭祖、迎宾访友……”,体现出中国的风土人情和华侨对根的依恋,同时也吸引了不少外族人。[53]唐人街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和珍贵的精神文明的宝库,唐人街的中华文化氛围可以促进青年华裔对自己民族之根的了解,也可以促使白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一位美国记者是这样谈起对唐人街的感受的:“唐人街其实就是融社会、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中华文化街’,外国人可以在这里感受中华文化的神秘和魅力。对外国人来说,唐人街是认识中国的第一步”。[54]

2.建立社团组织传承中华文化

海外华侨华人为了生存和发展,以及因为群体至上的文化传统和在血缘、种族、语言、习俗等方面的认同感,在居住国结成了各类社团组织,华侨华人社团被视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基石和核心,是联系和团结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载体”。这些社团的宗旨、活动总或多或少带有弘扬中华文化、团结互助的内容。据统计,明确以弘扬中华文化为主要宗旨的社团,约占社团总数的12%,比如一些学术研究学会、非营利性的文艺表演社团、书法或文学作家协会、中文书店、影像店等组织,还有其他约占总数32%的社团也分别在宗旨中包含了“发扬中华文化”、“推进中文教育”或“倡办华文学校”等内容。[55]从实际行动来看,有的华人社团兴办学校、创办华文报刊、兴办图书馆、开展各种文艺体育活动,这些也都有利于传播中华文化,可以说华族社团是中华文化依托的重要组织,是华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媒介。

3.利用华文媒体扩大中华文化影响

华文报刊是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媒体之一,在传播中华文化、报道华人社区和中国消息各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前,华侨华人在美国5个城市办有华文日报15种,每天16版的《国际每日新闻》(1981年创办于加州),总共发行13~15万份,平均8个华人就有1份华文日报。他们还办华文杂志及非日报95种,全部报刊数110种,占世界海外华文报刊总数的30%。美国每一华裔家庭都拥有一份以上的华文报刊。[56]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大陆新移民在欧美的迅猛增加,他们所创办的华文报刊越来越多,而且能更准确地展示中国中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入21世纪,全美国“有100多家华文报刊,1/2以上的州都有中文报纸杂志,其中1/3是由中国大陆移居到美国的华侨华人创办的”。[57]目前美国影响很大的两种华文报是《世界日报》和《侨报》,其中《世界日报》已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媒体网络。[58]另外,面对华裔后人懂中文不多的状况,一些双语版报刊问世。这些报刊对于只懂外文不懂中文又希望了解中国的华裔和外国朋友是一个福音,有利于打破文字上的隔阂。[5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也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工具,目前世界各地的华侨华人,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可以通过网络接触到华人世界的新闻、文化和商务信息,同自己的祖籍国、家乡、亲属或同乡进行联系,为子女寻求学习母语的辅导,并增进接触中华文化的机会。如今,世界上的华文网站越来越走向联合。2001年2月来自美国、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的华文网站在美国硅谷召开了首届中文网站研讨会,并宣布成立了“海外中文网站协会”(OCWA)。[60]另外,中文电子报刊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网络上。如《华夏文摘》、《威大通讯》、《中华经济时报》、《美中网际电子报》等。[61]海外华文电子报刊是华侨华人传媒业的新生事物,是对传统华文报刊的革命,也代表了海外华文报刊未来的发展趋势。

广播电视电影也是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媒体。海外华侨开办广播电台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华人广播已经发展形成纽约、旧金山和洛杉矶3个中心。据不完全统计,截至90年代中期,海外华语广播电台先后开办60多家,其中美国就有25家。[62]另外,据调查美国有三大华语电视网:亚美电视、中华电视、北美卫视,“三大电视网均采用国语和粤语双语广播,通过通信卫星,一周7天、一天24小时滚动式地向美国各地传送。在设有有限电视网的城市,三大电视网也通过有线电视台每天播放2~15个小时不等的节目”。播放节目主要分两类,“一是新闻和采访,包括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要闻、国际短讯以及美国国内、地方和华人市区新闻;二是各种各样的专题报道和娱乐节目”。除了三大华语电视外,美国至少还有12个中文电视转播台,主要转播全国性或地区性电视联网中有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节目。[63]美国还有一支三四千人的华语电视电影制作队伍,已生产电视剧、影片几十部,题材多是反映美国华人的生活。[64]

总之,华侨华人传播中华文化既不是通过宗教作为先导,更不是通过殖民统治强制推行,而是通过建立唐人街、社团组织、华文媒体等方式和平、民间、循序渐进地传播中华文化,从而使中华文化被美国大众所认知,进而潜移默化地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成为当地多元化文化中的一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