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区域文化与中华大文化

区域文化与中华大文化

时间:2022-02-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距今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作为北方草原文化区的一个中心、一个文化圈,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圈相互对峙,这说明辽河流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文明的起源地。简言之,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大文化整个链条中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应把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全部发展运动中去考察,在中华文化的整体特征上把握各个民族的、区域的特征。
区域文化与中华大文化_中国长白山文化

从旧石器文化到新石器文化的发展中,在相邻相近的文化区域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中,以及由于自然的、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的部落迁徙中,中华大文化经历了三条不同的发展途径,形成了三个大的经济文化区:

一是东北、蒙古、新疆高原和青藏高原畜牧、采集、渔猎文化区;

二是黄河流域的旱作农业文化区;

三是长江流域及其南部的稻作农业文化区。

三大文化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且各大文化区域之内局部地方文化的发展也是多元的、不平衡的,从而形成相当复杂的文化谱系,或称作文化圈。也就是说在三个大经济文化区域内,还会派生出若干小的区域文化个体,形成相对独立的、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关联的文化圈。这是受自然、地理、历史条件制约所致。

在距今3000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融合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中原华夏文化圈,是黄河流域旱作农业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集大成者。

距今5000多年前,红山文化作为北方草原文化区的一个中心、一个文化圈,与中原地区仰韶文化圈相互对峙,这说明辽河流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文明的起源地。

在我国东北广阔的黑土地中,地域性文化层出不穷,有长白山文化圈、辽海文化圈、黑龙江文化圈、松花江文化圈、鸭绿江文化圈等,这些文化圈不断发生接触、汇合、交流与融合,影响到大文化区域的对峙,决定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并给世界文化以重大影响。

古代长白山文化圈亦即长白山区域文化,包含有草原畜牧文化、森林文化、渔猎文化,以及部分农业文化等内容,它的一个特质就是开放性和流动性,这恰恰与中原一带稳定的、保守的农业文化构成鲜明对比。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这种生活方式造就了这些民族的生机和活力,造就了豪迈刚直、慷慨不羁的性格,并善于吸收异质文化。但也因为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使他们难以造就深层次的古代文明,故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未能产生卓越的思想哲人和文化巨人,所以一旦与中原先进文明接触,便很容易与农业文化相结合,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北方诸民族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多次大规模地进入中原农业区,进入中国封建社会范畴,不断为汉族输入新鲜血液,使汉族不断壮大,同时又为汉族增加了新的多元的因素。相同的规律也作用于汉族,历史上中原地区的汉族多次大规模地出关,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不仅汉族闯关东的大潮涌入东北,给东北带去了先进的文明,同时,汉族也同样融合并充实了其他民族。正是在这民族之间的双向交流中,给中华民族大家庭和中华文明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

简言之,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是中华大文化整个链条中的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应把区域文化、民族文化放在中华文化的全部发展运动中去考察,在中华文化的整体特征上把握各个民族的、区域的特征。而认识整体特征又是为了突出区域的、民族的文化特征,并通过它来加深对整体文化特征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