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 与宏观经济金融分析调查统计是中央银行获取金融信息的基本渠道,在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重要依据开展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六章 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 与宏观经济金融分析

调查统计是中央银行获取金融信息的基本渠道,在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和履行职能的过程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信息支撑作用,是国民经济统计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为重要依据开展的宏观经济金融分析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以货币信贷为对象的金融分析和以各主要宏观经济部门为分析对象的经济分析共同构成了中央银行宏观金融经济分析的整体。

本章要点

1.中央银行调查统计的对象、原则及内容

2.货币统计分析的基本思路和内容

3.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

4.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一节 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业务

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包括金融统计和经济调查统计,其中金融统计处于核心地位,是中央银行调查统计业务的主要内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第4条,中国人民银行履行“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的职责。

一、金融统计的含义和对象

金融统计是按照规定的统计制度,根据统计的一般原理,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金融活动的数量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过程。我国于2002年12月15日开始施行的《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明确指出,金融统计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机构统计部门对各项金融业务活动的情况和资料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和分析,提供统计信息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信息交流与共享,进行金融统计管理和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金融统计是中央银行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金融统计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稀缺性的社会资源,它是社会经济运行的“晴雨表”,是整个经济统计信息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加强金融监管、改善金融服务的主要依据,世界各国对中央银行金融统计信息普遍高度重视。

金融统计对象是以货币和资金运动为核心的金融活动,包括货币资金的融通和各种金融行为。金融活动通常由融资主体、融资形式、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等要素所构成,因而也就成为金融统计对象的具体内容。

二、金融统计的基本原则

鉴于金融统计对金融管理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因此须依照有关法规,在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基础上,对金融信息进行统计程序处理,确保统计质量与统计数据的准确度。金融统计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统计数据资料的真实、正确,是统计价值的根本所在。金融统计部门在统计调查过程中,必须尊重客观事实,不存偏见,不受外力影响和制约,如实准确地反映实际情况。统计人员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按原始资料如实进行统计操作,既要反映业绩状况,也要如实反映问题与矛盾,以便于统计资料的使用者全面、准确地掌握实际情况,对金融及经济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科学性原则

金融统计是对金融活动的反映与揭示,金融统计数据应是对各种宏观、微观金融现象做出的客观解释,是制定政策、考核业绩、揭露矛盾的重要依据,统计数据的准确、完整、系统是确保金融统计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的活动特点,科学、合理地设置与明确统计报表、统计指标涵义及计算方法,以便更有效率地实现统计目的。金融统计人员要严格遵守统计业务操作程序,对各种金融信息按照既定的统计目的和统计方式进行技术处理,确保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与金融现象。

(三)统一性原则

金融统计工作涉及各个层面的统计对象及金融信息,为保证金融统计的准确性与权威性,必须坚持统一性原则。应按照统计的一般原理及统计对象的特性,建立科学、统一有效的统计制度,各级金融统计部门须按照统一的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统计口径及统计时间及统计程序实施金融统计,以保证金融统计数据资料的完整性与统一性。

(四)及时性原则

金融统计具有很强的实效性,过期、滞后的统计资料将失去信息价值。鉴此,金融统计工作须坚持及时性原则。各级金融统计部门须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及上报统计报表,以利于报表的使用者及时掌握各方面情况,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对比、分析,为决策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五)保密性原则

金融统计数据涉及宏观经济的重要信息及商业性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统计部门及统计工作人员须依照法规,遵守保密制度。

三、金融统计的业务程序

金融统计是金融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过程,既要遵循统计工作的一般业务程序,又需针对金融统计对象的活动规律与特点,设计科学、合理、有效的业务程序,严格按照规定的业务程序进行操作。

(一)统计设计

统计设计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的性质与研究目的,对统计过程的整体规划。根据不同的统计对象、目的及阶段要求,统计设计可分为: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全阶段设计和单阶段设计等。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统计目的和任务;设计统计指标及体系、调查表式、调查方法、统计资料整理程序、数据处理及分析软件;确定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进度;人力组织、经费与物质安排等等,核心是指标体系的正确设计。

(二)统计调查

统计调查是根据金融统计对象、研究目的及统计设计的要求,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各类金融活动数据资料的业务过程。统计调查的方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等,其中专门调查又包括普查、重点调查和抽样调查等。统计资料准确、及时、完整地收集,是科学地整理、分析与研究统计资料的先决条件。金融活动的统计资料包括会计报表、原始业务凭证以及业务台账等资料,其中会计报表具有重要价值,因为会计核算是金融统计的重要基础之一,金融统计报表数据主要源于会计报表。所以中央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会计核算,与金融统计调查具有密切的相关性。

(三)统计整理

统计整理是根据金融统计调研的目的及需要,将统计调查所获得的大量原始资料进行科学地分类、汇总,并对已经加工的综合资料进行再加工,制成为统计分析服务的条理化、系统化的综合资料,即统计报表。统计整理在金融统计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功能。

(四)统计分析

统计分析是对经统计整理而成的统计报表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是实现统计目的的重要环节。金融统计分析应根据统计研究的需要,运用适当的统计分析方法对统计报表各指标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剖析,从而揭示出经济、金融运行的总体特征、规模、构成、相关性及动态趋势,作出实事求是的结论和推断,提出有助于决策、规划、管理的政策建议。

目前,我国金融统计的程序为:

制定金融统计制度→金融统计上报数据采集→审核、校验源数据→汇总处理→报表生成→报表复核→形成统计分析→报表审核→印刷分发→对外公布。

四、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

金融统计的内容反映了经济和金融体制的状况。以我国为例,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统计的最主要任务是为综合信贷计划和现金收支计划服务,通过提供反映信贷计划和现金收支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资料,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运行和国民经济计划执行情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工具逐渐多样化,特别伴随着中央银行调控职能的加强与调控方式的改革,伴随着货币政策工具不断创新,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以及我国对外金融活动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适应新形势下宏观经济、金融管理对金融统计的要求,全面反映国家经济、金融运行状况与发展趋势,更准确地调控货币供应量,更有效地实施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逐步建立了科学、有效并符合国际通行准则的以中央银行为核心的金融统计体系。我国《金融统计管理规定》中指出,金融统计包括货币统计、本外币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贷款累放累收统计、金融监管统计、资金流量统计、金融市场统计、银行中间业务及各种专项统计等金融业务统计。

目前,我国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有:

(一)货币统计

鉴于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能之一,其金融统计的首要任务即是提供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基本数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完善和规范成员国的货币统计,制定了《货币和金融统计手册》,规范了货币统计方法。

我国的货币统计采取两种并行的方式:其一,单独编制货币供应量统计表和基础货币统计表等;其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的相关要求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1.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基础货币统计

货币供应量是指全社会的货币存量,即在某一时点上全社会承担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存量。一般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公众、单位在银行的存款。

199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统计数据。在1994 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1994年后,随着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新股申购资金对货币供应量统计产生了显著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年7月10日宣布,自7月起,将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计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修改后,M2统计口径为:M2=M1+居民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单位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002年年初,随着金融统计机构范围的拓展,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统计进行了第二次修订。按照目前中国各层次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原则,将在中国的外资银行、合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外资财务公司以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有关的人民币存款业务,分别计入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

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三个层次分别为:

M0(流通中现金)=现金(不包括银行体系)

M1(狭义货币)=M0+企事业单位的活期存款

M2(广义货币)=M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我国的基础货币由金融机构库存现金、流通中货币、金融机构特种存款、金融机构缴存准备金和邮政储蓄转存款构成。

2.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自2002年起,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对货币金融统计制度进行了修订,以此为依据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所谓“概览”,是对资产负债表的一些项目进行合并、轧抵而成,即将一个或多个金融性公司分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数据汇总而成的资产负债表。

编制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的前提是明确金融性公司(金融机构)的分类。按照货币统计要求,我国的金融机构分为四个层次:①货币当局,即中国人民银行;②存款货币银行,即以活期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金融机构,包括:国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其他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福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③特定存款机构,即不以活期存款为主要资金来源,但其负债也计入广义货币的金融机构,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④其他金融机构,即负债不计入广义货币中的金融机构,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

在明确金融机构分类的基础上,根据各层次金融机构的汇总数据编制资产负债表。①将汇总的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与汇总的存款货币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编制出货币概览。货币概览总括地反映了货币当局和存款货币机构的对外资产、负债情况。②将货币概览与汇总的特定存款机构的资产负债表合并,编制出银行概览。银行概览总括地反映了货币当局和银行机构对外的资产、负债情况。③将银行概览与汇总的其他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合并,可编制金融概览。金融概览提供了整个金融机构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即整个金融机构对非居民和其他经济部门的债权、债务情况。目前我国尚未编制金融概览。我国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的编制框架如图6-1所示。

图6-1 我国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编制框架结构

货币概览是为中央银行执行管理货币职能而建立的货币运行监测报表,描绘了货币供应总量与构成、货币与信贷以及货币与宏观经济的内在联系。编制货币概览的主要目的在于分析受货币当局影响最大、对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最有影响的金融总量状况,故其所列项目较为简单,主要为货币政策制定者提供重要数据信息。“金融概览”,旨在全面衡量经济部门的所有清偿手段,提供了描述整个金融体系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经济联系的信息资料,其范围大于货币概览,包括了货币概览中所没有的关于其他金融交易的统计资料,记录了一国金融活动的总体状况,有利于中央银行分析整体金融活动。

(二)信贷收支统计

信贷收支统计是对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集中和调剂的资金进行数量描述与分析的专门统计,是金融机构的主要业务统计。全面综合反映金融机构的全部资产和负债状况,包括宏观经济运行中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来源、性质、规模与结构,是中央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了解金融信息的主要渠道,对分析货币政策、反映货币流通状况、进行金融宏观调控与监管具有重要价值。

截止目前,我国信贷收支统计中的金融机构范围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有四大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交通银行为代表的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邮政储蓄银行。

信贷收支统计报表以信贷资金收支余额表的表式编制,由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两部分组成。目前我国的信贷收支统计表分为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金融机构外汇信贷收支表等。根据金融机构的类别,我国信贷收支统计还可分为中央银行信贷收支统计和存款性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

(三)现金收支统计

现金收支统计是商业银行根据中央银行统一规定的项目归属指标,对通过银行的一切现金收支数量进行的业务统计。由于现金收支是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活动,是国民经济中现金活动的核心,故现金收支统计是商业银行金融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控制现金投放是中央银行的重要任务,所以现金收支统计亦是中央银行金融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央银行分析现金流通状况具有重要的信息价值。现金收支统计通过定期编制统计报表取得统计资料,现金收支统计表式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所有发生现金收支的银行,须对所有现金收支业务进行统计,并按业务范围和隶属关系逐级汇总上报至中国人民银行总行。

(四)金融市场统计

金融市场统计一般以金融市场类型划分统计范围,重点反映各金融市场中的交易主体、交易对象、交易工具、交易方式、交易价格以及交易规模的情况。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统计包括:

1.货币市场统计

重点对市场主体、金融工具交易及品种结构、交易规模、资金流向、利率水平等信息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统计、票据市场统计、银行间债券市场统计、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统计等。

2.资本市场统计

重点对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交易规模及相关市场活动进行数据统计,用以分析长期投资的规模和结构变动、利息和收益率水平以及资金的供求状况等,包括股票市场统计和债券市场统计两部分。

3.外汇市场统计

外汇市场统计是对外汇市场活动状况的记录及相关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及汇总过程,重点对外汇市场的交易主体、交易规模及交易价格(汇率)的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处理。目前,我国外汇市场统计主要包括外汇交易额统计(外汇交易统计表)和汇率统计(汇率报表)。外汇市场统计数据是国家对外汇市场进行调控的重要依据。

4.黄金市场统计

重点是对黄金交易市场主体、交易规模和交易价格等信息的统计分析。

(五)国际收支统计

国际收支统计反映了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交易,包括货物与服务交易、各种转移以及金融交易等。国际收支统计采用复式记账及权责发生制原则,按照交易发生、变化、转换、转移和消失时的实际交易价格,在交易双方同时计价。国际收支统计由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组成。国际收支平衡表从流量的角度记录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情况,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账户以及误差与遗漏。国际头寸表从存量角度记录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金融资产与负债状况,并以期初存量、本期交易、其他变化、期末存量等统计指标反映金融资产的变动。我国于1982年开始公布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94年起,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收支账户结构和平衡表分类标准,我国进一步改进了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和统计方法。

(六)资金流量统计

资金流量统计,也称资金流量核算,它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收入和分配社会资金运动的角度描绘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类交易的统计,是资金流量统计的数据描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是研究货币政策,管理宏观经济的重要分析工具。划分部门是编制资金流量表的前提。根据国际统一标准,国民经济部门通常划分为5类:①住户部门: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消费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②非金融企业部门: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各类法人企业。③政府部门:政府部门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④金融部门: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中介以及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⑤国外部门: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将所有与本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

资金流量核算包括两个层次,一是反映与实物经济相对应的资金活动,通常称为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部分);二是反映与金融交易相对应的资金活动,通常称为资金流量核算(金融交易部分)。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物质平衡表体系转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SNA)。我国于1992年开始试编资金流量表,根据中国国民经济核算的特点,将国民经济部门划分为:①住户部门,由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组成。其中,含个体经营户。该部门主要从事最终消费活动及以自我使用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从事少量以营利为目的的生产活动。②非金融企业部门,由所有从事非金融生产活动,并以营利为目的的常住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单位组成。③政府部门,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险基金组成。该部门为公共和个人消费提供非营利性产出,并承担对国民收入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责。④金融部门,由中央银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该部门提供含保险在内的金融服务。⑤国外部门,与国内机构单位发生金融交易的所有非常住机构单位。根据分工,国家统计局负责实物交易部分的编制,中国人民银行负责金融交易部分的编制。中国人民银行定期公布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账户)。

五、中央银行的经济统计调查

除了金融统计外,为了及时、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态势,为制定货币政策、宏观经济调控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信息依据,中国人民银行逐步建立了经济调查统计制度,对于完善中央银行的统计信息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1.工业景气调查统计制度

工业景气调查的目的在于及时掌握工业企业的景气状况,了解企业经营管理者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及预测情况,了解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资金供求态势,判断、分析和预测经济运行状况,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从1986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国营工业生产企业流动资金及主要经济活动情况定期调查制度,调查内容包括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和企业经济情况分析。1990年起,中国人民银行建立了5000家工业企业景气调查制度,调查内容包括企业财务指标、资金状况、成本效益状况、投资状况等;1993年以后增加了部分合资、外资及股份制企业。统计调查企业涉及27个行业,样本企业结构与中国工业企业结构基本适应。

2.城乡居民储蓄问卷调查统计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于1988年建立该项制度,旨在及时了解居民储蓄的心理预期变动,对储蓄存款的稳定性、阶层分布和动态趋势做出准确判断,为货币政策的适时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3.物价统计调查制度

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人民银行即开始了物价调查统计工作,旨在观察和监测社会物价变化,及时掌握价格总水平和变动趋势,通过对宏观经济进行定量分析,增强中央银行监测货币及经济运行的能力,完善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警系统。在此基础上,中国人民银行于1994年开始编制企业商品价格指数,旨在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

第二节 货币统计分析

国际统计标准是全球范围内的公共产品,具有超国家属性。在国际统计标准与准则体系中,《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政府财政统计手册》、《国际收支手册》成为金融统计工作的指导准则。

一、《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关于货币统计的基本思路

货币统计数据包括国民经济总体中金融公司部门的金融和非金融资产与负债数据。货币统计是通过对金融部门的资产负债表和概览实现的。货币统计数据的基础是金融公司部门各个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将各机构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合并形成相应子部门的部门资产负债表,这是编制相应概览表的基础。货币统计有关数据整理的结果形成不同层次的金融概览表。为了反映金融流量的状况,部门资产负债表和相应的金融概览表不能只是静态的模式,还应能反映“交易、重估价和资产物量其他变化”等流量变化,采用使期初与期末能够连续的动态模式。

因此,《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关于货币统计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将金融公司部门进行分解,形成金融公司部门的分类体系;其次,在金融公司部门分类的基础上,对金融公司的所有机构单位进行各个层次的货币统计汇总,最终形成金融公司部门概览表。

(一)金融公司部门的分类体系

金融公司部门是指主要从事金融中介以及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所有常住公司和准公司。对金融公司部门的细分,就形成了金融公司部门的一个分类体系。根据SNA[1](1993)的规定,金融公司和准公司归并为以下5个子部门: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2]、金融辅助机构、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

1.中央银行

包括中央银行以及管理或监督金融公司并且其本身又是独立机构单位的其他机构或部门。中央银行是充当货币当局的公营金融公司,它发行货币,掌握着国家全部或大部分国际储备。

2.其他存款性公司

部门包括除中央银行以外的所有常住金融公司和准公司,其主要活动是金融中介,负债形式有存款和短期存款背书等金融工具,这些工具构成广义货币的一部分。

3.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

包括常住保险公司和准公司,以及自主养恤基金。保险公司是指其主要职能是向个人机构单位或单位团体提供人寿、事故、疾病、火灾及其他保险的非法人的、互助的实体。

4.金融辅助机构

包括主要从事与金融中介密切相关,但本身又不起中介作用的所有常住公司和准公司。它们包括诸如证券经纪人、贷款经纪人、债券发行公司以及保险经纪人等公司,还包括其主要职能是通过背书以及为金融公司贴现或再融资的票据或有关证券进行担保的公司,也包括经营因金融创新而发展起来的诸如互惠信贷、买卖选择权、期债契约等各种套期保值工具的公司。

5.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

包括除存款公司、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以外所有主要从事金融中介的常住公司和准公司。该类中的金融公司不是通过吸纳存款的方式,而是通过在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然后利用这些资金以获取其他金融资产的公司。该类中的公司就是从事金融投资和资本形成的公司,如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租购公司以及其他从事向个人提供贷款或消费信贷的公司。

为了便于对货币进行统计,《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对上述金融公司及其子部门也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归并。从分类的层次上来看,金融公司部门的分类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金融公司部门分为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三个部门。

第二层次:金融公司第一层次的三个部门又分为若干个次部门,即中央银行又分为中央银行、货币委员会、特别基金和信托账户、发挥中央银行职能的独立机构等;其他存款性公司部门又分为商业银行、专业银行、信用社等部门;其他金融性公司又分为保险公司、养恤基金和其他金融中介部门。

第三层次:金融公司第二层次的各个部门又分为若干个金融机构单位。

有了上述三个层次的划分,货币统计数据便有了一个基本平台。另外,在实际操作中,《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又将中央银行和其他存款性公司归并为存款性公司部门,而将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金融辅助机构、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以外的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归并为其他金融性公司部门。

(二)货币统计汇总层次

在对金融公司部门分类的基础上,《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对货币统计的框架作了详细的描述。货币统计的框架在数据的编制和表述上分为两个层次:

1.单个机构单位的存量和流量数据被汇总纳入部门资产负债表

包含金融公司各个子部门即中央银行、其他存款性公司和其他金融性公司部门的数据。部门资产负债表以本国货币单位计值,所有的外币资产和负债都要以市场汇率或市场等值汇率换算成本币价值。

2.部门资产负债表又被汇总成概览表

中央银行概览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可以汇总成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包括存款性公司的资产负债存量和流量的数据,还包括存款性公司对非常住者的债权和负债数据。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数据与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表数据结合起来,形成金融公司概览表。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表包含保险公司和养恤基金、证券机构、其他中介机构以及金融辅助机构的存量和流量数据,是更为完整的概览表。因此,金融概览表为分析整个金融性公司部门对其他经济部门和非常住者的债权和负债,提供了更为完整的数据。

金融公司子部门的概览表都是按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核算等式编制的。资产方表现为非常住者和国内其他部门提供的信贷。中央银行概览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负债方显示了广义货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概览还显示了基础货币的构成。

金融公司概览表包含的资产类别与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一样。然而,金融公司概览表包含的负债项要大大少于存款性公司概览表,这是因为金融公司概览表的编制结构并不显示广义货币的负债构成。实际上,广义货币的某些组成部门,如其他金融公司持有的货币及其持有的由存款性公司部门发行的存款和证券,在编制金融公司概览表的金融公司部门数据时进行了对冲。金融公司概览表中的负债部分与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也有所不同,其中金融公司概览表将保险专门准备金作为单独负债项目列出。这样,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如图6-2所示的货币统计框架图。

图6-2 货币统计框架图

二、金融公司概览表

概览表是将一个或多个金融公司子部门的资产负债数据进行合并的资产负债分析表。概览表可以看成是一种资产负债表。不论概览表采取什么表述形式,其反映的内容都是金融公司资产和负债的流量和存量。因为金融公司机构单位上报的也是资产负债表,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只是对机构单位资产负债表的汇总,而概览表是对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合并,其实质仍然是资产负债表。

概览表是在金融部门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如果我们把中央银行概览表、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表看成是第一层次的合并,那么,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和金融公司概览表就是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合并。

因此,从概览表的内容上看,第一层次概览表包括金融公司三个子部门的概览表,即中央银行概览表、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和其他金融性公司概览表。在此基础上,形成两种更高层次的概览表: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和金融公司概览表。

概览表都是围绕支撑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核算等式编制的。每种概览表的资产方都主要表示为对非常住者和国内其他部门所提供的信贷资产。中央银行概览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负债显示了广义货币的组成部分,其中,中央银行概览表的负债显示了基础货币的构成。金融公司概览表的负债方单独列出了保险专门准备金,因为这种准备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其他金融性公司负债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融公司子部门概览表的共同特征是:①以总量和净额方式对国外资产进行表述,国外净资产的变化能够体现金融子部门与国外进行交易对国内经济直接造成的影响。②以总量和净额方式对中央政府的债权进行表述,对中央银行净债权的表述有利于分析金融公司为中央政府运作提供的融资。③把对中央政府之外的国内其他部门的债权分解为四个部分,即对州及地方政府的债权、对公共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对其他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对其他常住机构部门的债权。其中第四部分包括住户和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④负债主要根据金融工具种类进行细分,中央银行概览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对广义货币组成部分及非广义货币负债都作了进一步的划分。⑤对股票和其他权益既没有进行部门划分,也没有在合并过程中对冲,相反,它们作为单独的类别列出,这样,可以全面说明每一个子部门中机构单位的资本基础。

(一)中央银行概览表

表6-1 中央银行概览表

通过表6-1,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央银行概览表的一些重要信息。

1.中央银行概览表的资产方信息

中央银行的资产由国外净资产、国内资产和其他资产构成。

国外净资产是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的差额。国外资产是中央银行持有的可随时被用于国际收支的储备资产,是中央银行对非常住者的总债权。国外负债是中央银行对非常住者的总债务。

国内资产等于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对中央政府的净债权和对其他部门的债权之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债权是中央银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融资,主要包括在股票以外的证券和贷款等资产项目中。对中央政府的债权包括持有中央政府的债务和贷款等债权,对中央政府的负债包括中央政府的存款等负债。对其他部门的债权包括对州和地方政府的债权、对非金融性公司的债权、对金融公司(其他存款性公司除外)的债权和对住户和非营利性机构的债权。

其他资产包括所有其他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2.中央银行概览表的负债方信息

中央银行的负债主要由基础货币、其他负债与净值构成。

基础货币主要由流通中货币、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负债、可转让存款、其他存款、中央银行发行的纳入广义货币的股票以外的证券等所组成。流通中的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硬币和纸币,其中包括由其他存款性公司持有的现金。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负债主要是指其他存款性公司在中央银行的存款。除了流通中的货币、对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负债两项外,上述中央银行的负债,有的国家把其中某些项目列入了基础货币,有的未列入基础货币。因此,需要确立一个原则,这就是,只要中央银行的某种负债构成了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则该负债也是基础货币的组成部分。

除了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负债方的其他项目就构成了其他负债与净值项目。

3.基础货币的平衡关系式

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关系,也可以得出基础货币的具体计算公式,即:

基础货币=国外净资产+国内资产+其他资产-其他负债与净值

在中央银行概览表中,资产方的项目之和与负债方的项目之和应该相等,这是资产负债表的基本要求。

中央银行是创造基础货币的部门,因此中央银行概览表分析的重点是基础货币的构成及基础货币的形成两个方面。根据基础货币项目的内在构成以及上述公式,就可以分析基础货币的构成及各项目对基础货币形成的影响。

(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

表6-2 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

通过表6-2,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一些重要信息。

1.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资产方信息

同中央银行一样,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资产由国外净资产、国内资产和其他资产构成。

国外净资产是国外资产减去国外负债的差额。国内资产由对中央银行的债权、对中央政府的净债权和对其他部门的债权三部分组成。其他资产包括所有其他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

2.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负债方信息

其他存款性公司的负债主要由对中央银行的负债、纳入广义货币的负债和其他负债与净值构成。

(三)存款性公司概览表

存款性公司概览表是中央银行概览表和其他存款性公司概览表的汇总。

对许多国家来说,存款性公司概览表提供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货币统计数据。建立存款性公司概览表框架的目的,是促进对广义货币及其构成、信贷总量及其构成,以及存款性公司国外资产和负债与其他资产和负债的分析。

由于各国对广义货币的定义差别很大,因此,《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并没有为广义货币规定一个统一的定义。每个国家都可以用自己定义的广义货币概念来决定存款性公司概览表所包括的机构单位。但是,这样的机构单位必须符合以下两点:①属于金融性公司部门;②发行属于国家定义的广义货币之内的负债。只要满足这两点,就应该被归为存款性公司,并纳入存款性公司概览表。

表6-3 存款性公司概览表

1.广义货币负债与国外净资产、国内信贷关系的静态分析

根据表6-3,应该有下列平衡式:

广义货币负债=国外净资产+国内信贷-其他项目净值

如果用BML表示广义货币负债,NFA表示国外净资产,DC表示国内信贷,OIN表示其他项目净值,则上式可以表示为:

BML=NFA+DC-OIN

式中:DC是对中央政府的净债权和对其他部门的债权;

   OIN是其他负债扣除其他资产的余值。

2.广义货币负债与国外资产、国内信贷关系的动态分析

一个时期内的动态变化怎样呢?如果用Δ表示各个期间流量的变化,那么,就会有下面的平衡式:

ΔBML=ΔNFA+ΔDC-ΔOIN

这样,通过上式,存款性公司概览表中的流量变化就很容易与期初存量、期末存量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平衡的系统。

3.国内信贷变化对广义货币的影响分析

此外,对一定时期内DC的变化也可以进行分解,其公式如下:

ΔDC=ΔNCG+ΔCORS

式中:ΔNCG是对中央政府的净债权;ΔCORS是对其他部门的债权。

存款性公司概览表中的ΔNCG与政府财政统计有直接关系。对中央政府净债权的交易流量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存款性公司与中央政府之间的金融交易对广义货币产生的扩张或收缩影响。存款性公司部门通过增加对政府债券的持有、直接为政府提供贷款或减少政府存款导致对中央政府的净债权上升,这将为存款性公司的广义货币负债带来扩张性影响。

ΔCORS表示因存款性公司对其他常住机构部门债权发生变化,而非中央政府债权发生变化而产生的流量。若这种债权上升,即ΔCORS为正值,将对广义货币负债产生扩张影响;反之,若这种债权减少,将对广义货币负债产生收缩影响。ΔCORS的部门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影响广义货币扩张或收缩的根源,这些根源来自于存款性公司对各经济部门债权的上升或下降。

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

宏观经济分析,包括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判断和对运行机制的解释。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则更注重对运行状况的判断。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判断的科学性,是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制定和调整能否准确和适度的前提。宏观经济分析是中央银行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一,从中央银行所处的地位看,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松或紧,对宏观经济运行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中央银行应该而且必须超脱具体业务,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行的趋势,及时、正确地调整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其二,从中央银行的职能看,中央银行作为控制货币的总闸门,就是要使货币供给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中央银行有效地控制货币,就不能就金融论金融,也不能根据个别金融机构的资金状况和个别企业的财务状况去制定货币政策,要从整个宏观经济全局出发。其三,从中央银行掌握的货币政策工具看,中央银行管理货币必须灵活、有效地运用利率、汇率、准备金比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而及时把握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是正确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前提。

宏观经济分析是把社会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其分析对象是一系列与经济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税收、政府支出等,分析重点是这一系列变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动情况及相互间的变动关系。就中央银行而言,其为实施金融的宏观调控,需要研究这些经济变量在目前经济体制下的传导机制,分析经济发展现状的成因,作为宏观金融调控的决策依据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依据。这就要借助于一个整体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自17世纪60年代开始萌芽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建立起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雏形。由于国际政治等原因,在世界上形成了两大核算体系,一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简称SNA);一是以前苏联为代表在原经互会国家[3]普遍使用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简称MPS)。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前东欧国家的剧变,这些国家先后放弃了MPS体系,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逐渐合并归一。多年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每年都组织各国的统计学家对SNA体系进行修改,并把它推荐给世界各国参考使用。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使用的是MPS体系,自1995年起过渡到SNA体系。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对国民经济运行和社会再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系统的计算、测定和描述的宏观经济信息系统。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一整套标准和规范,包括指标体系、分类标准、核算方法及相应的表示形式等;二是指国民经济核算资料。即通过具有内在联系的一系列数据,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消费的经济循环过程,以及国民经济各机构和各部门在再生产过程中的相互联系。

(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体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图6-3反映了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各组成部分的基本关系

1.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之间的关系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对独立。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图6-3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基本框架

2.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见图6-4。

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基本核算表

(一)国内生产总值表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图6-4 基本核算表之间及与附属表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总表、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国内生产总值表以国内生产总值为核心,对国民经济生产与使用指标进行全面系统的核算,综合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结构。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表、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和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表分别从价值构成、收入形式和使用去向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的形成过程。

表6-4将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计算方法集中体现在一张表中,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的左端称为生产方,表的右端称为使用方。

1.生产方

反映生产活动的成果。主栏由生产法和收入法的指标构成。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包括总产出和中间投入两项。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项目分为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项。上述指标间的关系如下: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2.使用方

反映最终生产成果的使用。主栏由支出法的构成指标——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构成。其中,最终消费细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细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下设出口和进口。另外,受资料来源不充分、推算方法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实际核算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因此,为了保证表中使用方与生产方的平衡,在使用方还专门设置了统计误差项。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与其构成项目之间的关系如下: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3.国内生产总值总表左右两端的平衡关系

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统计误差(见表6-4)

表6-4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总表

(二)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见表6-5)。

表6-5 投入产出表

(三)资金流量表

资金流量核算主要以收入分配和资金运动为核算对象。它反映一定时期各机构部门收入的形成、分配、使用、资金的筹集和运用以及各机构部门间资金流入和流出情况(见表6-6、表6-7)。

表6-6 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

续表 6-6

表6-7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

1.基本结构

资金流量表采用矩阵结构。主栏表示交易项目,宾栏代表机构部门。每个机构部门下面列出两栏,即“来源”栏与“使用”栏,分别代表机构部门资源的筹集和资源的使用,“来源”放在右端,“使用”放在左端。主栏交易项目按交易的不同性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这样资金流量表就分为主栏不同、宾栏相同的两大部分,即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

2.基本记录原则

资金流量表采用复式记账原理,对每笔交易都作双重反映。在实物交易方面,一个部门的收入同时是对应部门的支出。收入记录在来源方,支出记录在使用方。在金融交易方面,一个部门金融资产的增加(减少),一般伴随着对应部门负债的增加(减少)。金融资产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使用方,负债的增加或减少记录在来源方。这一记录原则使资金流量表上的各种收入、支出和金融流量始终保持收支相等、借贷对应的平衡关系,整张表的上下、左右相互衔接,形成了一个严密的平衡系统。各个机构部门发生的各种交易都能得到一致反映,社会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一目了然。

3.基本概念

(1)实物交易。指与货物和服务的生产与使用、收入分配和无偿转移有关的交易活动。

(2)金融交易。指以现金、信用、证券等金融资产负债为交易对象的交易活动。

(3)初次分配总收入。指生产活动形成的收入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劳动力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所有者因出租土地而获得地租;资本的所有者因资本的形态不同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借贷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股权所有者获得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因对生产活动或生产要素征税而获得生产税或因对生产进行补贴而支付生产补贴。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初次分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

(4)可支配总收入。在初次分配总收入的基础上,通过经常转移的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再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可支配总收入。各机构部门的可支配总收入之和称为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5)总储蓄。指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终消费后的差额。各机构部门的总储蓄之和称为国民总储蓄。

(6)净金融投资。从实物交易角度看,它是指总储蓄加资本转移收入净额减非金融投资后的差额。从金融交易角度看,它是金融资产增加额减负债增加额的差额。

4.基本指标之间的关系

初次分配总收入=增加值-支付的劳动者报酬+收到的劳动者报酬-支付的生产税净额+收到的生产税净额-支付的财产收入+收到的财产收入

可支配总收入=初次分配总收入+经常转移收入-经常转移支出

总储蓄=可支配总收入-最终消费

5.基本编表方法

资金流量表分为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两大部分,分别由国家统计局和中国人民银行编制。资金流量表的基本编表方法是:①按照交易的项目和机构部门的类别,逐项、逐部门收集原始资料。②按照国民经济核算的概念和原则对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对遗漏或有缺口的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查或参考有关指标放大推算;对同一交易项目有两种以上资料的进行比较、对照,选取最佳资料。③将分项资料按照各个部门的特点分摊到各个机构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得到资金流量表初表。④对资金流量表初表的实物交易部分和金融交易部分进行反复平衡,得到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⑤将经过实物交易与金融交易平衡后的资金流量表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其他部分,如投入产出表、国际收支表、资产负债表进行协调,得到最终的资金流量表。

(四)国际收支表

国际收支表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和国际投资头寸表。国际收支平衡表反映一定时期内常住单位(居民)和非常住单位(非居民)之间发生的交易。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特定时点上常住单位对外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以及在一定时期内由交易、价格变化、汇率变化和其他调整引起的存量变化。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制定的标准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后形成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四大部分,即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储备资产、净误差与遗漏(见表6-8)。

表6-8 国际收支平衡表

续表6-8

国际投资头寸表反映我国对外资产和负债的存量状况及其变动因素。国际投资头寸表在记账单位和折算等核算原则上均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一致。在计价上采用编表时点的市场价格,记账单位为美元,按各种货币对美元统一折算率进行折算(见表6-9)。

表6-9 国际投资头寸表

(五)资产负债表

资产负债核算是以经济资产存量为对象的核算。它反映某一时点上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的历史积累状况。期初资产负债规模和结构是当期经济活动的初始条件,经过一个核算期的经济活动(生产、分配、消费、投资、资金融通等)和非经济活动(如自然灾害、战争等)形成了期末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结构。因此,资产负债核算与经济流量核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6-10 资产负债表

三、国民经济账户

国民经济账户以账户的形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和结果进行描述。针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各个环节,分别设置了不同的账户,即生产账户、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资产负债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与整个体系的机构部门分类相对应,国民经济账户针对每个机构部门及经济总体都设置了一套完整账户。通过国民经济账户既可以从每个国内机构部门的角度观察从生产、收入分配、消费到投资的整个循环过程,又可以从经济总体的角度观察整个经济的循环过程;既可以观察每个国内机构部门与国外部门发生的各种经济往来活动,又可以观察经济总体与国外部门发生的各种经济往来活动。

(一)账户形式和记账原则

国民经济账户借用了企业会计的丁字账户格式。丁字账户的右端称为来源方,左端称为使用方。国民经济账户遵循如下记账原则:收入、负债变动,包括负债增加和负债减少,以及负债存量项目,计入丁字账户的来源方;支出、资产变动,包括资产增加和减少,以及资产存量项目,计入丁字账户的使用方。对每一个部门来说,每一笔流量往往涉及该部门的两个账户,需要记录两次,一次作为实际资源的来源,记入该部门某个账户的右端;一次作为实际资源的运用,记入该部门另一个账户的左端,这称之为复式记账。对整个国民经济而言,一笔交易往往涉及两个部门,在每个部门它都要记录两次,两个部门共记录四次,这称之为四式记账。正是通过这种记账方法,国民经济账户的各个部门和各个账户结成一个严密一致的整体,能够完整准确地反映国民经济中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国民经济账户的基本形式和记账原则如表6-11所示:

表6-11

(二)基本结构

1.生产账户

生产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与此价值对应的收入形态。生产账户的基本形式如表6-12所示:

表6-12 生产账户

2.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在核算期内通过生产过程形成的收入如何在拥有相应生产要素的机构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收入如何在不同机构部门之间进行转移以及机构部门如何将它们的可支配收入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配。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的基本形式如表6-13所示:

表6-13 收入分配及支出账户

3.资本账户

资本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可用于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资本形成的规模以及资金剩余或短缺的规模。资本账户的基本形式如表6-14所示:

表6-14 资本账户

4.金融账户

金融账户反映了国内机构部门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所发生的各种金融交易,以及这些交易的净成果,即资金的净借入或净借出。金融账户的基本形式如表6-15所示:

表6-15 金融账户

5.资产负债账户

资产负债账户反映国内机构部门在核算期初或期末的资产负债存量,资产负债账户的基本形式如表6-16所示:

表6-16 资产负债账户

续表6-16

6.国外部门账户

国外部门账户是从非常住者的角度,反映常住者与非常住者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活动以及相应的存量状况。国外部门账户包括经常账户、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但没有生产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国外部门与国内机构部门之间的经常性交易,其基本形式如表6-17所示:

表6-17 经常账户

国外部门的资本账户、金融账户和资产负债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的对应账户在表式和内涵方面都很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7.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的关系

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包括非金融企业部门账户、金融机构部门账户、政府部门账户和住户部门账户。经济总体账户与国内机构部门账户之间的关系是总体与部分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对每一项交易而言,各个国内机构部门的使用方数据之和等于经济总体的使用方数据;各个国内机构部门的来源方数据之和等于经济总体的来源方数据。

(三)国民经济账户与基本核算表之间的关系

1.国民经济账户与国内生产总值表的关系

国内生产总值为国民经济账户提供了最重要的总量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分行业增加值和支出项目,这些基本总量是编制国民经济账户的基础;而国民经济账户作为逻辑严密、协调一致的核算系统,为国内生产总值数据的修订和调整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2.国民经济账户与投入产出表的关系

投入产出表中详细的行业增加值及其构成资料为准确编制生产账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而国民经济账户则为编制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基本的总量资料。

3.国民经济账户与资金流量表的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与资金流量表的关系表现为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与资金流量表的关系。目前,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与资金流量表在交易项目的设置和机构部门的分类方面已基本一致。其差别主要是资金流量表把所有机构部门流量账户置于一张表上,便于观察各个机构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国民经济流量账户则按机构部门分别设置账户,便于观察机构部门各个账户之间的联系。

4.国民经济账户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表现为国民经济存量账户与资产负债表的关系。目前,国民经济存量账户与资产负债表在项目的设置和机构部门的分类方面已基本一致,其差别与资金流量表和国民经济流量账户之间的差别相似,这里不再赘述。

5.国民经济账户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关系表现为国民经济账户中的国外部门流量账户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关系。国外部门流量账户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从总体上讲是协调一致的。这种协调一致性表现在:①各项交易的估价和记录时间是完全一致的。②国外部门账户中的经常账户及资本账户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在交易项目的设置上是基本对应的,相应的经常收支差额及资本收支差额也是一致的。其主要差别是:①国外部门账户站在非常住者的角度记录常住者与非常住者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国际收支平衡表则站在常住者的角度记录常住者与非常住者之间发生的各种交易。②国外部门账户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记账原则不同。国外部门账户在使用方记录支出和资产变化,在来源方记录收入和负债变化。而国际收支平衡表则在借方记录支出、资产增加和负债减少,在贷方记录收入、负债增加和资产减少。③国外部门的金融账户包括各类金融资产和负债的变化,而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金融账户只包括储备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和负债项目的变化。④国际收支平衡表为了满足国际收支管理的需要,在交易项目的分类方面更详细一些,而国外账户的交易分类则粗略一些。

6.国民经济账户与国际投资头寸表之间的关系

国民经济账户与国际投资头寸表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国民经济账户中的国外部门账户与国际投资头寸表的关系。国外部门账户与国际投资头寸表在总体上是协调的,在交易的估价和记录时间是完全一致的。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是:①国外部门账户站在非常住者的角度记录交易和存量,国际投资头寸表则站在常住者的角度记录交易和存量;②国外部门账户只反映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国际投资头寸表则既反映交易因素、又反映非交易因素引起的资产负债变化;③国外账户的资产负债分类较粗,国际投资头寸表的资产负债分类较细。

四、附属表

附属表是对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核心部分的补充,用于描述一国自然资源和资源资产、人口资源和人力资本的规模、结构与变动以及经济、资源和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一国政府部门制定、实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节 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一、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内容

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分析,主要是对货币信贷的增减变动情况进行监测,对增减变动的原因进行解释。二是经济分析,主要是对企业、居民家庭、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的经济活动和收支状况进行分析。这两个方面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了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整体。

(一)金融分析(也称货币分析)的内容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

(1)货币供应量总体情况。

(2)信贷资金来源运用的变动情况(主要包括存、贷款的来源运用状况、贷款的投向结构、行业分类、变动因素等情况分析)。

(3)现金投放、回笼的时间序列分析。

(4)货币政策工具运作情况的分析,准备金情况、再贷款情况等。

(5)信贷资金调剂方面的情况分析,资金拆出、拆入情况。

(6)商业银行资金运作状况的分析。

(7)信贷资产质量状况的分析。

(8)金融业的资产负债情况分析等。

(二)经济分析的内容

1.消费分析

我国消费购买力主要由现金体现,消费分析应侧重消费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影响消费品购买力及供应量的因素、货币流通量与商品零售额的比例关系、消费品购买力或货币流通量与居民货币收入的比例关系等内容。

2.投资分析

投资分析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分析和流动资产投资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分析主要包括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和年度投资规模的分析,应重点注意固定资产结构和投资效益的分析。

3.企业收支分析

企业收支分析包括对企业货币资金占用状况、企业生产形势、企业生产规模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等变动因素的分析。

4.居民家庭收支分析

居民家庭收支分析包括居民家庭收入的形成、居民家庭收入结构及消费结构的变动、居民储蓄结构等方面的分析。

5.财政收支分析

财政收支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取决于财政收支状况及其平衡方法。

6.国际收支分析

分析贸易收支情况、贸易发展水平和贸易结构的变动情况。

7.价格变动影响分析

价格变动影响分析包括对货币购买力的影响分析、对职工实际工资的影响以及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二、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基本方法上,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要注意:研究微观经济与研究宏观经济相结合,以研究宏观经济为主;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结合,以研究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为主;研究金融与研究经济相结合,立足金融,研究经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一)研究微观经济与研究宏观经济相结合,以研究宏观经济为主

中央银行监测和分析企业生产、利润变化等微观经济情况,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研究国民收入、消费、储蓄和投资的变化,研究这些因素对货币的影响,从而为制定货币政策服务。因此,中央银行要有效地发挥宏观经济调控作用,就要研究微观经济,但又要超脱于微观经济,善于从宏观角度去分析微观经济活动,把握全局问题。

(二)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结合,以研究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为主

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分析的目的就是要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政策效果的评价提供依据。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调控的主要是社会总需求,是通过调节社会总需求,从而使社会总供求均衡,使国民经济正常运转。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总需求管理就是货币需求管理。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责是管理货币,不仅是管理货币,更重要的是管理货币供应量。因此,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检测、分析货币的变化,重点是监控货币供应量。

(三)研究金融与研究经济相结合,立足金融,研究经济

从国民经济核算的角度来看,中央银行拥有货币账户、国际收支账户以及信贷和融资等第一手数据资料。这些统计账户和数据,集中反映了经济交易部门对货币的需求,反映了国民收入、消费、储蓄、投资、进出口贸易、政府预算收支的发展变化趋势。因此,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必须跳出就金融论金融的框架,从货币的变化入手,深入研究分析经济的变化趋势。同时,从宏观经济变化中去研究金融的变化及发展。如果不站在金融的角度,不充分有效地利用掌握的统计资料,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如果不从宏观经济的广阔视野和高度去认识金融的变化,对金融变化的认识也就难以深入,难以体现货币政策的超前性。因此,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必须立足金融、深入研究经济的变化情况。

(四)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不是截然分开的,定性分析应建立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中央银行研究判断形势时,除了定性的研究变化趋势和方向外,还要定量的分析预测,要有定量的分析结果,只有这样,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才会科学有效。

在目前的经济运行环境中,为了使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科学有效,必须重视开展定量分析工作。中央银行的定量分析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金融主要变量之间的结构分析

由于宏观经济运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同经济金融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分析研究经济金融运行状况时,必须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进行研究,把有关的具有深刻相互关系的变量统一起来,这样得到的结论和观点才是科学全面的。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也日趋复杂。例如,在宏观经济分析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财政收支、进出口总额等经济变量的规模和变化趋势是必须要关注的。

除了分析研究每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发展状况和变化趋势外,从决策支持的角度看,还要分析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虽然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学说可以决定不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结构关系,但是这些变量之间的真实结构关系,其集中体现的是有关的乘数、弹性系数,这些乘数和弹性系数仅靠有关的经济理论和学说是无法推断出来的,经济理论和学说无法给出这些结构系数。

从金融运行的状况看,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目前描述金融运行状况的变量非常多,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是体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及松紧的变量以及反映整个金融机构流动性状况的基础货币供应量。二是反映整个货币执行情况的金融变量。三是反映整个金融机构负债状况的变量。四是反映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外汇市场运行交易状况的变量。除了经济金融变量之间内部的结构关系外,由于金融运行是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金融变量和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更为重要。例如,货币理论表明,从长期看,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但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就是相互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这也是结构分析所要研究分析的。

总之,从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状况看,为了决策的科学有效,中央银行必须对宏观经济金融变量之间进行结构分析,这既包括宏观经济变量之间、金融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又包括经济金融之间的相互结构关系。

2.政策模拟

所谓政策模拟,指的是对某些宏观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整后的结果进行事先的分析判断。从政策模拟的定义可以看出,政策模拟的主要目的和作用是对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后的结果进行事先模拟,使决策者做到心中有数。例如,中央银行向金融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实现增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对基础货币直到货币供应量的有效影响有多大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就是政策模拟的研究领域。此外,中央银行降低利率,对经济的剌激有多大,对物价的拉动作用有多大,这是决策者所关注的,同样也是政策模拟所要研究的领域。

3.对未来经济运行的预测

除了有关的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工作以外,定量分析工作的第三个方面是对经济金融未来运行趋势的预测。一般来说,对未来的预测,指的是在一定的假设前提条件下,利用有关的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金融的运行趋势进行估计并得到有关结果的过程。

从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整过程看,对未来的宏观经济金融运行趋势进行预测是很有意义的。作为中央银行的决策者,对主要金融指标,如基础货币、中央银行资产运用、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各项贷款等的未来变化趋势进行准确、及时、有效地预测,将会对货币决策产生直接的作用。

总之,对宏观经济金融未来趋势的预测作为定量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使有关的决策者对未来主要变量的变化趋势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使决策者提前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决策的科学有效。

本章小结

中央银行的调查统计活动是其获取经济金融信息的基本渠道,其中金融统计处于核心位置。金融统计是对金融活动现象的数量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为经济和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及政策建议的过程。金融统计的对象是以货币和资金运动为核心的金融活动,通常包括金融机构、金融业务、金融市场。金融统计业务必须遵循客观性、科学性、统一性、及时性和保密性原则。其业务程序包括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金融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供应量统计、信贷收支统计、现金收支统计、国际收支统计、金融市场统计及资金流量统计。

货币统计分析是中央银行统计分析的重点,也是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和主要内容。货币统计主要是通过科学的编制概览表来进行。根据《货币与金融统计手册》(2000),概览表主要有中央银行概览表、存款性公司概览表和金融概览表。中国人民银行目前已编制了货币概览和银行概览。

宏观经济分析是把社会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来讲,其分析对象是一系列与经济总体运行相关的变量——产出、就业、价格水平、利率水平、货币供应量、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税收、政府支出等;其分析框架的基础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内容包括金融分析和经济分析两个方面。在基本方法上,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要注意:研究微观经济与研究宏观经济相结合,以研究宏观经济为主;研究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相结合,以研究货币供应量和总需求为主;研究金融与研究经济相结合,立足金融,研究经济;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量分析为主。

关键术语

金融统计 货币统计 中央银行概览 信贷收支统计 资金流量统计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政策模拟

思考练习题

1.金融统计对象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2.金融统计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3.货币统计的内容有哪些?

4.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5.资金流量核算对中央银行的宏观经济分析有何意义?

6.中央银行宏观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附录]

2007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分析

2007年第一季度,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增长势头,消费增长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形势平稳,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有所上升。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万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同比加快0.7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同比增加231.4亿美元。

一、消费增速进一步加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依然强劲,贸易顺差继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较大,国内消费需求持续旺盛。

第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 935元,同比增长19.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6.6%,增幅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 260元,同比增加166元,增长15.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1%,增速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城乡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支撑了消费的持续增长。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万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5%,增速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总体上规模依然偏大、增长强劲。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万亿元,增长23.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万亿元,增长25.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0.3万亿元,增长16.7%。分地区看,中部地区增长较快,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分别增长21.4%,35.8%和26.8%,中、西部占全国投资的比重同比分别提高1.6%和0.2%。分产业看,城镇投资中第一、二、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分别增长20.3%,27%和24%,第二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新开工项目和投资规模有所下降,但在建项目和投资规模依然偏大。第一季度全国新开工项目3万个,同比减少2 294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3万亿元,同比下降13.9%。施工项目9.3万个,同比增加5 827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6%。

进出口贸易总体增长较快,贸易顺差继续扩大。第一季度,进出口总额为4 577亿美元,增长23.3%,增速同比减缓2.5%。其中,出口2 521亿美元,同比增长27.8%,增速同比加快1.2%;进口2 057亿美元,同比增长18.2%,增速同比下降6.6%。在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的共同拉动下,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同比多增231亿美元。

二、产出大幅增长,企业经营效益继续提升

第二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加快。第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0.4万亿元,增长4.4%,增速同比减缓0.1%;第二产业增加值2.6万亿元,增长13.2%,增速同比加快0.5%;第三产业增加值2.1万亿元,增长9.9%,增速同比提高1%。

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粮食播种面积略有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预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5.9亿亩,比上年增长0.5%,连续4年增加。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上涨幅度高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有利于农民增收。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业效益继续提升。第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3%,增速同比提高1.6%。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 932亿元,增长43.8%,增幅同比上升22%。一方面表明企业经营状况继续改善,另一方面也应看到,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的新《企业会计准则》更多强调公允价值计量,将更多的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利润,有可能总体上提高企业利润水平。中国人民银行5 000户工业企业企业家问卷调查显示,2007年第一季度企业总体经营景气指数达30.3%,同比提高6.1%。

三、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提高

2007年以来,CPI同比涨幅逐月提高。第一季度各月,CPI同比分别上涨2.2%,2.7%和3.3%,平均为2.7%,同比加快1.5%。第一季度,新涨价因素1.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4%;基期因素1.5%,贡献率为56%。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6.2%,拉动CPI上涨2.1%,贡献率为78%,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居住类价格上涨3.8%,对CPI上涨拉动作用也较大。

第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涨幅逐月回落,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势较平稳,第一季度分别上涨4.1%和2.9%,涨幅分别比2006年全年减少1.9%和0.1%。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同比上涨7.3%,其中粮食生产价格同比上涨7.3%,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13.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低于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幅度。

出口价格同比涨幅提高较多,进口价格相对稳定。第一季度,进口价格比较稳定,各月同比分别上涨4.7%,4.8%和4.7%;出口价格同比分别上涨5.4%,4.6%和5.9%。

劳动报酬增加较快。第一季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5 516元,同比增长17.8%。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为5 913元,同比增长19.3%;集体经济单位月平均工资3 251,同比增长17.1%;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月平均工资5 319元,同比增长15.4%。

GDP缩减指数明显上升。第一季度,我国GDP名义增长率为14.7%,实际增长率为11.1%,GDP缩减指数(名义GDP增长率与实际GDP增长率之差)为3.6%,同比提高1.1%。

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继续稳步推进。200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提出,我国将采用“原油加成本”的成品油定价体系,政府将逐渐放弃补贴,油价市场化迈入实质性阶段。新的成品油定价体系以布伦特(Brent)、迪拜(Dubai)和米纳斯(Minas)三地原油价格为基准,加上炼油企业一定的成本和利润而产生国内成品油价格。新的成品油定价体系的实行,将提高汽油、柴油价格的市场化程度和成品油价格调整的频率,油价改革继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电力价格改革正在稳步推进。2006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实施电价调整方案,将25个省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分/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5分/千瓦时。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宣布工业及居民用电价格上调。

资源价格改革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迫切需要。由于国内的资源价格长期被人为地压低,多数资源价格低于国外水平,刺激了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结汇压力和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国际投机资本也因此迅速流入,造成资本项目顺差,最终带来国际收支失衡和人民币汇率上升的压力。从长期看,资源价格改革有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改善货币政策实施的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在短期可能会带来价格总水平一定程度的上涨。要合理把握价格改革的力度和节奏,充分考虑价格上涨和出台调整价格措施对低收入群众生活的影响。

四、财政收入大幅增长

第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不含债务收入)1.18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同比提高7.2%;全国财政支出0.73万亿元,同比增长15.8%,同比减慢5%。收支相抵,收入大于支出0.45万亿元,同比增加0.15万亿元。

各主要税种均保持较快增长。其中,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均增长25.2%;国内增值税增长20.0%,国内消费税增长22.2%,进口产品消费税、增值税增长27.8%。第一季度,证券交易活跃,证券交易印花税122亿元,同比增长515.9%。财政支出中,教育、社会保障和社会事业发展支出增长较快。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30.5%,教育支出增长22.4%,城乡社区事务支出增长29.9%,公共安全支出增长16.5%。

五、国际收支保持顺差格局

第一季度,我国国际收支继续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格局,外汇储备快速增长。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12 02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外汇储备同比多增的原因:一是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增长较快。第一季度贸易顺差464.4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倍。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6%。二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境外上市筹集外汇资金结汇也引起了外汇储备的相应增加。外债总规模增速略有回升。2006年末,我国外债余额3 230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419亿美元,增长14.9%,增速同比提高1.4%。其中,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下同)仍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中长期外债增速同比提高较大。2006年末,短期外债余额1 837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75亿美元,增长17.6%;中长期外债余额1 394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145亿美元,增长11.6%。

总体来看,当前经济增长动力强劲,在国际经济环境总体依然有利,国内居民收入、企业利润、财政收入改善的大背景下,国民经济将持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但也要注意到当前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速度偏快的趋势有所加剧,固定资产投资存在反弹压力,贸易顺差继续增加,流动性依然偏多,而在此背后潜藏的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此外,经济增长的环境、资源压力加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也对经济可持续发展构成制约。

【注释】

[1]SNA: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的统计标准与制度。

[2]联合国养恤基金是联合国下属的基金管理组织。

[3]经济互助委员会(Mutual Economic Assistance,council for),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前苏联为首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简称经互会,1991年6月28日,经合会第十二次会议宣布经互会解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