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

时间:2022-1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的关键是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国营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策略需适时作出调整。这一板块的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的重中之重,应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点,并力争扩大其资源配置的份额。

第六章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

第一节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一、信贷资产总量快速增长,但贷款质量不高

1994~1998年,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余额由32441亿元增至68441亿元,5年增长了2.1倍。

表6—1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增长情况表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1999)。

但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差,仅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就有1400亿元。而且,尚有大量的不良资产没有剥离。

二、贷款投向所有制分布结构较为集中

以工商银行为例,1994~1998年,各项贷款主要投向于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占比较小。1994年占比仅为2.69%,1998年占比虽有所提高,但亦仅为7.19%。

表6—2 工商银行贷款所有制结构分布情况表 单位:亿元、%

注:本表不含外币。
资料来源:《工商银行统计年鉴》(1984~1998)。

三、贷款品种较为单一

流动资金贷款占绝大比重,固定资产贷款比重较低,个人消费贷款品种单一,比重极低,这是1999年之后,个人消费贷款随着品种的增加和促销力度的加强,增量份额才有所改善。

表6—3 工商银行贷款品种分类情况表 单位:亿元、%

注:本表不含外币。
资料来源:《中国工商银行统计年鉴》(1984~1998)。

表6—4 1997年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收益变化情况表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相关各期及银行年报。

四、贷款收息率不断降低

1997年以来,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收息率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实收利率也相应下降。

五、贷款的地区分布不尽合理

从贷款的地区分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占比略呈上升趋势,即从1990年的46.98%上升到1996年的51.07%。但从1994年开始,增幅趋缓,3年只增加0.64个百分点,而从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增长较快,其比重从1990年到1996年上升了近2.4个百分点,中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较大幅度下降,即从1990年到1996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见表6—5)。

表6—5 全国银行贷款地区分布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资料和中经网的有关资料整理;刘勇《完善区域融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载《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年。

结合表6—6比较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间的存贷差,能够看出我国银行信贷资金配给在地区间的流向。90年代以来,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银行信贷资金始终处于“贷大于存”状态而东部则基本上处于“存大于贷”状态,东部地区银行信贷资金已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这表明,我国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并未完全遵循效率最大化的原则。

表6—6 全国银行存贷差地区分布表

资料来源:同表6—5。

第二节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优化配置的重中之重:结构调整

一、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的主要目标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的关键是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在资源配置的结构性调整中,一定要依据国家对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要求,及时制定好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调整目标和信贷资源的配置策略,当前最为关键的是要调整好信贷资源配置的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质量结构。

(一)信贷资源配置客户结构调整目标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客户群体,从不同的侧面可有不同的区分。以下,我们分别从客户群体的性质、客户群体的信用等级以及客户群体板块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客户结构的调整目标。

1.客户群体性质结构调整目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客户群体,按其性质可分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人客户。

(1)对国有企业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目标。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多年来以公有经济,特别是以国有企业和国家控股的企业和经济组织为基本对象,这种格局的存在是由国有商业银行的性质所决定的。当前,我国在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营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经济政策的变化,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对国营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策略需适时作出调整。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的配置上,应积极支持国有企业向基础产业、公用事业、国家垄断性行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高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扩展;支持国有企业从夕阳产业退出;支持国营企业在竞争性领域的发展以及参与国际竞争;支持国有企业的改制、改组、改造。

(2)对三资企业信贷资源配置的调整目标。三资企业特别是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支持它们的发展,是国有商业银行参与国际信贷市场竞争的组成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应给予必要的信贷资源配置支持。

(3)对私营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信贷资源配置调整目标。私营企业将在我国经济领域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形成一个巨大的信贷市场。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支持私营企业特别是经营管理水平较高、信誉好、实力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私营企业。对个人客户,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个人客户市场会不断增大,支持个人客户,不仅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也是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分散整体信贷风险的需要。

2.客户群体信用等级调整目标。企业信用等级是信贷资源配置客户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A级以上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基本客户,AA级、AAA级为优质客户,以及未评级客户中的优质客户应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点。对经营效益差、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偿债能力差、环境污染的客户特别是BBB级以下的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应坚决予以退出。具体来说,对AAA级、AA级优质客户,每年信贷资源增量的绝大部分应投向这些客户群体;A级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基本客户,也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风险较难控制的客户,这些企业的贷款从形式上看大部分属于正常贷款,但潜在的风险很大,是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的最大的风险源,应作为贷款管理的重点,认真做好日常监测分析和贷后检查,随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变化情况和发展态势,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风险防范措施,其增量资源的配置应控制在30%以内。BB级、B级客户是劣质客户,每年的信贷资源应实现负增长。BBB级客户的信贷资源配置要严格控制,必要的贷款增量一般要控制在5%以内。

3.客户群体板块调整目标。国有商业银行的客户群体,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是少数国家将保持控股经营的、体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及非生产流通领域中的重点大学、重点医院和科研单位等。这一板块的企业是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的重中之重,应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重点,并力争扩大其资源配置的份额。第二个板块是竞争性领域中一批有较高技术和管理水平,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高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这一板块企业是今后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中选择一批企业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一级分行的优质客户来增加投入总量。要重点支持其中行业排头兵企业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替代进口的国债项目资金需要,以及它们为提高产品档次、扩大技术优势、增加产品出口和降低成本而进行的技术改造。第三个板块是其余各类企业,主要包括数量众多、情况复杂的中小企业。对这一板块企业的信贷资源配置,总量要减少,关键要做好结构调整,增加对其中机制健全、管理规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重点支持它们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二)信贷资源配置行业结构调整目标

重点支持低风险、高增长、具有相对稳定收益的行业。这些行业主要是:国家垄断或半垄断的铁路、民航、石油天然气、自来水、煤气、烟草、黄金等;高附加值、高进入行业如石油、医药、精细化工等;高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环境保护、机床;基础产业如电力、交通、通讯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高增长行业如信息产业、高等教育等。

(三)信贷资源配置地区结构调整目标

信贷资源配置重点向经济发达地区倾斜,新增信贷资源要特别向经济上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中城市倾斜。结合国家加快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逐步加大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地区的贷款占比。对老工业基地投入的重点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对中西部投入的重点是国家规划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特别是经济效益较好的交通、通讯和能源项目的建设,同时适度支持有市场前景的矿产资源开发和有发展潜力的旅游项目。

(四)信贷资源配置质量结构调整目标

信贷资源质量结构调整应分别从增量和存量上去确定目标。从增量上要控制好新增贷款的不良贷款比例,力争使新增贷款的不良比例控制在1%以内甚至更低。在存量上,要锁定好不良贷款,控制好新的出血点,要实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额双线控制,更重要的是控制住不良贷款额。锁定不良贷款应从以下几方面去控制:一是存量贷款中的正常贷款,每年发生的不良贷款率要控制在2%以内,不能出现持续大面积的恶化,要做好这项工作,重要的是要及时跟踪和分析这些企业的发展和变化情况,防患于未然。二是A级和BBB级企业的贷款是控制的重点,这部分贷款极易转化为不良贷款,如能管住这部分贷款就管住了不良贷款的发生源,控制的重点是要针对企业经营现状和所处行业状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部分或全部退出的措施。在退出过程中,要坚决、果断,不能拖泥带水,要有退出时间表。三是多渠道清收转化不良贷款,逐步降低存量贷款中的不良贷款额。

(五)信贷资源配置品种结构调整目标

调整的主要依据是根据各种信贷品种的风险权重以及对各种信贷品种的风险预期确定调整方向:①适当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比例,增加项目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的比例。在流动资金贷款的安排上,应以到期可以收回的贷款为主,不能总为企业承担铺底性的流动资金,改变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统包的思想。在压缩流动资金贷款比例的同时,大力增加个人消费性贷款,发展项目贷款,使国有商业银行项目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提高到一定比例。②大力发展票据贴现、存单抵押放款业务。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股票质押业务。使这些业务的贷款在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中占有一定的份额。

二、信贷资源配置调整运营机制

(一)信贷退出机制的构建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社会和经济结构的更迭和调整,估且不论社会资源误配置产生的结构不合理,单就人类社会进步而言,社会文化的发展和个人偏好的转移,必然产生消费倾向的变化,导致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社会经济结构动态变化的结果,必然是使一批企业或产业走向衰亡,新的企业或新的产业兴起。社会经济的动态变化,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适时地进入和退出,适时地进入是为了促进和推动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时地退出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阻断社会经济结构失衡之蔓延,不为社会经济发展变化所淘汰。因此,无论是从产业结构调整还是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而言,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机制都是必须的。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的配置上,只注重增量资源的投入,而不注重存量资源的必要退出,结果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结构得不到优化,信贷资产质量日益恶化,产业结构得不到调整。因此,构建商业银行的信贷市场退出机制,是商业银行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重要措施。

所谓信贷退出,并不等于从某个企业或某个行业彻底退出才叫退出。事实上,由于退出对象存量资产的弱调整性,在没有其他资产进入或补充的状况下,要想彻底地退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可行的。所谓信贷退出,关键的是要建立这样的机制,即:商业银行应密切注意信贷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市场变化情况,超前于信贷企业对企业的未来作出前瞻性的决策,在其资产产生风险或死滞之前,及时阻断投入并全部或部分抽出已投入的信贷资产的一种行为。由此,对某一行业、某一地区或某一客户群体贷款投入量的减少,就是分散风险,主动从市场退出的表现。一个成熟的、优秀的商业银行,既要把握好信贷的投入,更要把握好信贷的退出,甚至在研究信贷投入时就要考虑信贷退出,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把握好退出的时机。无论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产品,它的成长和发展都有其周期性,关键是要找准周期的拐点,把握好退出的时机。以行业增长为例:

图6—1 行业增长变化图

从图6—1可以看出,市场退出应把握在拐点产生之前。

从一部分发展前景欠佳的企业退出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调整急需要解决而又最难解决的问题。这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转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观点。在现实经营中,相当一部分分支机构为了顾及眼前的利益,下不了决心从一部分目前生产尚基本正常,但发展前景不看好的A级企业退出,结果延误了退出时机,落得个血本无归。因此,国有商业银行首先应转变观点,把信贷退出作为信贷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与市场开拓同时并举,在动态发展和动态管理中用好配置好信贷资金。在具体的方式方法上主要有:①明确退出计划。商业银行在信贷计划管理中,应将退出计划作为信贷计划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行处都应对贷款企业经营情况和贷款形态连续跟踪监测,做好前瞻性的分析、预测,逐户确定退出计划,并制订和实施明确的退出时间表。在下达给各行的信贷计划中,应列明退出计划,作为存量信贷资产移位的重要目标。②要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把握好市场的份额,注意本行贷款份额的占比。对本行贷款占比份额较高的,要考虑尽快把贷款份额降下来。要先停止“进”,减少每年的新增贷款,让出部分市场。③及时分析贷款风险状况,制订风险贷款清收目标,对风险贷款要逐户下达清收清户计划,明确清收清户的具体时间表,大力清收贷款本息。④想方设法力促企业债务重组或包装上市。要利用商业银行的信息资源优势,积极为企业牵线搭桥,促成企业的兼并或重组,通过企业兼并或重组,转化债务主体,化解风险。对行业内有发展前途但债务沉重的企业,如有上市机会,国有商业银行应作为企业的财务顾问,力促其包装上市,以募集资金归还贷。⑤积极探索化解不良贷款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国外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理一般做法是:一旦发生贷款逾期,客户经理要上门催讨,大部分可以催讨回来。逾期3个月以上的由客户经理写出分析报告,稽核部门认定贷款逾期的责任后,移交给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清收处理。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分支行可以比照国外商业银行的一般做法,试行不良贷款的内部剥离,将存量贷款中尚未剥离出的不良贷款集中到一个部门或支行负责清收,比照资产管理公司的模式,实行专业化经营管理,把清收、转化结果同经营费用及个人收入挂钩,实行单独核算。

(二)完善信贷决策机制

1.建立行业信贷风险控制下的信贷决策机制。行业发展状况对企业经营举足轻重,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会产生较大影响,对行业信贷资源的后果不只是影响某个企业,而是影响一大片。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资源的配置上不太注意行业信贷风险的控制,加之贷款决策权的分散,极易造成对某一行业信贷投放的失控,造成巨大损失。历史上彩电、纺织、煤炭、冶金行业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对行业信贷风险失控的根本原因是国有商业银行对行业信贷总量没有很好的把握,一旦某一行业出现景气势头时,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争相放贷,使得行业内某一项目或某一产品重复扩张,最终导致产品总量上的失衡,形成银行信贷资源在行业配置上的总量配置风险。因此,在某一时期内,国有商业银行应对重点行业实行总量控制,不能无限制的增加贷款。即使是目前需要重点发展的行业,也不能一味的增加贷款,要把握好份额,注意风险的分散。为了很好的控制行业信贷风险,商业银行总行应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及时分析行业发展状况和风险,确定全行业的信贷控制限额。对已确定的行业信贷限额,应作为信贷风险控制的指令性指标,下达到一级分行,各一级分行可在行业信贷限额下确定企业的贷款限额,没有行业信贷限额不能对企业放款,超限额贷款必须报总行审批,或组织银团贷款、联合贷款,以分散风险,从总体上控制好行业信贷风险。当然,行业信贷限额的确定,应建立在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基础之上。

2.完善新增贷款决策机制。①建立综合授信中心,加强综合授信管理。总行和一级分行都应建立相对独立的综合授信中心,对不同币种、不同客户对象、不同种类的授信业务进行集中管理,避免因分散管理可能导致的信用失控。同时,应防止风险的过度集中,通过实行授信组合管理,制定在不同期限、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授信分散化目标,及时监测和控制授信组合风险,保证总体授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并通过国有商业银行已经建立的信贷综合管理系统对实施综合授信的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②完善信贷审查制度。通过建立信贷政策审查委员会和信贷审查委员会的方式,逐步实行以专家审查为基础的信贷政策决策审查机制和贷款决策审查机制,培养一批责任心强、知识面宽,既精通信贷业务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知识的专家专司信贷政策制定的审查和贷款审查。③调整贷款审批范围和权限,实行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贷款审批制度。商业银行应根据授信业务的风险大小,对不同种类、期限、担保条件的业务确定不同的审批权限,审批权限应尽量采用量化指标。④改进企业信用评级。商业银行应当以风险量化评估的方法和模型为基础,开发和运用统一的客户信用评级体系,作为授信业务客户选择和项目审批的依据,并为客户风险识别、监测以及制定差别化的信贷授权、授信政策提供基础。

(三)改革信贷管理体制

信贷管理体制直接关系到信贷资源配置的方式和方法,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是优化国有商业银行资源配置的一个关键环节。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应实现以下变革:

1.要逐步建立起“倒金字塔”式的信贷管理体制。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实行的是信贷分散管理的模式。贷款分散到县支行审批(只是近几年才集中到二级分行),管理和经营更是分散在县支行,上级行只是一个发布政策、下达管理指令的行政机关。这种管理模式最终导致资源配置的决策分散,管理和经营处于低水平,多个县支行行长级的决策者,只能在他有限的辖区范围内选择信贷对象,使得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难免不低下。不改变这种低水平、分散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就难以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应改变这种贷款决策分散在基层的“金字塔”式的信贷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倒金字塔”式的信贷管理体制,把信贷审批决策权上收到二级分行以上。总行、一级分行应掌握25%~30%的客户但贷款总量占75%以上的大客户的贷款审批。要实现“倒金字塔”式的经营模式,应实行大客户和小客户分开经营,对小客户可以实行标准化的、柜台式的服务运作,对大客户一定要实行集中审批、集中管理、集中经营。倒“金字塔”式的信贷管理模式,其最大的好处是,在信贷资源总量受到约束的前提下,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优中选优,同时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信贷投放的不规范行为。

2.要调整经营布局,重组信贷管理机构。调整经营布局的目的是为了从资源配置的源头抓起,国有商业银行要坚定不移地调整和撤并一部分经营环境和经营基础较差、经济金融资源有限、长期亏损而没有发展前途的县支行。根据经济区划调整二级分行甚至一级分行的设置,彻底打破国有商业银行按行政区化设置分支机构所带来的种种弊端。信贷管理机构重组主要的目标是要实行信贷的集中经营。可以试行在一级分行设立一个法人客户的信贷经营中心,下设若干个信贷经营管理分中心。为了突出城市行的作用,还可以在若干个城市行设立由总行经营管理中心直接管理的二级分中心,实行信贷集中经营,按照贷款管理环节合理分工,明确责职,实行专业化管理。统一编制信贷计划,统一核定客户授信额度,按审贷分离、分级审批和贷后管理的要求,经营管理信贷业务,同时,对经营管理中心的经营实行内部计价、独立核算,逐步成为利润中心。

第三节 信贷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增量资源配置的协调与优化

一、现实信贷需求扩张:动因分析

自1998年下半年,中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之后,中国的银行业经历了所谓的“惜贷”向积极开拓信贷市场的转变,信贷投放总量增加。中国银行业信贷资金投放的增加,对启动市场,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分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增加的基本原因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外部原因,自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之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特别是在2000年起,国内外市场需求转旺,企业产销衔接,经营效益好转,资金需求尤其是流动资金需求比较旺盛,为商业银行积极开拓信贷市场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二是内部原因,主要来自四方面:①利差取向,1997年以来,中央银行七次下调利率,使得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利率急剧下降,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如不及时运用出去,将会形成利益损失。如在1997年9月,利率下调之前,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备付金存款利率为7.02%,根据当时的存款利率和工商银行的存款结构测算,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平均利率为5.8%,如不考虑费用成本,尚有1.22个百分点的利差。而目前备付金存款利率为2.07%,工商银行吸收的存款平均利率在4.1%左右,在不考虑成本费用的情况下,即已形成2.03个百分点的利差倒挂。在利率因素的引导之下,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惟有及时运用出去。在目前商业银行资产多元化受到政策因素约束的情况下,一级分行以下的经营机构,资金的主要出路只有发放贷款。②经营行为取向,商业银行多年来形成的不良资产,虽然相当一部分已剥离给了资产管理公司,但未剥离的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贷款中仍占有很大比重。事实上,这些不良资产在短期内盘活是较为困难的,相当一部分商业银行为了降低不良贷款的比例,在经营行为的取向上,选择了“以贷款增量带动存量,以贷款增量稀释不良资产”的行为策略。③效益取向,近几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上升,商业银行贷款收息率不断下降,加之存贷利差的缩小,商业银行营业税率的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不断下滑。不少商业银行为了摆脱目前的效益困境,寄希望于通过提前、提量增加贷款的方式,来扩大利差收益,实现扭亏增盈的目标。④竞争取向,90年代末期,商业银行经历了从资金头寸短缺到资金头寸相对宽裕的转变,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也从单纯的存款市场的竞争转向了存款市场、贷款市场同时竞争,以贷款市场带动存款市场的局面。竞争优质贷款客户,不但是调整信贷结构,提高优良资产市场占有率,改善全行信贷资产质量和效益状况的需要,也是稳定存款市场的需要。商业银行贷款市场的竞争,必然带来信贷投放量的增加。

从上述内、外两方面因素分析可以说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放量的增加总体上是正常的,既符合经济发展需求和发展规律,也符合商业银行经营发展需要。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当前在信贷投放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信贷投放量的急剧增加与信贷队伍量和质的矛盾比较突出,信贷员数量不足和信贷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的状况,使得信贷队伍的主要精力只能放在信贷市场的开拓上,而无暇顾及信贷存量的管理,重贷轻管现象比较普遍。二是经营的短期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信贷投放的质量。以信贷扩张为主要形式来改善资产质量从而改善经营效益的经营行为,不可避免掺杂着短期行为的动机,个别行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分地区差异,不分经济环境,形同一辙的以信贷资金大量投放来提高效益、降低不良资产比例的经营思路,必然存在浑水摸鱼行为。三是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急速开发和信贷结构调整的不到位,一定程度上会重蹈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覆辙。商业银行从“惜贷”或“慎贷”向积极投放的急剧转变,行为动机各异。信贷资源开发的跳跃式上升,使得部分地区、部分行处信贷资源的过度开发成为可能,“帕累托有效”的资源配置模式难以遵循,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配置效率不高的状况已潜在形成。

正因为如此,我们对当前的信贷投放需求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一是在社会资金需求急剧增加的同时,必须把握好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适度开发。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过度累积固然是不对的,但是,过度开发其后果也是十分严重的。金融秩序整顿之前,正常和违规途径大量发放的信贷资金,是对金融资源的过度开发,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当前,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制度约束的加强,历史固然难以重演,但是,通过正当途径以及经营决策失误导致的金融资源非合理开发并非不是不可能。商业银行应该始终坚持稳健经营,“三性”协调是商业银行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的经营原则,因此,我们在信贷计划的掌握上,必须在“三性”协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合理的信贷资金投放量,掌握信贷资源开发的节奏。二是社会信贷需求的满足,不能仅仅依靠资金的增量供给,存量的挖掘尽管难度较大,但仍然是我们的主要努力目标,事实上,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国营企业三年脱困目标的即将实现,国民经济的逐步好转,商业银行的存量资产一定比例的盘活还是有可能的。三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增量配给,切忌用来满足方方面面的信贷需求,对信贷需求进行“过滤”,“有保有压”、“有进有退”、“有满足、有不满足”应是我们当前对信贷需求的一个总体态度。

二、信贷资源协调配置的关键:把握好增量

商业银行的“三性”协调原则和金融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决定商业银行每年的信贷投放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度,与几年前相比,商业银行可开发的信贷资源已有明显的变化,近几年的金融累积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剥离减少再贷款而部分释放的资金为商业银行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一个较大的空间,社会经济的启动,社会资金需求欲望的增强,以及商业银行扭亏增盈意识的提高,对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开发起到了明显的助推作用。当此关口,合理把握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总量至关重要。

1.基本原则的坚持。资金来源决定资金运用,是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基本原则。但是,近两年来,对这一原则的坚持却在一部分行处发生了动摇。资金约束软化的观点在一部分行处已潜意识地形成。这种意识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因素影响:(1)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计划管理方式的转变。1997年之前,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计划管理一直实行的是计划额度管理,其计划额度是指令性的,未经批准,不得突破。1998年起,在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增加量实行指导性计划管理,不再按年度下达指令性计划,改为在商业银行自报计划的基础上,按年下达指导性计划。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计划管理的上述改革,无疑是正确的。这些改革既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适应了信贷资源配置不同主体的需求。但是部分行处误认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计划管理的取消,即放松了信贷投放总量的约束。(2)近两年来,银行可用资金累积程度的提高,资金较为宽裕,资金如何运用,一定时期,成了商业银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资金约束似乎已不那么重要。(3)随着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利率的下调,商业银行系统内上存利率也做了相应的下调,在中央银行存放资金或在上级行上存资金,其利率一定时期甚至低于商业银行资金筹措成本,较低的上存利率,使得部分行认为资金已十分宽裕。正因为不少行处在认识上有如此的误区,使得相当一部分行处放松了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较少考虑资金问题。但是事实上,商业银行可用资金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累积,但毕竟是有限的,而且在地区之间很不均衡,因此,我们在确定信贷投放总量时仍应主要考虑资金因素,坚持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

2.对存贷款比例的修正。按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则,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主要决定于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还规定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比例不得高于75%的比例。事实上,在当前的状况下,资本市场的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剥离,资产和负债结构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完全以存贷比例来衡量或决定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已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从商业银行资金来源来看,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商业银行代理支付结算业务的增加,同业存放资金已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如工商银行6月末,同业存放资金已达2479亿元,占各项存款的8.2%,今年上半年,同业存放增加589亿元,占各项存款增量的30%。从资金运用来看,国有商业银行14000亿元的不良资产剥离,使得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账面数大大减少。从比例来看,中央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比例两次下调7个百分点后,75%的比例本身已不再是商业银行合理运用资金的比例。正因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衡量商业银行是否超负荷经营的基本比例——存贷款比例的基本计算公式必须作出修正。笔者认为,存贷款比例可用以下公式来衡量:

上述公式,已经突破了原有的存贷款比例的基本内涵,分子、分母已作了延伸,用他来衡量商业银行是否超负荷经营更切合实际。但有必要指出,上述公式,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1)同业存放乘以X%,其X如何确定问题。我们之所以给同业存放乘以X%,这是由同业存放的性态所决定的。我们知道,商业银行的同业存放资金主要是证券、保险业资金以及商业银行代理其他银行结算资金等,其中证券资金占绝大多数比重。而证券资金由于受中国资本市场新股配售政策及股民投机行为的影响,资金的波动幅度较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整个同业存放资金的不稳定性和短期性。但是,尽管同业存放资金波动性较大,但总体而言,又有一块相对稳定的部分,这部分资金事实上是可以利用的。究竟有多少稳定的资金可以利用,这要取决于同业存放资金的变化幅度和变化规律。但必须指出的是,在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匹配上,同业存放资金不稳定性的特点,决定了其运用的期限只能是短期的、临时性的。

(2)上述公式的比例以多大为宜。从商业银行整个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构成来看,简单地计算,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剔除在中央银行的11%的备付比例,即是商业银行可以运用的资金,如不考虑商业银行认购债券因素,上述比例当为89%。但事实上,由于商业银行内部资金占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购买债券因素,上述比例以80%为宜。

3.总量如何确定。上述存贷款比例向我们揭示了商业银行衡量是否超负荷经营的基本公式,但事实上,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确定是由多方面因素所决定:

(1)资金因素。资金因素仍然是决定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的最主要因素。确定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必须首先对商业银行可用资金作出合理的预期。如前所述,今年资金变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同业存放资金的大量增加,资产剥离释放的资金除定向认购部分债券外,还归还了部分向中央银行的借款,向中央银行借款的减少,为资金运用增大了可操作的空间。因此,在确定资金来源时,应考虑到今年的这两个突出因素。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同业存放的大量增加,相对应的是储蓄存款增长缓慢甚至下降,而且,储蓄期限结构亦趋于短期化,资金的稳定性在不断下降,因此,在对商业银行可用资金量作出合理预期时必须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2)宏观政策因素。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是商业银行决定信贷投放总量时必须考虑的政策因素。事实上,国家在用于经济发展的若干经济政策如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既影响经济运行,同时对商业银行经营方针和经营策略的制订以及经营成果的实现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积极的财政政策需要货币政策相配套,中央银行用于宏观调控的货币政策手段,如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是在调节整个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供应量的同时达到调控经济的目的,商业银行在决定信贷投放总量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即期及预期宏观政策因素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既要适应当期货币政策的要求,也要对未来货币政策作出合理的预期,在判断间接调控手段预期变化的同时,决定我们的信贷总量和信贷结构。

(3)均衡发展因素。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过度累积,既不符合支持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对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同样,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急速开发,对商业银行“三性”协调特别是经营效益的产生同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保持前期、当期以及未来年度信贷投放的相对均衡,掌握信贷投放的节奏,使信贷投放与经济、金融大系统协调运行,避免大起大落,是我们决定信贷投放总量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4)机会成本因素。尽管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资产多元化的操作空间较小,但对商业银行一级法人而言,仍然具有相当多的资产多元配置的机会。在信贷资金总量约束的情况下,机会成本的选择,成了资产多元配置的决定因素,影响着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的决定。

上述因素,是我们在决定信贷投放总量时必须考虑的。当前,我们在信贷计划管理中,尤其要注意资金因素和均衡发展因素,从当前资金情况来看,随着贷款投放量的增加,相应的对公存款得到了稳定的增长,但是,储蓄存款的增长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其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三、信贷资源配置优化的重要环节:计划管理的改进

在外部信贷需求旺盛,内部信贷总量约束的前提下,如何做好我们的信贷计划工作,使信贷计划的分配、管理更具科学,信贷结构优化的目标得以实现,是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为此,我们要着重解决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要使我们的计划配置更具科学性

无论是在商业化程度较高的国外商业银行,还是商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国内商业银行,其信贷资源的配置都离不开计划的管理,只是在整个资源配置的过程之中,计划的约束程度不同而已。中国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因素的影响,其经营行为还不够规范,相当一部分经营机构,并不能完全按照“三性”的原则来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计划的形式来配置资源仍然显得相当重要。但是,由于计划手段的配置过程是一个人为操作的过程,计划配置的决策者往往受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很难完全把握千变万化的复杂的经济运行环境,因此,在计划配置和计划管理中,如何避免资源的误配置,又显得相当重要。当前,我们在计划配置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①要解决好信贷资源的地区配置。由于受级差地租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不同地区其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不尽相同的。总体而言,沿海地区,其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要高,而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相对要低。但是,国家开发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又为我们提高西部地区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可能,因此,审时度势,合理制定信贷资源的地区配置策略,是我们必须重视的课题。②要解决好信贷资源的行业配置,计划管理工作要与信贷管理工作密切配合,信贷部门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应作为信贷计划行业配置的主要依据。信贷计划的配置要切实贯彻好行业倾斜式配置的原则,有保有压,有进有退。

为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计划配置更具有科学性、超前性,国有商业银行在增量资源配置的计划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建立好计划的风险预警分析系统。其基本思路是:以经济区划划分为基础控制,以行业贷款控制为量化控制,以统一的标准为调查预测的量化标准,最终实现三个层次的计划配置预警控制。①“区域式”计划配置预警控制,这是一级法人的重要预警范围;②行业状况的计划配置预警控制,这是一级法人和一级授权行的重要预警范围;③区域内优秀客户群的计划配置预警控制,这是城市行信贷经营中心的重要预警范围,通过三个层次,以达到计划配置过程中的风险分层控制、预警上下贯通,达到计划配置风险规避和配置优化的目的。

1.“区域式”计划配置预警控制。方法要点:把贷款市场按照区域经济发达状况和区域经济总量、国有商业银行在该区域的资产质量和收息状况、区域客户群的风险状况,划分为四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并根据这些类型市场的风险状况,分别实行不同的计划控制。市场划分图6—2:

图6—2

图6—2中,区域Ⅰ为竞争性区域,一般是指经济基础比较发达,所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管理水平较高,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地区。这类地区应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计划配置竞争的重点,应实行倾斜式资源配置。

区域Ⅱ为限制性区域,该区域一般是指经济水平不高,经济发展主要是以传统行业为主,发展潜力不大,所在地区银行管理水平一般的地区,在信贷资源的计划配置上应给予限制甚至退出。

区域Ⅲ为慎进区域,该区域一般是指经济处于发展水平,所在地区企业投资风险较大但有可能带来较高回报的地区,在信贷资源的计划配置上应谨慎进入。

区域Ⅳ为退出区域,该区域经济基础较差,生产力发展水平落后,银行管理水平又较差的地区,在信贷资源的计划配置上要坚决退出。

2.“行业式”计划配置预警控制。方法要点:适用于一个区域中,对行业贷款风险的控制,对于同样的优秀客户,我们首先选择低风险行业的优秀客户群,其次再选择风险较高行业的优秀客户群,也即行业相同,看客户经营水平,优秀客户看行业风险状况。这种做法是通过行业控制和筛选优秀客户群,达到规避行业风险对优秀客户群产生连带影响的目的。操作方法可见表6—7:

表6—7

高风险行业这是指市场竞争充分、市场竞争规则透明度高,国家放开的无管制和保护的行业;中风险行业是指市场竞争有限,进入受到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水平约束和限制的行业;低风险是指国家政策保护和扶持、国家未完全放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模糊风险行业是指随着加入WTO,市场竞争将逐步加剧,风险变化不定或透明度不高的行业。

“行业式”计划配置预警控制,适用于各级信贷部门,其判断的基本依据是:加入WTO后对这些行业的影响程度、客户进入行业的难易程度和市场竞争的程度。通过“行业式”计划配置预警控制,实现信贷资源在各个行业的优秀客户中的集中、转移和分离。

3.“客户群”计划配置的预警控制。方法要点:按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信用等级,将企业划分为三类,在信贷资源的计划配置上分别采取不同的策略。这种方法适用于对同一行业内优秀客户群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把信贷资源的计划配置按照客户群体的状态,分别实行不同的资源配置策略,对优秀客户群,在计划的配给上,应“锦上添花”或“雪中送炭”,对预警客户群,应“釜底抽薪”,对退出客户群,应在计划的管理上,下达退出计划,坚决退出。

(二)要解决好计划管理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随着工商银行信贷管理体制的改革,信贷管理权限相当一部分行处已集中至二级分行,甚至一级行处。因此,我们的计划管理必须与我们的信贷管理相配套,并且,要比信贷管理权限还要集中。相当一部分分行,特别是经营规模较小、资产质量较差、经营效益低下的一级分行,其当年的新增信贷规模应全部集中在一级分行,统一调度使用,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信贷投放总量受到约束的情况下,便于在一级分行的范围内,优中选优,防止信贷投放总量分散,配置效率低下。要改变总行和各分支行层层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做法,按照统一法人的要求编制全行统一的资产负债计划,确定全行贷款投放总量。资产负债比例指标只确定到一级分行,对二级分行只确定存款计划,对贷款规模应根据市场潜力大小由总行和一级分行掌握。对信贷资源配置的计划管理,不能只管理信贷资源增量,应对分支机构下达存量信贷资产收回计划,并将分支机构的收回计划集中至一级分行以上,由总行或分行将其纳入增量信贷资源配置计划管理。

(三)计划配置手段与经济手段要同时并用

资源配置的核心问题是价格问题,价格对资源配置起导向作用。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价格的影响,我们在运用计划手段进行资源配置约束的同时,必须充分运用资金价格等经济手段调节经营行处的信贷需求,使之对信贷配置需求的把握成为一种内在的要求,而非单纯的上级行通过计划手段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控制,达到纠正完全通过计划手段配置信贷资源所极易形成的误配置。当前,工商银行在信贷资源配置过程中,急需改进其经济手段。①要及时根据信贷资金来源状况、社会资金需求、可用信贷配额,及时调整内部资金价格,引导基层行处信贷资金需求,抑制盲目扩张。必要的时候,可以对不同类别的行处,实行内部资金差别价格,分别定价,通过差别价格,引导资金的流向和布局,达到有保有压。②要及时研究工商银行实行内部资金报价交易之后,对总行运用内部资金定价杠杆作用的抵消问题,增强总行的调控能力。③要硬化经营效益考核约束,并将效益考核与个人利益分配完全挂起钩来,使价格杠杆作用发挥应有的效率。④要继续强化总行作为一级法人对全行资金的调控能力,不要因为一时的资金宽裕而削弱对全行资金的统调能力,要从全行的角度,统一运作好全行的资金,保持资金的流动性和效益性。

(四)从战略角度制订工商银行长期的信贷资源配置目标计划

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存量资产的调整,需要长期的艰苦的努力,因此,工商银行信贷资源配置,必须有一个长远的目标规划,并在此目标下,保持计划的相对连续性,避免信贷资源配置计划的随意性而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的低下。在制订长期信贷投放计划时,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不同经济主体的信誉程度,确定我们客户调整的长期计划。当前,就不同经济主体的比较,个人的资信程度要优于其他经济主体,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无论是在短期计划还是长期计划的制订,都应该优先满足以个人为主体的信贷需求,这不但是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的需要,也是提高贷款安全程度之所需。二是信贷结构的优化调整,既要把握好增量,更要在存量上下功夫。要确定市场进入和退出的长期目标,主动从发展前景较差、预期风险较大的传统行业和企业中退出。采取控制贷款增量、压缩贷款存量、主动让出贷款份额的方法,逐步转化可能形成的信贷风险。

四、信贷资源配置基本模型的构建

以上,我们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以及计划的协调配置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大量的是通过信贷计划额度配给的方式实现的,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进行定量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而上述定性分析的基本观点和思路同样适用于对定量分析的研究。

如前所述,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配置包括信贷资源在地区、行业、品种、客户等之间的配置,尽管配置对象不一样,但其配置原则和基本方法应该是基本一致的。为分析方便,我们试以信贷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型做一探讨。

综合前述信贷资源配置定性分析结果,一般而言,信贷资源的计划额度配置应考虑以下几种因素:

1.各地区资产质量因素。地区资产质量既是当地客观经济环境的一种反映,也是该地区行信贷管理水平的一种体现,信贷资产质量较差的行,信贷资源配给应加以限制,反之,信贷资产质量较好的行,则应予配置倾斜。

2.各地区贷款综合收益水平。银行信贷资源配置目标之中重要一点是追求效益最大化,因此,贷款综合收益水平应作为信贷资源配置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贷款综合收益水平所反映的是该行信贷资产质量状况和信贷资产结构状况,因此,与贷款综合收益水平挂钩配置的基本原则与资产质量相同。

3.各地区所拥有的优质客户群以及这些客户群的贷款需求量。信贷资源在行业和客户之间的调整,要求我们向优质客户群体倾斜,地区所在行所拥有的客户群的数量和需求亦应作为资源计划配给的因素。

4.各地区可用资金量。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要求各地区所在行信贷投放应基本遵循资金平衡原则,因此,可用资金量亦应作为信贷计划额度配置必须考虑的因素。

当然,商业银行信贷资源计划额度配置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如当地经济发展需求,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政策等,但上述四因素,是构成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计划额度配置定量分析的基础,也是模型构建的基本约束条件。下面,我们试以地区信贷资源的配置来说明模型的构建。

假设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源总量为Q,经对行业分析、市场分析和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拟分给流动资金(DL)的贷款额度为,分给项目贷款(DJ)的贷款额度为,分给个人消费贷款(Dg)的贷款额度为,现在要求将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分别分配至A、B、C三类行,并已知A、B、C三类行的贷款综合实收利率分别为PA、PB、PC,并且,根据A、B、C三类行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情况、优质客户数量和资金需求,确定分配要求(见表6—8),现要求计算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如何在A、B、C三类行分配,才能实现收益最大化。

上表中分别表示流动资金贷款在A、B、C三类行的分配量;分别表示项目贷款在A、B、C三类行的分配量;分别表示个人消费贷款在A、B、C三类行的分配量。m1,m2,m3,n1,n2,n3,s1,s2,s3为常数。

表6—8

解决该问题,我们可用线性规划法建立数学模型。

根据表6—7知

将(1)逐个代入(2)并整理得

则该问题的数学模型为:

目标函数maxZ=PA(X1+X2+X3)+PB(X4+X5+X6)+PC(X7+X8+X9

对该模型的求解,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求解结果即为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在A、B、C三类行的分配。

数学模型求解的信贷资源分配结果,应作为信贷资源计划额度配置的主要依据。但是,由于客观实际的复杂性,完全依赖模型进行资源配置,很容易脱离现实,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需作适当修正。修正的方法可参照第八章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与资源配置约束中的经营性资源配置整合规则进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