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消费信贷行为为0,居民同样有消费支出行为,符合正常的社会经济规律。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消费信贷情况、调查户收支情况,针对梧州市城乡居民展开。根据样本数量计算值,于2014年12月中旬起向梧州市范围内的城乡居民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截至2015年1月上旬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42份。

课题主持人:黄光强        

课题组成员:潘 榕 杨 旻 熊 毅

摘要:梧州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近年来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从定性视角看,该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意愿和消费能力应该存在较为明显的不匹配,因此消费信贷应该有明显的作用空间。也正是其西部欠发达和城镇化特征,梧州市的个案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基于此,本文就梧州市消费信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支撑作用进行三维实证研究得出:货币传导和效用最大化推动消费需求,消费信贷发展曙光与困局并存,收入和需求为影响居民消费信贷决策最重要因素,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有正向显著影响。因此,应通过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建立健全养老医疗保障体系,鼓励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质量,注重开发农村个人信贷市场,积极倡导健康信贷消费模式等方式,发展消费信贷支撑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

关键词:消费信贷;居民消费;需求;实证研究

一、宏观数据分析

本节先从宏观角度,引用历史数据进行时间序列模型的分析,通过纵向对比全面剖析宏观层面的梧州市消费信贷与社会消费总额的关系。

(一)引用数据说明及列表

由于住户生活状况与收支调查的统计口径中的“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房消费,而住房贷款占了消费信贷总额中的9成,是信贷与消费支出关系分析中绝不可忽略的部分。因此,本文改而引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商品房销售额之和来代表当年城乡居民消费支出总额,与同时期消费信贷余额进行对比,建立时间序列,通过纵向比较分析二者关系。

表1 2001—2014年梧州市消费信贷余额与消费支出总额表

续表

(二)2001—2014年梧州市消费信贷与消费支出的相关性分析

设消费信贷余额为LC,消费总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商品房销售额)为SC,用excel就两个时间序列作散点图

图1 2001—2014年消费信贷余额与消费支出散点图

从散点图分布可以看出,居民消费支出SC与消费信贷LC这一组变量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大致围绕斜率为正的直线分布,可以作下一步的回归分析。

由于LC、SC两个数列数值均以亿计算,为消除异方差的影响,避免出现伪回归,分别取LC、SC的自然对数LNLC、LNSC建立回归方程。因为消费需求能够通过消费信贷来拉动,因此以LNSC为被解释变量,LNLC为解释变量,设β0为常数项,β1为系数,μi为干扰项,其中μi服从正态分布N(0,σ2),则回归方程为:

LNSC=β01LNLC+μi

利用EVIEWS6.0软件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居民消费支出与消费信贷余额的一元回归分析结果

从上表分析可知,2001—2014年梧州市居民消费支出与消费信贷余额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为0.959552,F统计量为309.3973>F0.05(1,13),相应概率均小于5%的置信度水平,方程拟合效果较好。回归系数t的统计量分别为25.97636和17.58969,相应效率Prob=0均小于5%置信度水平,证明回归系数有效。

据此,拒绝H0:β1=0的原假设,得出回归方程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存在显著相关结论,β0即截距为3.04527,β1为0.604245,相关系数为0.9812,推导梧州市居民消费支出与消费信贷回归方程为:

LNSC=3.04527+0.604245LNLC

(25.97636)(17.58969)

R2=0.959552

从回归方程可以推算,在不考虑μi即其他社会因素变化的前提下,消费信贷每增长1%,影响居民消费支出增长0.604245%。即使消费信贷行为为0,居民同样有消费支出行为,符合正常的社会经济规律。

(三)对比分析

中南大学研究生蒋琳枫在论文《中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中,同样运用二元线性回归方法,对2005—2010年中国、香港地区及美国的居民消费信贷余额、居民可支配总收入和居民消费总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随着消费信贷每增加1个百分点,以上3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消费分别被相应带动增加0.777、1.109、1.329个百分点,而梧州只有约0.6个百分点,分析表明梧州市的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差距更大。这是本地消费信贷的渗透力和发展水平低下造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的被解释变量消费需求,是经济学定义上的“需求”;而上述分析引用的数据为消费支出,是“需求量”,是消费者需求愿望中实际实现的部分。二者有主客观之分,不完全等同,即假设全体消费者意欲消费N个商品,但实际上由于收入、商业环境、市场供求等因素制约,实际只消费了X个商品。因此,用实际消费支出数据分析无法探究消费者的真实消费愿望,下文的分析引入多个主观因素作为因变量,较为全面地弥补了上述缺憾部分。

二、《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影响调查》数据说明

(一)《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影响调查》设计说明

引用宏观数据进行时间序列分析能初步体现消费信贷对消费总需求的影响,但缺乏对微观个体经济的深入观察。因此,有必要对微观个体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引证二者关系。这就需要具备一个较为准确、全面的数据库,这是《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影响调查》(表号:WZ08表,批准文号桂调制〔2014〕37号)开展的因由。

第一步,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消费信贷情况、调查户收支情况,针对梧州市城乡居民展开。

第二步,确定调查对象范围数量。本调查以城乡家庭户为单位,被访者为家庭中比较了解收支往来的成员,年龄限定为18~65岁。

第三步,开展调查。根据样本数量计算值,于2014年12月中旬起向梧州市范围内的城乡居民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截至2015年1月上旬共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42份。

(二)调查数据说明

由于本次调查开展时间为2014年12月,所采集家庭户个体数据为2014年消费、收入、信贷情况,因此该数据库属于截面数据。在进行具体的实证分析之前,先对本调查的数据进行解读。

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记录被访者资料,要求抽中的家庭户中对家庭收支比较熟悉的成员接受本调查,调查数据用作城乡地域的鉴别,户主性别、年龄等资料也将作为本章虚拟变量模型的解释变量。第二部分为消费信贷情况调查,摸清被访者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及其规模,探索影响消费信贷行为的因素;第三部分作简单的收支情况调查,引用收支数据、对收入预测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出于数据有效性考虑,本次调查侧重在消费信贷观念比较成熟的城镇居民中开展,在全市7个县(市、区)抽取了42个样本点,其中城镇范围的社区30个,农村地域的调查点12个。在样本甄选时,同时考虑了奇异值对整体调查数据的影响,因而剔除了家庭人口规模大于等于10人、家庭收入和支出过高的调查对象。从调查结果看,被访者为男性的占48%,女性为52%,数量基本平衡。平均年龄为37.46岁,通常此年龄段的成员为普通居民家庭的经济核心,对家庭收支及社会经济动向比较了解,保证了本次调查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从家庭收入来看,242个调查对象家庭的年收入最高值为600000元,最低值为24000元。将242个家庭按收入分五组排列情况统计如下表,最高组均值是最低组的4.4倍,242个样本的均值为83427.45元,中位数为66000元,基尼系数为0.276,比国内平均水平0.40以上要低,这是因为在筛选调查对象过程中进行了收入异常高低户的剔除,使总体收入比较平均。

表3 调查样本家庭户年收入情况分五组统计

(三)消费信贷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接受调查的242名被访者中,有153人表示当前家庭有消费信贷行为(按国内对消费信贷的定义,包含住房贷款),正在按期偿还贷款,占总体受访者比例为63.22%,比例较高。下文将以这153名被访者情况建立消费信贷余额模型,对比无消费信贷家庭的收支、生活习惯、风险偏好等。

问卷将消费信贷种类分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贷款及其他用途贷款等5种,设为多选。其中其他用途贷款指从小额贷款公司或民间借贷机构获取的,无指明特定用途的消费贷款。据调查结果显示,同时背负4种、3种、2种消费贷款的家庭分别有1个、7个和46个,占比分别为0.65%、4.58%和30.07%。从最受欢迎的消费信贷种类来看,有消费信贷的家庭中有住房贷款的占76.47%,超过其他贷款份额的总和,高居各种贷款首位;其次为信用卡贷款,占比为35.29%,汽车贷款、助学贷款和其他用途贷款占比分别为17.65%、4.58%和11.11%。可见,购置由于住房所需金额巨大,对居民家庭资产的流动性约束最明显,消费者预测到凭当前收入和资产无法实现即期享受,提前分期预支未来收入以实现当前居住效用最大化,促成了消费者进行住房贷款的行为动机。

为探究除收入约束外,还有哪些因素间接影响居民的消费信贷行为,问卷还设置了“下列原因是否会影响您和家人进行消费信贷”的问题,列举了6个原因,分别为“当前收入水平”“未来收入增长与否”“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养老、医保等社保支出”“贷款是否便利”“消费欲望与需求”等,受访者需回答“是”或“否”。6个原因实际上分别从即期收入水平、预期收入水平、贷款成本、家庭生活顾虑、贷款便利性以及消费需求等方面入手探索居民进行消费信贷的束缚及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的可行之道。将回答“是”的比例列成柱形图分析如下图。

调查结果显示,稳定及可预期的收入增长是影响消费者进行消费信贷的最主要因素,当前收入水平的影响更大。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于1956年曾提出了生命周期—持久收入假说(LC—PIH),他认为理性消费者当期消费并不取决于当期收入,而是取决于其持久的收入预期,未来的收入能力和财富水平是当期进行消费享受的先决条件。而该项调查结果则恰好否定了费里德曼的理论观点,即从梧州市民的消费观念来看,即期收入比预期收入影响力更大。这主要是因为受东西方的传统观念差异影响,中国人对未来收入和财富的前瞻性和预测能力不如西方人,对未来收入持保守和不敢肯定的态度,认为当前到手的收入更能作为未来分期偿还消费贷款的保证,如若当前面临失业、收入下降、收入水平较低,其预期未来无法达到某个消费效用等次,因此不能将该效用最大化提前到即期来实现。

图2 6个影响消费者进行贷款的原因比例柱形图

另外,有75.21%被访者认为消费需要是进行消费信贷的考虑因素,有住房、汽车、教育、电子产品等消费品的需求欲望,才有预支收入提前享用的必要。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市场经济未取代计划经济,生活品分配计划性较强,消费层次不丰富,消费品较单一,住房也未普遍实现商品化,因此消费信贷并无打开市场的可能性。随着消费品市场的逐渐发达,琳琅满目的消费品愈发刺激消费者的欲望,如功能先进的iPhone6手机能促使青年消费者分期付款实现预支消费。

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利率水平、社保负担、贷款便利性并不显得重要,是居民进行消费信贷的次要考虑因素。据调查,超过八成受访者不清楚银行贷款利率,不了解最近央行对基准贷款利率进行了调整。可见,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市场,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贷款起作用较大,而消费者因为贷款金额较少,利率的微小调整并不触动大众神经,对刺激消费市场的作用不如收入大。社保负担和贷款手续便利性虽然也有一定参考作用,但对消费者的影响也不如收入情况和支出需求。

三、基于《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影响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一)全样本分析模型

1.模型假设。

本模型的数据来源于《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影响调查》第二、三部分信贷意愿、收支等信息。模型以接受调查的242个梧州市城乡居民家庭过去一年消费总支出(含年内住房贷款偿还额)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家庭年收入、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受访者性别、年龄、风险偏好与否、家庭人口规模、无收入人口数量、对未来一年收入预测等作为解释变量。虽然本文主要研究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但由于其他因素尤其是收入对家庭消费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必须在模型中加入其他解释变量,共同建立一个多元截面回归模型,模型公式为:

LnC=β01LnY+β2L+β3X+ε

其中,C表示家庭消费总支出,Y表示家庭收入,L表示当前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X为除消费支出、家庭收入、消费信贷行为外其他所有变量,ε为其他社会干扰项,服从正太分布。因为消费支出和收入数额较大,为免对回归模型产生干扰,对其取自然对数。

2.模型变量说明。

模型中,家庭收入数据情况已进行了详细分析,根据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收入短期对消费支出有正向的影响作用,随着家庭总收入增加,消费支出会相应增加。模型中的C直接从调查数据中家庭消费支出情况获取,Ci中最大值为540000元,最小值为21600元,二者差距比收入要小,符合边际消费支出倾向随收入增加而降低的假设。

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L)为一个虚拟定性变量,其判定时点为接受调查时,若当时受访者家庭有消费信贷行为(即正在偿还贷款,有消费信贷余额),则令虚拟变量为1,否则为0。在有效的242个样本中,虚拟变量为1的样本有143个。

年龄、性别、家庭人口、抚养人口比作为常用人口经济学控制变量加入本模型。以下对各个变量作出说明。一是年龄,由于不同年龄阶层在家庭中的经济地位不同,所做出的收支决策、预支收入行为倾向也不同,因此年龄是模型中一个重要的解释变量,由于调查时主要以家庭中经济决策者作为调查对象,因此可以以受访者年龄代表该家庭的消费者年龄。二是性别,设受访者性别为虚拟变量,令男性为1,女性为0。三是家庭人口,按照住户与生活状况收支抽样调查的统计定义,家庭规模应为在家庭常住的人口,出于数据异常值控制考虑,调查时已将大于或等于10个常住人口的家庭剔除在调查对象队列。四是抚养人口比。调查问卷将抚养人口定义为家庭中无收入的成员,抚养人口比即为无收入成员占常住人口总数的比例,一般该数值越大,家庭开支负担越重。

风险偏好与否和对收入的预测作为主观意愿也加入本模型。问卷参照中国家庭金融调查,设置了受访者风险偏好问题,但针对受访者的理解能力将选项作了修改,将风险态度分类为:(1)高风险,高回报;(2)较高风险,较高回报;(3)较低风险,较低回报;(4)低风险、低回报。(1)(2)类为由风险偏好,虚拟变量为1,(3)(4)类为风险厌恶,设置虚拟变量为0。同样,设置对收入的预测为虚拟变量,预测2015年家庭总收入会增加为3,持平为2,减少为1。

3.回归分析结果。

表4 全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样本量:242)

如上表,将242个有效样本有关截面数据汇总,列出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及中位数,形成指标描述性统计表。从表内数据分析得出:

(1)调查对象的平均家庭年收入和年消费分别为83427.45和58261.18元,平均消费倾向为69.83%,比平均储蓄倾向要高,说明居民的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收支均值均比标准差和中位数要大,证明样本的离散程度较小,但较高收入人群收支拉高了整体样本的水平。

(2)是否有消费信贷的均值为0.68,数值较高,表明接近7成的受访者家庭有消费信贷行为。但应说明的是,本文采用的是截面时点数据,无法实现消费信贷行为对居民家庭收支的跨期影响实证分析,因此本数据的建立背景是消费者没有通过借贷或储蓄来平滑消费,消费信贷的发生维持了本期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

(3)爱好与厌恶风险的居民各占一半,风险偏好平分秋色。

(4)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居民偏多,这对本地消费信贷市场的开拓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5)家庭人口平均值为3.31,说明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城乡家庭规模不断缩小,住房购买作为刚需为个人信贷市场提供开拓平台。

(6)抚养人口比均值为0.24,说明每个家庭平均每4个成员即供养一个无收入成员。目前,国内学者把人口总体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称为社会负担系数,分母为劳动力人口;也调查显示,中国平均五个成年人抚养一个老人,比例大致为5∶1,但目前大多老人均有养老退休金收入。以上2种统计方法与本文有所不同,口径不一,无法比较。

进行描述性统计后,将数据代入EVIEWS6.0软件,建立工作组,运用estimate equation程式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分三次对全样本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5 全样本回归分析(样本量242)

续表

注:上表中变量对应每一个值为回归系数,系数下的括号内数字为该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上表中第一次回归检验结果为第1列,其中解释变量为家庭总收入和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二者对消费支出均有正向影响,每1%的家庭总收入可以带动0.61%的消费支出。第2次回归分析加入了风险偏好与居民的收入预测两个主观判断的虚拟变量,但二者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显然甚微。此时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仍是正向,但可见风险偏好与居民的收入预测的影响甚微。第3次回归分析加入了户主性别年龄等数据,模型的解释变量总共为8个,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依然是正向。从其他解释变量分析,家庭人口数越多、抚养比越高,消费支出也越多;受访者对风险偏好越高,消费欲望越旺盛;对收入越看好,越敢大胆消费。只有受访者性别与消费支出是负相关关系,体现了女性的消费观念稍比男性保守。

从t检验值分析,3次回归分析中,家庭总收入和消费信贷的t值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回归系数显著不为零。其他解释变量中,只有家庭人口规模和抚养人口比t统计值通过了检验,其他变量对因变量都没有足够大的影响。

R2是反映回归方程拟合程度的指标,取值在0~1之间,R2值越大说明拟合程度越好。但通过eviews软件分析发现,三次回归的拟合程度均不理想。根据推测和参考沈毓赟的论文模型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应该为242个受访者在回答问卷时,出于保密心理,对收入和支出的数据资料提供得不够准确,有所遗漏或隐瞒,造成统计资料存在误差,影响了回归方程的拟合度。

(二)消费信贷余额分析

1.模型假设和变量说明。

上一节全样本模型通过在调查样本中设置虚拟变量,区分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进一步实证分析消费信贷行为对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产生正向的显著影响。下一步,将透过汇总样本中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家庭其信贷余额,分析个体样本间的余额差异,了解消费信贷规模会否对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产生影响。与上一节的模型最显著不同的是,本模型的样本是从全体样本中筛选有消费信贷行为者,因此取消是否有消费信贷行为这一解释变量,加入取了自然对数后的每个家庭的消费信贷余额、还贷金额占收入的比例为解释变量,其他解释变量不变,被解释变量仍为居民家庭户的消费支出。需指出的是,由于偿还消费信贷的行为时效性较强,尤其是信用卡综合贷款,普遍存在小于一年的偿还期,只能以当前时点每月偿还信贷金额与当月收入的比例,来考察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家庭每月收入偿还信贷后可用于消费和储蓄的部分,从而反映家庭消费支出的空间和跨期消费对家庭带来的负担。

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居民家庭,当前信贷余额对家庭消费行为影响的分析模型公式如下:

LnC=β01LnY+β2LnB+β3X+ε

其中,C为家庭年消费支出,Y为家庭年收入,B为当前消费信贷余额,X为还贷额占月收入比例等影响家庭消费的其他解释变量,ε为其他社会干扰项,服从正太分布,C、Y、B取自然对数。β12和β3分别表示对应解释变量对家庭消费的影响程度。

2.回归分析结果。

表6 有信贷余额的样本描述性统计

以上描述性统计表为用Excel软件计算的消费信贷余额模型中各变量的值。分析可见,家庭年收入与消费支出的均值分别比全体样本要高出4.44%和9.98%,最小值也分别高出33.33%和125%。可见,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家庭收入和支出水平均比普通家庭有明显差异。与此同时,本模型的家庭收入与支出的标准差也比全样本的要大,离散程度较高。从消费信贷余额来看,本变量统计的是当前时点有信贷行为家庭,其需偿还而未偿还的住房贷款、汽车贷款、助学贷款、信用卡贷款及其他从小额贷款公司和民间借贷取得的用于消费用途的贷款总额,平均每户需偿还贷款余额为124876.74元,最少需偿还600元,最多需偿还350000元,数额较巨的多数为住房贷款,亦有三位数的信用卡未偿还贷款。月偿还贷款占月收入比例的均值为0.3,说明每个背负消费信贷的家庭平均每月的收入有三成用于偿还贷款,最少的为0.8%,最多有85.71%的收入需偿还贷款。而在性别上,有信贷行为的受访者为男性较多。受访者平均年龄为37.79岁,比全样本的均值稍高。对风险的偏好上,54%的有信贷行为受访者爱好风险,比全样本的均值高,证明对风险的爱好越高,越敢于进行跨期消费。在收入的预测上,持乐观态度的亦比全样本均值要高。而家庭人口规模、抚养人口比等数值则与全样本统计值差别不大。从描述性统计总结得出,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居民家庭,收入和消费支出均偏高,受访者为男性比例偏高,偏好高风险高回报,且对未来收入信心值较高。

下一步,继续用Eviews6.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与全样本分析不同的是,本模型加入一个还贷额占月收入比例的解释变量,因此要进行4次回归分析,观察每一个回归系数的显著水平。

表7 信贷余额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续表

注:上表中变量对应每一个值为回归系数,系数下的括号内数字为该回归系数的t检验值;***、**、*分别表示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从上表回归分析结果看,信贷余额的扩张会对居民家庭的消费支出产生正向影响。第1列中,只有家庭总收入和信贷余额两个解释变量加入回归分析,其中,家庭总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最为明显,1%的家庭总收入能带动64.78%的消费支出;而信贷余额的变量系数虽然较小,但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消费信贷对家庭消费支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消费信贷余额越高,家庭的经济能力相对越强,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能力越高,消费欲望越强。第2列加入还贷额占月收入比例这一解释变量,家庭收入对消费支出的影响作用增强,信贷余额的影响依然为正向。第3列,加入风险偏好和收入预测2个变量。第4列,加入受访者性别等人口信息变量,解释变量总数为9个,家庭总收入和消费信贷余额的影响始终为正,显著相关,拒绝回归系数为零的原假设。除风险偏好和受访者性别出现过负相关外,其他解释变量均与消费支出这一被解释变量正相关,显著水平不一。与上节的全样本回归分析相比,变量的影响程度虽然有所变化,但影响方向基本一致,再次印证消费信贷对居民家庭消费行为的有力推动作用。

从F统计量来看,四次回归分析均符合F分布,总体方程较为显著。但随着加入模型的自变量增加,F值不断减少。从相关性来看,由于全样本模型时提出的测量误差等原因,进行4次回归的R2值均不太理想,但随着解释变量的增加,方程的拟合程度明显不断优化,所有变量的解释力度不断增强。

四、实证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实证研究的主要结论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消费信贷对梧州市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有着明显的正向影响,消费信贷余额越高,其家庭生活水平越高。

1.消费信贷发展曙光与困局并存。

梧州市的消费信贷市场起步晚,2000年才初见规模,但发展速度惊人。近十多年的发展可以总结为起步成长、调整缓和、迅速扩张、平稳发展四个阶段,并朝着总量突升、机构不断创新、市场逐步健全、信贷品种多元化等良性方向发展。2015年8月26日,央行再次调低存贷款利率,表明了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中央利用货币工具刺激经济回暖、扩大市场内需的决心,这对本地消费信贷市场的发展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同时,由于本地的资金规模较小,金融市场发展尚未完善等原因,消费信贷的市场拓展受到束缚,城乡发展不平衡、消费者传统的消费观念也掣肘了消费信贷品种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2.收入和需求为影响居民消费信贷决策最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调查问卷汇总数据分析得出居民的即期收入和消费欲望是影响其是否进行消费信贷的最主要因素。未来收入增长与否、银行贷款利率水平、养老医保、贷款便利程度则在重要程度中排3至6位。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居民收入支出与消费信贷行为之间可以说是相互、循环作用的。消费者的即期收入和消费需求影响了其对是否进行消费信贷做出重要决策,认为有能力且有必要通过预支未来收入提高当前生活水平,实现提前享受。而另一方面,借助便捷的信贷渠道,又可以拓宽享受消费品和服务的路径,增加消费支出。前者由于条件的具备,主观导向了消费者的行为;后者通过实际货币支付,增加了社会总产出,提高了整体消费总支出。

3.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有正向显著影响。

与探讨理论机理的方法相同,本文借助宏观和微观数据分别实证分析,得出消费信贷对消费支出有正向显著影响的结论。首先,取2004年至2014年10年间,中国人民银行梧州市中心支行统计出的梧州市消费信贷余额数据,与同一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房销售额的总和作比较,建立时间序列及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出在不考虑其他社会因素变化的前提下,消费信贷每增长1%,消费支出即增长0.604245%的分析结果。其次,从微观层面出发,以个体消费者的家庭收支数据为蓝本,建立全样本模型和消费信贷余额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分析得出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家庭在整体样本中明显消费支出较高;有消费信贷行为的家庭中,信贷余额越高的家庭,其消费支出也越高。

但本文在研究中也发现,目前个人消费信贷的用途多是出于刚需,即居民当期收入和储蓄无法承受过于大额的刚性支出,如购房,而并非预期到未来收入的水平会提升而主动提前享受,即跨期消费。这使得消费信贷的主要作用始终在扶植房地产市场,助长房价攀升,而对其他消费品市场作用效果不明显。总体而言,当前发展消费信贷市场,以消费信贷为工具,拉动梧州市居民消费支出增长,从而推动经济回暖的做法还存在诸多困难。

(二)发展消费信贷支撑梧州市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建议

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都表明,消费信贷能对刺激居民消费欲望产生正向影响,应继续发展本地消费信贷市场,提升消费信贷的影响力,借助货币工具促进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单纯依靠消费信贷来拉动消费并不能完全收到积极的效果,居民对于开展消费的顾虑还有收入、社保、生活成本、经济整体环境等等因素,只有切实调控好各种因素,才能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双管齐下,最终提升消费信贷拉动内需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

1.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健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

城乡居民即期和预期收入,始终是居民进行跨期消费的决策动力和信心保证,而养老、医保等社会保障成本,也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一部分,扣除社保支出后的可支配收入才是居民自由支付消费、进行储蓄的收入部分。因此,较高且稳定的收入是发展消费信贷的重要保障。为此,要把改善民生放在与地区GDP增长同等重要的核心地位,着力提高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及时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同时,完善养老社保体系,扩大覆盖面,社保费用的调整要与当地收入、物价水平涨幅相符,使城乡居民放心、有计划展开消费。

2.鼓励金融创新,优化金融服务质量。

商业银行出于利率管制、成本收益、风险过高等因素考虑,主要还是将目光投向房贷市场,购房贷款余额占据了梧州市消费信贷逾九成江山。要使梧州市消费信贷市场朝着健康、多元化方向发展,吸引更多消费者开展消费信贷,真正起到推动消费的作用,必须鼓励消费信贷的品种、开展业务途径、竞争主体多元化,不断进行金融创新。如引导个人信贷消费市场向着低额贷款、覆盖面广、手续便利方向发展;积极引入其他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丰富本地金融市场资金来源及消费信贷品种,注重开发创新;降低贷款风险,如通过与社保部门信息对接,开发城镇参保职工一次性补缴养老医保贷款,为无力补缴社保的低收入群众提供保障,领取养老金后逐月返还贷款,类似的还有由代发工资的银行向固定收入工薪阶层推广多用途消费贷款,实现远期交易等。同时,各金融机构要注重消费信贷业务的服务效率和简化办理流程,主动提高服务质量,使普通居民家庭易于接受和办理信贷业务。

3.注重开发农村个人信贷市场。

目前,梧州市的农村个人消费信贷从网点、品种、覆盖面上可以说较为空白,但开发潜力巨大,可成为商业银行的利润新增长点的同时,也可填补城乡发展差距,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大力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具体做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放宽农村消费信贷的准入条件,鼓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多在农村地区设置网点,推广个人信贷,如交通不方便,可由当地村委或相关机构收集农民贷款所需信息,由镇一级金融机构下乡点对点开展业务,为农民提供贷款便利。二是针对农村特点,推出适合农民生活特点的贷款品种,如婚丧、就学、医疗、新建房屋、家电家私等。三是通过宣传,打消农民保守传统的消费观念,积极宣传消费信贷好处,鼓励其用房屋、农产品等财产进行质押实现跨期消费,提高生活质量。

4.积极倡导健康信贷消费模式。

鉴于中国人传统的消费观念是“量入为出”,注重即期收入即期消费,且有预防性约束的习惯,使跨期消费方式未能较全面渗入居民家庭,尤其是消费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的中小型地级城市,消费信贷的发展局限性较大。因此,可通过代发工资银行、大型商业中心、舆论媒体以消费信贷广告、视频滚动播报等方式,宣传积极、健康、有前瞻性的消费信贷观念,引导居民接纳、认可以分期偿还模式享受除大额刚性支出外的其他消费品,填补除房贷以外其他消费信贷业务的空间,积极增强居民对消费信贷的利用信心,全面释放消费信贷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和效果,从而推动居民消费支出增长。

参考文献:

[1]蒋琳枫.中国消费信贷对消费需求的影响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2]程颖.消费信贷效应研究——基于陕西省与广东省的比较[D].西安:西北大学,2012.

[3]李燕桥.消费信贷与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分析[D].济南:山东大学,2012.

[4]于洋.信贷渠道下消费信贷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12.

[5]刘发扬.中国消费信贷与城乡居民消费支出差异的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12.

[6]王茹.青岛市贷款余额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1):68-71.

[7]李军.农村教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消费经济,2007,1:81-84.

[8]孙月华. 北京市消费信贷与消费需求的相关关系研究[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0.

[9]沈毓赟.消费信贷对中国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基于城乡二元结构与地区差异[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0]曾迪.消费信贷对中国消费需求的拉动效应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11]历年梧州市统计年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