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模拟教学对师生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模拟教学对师生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形式,对模拟教学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郭洪仙,女,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李莅,女,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目前,国外学者对课堂师生互动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对课堂心理环境、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期望效应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实证性特色。

模拟教学对师生互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刘 欣 郭洪仙 李 莅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的联合发展,模拟教学作为一种商业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国家的商学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处于探索阶段。首先,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形式,对模拟教学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程度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本文分析了模拟教学显著提高师生互动水平的原因。最后,本文对国内高校如何运用模拟教学有效提高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提出了改进建议。

关键词:师生互动;模拟教学;问卷调查

作者简介:刘欣,女,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务营销、产业经济,主讲国际营销学、商务沟通等课程。郭洪仙,女,硕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主讲市场营销学、消费心理学课程。李莅,女,博士,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渠道管理,主讲市场营销学、渠道管理等课程。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bining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theory,simulation teaching is regarded as a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business courses,which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Western business schools.Meanwhile,it i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Firstly,on the basis of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review,this paper takes the writer’s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o conduct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degree of the impact of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effect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group interview.Then it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 to improve significantly the level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Finally,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rovement suggestions on how to improve th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effect of the classroom teaching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Key words: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simulation teaching method;questionnaires

一、引言

现代社会需要一大批有较强实践操作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管理人才。传统的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及毕业实习环节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商科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发展,模拟教学作为一种商业课程创新的教学方法,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学院中已得到广泛应用,而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仍处于探索阶段。

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互动形式,它对于教育目标的达成、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社交技巧的学习、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社会互动水平是教学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赵坤、宋岩、程萍,2011:76—78)。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师生互动已逐渐成为近年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因此如何改革商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提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水平,提升大学的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商科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

本文主要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深度访谈形式,从定量角度研究模拟教学对于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程度,并与其他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对比,突出模拟教学的特点与优势。本文还对国内高校如何运用模拟教学来有效提高师生互动效果提出了改进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师生互动理论的研究现状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从事有关师生互动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外学者对课堂师生互动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对课堂心理环境、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期望效应等方面,体现出较强的实证性特色。而国内已有的相关研究体现出教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多偏重理论思辨研究(佐斌,2002:66—80)。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师生互动的概念及特征、研究范式、类型、形式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1.师生互动的概念、特征及本质

众多学者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界定。从教育学角度,叶子、庞丽娟指出,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的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与影响(2009:44—48)。刘尧、戴海燕进一步指出,师生互动是指在课堂的特定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内容为媒介,为达到教学目标而产生的所有的相互影响和作用(2010:66—69)。从社会学角度,马维娜把对于师生的角色分析作为研究师生互动的突破口,并指出“互动是角色的互动,角色是通过互动表现出来的”(1999:69—72)。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李虹(1998)提出,社会互动是作为人的社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被阐释的,应作为研究的本体而不是作为附着因素加以讨论。胡桂锬等人认为,师生互动可简要概括为师生间因教学关系而产生相互影响的社会交往活动(2006:11—14)。

师生互动的特征既具有社会互动的共性(即互动双方信息的相互传播和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也具有区别于一般人际互动的特性(如教育性与自我教育性、复杂性等)(陈振中,2004:42—45)。李保强(2001)指出,师生互动的本质特点包括理解性、形成性和反思性。岳欣云(2004)也对师生互动的实质进行了探讨,认为课堂互动应遵循有效、平等和真实的原则。傅维利、张恬恬认为,师生互动的本质是一个双主体的、以情感为基础的连续过程(2007:29—82)。

2.师生互动的研究范式

叶子、庞丽娟认为,现有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包括两大研究范式(2009:44—48):(1)静态的结构范式。结构范式的前提是假定人总是归属于一定的社会群体。而社会群体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规则,发生在群体中的个体间互动更多的是对群体结构和规则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运用结构范式进行师生互动的研究侧重从师生的既定角色、地位和行为规范这一角度来探讨师生互动,大多从宏观角度分析师生互动,多采用定量研究法来探讨师生互动的一些静态特征。(2)动态的过程范式。过程范式的前提是认为尽管人际互动是发生在具有稳定结构属性的群体中,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影响,但个体的互动归根到底是互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更多受互动双方对互动背景、对方行为等的认识和理解的影响。所以采用过程范式来研究师生互动更强调深入互动实际,在具体过程中解释和说明师生互动的形成、发展特征与机制等,强调定性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一定意义上,这两种研究范式对我们理解师生互动各有贡献和价值,应该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发展。

3.师生互动的类型

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按照师生互动的主体地位,把师生互动行为划分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类型(亢晓梅,2001)。利比特(Lippitt)和怀特(White)等人把教师领导方式分为三种:权力专断方式、民主式和放任自由方式,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和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师生互动类型(亢晓梅,2001:42—46)。另外,英国学者D.哈格里夫斯提出的分类也与此基本类似,认为师生互动分为“驯狮型”、“娱乐型”和“浪漫型”三种。然而传统的三分法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即带有“先入为主”的成见,褒贬好恶倾向性太强。美国学者弗兰德斯(Flanders)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分类方法,他把教师的行为分为直接指导行为和间接指导行为两种。前者表现为讲课、指导、下命令或批评学生。后者包括征求学生意见、认可与扩展学生的观点、赞扬并鼓励学生参与、阐明并包容学生的情感(布莱克莱吉,1989:256)。

国内学者吴康宁等人从教育社会学角度,对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进行研究:(1)根据教师行为对象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师个互动、师班互动和师组互动三种类型;(2)根据师生行为属性的不同,将师生互动行为划分为控制—服从型、控制—反控制型和相互磋商型三种。傅维利、张恬恬(2007)以师生互动中表现出权威主导地位和转移特征为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师权型、生权型和平等型师生互动三种类型(吴康宁,1998)。

4.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以往对师生互动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教师。艾拉(Ilatov)等人指出,教师的交流方式会影响到师生的课堂互动。斯布桑丁(Spsulding)等人考察了教师风格对于师生互动的影响,发现喜欢采用惩罚手段的老师,会导致消极的师生关系。仅费希尔(Fisher)等人(2001)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比较了对某一具体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水平的感知差异。其研究结果表明,教师对与学生互动的实际感知会影响学生对师生互动的感知,反过来又会影响教师的感知。国内学者胡进军、郑高锋提出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标准包括(2010:56—57):(1)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参与主体是否真正互动;(2)互动活动是否顺利开展,教学设计是否顺利实施;(3)是否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提高了教学质量。他们进一步指出,教师、学生和课程三方面是影响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基本途径。

(二)有关模拟教学的研究现状

模拟教学(simulation teaching),有学者也称之为仿真模拟或商业模拟(business simulations)。1957年,国外开始最早引入模拟教学。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管理理论的结合发展,模拟教学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法,在西方发达国家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据《商业周刊》2008年1月的报道指出,即使以案例教学闻名的哈佛商学院,目前也开始采用仿真模拟教学,其他如沃顿商学院、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的商学院更是走在前列。

1.国外学者对模拟教学的研究现状

目前,模拟教学已成为西方商业课程日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Faria,1998,2001:295—308;Keffe,Dyson&Edwards,1993:363—368),例如在商业战略(Stephen,Parente&Brown,2002:164—193)、商业伦理(Wolfe&Fritzsche,1998:44—59)和有关文化差异的课程中(Chatman&Barsadem,1995:423—443)。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模拟教学能够让学生通过设计、执行和控制企业经营战略的体验式学习经历,大大缩短课堂和商业决策现实世界之间的差距。在复杂的模拟中,学生可以从战略角度思考、解决复杂问题及整合跨业务职能的知识。在商业模拟创造的微观世界里,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环境、竞争者和员工之间的交互式影响(Romme,A.G.J.,2003:51—61)。针对沃顿商学院MBA的一项调研显示,86%的MBA学生认为模拟教学比案例教学更有效,特别是在参与程度和经验获得两个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21世纪初,一些国外学者还对商业模拟的理论基础、运用的策略及其有效性进行了相关研究(Anderson,J.R.,2005:85—90;Mortais,L.,Hoff,J.and Reul,B.,2006:213)。杨(Yang,2010)等人研究在商业模拟的背景下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因素,并建立了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见图1)。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互动和心理安全两个因素会对学生小组的知识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且这种协同知识发展能使学生形成复杂的心智模式(Seethamra R.,2011:19—29)。菲利普(Philip H.Anderson&Leigh Lawton,2009)在《商业模拟和认知学习》一文中,重点研究通过参与基于计算机的商业模拟而产生的对认知学习的评估研究。他们指出,尽管基于计算机的商业模拟已成为西方流行的教学工具,但才开始有研究考虑这些商业模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Anderson,2005;Seethamraju,2008;Ben-Zvi,2007;Yang Xu,Yi Yang,2010:223—228)。

img30

图1 学生学习商业模拟的一个理论模型

2.国内学者对模拟教学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一些高校才开始引入模拟教学,起步较晚。目前国内对模拟教学的研究还处于一个探索期。模拟教学是一种在教学活动中模仿社会实践的教学方法。李运模、伍婉清(2006)指出模拟教学中主要包括六个要素,即模拟的主体、指导者、对象、目的、活动及效果。许骏认为,在管理类专业开设“决策模拟”课程非常必要,这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管理决策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完善高校管理类学生实践教学体系(2008:83—85)。宋海燕指出,商业模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产生模拟的企业经营环境,参加模拟的学生组成虚拟的公司,在模拟的市场环境里进行经营决策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变化多端的经营环境下,运用管理学的知识正确决策,并在决策中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和应变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2010:75—7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胡玉龙(2009)认为,模拟教学采用了团队互动的体验、反思、综合分析并再体验的螺旋式上升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它将有效解决中国学生偏重理论、缺乏参与项目或团队协作的实际经验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模拟教学是指在一个计算机辅助的仿真商业环境中,参与者通过角色扮演将所学的理论和技能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一种教学方法。这一模拟过程需要学生充分运用离散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各种工具来解决特定领域的问题。

(三)文献述评

从上述文献的研究现状来看,现有研究中还存在若干不足:(1)以往师生互动研究大多集中于对中小学师生互动的探索,而专门针对大学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观察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课堂还存在“满堂灌”现象,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师生互动严重不足。因此,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很有必要来关注大学教学中的师生互动问题。(2)现有师生互动的研究文献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的互动研究,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从学生的角度对师生互动效果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3)研究视角相对较窄且分散,以往研究大多集中于师生互动的现状、影响师生互动感知的心理因素、师生互动对教学效果的相关性研究,对大学教学中师生互动形式仅限于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传统方式,对师生互动的新形式、新途径的研究较为缺乏。这对于如何提高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缺乏实践指导意义。(4)现有文献主要是围绕模拟教学的应用现状、问题和解决对策展开定性研究,且较少从师生互动的视角来研究模拟教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程度。(5)实证研究较少,以往研究多为经验研究和定性研究,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和严谨性。

三、调查方案设计

为了更好地研究模拟教学法对师生互动的影响程度,本文结合笔者所在高校———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模拟教学的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形式,从定量的角度对此开展研究。

(一)调查问卷设计

本次调研的目标是研究模拟教学对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程度。该调查问卷侧重于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及整体效果进行评价。笔者在参考《2009年国家大学生能力测评表》(NSSE 2009 Codebook)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高校教学现状,设计了此次调查问卷。本研究在问卷设计之前进行了小范围的初步访谈,并在对初步访谈结果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实施了预调研。预调研获得20份大学生样本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测量条目进行完善修改,确认了最终问卷。笔者还邀请了五位营销专业资深教师对相关调查问卷进行座谈,并根据专家座谈意见对相应评价指标的问题进行修改。该问卷设计主要分为以下三部分内容。

1.师生互动效果的总体评价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方式、互动类型及互动效果的整体满意度进行评价。该问题设计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于教学中师生互动现状的总体评价。

2.不同教学方式对师生互动的影响程度

主要比较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方式)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依据胡进军、郑高锋(2010)提出的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认定标准,笔者主要从学生的学习动机、互动意愿和互动结果三方面来评价大学课程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实际效果:(1)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在动力,它主要通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来进行衡量;(2)互动意愿是通过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来衡量;(3)互动的结果体现在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下知识水平、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三方面的提升程度。该部分内容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形式分别测量学生对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感知大小。其中,“1”代表“效果非常差”;“5”代表“效果非常好”;得分越高,表示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水平越高,互动效果也越好。

3.其他内容

该部分内容设计了一个附加的开放型问题(open-ended questions),让学生写下对进一步提高大学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相关建议。

(二)样本选择和数据收集

本次调查采取了非概率抽样方法(nonprobability sample)中的方便抽样法(convenience sample),样本选择主要集中于我校上学期已开设过模拟课程的本科学生。本次调查问卷采用匿名形式进行填写,通过课堂和网络两种途径进行问卷发放,对反映笔者所在高校模拟教学对师生互动的实际影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也能为现阶段我国商学院有效提高师生互动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185份,回收率为74%。删除空白较多,未完成答卷或者答题逻辑出现明显错误的问卷,最终有效问卷146份。在146份的有效问卷中,30.8%为男性,69.2%为女性。调查对象涉及2008级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和人力资源专业本科生和2009级市场营销、电子商务、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总体而言,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三)调研结果统计

问卷中的封闭式题目主要采用SPSS 16.0统计,开放性问题则主要采用人工归纳概括的方法进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配上一定的访谈项目,以验证数据结果的真实性与准确性,进行深层次的原因剖析。

1.师生互动效果的总体评价结果

此次调研数据显示:(1)在师生互动的方式方面,受访者认为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及课堂提问为现阶段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其占比分别为95%、92%、81%和80.8%。而认为决策模拟为师生互动主要方式的学生比例仅为25%。这说明模拟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我国高校商业课程中应用比例相对较低。(2)在师生互动主体方面,41.8%的学生表示是以教师为中心,38.4%的学生支持以知识为中心,而仅19.9%的学生认为是以学生为中心(见表1)。由此反映出,在国内高等教育中师生互动的地位并不平等,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和领导地位,而学生在互动的地位和发言权相对较小。(3)学生在对师生互动效果整体满意度评价方面,非常满意、满意、不确定、不满意、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4.8%、37.7%、41.8%、15.8%、0,其中,学生对师生互动效果感到满意和非常满意的比例仅占42.5%,还不到总数的一半。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现阶段大部分学生对国内高校教学中师生互动效果的满意度较低,高校亟需探索能有效提高师生互动水平且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方法。

表1 师生互动效果的总体评价

img31

2.不同教学方式对师生互动的影响程度

本调查还以五级量表形式,分别测量受访者对于不同教学方式对师生互动的影响,重点比较模拟教学与传统教学方式(包括课堂提问、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课堂演示)对师生互动效果的影响程度(详见表2至表6)。

表2 课堂提问方式对师生互动的效果评价

img32

表3 课堂讨论方式下师生互动的效果评价

img33

表4 案例分析方式下师生互动的效果评价

img34

表5 课堂演示方式下师生互动的效果评价

img35

表6 模拟教学方式下师生互动的效果评价

img36

我们将以上统计变量当作定距变量来处理,而均值和中位数是定距变量常用的统计量。其中均值是数据集中趋势的最主要测度值,它反映出人们在整体水平上对某一项目的看法,而中位数代表总体标志值的一般水平。从以上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模拟教学比其他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师生互动的效果影响更显著。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模拟教学的师生互动效果最好,尤其是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方面(均值为4.06)。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对师生互动影响评价最低的是课堂提问方式,尤其是在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两方面,均值仅为2.97和3.05。在统计结果中,标准差和方差均较小,统计显著。这些都反映出学生对各形式下特别是模拟教学形式下师生互动效果的认可度很高,反映出通过模拟教学,师生互动得到了明显提高。

3.开放性问题的调查结果

以下是受访者对于进一步提升国内高校师生互动效果的相关建议(节选),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方面。

(1)课程改进方面。

①多开展类似模拟教学,这样的模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的乐趣并加强最终学习效果。②多用一些新颖的方式进行互动,或用一些同学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互动,如模拟、游戏等,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中心,而不是老师单方面“灌输”知识。③个人认为理论知识与一定量的案例以及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相比传统教学模式而言,这也是学生们更乐于接受的教学互动方式。

(2)教师改进方面。

①教师应是活动的发起者而不是参与者,即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师生互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需要辅助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②建议师生互动中,教师尽可能参与、推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性,并增加一定的课程奖励机制,让互动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表现的一部分。

四、模拟教学提高师生互动效果的原因分析

以上调研结果证明,模拟教学是一种有效的互动式教学方法(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它让学生通过商业模拟实践来提高分析决策能力及综合素质。接下来,本文将分析相比传统教学方式,模拟教学显著提高师生互动效果的原因。

第一,模拟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类型。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师生互动主要是以教师和知识为中心的,教师在互动中占据着主体地位,拥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只能被动地回应。国内教师也很少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而是采用固定的模式组织教学,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制约了学生对课堂师生互动的参与,不能真正融入课堂互动中去。因此,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低,互动效果较差。通过小组深度访谈,笔者了解到模拟教学本身所具有的竞争性、趣味性和实用性是其他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竞争取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在互动中的主体作用,真正使学生体会到主动学习的乐趣。模拟教学让学生学会在多变的经营环境中,综合运用所学过的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多领域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局势,运用预测方法进行市场分析销售预测,开发决策工具,正确制定企业的管理决策,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因此,模拟教学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较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互动效果显著。

第二,模拟教学能增加师生和生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机会。在传统课堂提问教学方式下,师生互动仅局限于师个互动和师班互动,师组互动没有得到有效开展。国外有学者研究表明,教师与学生小组的互动(师—组互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会对学生行为和教师行为以及对师生互动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影响课堂互动的整体效果(亢晓梅,2001)。虽然在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方式下,也有可能出现学生分组讨论的情况,但小组的学习功能较弱,主要还是对小组成员进行学习的监督任务。而在模拟教学中,每个小组都代表一家虚拟公司,这使得小组成员之间产生浓厚的合作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能主动地建构学习。并且,每个小组在商业模拟过程中都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决策难题,每个学生会产生很强的学习动机,会主动与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进行沟通与交流,寻求帮助和探寻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这样也会大大增加师生以及生生之间互动的机会。

第三,模拟教学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行为,鼓励学生在模拟场景中进行冒险。以Simbrand模拟课程为例,在每一回合结束后,软件会依据模拟的商业环境,自动生成各个竞争公司的产品特征、售价、销售额及所占份额、财务报表、每股收益等信息,学生可以及时根据软件提供的市场反馈信息,了解公司上一回合制定策略的成功与否,然后再根据下一回合的市场前景与竞争对手的策略分析,及时进行市场预测和策略调整。模拟教学还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尝试和冒险,学生们可以对不同的想法进行测试,并亲身体验其行为的模拟结果,提高对突发性结果的应对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从教学的理性认识,再到模拟实践的感性认识,最后再进一步升华为高一层次的理性认识,逐渐形成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渐增强了参与互动的主观能动性。

五、运用模拟教学提高师生互动效果的对策建议

基于自身模拟教学体会和学生访谈反馈意见,笔者对于我国高校如何进一步推广模拟教学来增强课堂师生互动效果提出以下建议措施,这将对国内高人才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商科人才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一)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原则

在师生互动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原则,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模拟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是并不要求教师直接灌输理论知识,而是把学生当作模拟教学情境中的主体,教师则居于从属和辅助的地位,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到分析、解决问题上来,这样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通过不断探索发现问题、发现规律,从而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赵洁,2009:73—75)。学生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受挫、再尝试所得到的实践经验才有可能印象深刻,它相比教师直接讲授的效果将更显著,这也是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效果的巨大差别。

(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要想提高师生互动水平,就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转变其教育观念,给予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权利。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已显著增强,因此教师“教”的成分应逐渐减少,学生自学的成分逐渐递增。模拟教学中,教师应更多采用间接指导的方式,例如征求学生意见、认可与扩展学生的观点、赞扬并鼓励学生参与、阐明并包容学生的情感。教师的间接指导越多,学生发言越多,创新也越多;教师的间接指导越多,就越能导致学生较积极的态度(陈振中,2004:42—45)。在模拟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贯彻“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的教学理念,扮演好咨询者、辅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教师应当围绕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知识背景、认知与情感、发展特点以及所处的环境,采取民主参与的方式,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环节上寻求学生的反馈信息,并做出相应调整。教师需要持续关注各组的决策情况和竞争状况,适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专业指导。但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不要代替学生去做决策,而是适当地对学生进行方法、路径方面的引导和提示,使学生在决策过程中去亲身体会、总结和感悟(刘莉、张欣瑞,2009:389)。

(三)选择合适的模拟软件

模拟教学开展的前提条件是有合适的模拟软件,即与所授商业课程“契合度高”的模拟软件。在挑选模拟软件时,教师必须先要熟悉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了解现实商业环境中企业实际开展的经营决策,知晓企业对商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同时,教师还要通过模拟教学培训或亲身体验等方式,深入了解相关模拟软件所涉及的所有决策项目。只有两者契合度最高的模拟软件,才能将模拟教学更好地融入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有效提高师生互动的效果。例如,Simbrand营销模拟软件所涉及的决策几乎涵盖了《市场营销学》课程中要求掌握的所有主要知识点。它包括营销环境分析、市场定位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营销组合策略、新产品开发和营销审计、市场需求量的预计等。因此,两者的契合度较高,师生互动效果显著。

(四)积极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为了提升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一要建立起平等交互、和谐进步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要建立在师生双方对自己角色进行重新定位的基础之上: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平等的基础上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要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究者,由孤立的学习者转为小组合作学习者。这种角色定位和师生关系,为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要为课堂师生互动提供适宜的课堂文化和物质技术条件,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确保课堂师生互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建议在模拟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搭建起互动交流区,积极提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同时加强小组之间及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的机会,及时分享模拟经验和学习体会。另外,教师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两到三次全班课堂讨论和交流。例如,笔者通常会在营销模拟回合结束后,组织一次全班经验交流会,要求各小组撰写总结报告并做模拟经验分享。报告内容要求各小组从营销管理理论的角度来总结模拟中的学习体会,分析自身及主要竞争对手的营销策略,总结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在经验交流会上,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高,师生互动效果显著。

(五)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为了更好地通过模拟教学增强师生互动效果,教师还应进一步完善课程的评价体系。教师应当将师生互动环节作为学生课程考核的一部分,并且逐步提高其在总评成绩中的占比,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有效激励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笔者建议对于师生互动环节的考核可以多样化,例如不仅包括学生在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对其他小组提出的问题和建议,还可以包括学生在小组和班级交流平台上的发言的次数和提问的质量等。

除此之外,模拟教学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整个学校的重视和大力支持。由于模拟教学涉及模拟软件的购买、师资团队的教学培训等方面,这需要学校对其进行持续的资金和技术投入。同时,学校还应该出台一系列奖励措施,在体制上鼓励专业教师投身于模拟教学的实践和教学研究中,努力提高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赵坤、宋岩、程萍.促进大学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因素分析[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3).

佐斌.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湖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叶子、庞丽娟.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学前教育研究,2009(3).

刘尧、戴海燕.课堂师生互动研究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10(6).

马维娜.大学师生互动结构类型的社会学分析[J].教学研究,1999(3).

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陈振中.师生角色互动的再认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6).

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3).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英]戴维·布莱克莱吉等.教育社会学流派[M].台湾:春秋出版社,1989.

高文.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胡进军、郑高锋.大学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影响因素与提升途径[J].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30(4).

李运模、伍婉清.模拟教学法初探.辽宁民办教育网.短篇集锦.2006.7.

许骏.管理专业开设“决策模拟”课程的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8(4).

宋海燕.关于“多媒体与基地实习交互应用的教学模式”管理决策模拟模块的探讨[J].电子商务,2010(11).

赵洁.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模拟性教学模式[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1).

刘莉、张欣瑞.依托于软件模拟环境的市场营销实验教学探索[J].商场现代化,2009(3).

Faria A.J.,“Business simulation games:Current usage levels—An update”[J].Simulation&Gaming,1998(29).

Keeffe,M.J.,Dyson,D.A.&Edwards,R.R.“Strategic management simulations:A current assessment”[J].Simulation&Gaming,1993(24).

Stephen,J.,Parente,D.H.&Brown,R.C.“Seeing the forest and the trees:Balancing functional and integrative knowledge using large-scale simulations in capstone business strategy classes”[J].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2002(26).

Wolf,J.&Fritzsche,D.J.“Teaching business ethics with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games”[J].Simulation&Gaming,1998(29).

Chatman,J.A.&Barsade,S.G.“Personality,organizational culture,and cooperation:Evidence from a business simul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5(40).

Romme,A.G.L.“Learning outcomes of microworlds for management education”[J].Management Learning,2003(34).

Anderson,J.R.“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 perceptions of team dynamics and simulation game outcomes:An individual-level analysis”[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05,81(2).

Mortais,L.,Hoff,J.&Reul,B.“A dual challenge facing management education:Simulation-based learning and learning about CSR”[J].The 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2006,25(3/4).

Seethamraju R.“Enhancing Student Learning of Enterprise Integration and Business Process Orientation through an ERP Business Simulation Game”[J].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Education,2011,22(1).

Yang Xu,Yi Yang.“Student Learning in Business Simula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For Business,2010(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