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各发行模式的影响

对各发行模式的影响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2年新政后的销售流程,按四部委通知规定,出版方应以65折发货给新华书店。有的新华书店向订购本版教辅的地市教育管理部门返利10%,然后以全价与学校结算。发行集团则是大征订的唯一发行商。但教辅限价、一科一辅对新华发行集团有所影响。明确规定各学校采购的教辅须从省评议公告中选择,严禁学校采购评议公告之外的任何教辅。在其达到一定保底量与折扣的前提下,为其上新华书店目录,以增大业绩。
对各发行模式的影响_2013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研究报告:教辅管理研究

1.大征订

(1)销售流程:

新政前的销售流程,通常由各地教研室编写,当地出版社出版,上教育系统推荐目录(或新华书店推荐目录),向各学校推荐征订。由新华书店统一供货(部分地方是新华书店与教育厅合资成立的教辅发行公司,通常叫华育)。2012年新政以前,新华书店集团以本版45~55折、外版37~40折采购——加10%的折扣批给各地新华书店——各新华书店以80折或全价与学校结算——学校向学生全价收费。教育管理部门通常约有5~10个点的利益,各地不一,有的可以高达15%。

2012年新政后的销售流程,按四部委通知规定,出版方应以65折发货给新华书店。但新华书店通常会向上游再要一定的推广费,出版方通常以58折左右发货。有的新华书店向订购本版教辅的地市教育管理部门返利10%,然后以全价与学校结算。

(2)涉及利益主体:

主要是各地出版发行集团(供货方),以及当地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采购方)。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当地出版集团约占大征订80~90%的市场份额。发行集团则是大征订的唯一发行商。

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尤其是省、市教育管理部门)因为主导着当地学校的教辅统一征订,成为出版方重点攻关的对象。

也有少数民营教辅机构通过与当地出版发行集团合作,占有少数市场份额,有品牌的如可一、飞扬;多数无品牌,不为外人所知。

(3)教辅新政影响:

对于本省出版集团来说,总体利好。但具体到各家出版社,则喜忧不均。

由于各地都会特别保护本省出版单位,要求送审的教辅除了教材原创社和获得授权的出版机构之外,必须是本省的出版社。所以,能够上评议推荐的主要是本省出版集团下属的出版社。而且,一些省份还要求,本省集团的教辅份额必须达到一定比例,如70%,甚至90%以上。而其他教辅机构若想上当地教辅评议公告,必须与当地出版社进行合作,并付出较高代价。

但具体到每家出版社,则又喜忧不均。对于获得教材社授权、能够上评议推荐的出版社来说,自然是最大利好。对于没能获得教材社授权、未能上评议推荐的出版社来说,则将失去教辅这一较大利润来源。对此,一是一些出版集团对评议推荐的教辅,尽量为各家出版社进行适当的调配;二是对于不能上评议推荐、以后无法再出版教辅的出版社,有的集团许诺给予一定的补贴。三是有的出版社虽取得了教辅出版资质,但因为没有取得授权而无法出版系统教辅,集团对此也没有补贴,出版社对此虽心有不平但没有话语权

对于本省发行集团(即新华书店)来说,有利有弊。

当地新华发行集团一直以来是大征订的唯一发行商,通过这次评议,他们可以重重打击以学校直接订购的小征订,而将本省统一征订市场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原来教辅销售约80%通过统一采购——其中大征订约40%,小征订约40%,目前小征订的份额在向大征订集中。

但教辅限价、一科一辅对新华发行集团有所影响。发改委限价后印张定价约1.4元,码洋较原来缩水30%~50%。此外,四部委强调一科一辅,一科教材只能配套1本教辅,也会影响它的业绩。但实际上,新华发行集团可能向学生销售了2套教辅——除了通过大征订确保1套教辅之外,还可能还通过学校又征订了1套教辅。

总之,评议推荐有利于教辅征订订购向新华发行集团集中。

表2  教材教辅在各上市出版发行企业所占的份额

注:
1.以上数据来源于各上市公司2011年年报。这里只列一般图书和教材教辅,音像、文化用品等收入未列。如图只计图书出版,教材教辅规模大约是一般图书的3-4倍。由于各公司所报数据不同,部分数据未能采集到。
2.长江出版收入总量中,一般图书7.2亿元,教材教辅19.2亿元。中文传媒收入总量中,一般图书4.4亿元,教材教辅19.6亿元。但未列出版、发行收入明细。
3.皖新传媒、凤凰传媒“教材教辅”一栏均为教材收入,其教辅统计在“一般图书”中。
4.北方传媒教辅较少,因其教辅系统征订的主要份额在辽宁教育厅下属的华育公司。
5.各集团的收入,包括其所并购的民营公司的收入。如长江出版的北京图书中心、海豚传媒,凤凰传媒并购的共和联动、鹏飞一力等,中南传媒并购的博集天卷、涌思文化,等等。如果只算其下属出版社的销售收入,教材教辅所占的比例更大。

对于各省市自治区教辅管理部门来说,综合来说,强化了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权力,削弱了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权力,对市级教育主管部门来说是利弊参半。

原来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主导本县的教辅征订,四部委通知发布后,将教辅评议权集中于省,教辅选购权集中于市,大大削弱了县级教育部门的权力。

此外,原来有许多市教研室参与教辅策划,并在本市征订供全市学校统一使用。四部委通知下达后,市教研室的教辅几乎无法上到省里的评议公告上,其策划权力削弱。同时,采购权集中于市,市教育主管部门的采购权力大大增加。

(4)应对之策:

出版社:

教辅上了评议推荐的出版社:

①增加教辅印张,以增加单册定价。发改委只限印张定价,并未限总册定价。将印张增加,图书变厚,定价自然上升。

②提高与民营公司的合作条件。

教辅不能上评议推荐的出版社:

①由集团许诺,给予一定的补贴。

②调整产品结构,或争取国家出版基金的申请。

③在其他出版品类加大与民营公司的合作。

新华书店:

①扩大评议范围。原来系统目录推荐的教辅,主要是义教阶段的同步类教辅,现在各省都在强化高中同步教辅,并尽可能增加评议范围。不少省份将市场化较高的中考、高考类教辅也列入评议,有的甚至还包括写字、阅读类、专题教育、幼儿园教育、高中“论据大全、数理化公式手式”等图书,大大增加了评议的内容范围。

②排除异己。明确规定各学校采购的教辅须从省评议公告中选择,严禁学校采购评议公告之外的任何教辅。相当于排挤了小征订。

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议公告确保一套销售,同时新华书店仍保留自己的推荐目录,并考虑第二套和第三套教辅如何收费,比如收费避开较为敏感的开学之初,让学生签订自愿购买协议,或在校内开零售店等。

④与部分较有品牌的民营公司合作。在其达到一定保底量与折扣的前提下,为其上新华书店目录,以增大业绩。

(5)各方说法:

某教育出版社社长:

其实教辅已经比较市场化了,国家没必要管。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中的老师根本不理这一套,征订率并没有提高多少。

但既然国家出了这套政策,我一定要把政策用足了。

想与我们合作有两条途径:一是将内容租型给我们,我们给租型费,由我们来做发行,他们不能参与;二是由我们来出版,他们必须付码样总额的10%作为合作费,年度保底销量不低于2000万实洋。

某出版社副社长:

原来省教育厅有个教辅推荐目录,我们没上去,但也让发,是跟地区教研室合作的。各地市的教育局都有图书代办站,基本各教研室都编教辅,少数教研室编印发一条龙,更多的是拿5~9%的版税。出版社给教研室开稿费,或赞助科研经费。

现在2013年春天实行评议推荐,义教阶段集团是租型人教社的产品,高中阶段只上3套,我们的肯定上不了,那就不能再做教辅了,集团许诺要给我们一些补贴。教辅的政策资源太强,说没有就没有了,我们也要转型,可以申请一些国家的出版基金,还有,跟民营公司合作其他类的图书。

某大学出版社发行部经理:

我们原来与教研室研发过一些教辅,质量很不错,上本省推荐目录,销售也不错。现在要求没有取得授权不能进目录,我们也积极与人教社沟通,只要他答应授权,我们不计代价。关键是,人教社贵贱不授权,因为他已经授权了我们省的出版集团,所以就不能再给我们。而拿不到授权,我们的教辅就只有死路一条。

某新华书店副总经理:

我觉得省教育社的教辅也可以,但他们从不做服务,发得不好只埋怨人,找领导告状。外地一些出版社服务好,学校愿意订别人的,临了我们还要劝学校换成他的(本地教育社)。不过,从利益上说,我们还是愿意学校订本地教育社的教辅,这样编印发的利润都在集团里。发别人的我们只能赚发行利润。

和我们合作的范围,只能限于高考、中考类的教辅,这类教辅我们的本版质量确实很差,学校不要。高中同步教辅本版书质量也不行,但是合作企业必须获得“授权”,进入目录。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辅不得介入,否则就要打击,这块只能发行本版的,本版要占全省份额的85%以上,这是红线,集团对我们有考核指标。如果不是同类的,没有竞争性的,可以作为补充。

对于这个新政,我们要坚决的拥护,何况这个规范对于我们正规的发行渠道确实是有好处的。政策用足,用好,还要用活嘛。现在根本不是学生及家长的问题,而是利益的问题。学生的负担倒是减轻负担了,我们的任务怎么完成呢?教辅这个工作,说哪个经理有能力,哪个没能力,我觉得就是关系,关系就是最大的生产力。只要把关系搞好了,好多关系也能转变,也能变通,我们这么多年的工作就是这么过来的。

某民营教辅公司董事长:

评议的文件是教育部主导发的,各省评议工作由省教育厅来做,选择权在市教育主管部门。从现实来看,许多评议目录上的产品是教育部下属各出版社的产品,这样是否公平?

选择权与使用权的分离,有害无益。由于学校情况不同、班级情况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不同,教辅的选择权应该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学生本人和班级老师,只有他们最清楚需要什么样的教辅。以地市为单位实行“一科一辅”,而且局限在省里评议的1~5套中选择,就像卫生局规定不管病情如何,所有本地区的同类病人只能吃同一种药,大夫和病人无权选择其他药一样,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学校和教师在教辅选择中有回扣现象,可以通过价格控制、程序规范和行为监督来解决。取消学校和老师教辅选择权,就能真正消除腐败吗?事实上,行政干预和权力越集中,越容易出现大腐败。

现在,省教育厅掌握着教辅的评议权,市教育局掌握着教辅的采购权,权力过于集中,而且评议的数量极其有限,教辅企业都要去攻关,这里面有巨大的黑洞。从现实操作看,许多省根本没什么评审,就是分市场:当地集团的产品为主,兼顾一下人教社的产品,再就是极少数获得授权的出版社。

某民营教辅公司董事长:

教辅新政对义教阶段系统发行的民营策划公司打击是100%的,不能再做策划出版了。但因为我们的渠道比较好,可以为教材出版社的教辅代理推广发行。因为他们虽然上了评议推荐,但推荐的教辅有几套,不能保证学校就订他的,还是要做工作,我们就做这个。教材社给我们几个点,利润相似,但企业规模就要小多了。身为民营企业,能让你有饭吃就不错了。主要推广对象是学校、教研室。当然,给学校返不起点了。

某民营公司董事长:

教辅新政的影响比当初预想的要残酷得多。

2012年人教社授权主要是针对评议公告内的产品,而且有十来个省份新政没有落地,2013年几乎所有的省份都落地了。系统授权巩固之后,现在人教社已经开始对市场化教辅进行授权了。他又不可能授权很多,这样,教辅企业就要自相残杀了。如果两家规模相似的教辅企业,一家取得了授权,他一定会积极打击另一家。如果这个教辅市场有100家企业,人教社授权了20家,这20家一定会联合绞杀另80家。

某民营公司副总经理:

我们原来跟一些省关系就不错,一直是通过上目录销售。2012年秋季我们也上了五六个省份,从利益上来讲,我们的销量是增加了;但从市场公心来讲,市场应该是越来越开放,现在教辅反而是越来越计划经济了。

通过上评议公告,我们的销量是增加了,但我们的付出也是非常大的,要公关的对象太多,利润总体在变薄。

某直销人员:

全国有几万直销员,关系那么多人的社会就业。如果它(大征订)让我活不下去,我就去举报他们,他们的内幕交易我都知道。评议都是提前定好的,专家开会不过是个形式,一人一个红包,发一万块钱,外加礼品。

现在还好,对我影响不大,在重点中学旁边开了零售店。2012年评议出来得比较晚,印不出来,发书晚,高三要补课,我们打了时间差,新华书店的书发下来的时候学生已经学完了,它的进度完全跟不上。新华书店的本版书定价是1.6元一个印张,只对外版限价。

真正评议公正我们也欢迎。谁家产品好不好很容易知道,从新华书店零售的POS机上调出销售前20名的品种,撕掉封面让专家真正去评,那才叫公平。现在真正的好书评不上,各省评出来的都是自己的产品,都说自己的最好,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有的学校迫于教育局的压力,也会买一部分,但根本不发给学生,或者发了也不用,还要再买,这才是加重学生负担。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某重点高中校长:

现在高中基本是一人一套同步教辅,极少二套,原来有二套,现在没有。

选购权应该给老师,任课老师最好,不过最好由学校来统一采购。要相信基层,多数老师是对教学质量是负责的。说基层采购有腐败,但是交给上层统一采购,是更大的腐败。政府采购的都比你直接采购花钱多,企业要把运作的成本补回来。花别人的钱不心疼,花自己的钱才会节约,学校会尽量省钱办实事。现在基层老师没有选择权,征订前也看不到样书,只能从评议指定的几套里面选。

各地经济、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一套教辅不可能适应所有情况。此外,学校教学进度也不一样,现在高三全是复习,进度很快,出版社的产品根本跟不上,选不到书。

某基层老师:

这种现象已存在多年。老师们替教育局的人收钱,发书,还经常收到假钞,不仅劳动没任何报酬,而且社会上总是说我们学校、老师乱收费,学生、家长一开学就到处举报,然后纪检部门就会下来在学校大吃大喝大玩几天走人。这些资料的质量也不是很好。其实,最终苦的还是学生和家长。

2.小征订

(1)销售流程:

出版商以18~25折发货给直销员,直销员以30~40折给学校结算,学校以50~80折向学生收款(也有的收全款)。

有的学校要求开发票,一般会与出版商结款,要求公司开正式发票。也有的学校不要发票,就与直销人员直接结款,这样更优惠一点。还有的地方规定学校统一采购只能与新华书店结款,所以部分小征订也由新华书店代收书款,新华书店将货款返给出版商后,由出版商再向直销员返款,以显示程序正规。

(2)涉及利益主体:

主要是民营教辅出版商和各地直销人员。原来较有品牌的有志鸿教育、世纪金榜、金太阳、全品文化,以及河北梁山的金榜苑、天成、新坐标等。

一些小征订品牌也有一部分大征订,有的还有一部分零售。

(3)教辅新政影响:

小征订主要是通过校长或老师统一购买。目前,各省转发四部委通知,要求各学校采购的教辅须从省评议公告中选择,严禁学校采购评议公告之外的任何教辅。实际上排挤了小征订,扩大了大征订。

所以,这次评议和授权对于小征订的出版商和直销员打击较大,部分以小征订为主的教辅公司同步教辅销售2012到2013年每年下降达30%左右。

(4)应对之策:

出版商:

①继续强化产品质量,并加大以经销商和采购者的让利。

②谋求教材社授权,或与有资质、获得授权的当地出版社合作出版,付出巨大代价(支付12%~15%的版税,几千万的销售保底量,并上交一定的保证金),上当地评议推荐。或加强与当地新华书店的合作,争取上新华书店教辅推荐目录。

③利用自己的发行渠道和营销能力,代理推广一些教材社的教辅。

④开发零售类教辅或数字教育产品,或策划社科类图书。

⑤拓展其他产业,如培训,或文化地产、投资等。

直销人员:

①强化与学校的密切关系,通过过硬的产品与更多的让利,紧抓终端客户。

②直接在学校旁边开零售书店。

③与学校旁边的零售书店合作或百货店合作,拿了订单后,让学生到书店或百货店购买。或加强与当地新华书店合作,拿到订单后,通过新华书店收款,以规避检查的风险。

④尽量错峰订书,避开开学之初相关部门的检查。利用评议公告下发较晚,无法适应学校教学进度,提前完成一批征订,同时观望下一步形势的发展。

⑤退出和转型。

(5)各方说法:

某新华书店副总经理:

市场都是民营搞乱的。(民营也分零售和直销。)零售没问题,直销有问题。老师都是被他们惯坏的。现在到学校销售,老师就问你要折扣,以前哪有折扣?

我们每年要联合有关部门去学校清理非法出版物,像志鸿、金星这样的大品牌,虽然民营策划,但也是出版社出的,运作比较规范,就不好查。但总有一些运作不够规范的,如一号多书的,就可以查。盗版就更不用说了。

某民营教辅公司总经理(小征订):

教辅就像卖药,药有处方药、非处方药,教辅也是如此。走零售的可以算“非处方教辅”,由读者自己买,是要靠本事的,民营企业所占比例较高。还有一部分是“处方教辅”,即指进课堂的,要找校长、找主任销售,这个基本是出版社的事,民营企业是捡漏的。

教辅的销售也分为三个境界:最低的境界是以学生为单位,一本本地卖;中级境界是以学校或县为单位,一堆堆地卖;最高境界是以教委和省为单位,一片片地卖。包括人教社等出版社自然是最高境界的。但在他们联合收割机横扫时,前前后后总有顾及不到的,我们则占据了这块市场。

任课老师推荐教辅时一定会考虑几个因素:有用,有利,有情。产品要有用,关系要到位,又有一定利益,哪个方面也不能太差。不过从统计学的概念上讲,有用的还是卖得更多,这就叫市场的良心。

某教辅出版公司董事长:

现在不与出版社合作是等死,与出版社合作是找死。

不合作,当地规定不能采购评议之外的教辅,根本没法销售。我们原来在四川高中同步约有1亿码洋,2012年还有1000万。原来河南市场也有1亿,2012年还剩下二三百万,基本就没有了。

跟出版社合作,出版社要你策划组稿,还要负责推广发行,要保几千万的销售量,给他们12~15%的版税,提前还要交保证金。这么苛刻的条件,加上教辅限价,基本没有利润,甚至亏损。**公司跟当地出版社合作上了十来省的评议,只有一两个省是赚钱的,其余的全是亏损。

国家的政策不可怕,怕的是当地的推行,这个太可怕。有的省直接出费用让教育厅去学校查。

同步教辅基本是人手一套,今年学校就不订民营的,订国有的了。原来也是一套同步,可能只有60%的学校订书,还有40%的学校不订,自己出题。现在新政要求学校全要买,人手一套,教辅成教材了。

教研室出的书为什么不行,他们脱离教学实践多年,功夫下不到,机制也死,修改一次很费劲。不像民营公司,反复调研,反复修改,真正用心思钻研,因为这是企业的生死所系。

抬高门槛我们欢迎,这有利于市场的净化。限价我们也欢迎,只限目录是不够的,最好全限,每个印张定价限到1元都是有利润的,这样既保护学生利益,有效遏制腐败,也能让优秀产品脱颖而出。

但是评议的问题最大。不上评议的教辅学校就不能买,相当于卡住了市场。行政强制规定授权也不合理。现在没授权就上不了评议,各地教育厅不管你侵权不侵权,都得有授权才能上。教材社干脆就不授权,完全自己做了。

某教辅出版公司总经理:

(教辅是)备课组长买的多,其次是校长。备课组长是买一科,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般有几百到上千人。采购一个年级,直销员给学科小组留下一两千块钱,也不是某个人落,老师平时补课,加班,吃个饭,或给学生买奖品,就从这里面出,有些经费向学校报也困难。还有富裕的地方不要钱,要服务。

小公司能转型,大公司怎么转啊?我们有几百万的书款没收上来,外面还欠人几百万的印刷款,哪能说转就转了?公司还有上百人的就业,加上上游的供应商、下游的发行员,加一起涉及上千个家庭,我们不做了,他们就得重新找工作。

现在又限这资质那资质,什么也不敢搞。原来限辞书,保健类,现在又限教辅,下一步估计就该限少儿,社科了。纸书市场本来就已经在缩减了,还要限。

某出版公司销售人员:

我挺同情他们(直销员)的,他们大多出身比较贫苦,没有上层的社会关系,就是靠自己的勤快和服务周到,老师需要什么随叫随到,缺一本书马上开车送过去。新华书店该下班下班,该周末周末,要一本书几天都送不到。直销客观上也搅活了市场,刺激了销售。

当然,他们服务也有点过,除了产品服务,校领导个人服务也要做。其实许多企业也会做,不过直销天天在一线,做得更周到,或更过分。

某直销公司总经理:

我已经做了15年,当初也做过盗版,掘了第一桶金,但现在代理的全是一线的品牌,这是发展的必然。因为一线品牌质量有保证,市场维护方便;运作也规范,我能睡得安稳。

直销也在淘汰,有的做不下去就转行了。像我们做了十几年还能留下来的,最终一定是选择品牌的产品。

确实有偷税漏税,这点没冤枉我。

现在教辅市场前途未卜,我也在考虑转型。开书店,与人合作,或不做教辅了。无论如何,以后还是要做教育产品,因为我的客户关系比他们(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都好。

某民营经销商(零售):

应该说,他们(直销)是行业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的问题,在于教辅并不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有过多的行政干预。

大征订大家以为是政府行为,它的问题一般人看不到,也不思量,或能容忍;小征订大家以为是私人行为,它的问题一般人看得到,也特别容易不满。其实目录没必要,但打掉不可能,因为涉及利益大。而且他们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想要根除不可能,只能拿小征订开刀——虽然他们的产品可能更符合实际需求。

其实,教辅腐败能有几个钱。学校要真正赚钱,修个操场,买个教具,腐败大多了。教辅就是小刀子割肉,今天买一本,明天买一本,其实一共也没多少钱,但家长看得到。现在社会矛盾大,积怨多,要寻找突破口,教辅就成了个替罪羊。

3.零 售

(1)销售流程:

出版商以40~45折向经销商发货,经销商加5~8个折扣向下游零售店批发,零售店多以70~80折向学生零售。

(2)涉及利益主体:

主要是民营教辅出版商和经销商、零售书店。国有出版社比较好的是龙门书局,民营有金星教育、曲一线、武汉接力(小熊图书)、经纶传媒、星火英语、春雨、天星、天利等。

他们以零售为主,但有些书也会通过老师推荐统一采购(小征订)。

图13 我国有11万多万零售书店,多数书店都有教辅品种,而且教辅是许多书店的重要利润来源。

(3)教辅新政影响:

总体来说,零售是比较健康的一种业态,此次教辅管理对他们的冲击相对小些,对部分品牌产品甚至还是利好。但对于整个教辅公司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影响。

由于零售教辅的策划者主要是民营企业,这次管理对于民营教辅出版商来说,有利有弊。

弊在于,首先是要找有教辅出版资质的出版社合作,而且要保证一书一号,成本大幅提升。许多公司不得不大量削减不赢利的品种和小版本的教辅,企业规模下降。

利在于,由于教辅管理的严格实施,学校不敢再采购小征订产品,对大征订产品质量又存质疑,一些老师转而在零售市场采购,促进了零售产品的销售。同时,教辅企业削减了大量不赢利或亏损的产品后,虽然企业规模下降,但利润并没有减少,还可以增加。

对于零售教辅的经销商来说,同样是有利有弊。

弊在于,部分地区经常性的教辅检查,无资质、无授权、一号多书,或CIP数据有一点不对,都要罚款,一些书店不敢正常营业,经常关门,确实影响了销售。

利在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目前许多书店的教辅已能保证一书一号,品种精减后,有效销售增加,退货减少,还节省了许多人力。

由于能上评议的是极少数,而且地方保护严重,许多教辅公司转而开发零售类教辅,零售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4)应对之策:

出版商:

①寻找有资质并获得人教授权的出版社合作出版;

②缩减品种,削减不赢利的套系,确保主要品牌的一书一号;

③探索数字教育产品,规避教材版权;

④拓展少儿、社科等其他图书领域。

发行商:

①确保所销售的品种为一书一号、比较规范,以减少教辅管理的风险。

②检查密集时,干脆关门歇业。

(5)各方说法:

某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

教辅的行政管理已经很多了,其实市场经济可以淘汰,现在已经淘汰了许多,许多出版社也意识到了。教辅没必要单独管,当一般书就可以。现在总署管了资质,我觉得已经可以了,但没必要再拓展。

新闻出版系统律己太过,我们也应该保护自己的产业。

某教辅出版公司总经理(零售):

有一段时间没资质就不让印,重印也不行,可当时资质根本没公布,要公布了我们也可以找有资质的合作。

有的学校还要授权书,我们的书根本不侵权,需要什么授权书啊?有的还要正版证明,我们去找当地文化执法大队,人家说有人举报他们才管。我们到哪儿开正版证明啊?

还有的地方经常检查,甚至借机罚款,许多书店不敢开门,影响了销售。

不过总体来说,门槛提高还是好事,虽然目前受到些影响,但前途光明。

某民营经销商总经理(零售):

我们这儿的检查还好,没有弄得关门闭户。教辅管理对销售是有影响,但我不太关心。一这是大政策,不是我们能左右的,只能等。二是长远看来,是促进了教辅的规范和有序,影响销售是暂时的。现在经济形势不太好,教辅这么多从业人员,国家不会不考虑。

一书一号也好,保留下来的多是有实力、有研发的。有了门槛,可以净化市场,为合法经营的人扫清障碍。出版商也没必要贪大求全,一些大公司一年三四千个品种,其实主要赢利的也就两三个套系,砍掉一些品种,规模虽然下来了,赢利可能更好。

原来教辅品种多,退货率也很高,仓库、报单、退货都要许多人手。现在精简了品种,有效销售增加,我们也可以节省一些人力。

某重点高中老师:

一个培训班收费成千上万,教辅这点钱不算什么。

原来市教研室发一套教辅,年年抄去年的,统一征订,与教材一起发,这几年不做了。省教研室还有一套。原来一个学生发2套,都是向学生收钱。好学校嫌简单,弱些的学校觉得还可以。

现在我们教辅是班长去批发市场选,老师推荐,一个班统用一种,都是学生自己买的,校长、老师都不干预。最好是学生自己买,不必统一,也不用管。

好学校都是自己出导学案,老师精选各种教辅的好题,摘出来让学生做。每个学校,每个班级都不一样。教材都难易不一,现在有多个教材版本,针对不同层次,教辅只是一种辅助,更没必要统一了。

某中部小学老师:

教学中绝大部分的教师,都有一本或两本教辅会认真处理,学生认真做,教师认真批阅讲评。也有个别教师,每学期能处理五六本(试卷)教辅。不管有多少本,教师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让学生统一购买。上级统一强制推荐的都是全价购买,学生教师意见较大。学校教师统一购买的都以标价的70~80折,比较合理。当然,教师会从中提成实际价格的10%~20%。老师推荐的教辅质量最高,学校购买和上级推荐的就不一定了。前两学期,上级教育部门还免费为学生提供过一套教辅,不收费,这期没有,质量一般。

学生每学期每科大约有四五套教辅(两本练习册,两套试卷),包括所有途径来的(学校教师统一、上级强制),不包括学生自由购买的教辅(不多)。每科每期花费20元左右,语数英三科总共60元左右。小学如此,中学费用会增加。

从实际来看,每期师生认真处理一两本教辅,完全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学生负担也不会明显加重。

北京某小学生家长:

我的孩子才上一年级,对于教育和教辅有了切身的体会。

教育部规定1~3年级不让布置作业,孩子的学校倒真没有布置作业,但老师每天给孩子记事本上写的复习、预习的内容并不少。尤其是,每科每学一个单元就会考试,老师通过一个飞信将全班的成绩发到每个家长手机,并对满分的同学提出表扬,对考得不好的同学则要找家长叮嘱补习。这样,老师虽然没布置作业,家长回去也得让孩子做练习。开始听教育部规定低年级不让考试,我还挺高兴,班级考过两次试后,我不得不跑到书店每科给孩子买了两套教辅。

相比之下,教辅花钱是小意思了,真正贵的是培训。我们孩子学校的学生,平均报5个培训班的太正常了,英语、数学、写字、绘画、舞蹈、围棋,是报的比较多的。一个英语培训班一年的收费就将近2万元,一小时就是一两百元,其他培训一小时也合一百元左右。

这一切,都是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孩子的成绩不仅关系家长的面子,还关系孩子的自尊,更关系老师的绩效,以及学校的排名。说到底,是这样的评价机制有问题。

而且,教材的课程设置也有问题。我们幼儿园按照教育部要求,不允许教拼音和数学加减,也不刻意教认字,提倡孩子在快乐阅读中自然认字。但一年级人教版语文,拼音讲得特别快,要求认的字特别多,没有一定拼音和识字基础的孩子是相当吃力的。据说它的设置基础就是有一定基础的孩子。而教育部规定正规的幼儿园又不允许教这些东西,所以许多孩子不得不去上学前班,培训班。

某小学生家长:

孩子做点教辅是正常的,不做练习巩固巩固,他放学回家后干啥呀?我们自己没买过,都是老师推荐买的。教辅花不了多少钱,培训班费钱。我们每年培训大概花七八千,还算是报的少的。

有个朋友的孩子,现在四年级,就要上**附中的占坑班——规定说是不让办,但实际上换个名字照样办。得上3年,花费得上10万。而且不保你一定能上,10个培训班最后只有1到2个班上得了**附中。

某中部地区初三年级学生:

(你们平时用的教辅多吗?)也用,不算多。(你听过****的牌子吗?)我没有买,我们班同学有人用,我看过,这本书特别好,题特别新。(你还能看出题新不新?)看得出来。(你知道****吗?)我们班就用这个。不过我们用的全是盗版的,老师说盗版的便宜,一本书就收10块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