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了解专业课程

了解专业课程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医学的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课程多、学制长。这是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因此,医学教育直接以人为目标。所以,在医学课程学习中重视实践、重视实验,对于深刻理解医学知识及其运用,有着重要意义。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医学的社会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社会环境、生存状态、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方法论,是认识自然和世界的有力武器。

第二节 了解专业课程

一、医学教育课程的特点

(1)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交叉渗透。前面已经从医学的目的、对象、医学教育的目的和特点论述了医学的社会性、人文性和科学性,证明医学是一个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紧密结合、交叉渗透的领域。现代医学的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目前,医学院校所设置课程的自然科学部分包含医学各学科、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等文化基础学科;社会科学包含哲学、卫生经济学、法律等学科;人文学科包含医学心理学、医学理论学、医学美学、医学史等学科。但是,要在教学上述课程的过程中,体现自然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紧密结合和交叉渗透,要靠医学专业课和医学基础课教师在每一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结合临床疾病有意识地传播人文思想和社会科学知识,教给学生思维方法,传播科学精神;要求人文社科课程的教师将人文社科知识和精神与医学紧密结合。这对医学院校教师的全面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任重而道远。

(2)课程多、学制长。临床医学的所有课程(包括选修课)共计近60门,其中部分课程是夸学期、需要一年才能修完,如解剖学(包括局部解剖学和系统解剖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再加上医学课程临床见习多,实习时间长,所以与一般院校专业相比,医学院校存在课程多、课时多、自习时间少、总学制长的特点。所以,对于学医的学生来说,当进入医学院那天起,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在大学的时间里要付出比其他专业学生多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业。

(3)学科体系严谨但课程间联系紧密。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医学已经成为包含众多学科的完整体系。而这众多学科,每一科都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逻辑方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严密的体系。但是,每门学科都有与其他学科形成千丝万缕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的内在机制就是各学科的客体都是人。因此,各学科的实质是从不同角度、为不同的具体目的阐述人体疾病及其基础。所以,医学的各学科,或为其他学科的基础,或为其他学科的分支和延伸,或为不同学科间的桥梁,或为各学科知识在疾病上的综合运用。学生在学习不同课程内容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与其他已经学习过的学科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在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渐深化对医学的认识,才能逐渐建立起对医学的完整概念和知识体系,才能将各科知识还原到人这个有机整体上。

(4)实践性。这是医学教育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医学的目的是为人的生命服务;医学的实施是医学知识和技能在临床的运用;无论从目的还是过程,医学最终是在病人身上的一种实践。因此,医学教育直接以人为目标。如解剖学知识是通过观察人体,解剖人体获得的;病理学的知识是通过观察病理标本(宏观和微观)获得的;关于异常体征是通过对正常和异常体征的反复观察和对正常及异常人体反复触摸获得的;静脉血管注射、外科手术缝合等技能是在不断的练习中获得的……所以,在医学课程学习中重视实践、重视实验,对于深刻理解医学知识及其运用,有着重要意义。

(5)社会性。人的社会性决定了医学的社会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与社会环境、生存状态、经济条件等密切相关。脱离人的社会性进行医学实践,注定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甚至招致失败。这要求从医者要深入地了解社会。所以,在医学学习过程中,一要注意把疾病放到社会环境中去认识,二要把病人放到社会环境中认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见习和实习过程中,要仔细地观察社会、观察人、体验社会,要抓住一切机会接触社会、接触病人,深刻理解疾病、病人和社会的关系,最终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医者。

二、课程结构

医学课程由四大课程板块组成,各板块课程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交叉渗透。

1.人文社科和文化基础课程板块

医学史、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美学、卫生法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体育、大学语文、大学英语、医学英语、医用高等数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计算机基础等。

2.医学基础及桥梁课程板块

解剖学(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医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医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物学、机能实验学、医学实验动物学、医学科研基础、医学统计学等。

3.临床医学课程

临床医学导论、诊断学、物理诊断、实验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外科手术学基础、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中医学、皮肤性病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精神病学、康复医学、急诊医学、临床药理学等。

4.职业素养课程

医疗法律法规、思想道德修养、形势与政策、大学生人际沟通、普通话、社交礼仪、医学文献检索与利用等。

(一)公共课类课程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学习目标。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确立辩证唯物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提升思想理论素养和逻辑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正确地认识社会和把握自我,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投身于民族复兴、国家盛强的伟大实践中。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和意识观、唯物辩证的历史观和发展观、科学的认识论和真理观。规律范畴论、社会存在论、社会结构论、社会动力论、社会主体论和社会进步论。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和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方法论,是认识自然和世界的有力武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法,为指导今后的各科学习奠定基础。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学习目标。深刻理解近代中国社会以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规律;增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经验,提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自觉性;正确认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学习和继承毛泽东的科学思想、革命精神和伟大品格,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及发展规律。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

(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有重要联系。

3.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1)学习目标。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把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会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的理论问题、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领导核心。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密切相关。

4.思想道德修养

(1)学习目标。实现由中学到大学的转变,解决在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和面临的任务,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确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国家、民族的利益关系,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促进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2)与其他科学的关系。知识综合性强,学科渗透性和交叉性明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及形式与政策等课程有密切关系,共同组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社会科学课程。

5.体育

(1)学习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锻炼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发展情况及竞赛规则等。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各种锻炼方法、各种运动项目的技能。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心理学等学科相关,是指导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树立正确的体育精神的理论基础。

6.大学英语

(1)学习目标。大学英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是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书面的和口头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交流的需要。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英语语言技能达到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的“一般要求”层次。

一般要求是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掌握4500个单词和700词组,要求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在口头、笔头表达中学会熟练运用;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能基本读懂一般性题材的英文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能完成一般性写作任务,能写常见的应用文;能听懂英语授课和日常英语谈话及一般性题材讲座,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能在学习过程中用英语交流;能借助词典对题材熟悉的文章进行英汉互译,译文基本流畅,能在翻译时使用基本的翻译技巧。

(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大学英语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有着广泛的联系。

7.计算机基础

(1)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从使用角度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正确理解信息技术领域基本名词术语的含义并学会使用。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理解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构成,理解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与计算机安全,熟练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Micrsoft Office办公自动化集成软件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组件的使用方法,并能处理实际问题,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Internet提供的服务,如www浏览、电子邮件等的设置和使用,理解多媒体技术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Visual Basic设计和开发在医学领域中的一些微小软件,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建立小型的局域网络系统。

(2)需掌握的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XP操作系统。能够清楚地区分计算机专业术语。

正确认识Micrsoft Office办公自动化集成软件中Word、Excel、PowerPoint等组件的使用方法,Visual Basic程序的设计和开发。

(3)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基础医学的临床医学各学科提供计算机知识平台,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可以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中的问题,以及文献行的索引、查找,多媒体课件的操作。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要贯彻理论实际的原则,强调以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本课程按讲习结合进行,要求学生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密切配合,多看、多思考、多归纳、多联系,尽量利用课件、网络等。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讲课、实验和部分作业及自学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

(二)医学基础类课程

1.组织学和胚胎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是临床医学专业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医学及相关专业必修。

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在显微镜下的微细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胚胎学是研究人体个体发生、生长发育及发育机制的科学。两者是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门独立学科。

人体组织学包括正常人体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按照人体各系统描述的器官的组织微细结构及其功能,包括神经系统、眼与耳、循环系统、皮肤、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男性生殖系统、女性生殖系统。人体胚胎学主要内容包括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颜面和四肢的发生、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发生、泌尿系统和生殖系统的发生、心血管系统的发生、神经系统和眼耳的发生、畸形学概述)。

(1)学习目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人体组织和器官的微细结构,理解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了解胚胎的发生过程及其规律,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人体微细形态学基础。通过本门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求实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式;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人体各种组织和器官的光镜下微细结构、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以及这些结构与功能关系;掌握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能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细胞和组织的超微结构;熟练使用和维护普通光学显微镜,熟悉光学显微镜各部件的用途;能通过语言、文字及绘图对所观察到的细胞、组织及器官的基本结构特点进行正确地描绘或描述。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组织学要以系统解剖学为基础,在理解人体各系统器官大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从组织和细胞的角度去进一步深刻理解各器官为什么具有其独特的结果和功能。组织学直接为描述器官组织病变的病理学奠定基础,为判断异常病理变化提供正常标准。胚胎学知识为理解生物的进化规律、学习遗传学以及遗传性疾病,认识先天性畸形奠定基础。

组织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为掌握组织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超微结构,必须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识别这些结构。同时要使用大量的图像(挂图、录像、幻灯、投影与多媒体教学)和模型来进行观察,故实验教学所占比重很大。由于微观世界的结构不为学生熟悉,故要求学生首先建立微观世界认识方式和思维习惯,多思考,多提问,多看片,多画图,将学习的每一种结构都与功能联系起来。

2.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

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非临床医学专业必修课。是由人体系统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合并而成的一门新的组织课程。着重阐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包括肉眼观察的宏观结构和借助显微镜观察显示的微细结构)和人体发生、发育的规律。

人体解剖学是按照功能所规定的九大系统阐述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组织学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人体的细微结构及其功能,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正常人体各器官的组织结构、细胞结构;胚胎学阐述人体发生、发育的规律,包括受精的过程、三胚层的形成、三胚层分化及分化的结果;人体主要器官的形成特点以及发生的规律等。

(1)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掌握人体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微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识别各种细胞、组织和主要器官的光镜结构;辨认人体主要细胞各组织的超微结构;掌握或了解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盘胎膜、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学会正确运用本课程知识和术语,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打下了良好的形态学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思维能力;养成辩证的科学思维方式。经过学习,要建立进化发展的观点;形态和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人体的组成,各器官的位置、形态、毗邻关系,微细结构及与功能关系。人体胚胎早期发生、胎膜胎盘、各主要器官系统的发生过程与畸形。

(3)需掌握基本技能。在标本上熟练识别各系统器官的结构,描述其位置和形态及其功能;熟练使用和维护普通光学显微镜,熟悉光学显微镜各部件的用途;能通过语言、文字及绘图来描述所观察到细胞、组织及器官的基本结构特点。在标本上、模型或图上识别人体胚胎的重要结构。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为学习医学其他基础课、桥梁课、临床课打下坚实基础,是研究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临床疾病、药物作用的基础,并与这些学科广泛联系。

3.基础化学

基础化学为文化基础课,各专业必修。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化学与医学的关系十分密切。医用基础化学是以无机化学内容为主,包括了一部分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以及结构化学的内容,强调与医学相关的内容。

本课程重要内容有化学的一些基础知识,如水溶液的性质、有关理论及应用,化学反应的规律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原子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滴定分析法和分光度分析法等。

(1)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与医学有关的化学领域打下比较广泛和必备的理论及基础知识,以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掌握有关基础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理论和技能在医学上的应用,培养分析和解决涉及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了解目前与基础化学相关的新领域,开阔眼界,为将来学习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和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验技能训练中通过化学实验,掌握物质的分离、各种溶液的配制、简单的化学分析方法等一些基本操作技巧,培养动手能力。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电解质溶液、缓冲溶液、胶体溶液、氧化还原于电极电位、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共价键与分子间力、配位化合物、滴定分析、可见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常见阴、阳离子的分析,鉴定方法;常用仪器设备分析天平、电动离心机、PH计等的正确操作使用;各种溶液的配制、简单的化学分析方法。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现代医学对人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已深入到分子水平。人体内各种物质的变化与生命过程的关系,以化学物质为基础。因此,医用化学已成为现代医学的一块基石,是学好医学后续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打好基础,也为各医学实验的操作技能打基础。

4.生理学

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医学及相关专业必修课。生理学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其任务是从不同水平揭示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规律,阐明人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及系统等各部门的功能活动是如何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从整体上解释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生理功能、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本课程主要讲授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生理、循环生理、呼吸生理、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排泄、感觉器官、神经生理、内分泌等,其中重要内容为细胞生理、循环生理、神经生理及内分泌等。

(1)学习目标。掌握并能阐述正常人体细胞、组织器官等所表现各种生命现象及其生理功能、活动规律;理解产生机制以及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培养对生命活动的观察力、分析力;掌握生理学实验基本方法和操作技能。为进一步进行生理研究奠定基础。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呼吸、心跳、血液循环、胃肠运动与分泌、泌尿、出汗、生殖、内分泌、行为表现等。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自然科学,通过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如血压测定、血型检测、呼吸及肺活量测定、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等。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与其他医学基础课、桥梁和临床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和掌握了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规律,才能理解和掌握机体异常的生命活动及其规律,所以生理学为以后继医学科学及以后医疗工作奠定基础。作为阐述人体功能的学科,生理学建立于形态学的基础上。学生应首先掌握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等形态学知识。生理学的学习又为后续课程,如药理学、病理生理学以及内、外科等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临床医学中,关于疾病的理论研究是以生理学的基础理论为基础的。近二三十年来,由于基础学科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相关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极大地推动了生理学研究的微观细胞分子水平深入发展和宏观的整体水平加快扩展。

5.病理学

病理学是临床医学各专业的基础医学课程,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医学及相关专业必修。通过对疾病状态下的病态组织形态和功能的研究,阐明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异常和功能代谢紊乱)、转归和后果,为预防疾病提供理论或实验依据;病理学又是一个临床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对活检组织、脱落细胞、尸体剖验等材料的形态学观察,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各科疾病防治。该课程善用实物说明病变的结果,注重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广泛联系。

病理学的基础内容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发生中带有共性的各种基本病理过程(包括损伤、炎症、循环障碍、肿瘤等),各论则讲述人体各器官系统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规律(如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适当介绍国内外医学的新成就。

(1)学习目标。掌握和熟悉主要疾病的病理学知识,认识疾病的本质,了解其发生发展规律,阐述病理与临床关系,为学习临床课程以及预防疾病奠定理论基础,培养临床病理思维能力。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各类疾病基本病理形态变化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常见疾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变化及其结果,并具备初步自学其他疾病病理学知识的能力。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观察病变的方法,识别病变标本并准确描述,能综合分析,做出初步结论。了解外科病理活检和尸体解剖的意义、程序及操作方法,初步学会在临床工作中正确处理、使用病理材料、切片制作原理及方法。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人体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为重要基础学科,它们为病理学所阐述的病理变化提供了正常参考标准。与微生物学、免疫学、寄生虫学以及疾病的转归等密切相关。病理学是研究临床疾病学的基础,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疾病为什么发生,怎样发展,以利帮助正确诊断疾病、判断疾病的预后,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为此,病理学是典型的桥梁课程。

6.病理生理学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之间的桥梁课程,是医学教育的一门主干学科,各专业必修或选修。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和条件,研究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功能和代谢的动态变化机制,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

病理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分总论(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及各论(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三部分。总论主要讲述疾病的概念、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基本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变化,如缺氧、应激、休克、DIC、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信号传导与疾病、细胞凋谢与疾病;各论主要讲述各系统器官某些疾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变化及其规律,如心血管病理生理、肺病理生理、肝脏病理生理学、肾脏病理生理等。此外,适当介绍国内外的新成就,反映现代医学科学对疾病机制的最新认识和研究水平。

(1)学习目标。病理生理学是医学基础功能学科之一,学生通过病理生理学的学习,掌握患病机体的功能变化和代谢紊乱机制,为临床医学课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的病理生理专业英语词汇,为阅读英语专业文献做好准备;掌握常见疾病过程和疾病的病理生理知识,为学习临床医学课程、认识及防治疾病奠定理论基础。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疾病发生的病因、机体的代偿反应和发病机制。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实验建立在疾病动物模型的基础上,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科学实验能力;并通过综合机能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病理生理学是一门与学科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不仅与解剖学、组织学、遗传学、免疫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密切相关,而且与临床各科密切相关。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疾病生理学与分子生物学结合产生了分子病理学这一门新的交叉学科,从分子水平阐述疾病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7.医学生物学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活动及生物发展规律的科学。医学生物学是专门为医学生开设的生命科学导论,也是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主要从医学的角度,介绍生命现象的一般原理;从生物学的角度,介绍医学的发展趋势。内容涉及细胞学、遗传学、生命的起源和进化、生殖和发育、生物的分类、生态以及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1)学习目标。使医学生在中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掌握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分子层次、细胞层次、个体层次、群体层次认识生命活动的机制以及生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从而对生物科学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医学各专业的实际,并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学及生命科学的性质及研究领域;医学生物学的特点;现代生物学和现代医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生命的基本特征;细胞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功能;细胞周期;生物大分子的概念、DNA的结构及功能;染色质和染色体;遗传的基本规律;遗传病的分类及遗传特点等。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临床装片的制备;遗传分析方法和技巧;细胞结构观察、绘图等基本技能。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医学生物学是医学基础课程,是实现中学生转变的桥梁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和后续医学课程的学习有密切关系。

8.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主要是从化学的角度,研究各种生物小分子在机体内的代谢及其调控。生物化学既是一门化学,也是基础医学的一部分。随着科学的发展,有关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已经渗透到医学的各门分支学科,成为医学领域的“共同语言”。正因为如此,生物化学历来都是医学院校各专业所必须的重要基础课程。

主要包括叙述生化、动态生化、机能生化三方面的内容。叙述生化主要是描述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及其性质;动态生化着重阐明各种物质在体内的代谢变化及其调节;机能生化重点讨论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三方面的内容互有侧重,同时又密切相关,由此构成了生物化学的完整体系,特别是机能生化,代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方向。

(1)学习目标。生物化学知识是医学生深入学习其他基础学课和临床医学课、毕业和从事医务工作或研究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它有助于医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疾病的原因、病理、诊断方法、防治措施。因此,医学生必须系统地学习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技术;熟悉生物化学与医药学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生物化学与医药学的关系;了解生物化学的研究前沿及最新进展。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关系;蛋白质、核酸的分子组成、理化性质、结构和功能;酶的分子组成、酶促反应特点、机制及动力学;糖类、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主要代谢途径和生理功能;生物氧化;物质代谢的联系和调节;基因信息的传递;基因表达的调控;血液和肝胆生化。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生物化学的基本技术包括分光光度技术、色谱技术、离心技术等,这些技术分别体现在有关实验中。学生在实验时,不仅要熟悉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了解实验的准备和试剂的配置方法,而且要通过具体实验学习有关的技术;不仅要会做实验,而且要会思考,要能够解释实验结果,分析失败的原因,规范的书写实验报告,还要学会自己设计实验。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生物化学是在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学好生物化学首先要学好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又是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的必备基础,如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医学遗传学、免疫学、药理学、生化检验学等,要学好这些课程必须打好生化基础。

9.医学遗传学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是将遗传与医学相结合,研究人类病理性遗传规律以及遗传疾病的发生、传递、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科学。医学遗传学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探索遗传病的发生机制;从个体水平探索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从家族或群体水平探索预防遗传的策略。各专业必修或选修。

主要内容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及其生物学效应;数量形状遗传、群体遗传的基本规律;各种遗传相关疾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出生缺陷)的遗传分析;遗传咨询、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1)学习目标。通过学习,搞清楚医学遗传学的任务和研究范围、学科特点;熟悉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术,并将其用于各种遗传相关疾病的分析中;了解遗传咨询、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遗传病特点、分类;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与疾病的关系;群体遗传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的机制及其生物效应;各种遗传相关疾病(单基因病、多基因病、染色体病、线粒体病、免疫缺陷病、肿瘤、出生缺陷)的遗传基础、发病机制、遗传方式、遗传分析方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医学遗传学基本技术包括人类染色体制备技术;染色体显带技术;核型分析技术;遗传咨询技术;遗传系谱的采集及分析技术等。学生应在具体的实验中熟练这些技术。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医学遗传学是横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该课程理论性强,同时又与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因此教学时既要联系基本的遗传规律,又要联系临床遗传学的实际。在学习本课程前,应具有普通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诊断学、流行病学以及临床课程的基础。

10.医学免疫学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和免疫、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的科学,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医学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以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一门科学。免疫学已经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知识进展、更新快。由于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有错综复杂的非线性相互反应,相互作用关系,有很多传导信号系统介入,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功能,故免疫具有网络复杂的特点。医学及相关专业必修。

医学免疫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医学免疫学概论、抗原、免疫球蛋白、补体系统、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和黏附分子、MHC及其编码分子、固有免疫应答的组成细胞及其功能、抗原递呈细胞及其抗原递呈、T细胞介导免疫、B细胞及其B细胞介导免疫、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特点及其机制、免疫调节、免疫耐受、超敏反应、自身免疫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免疫的理论基础、免疫学基本实验技术、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应用等。

(1)学习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的:通过课堂讲授、实验技术操作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特别是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规律。了解免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免疫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和发展,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2)需掌握的基础知识。掌握免疫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特点,免疫系统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免疫应答的发生机制及其特点,医学上常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及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常见的免疫学检测技术等。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常用的免疫学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步骤、结果分析及其范围。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免疫学涉及医学多门学科知识,如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以及临床医学等,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互渗透极强的前沿学科。

11.人体寄生虫学

人体寄生虫学是重要医学基础课,属于生物病原学范畴,各专业必修。研究病原寄生虫及医学节肢动物的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实验诊断,流行规律的科学,主要阐明病原寄生虫及医学节肢动物与人体及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阐述寄生虫病发生、流行、控制与防治的基本理论和原则,从而为防治寄生虫病和控制医学节肢动物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目前,寄生虫学的研究已进入亚细胞和分子生物研究水平,为防治寄生虫病提供了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此外,寄生虫是研究生物进化很好的模型。寄生虫的原虫、蠕虫、节肢动物是低等动物向高等动物进化的桥梁,对寄生虫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生命奥秘的揭开。200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就是授予通过线虫研究发现了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遗传调节机制的科学家。迄今为止,通过寄生虫研究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科学家已达到20多名。

人体寄生虫学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及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以我国常见的重要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学习内容。医学原虫及医学蠕虫的内容,以形态、生活史、致病机制和病原学诊断为重点,同时熟悉其流行特点和预防原则;医学节肢动物的内容则以生物学、生态学及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为重点,并要求学生了解其防治原则。

(1)学习目标。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适应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需要,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学习打下了有关病原学的基础。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人体寄生虫学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掌握具有诊断价值的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要点、主要致病作用及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方法。了解寄生虫病的主要临床表现、首选治疗药物、地理分布及流行因素,从而制定防治和消灭寄生虫病的有关措施。

(2)需掌握的基本知识。掌握寄生虫学的基本理论,常见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特点、生活史、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治原则。

(3)需掌握的基本技能。熟悉光学显微镜各组镜头的使用,了解临床各种寄生虫检查的采集方法。通过寄生虫标本形态观察、实验操作,学习常见人体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及免疫学诊断技术。

(4)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与病理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及临床疾病有密切关系。在学习人体寄生虫学时,要联系解剖学、病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有关知识。

12.药理学

药理学的学科任务是要为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改善药物质量、提高药物疗效、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并为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提供实验资料。药理学的方法是实验性的,即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药物对机体或其组成部分的作用规律并分析其客观作用原理。近年来逐渐发展而设立的临床药理学是以临床病人为研究和服务对象的应用科学,其任务是将药理学基本理论转化为临床用药技术,即将药理效应转化为实际疗效,是基础药理学的后继部分。学习药理学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药物有什么作用、作用机制及如何充分发挥其临床疗效,要理论联系实际了解药物在发挥疗效过程中的因果关系。

其主要内容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包括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包括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特别是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影响药效学和药动学的各种因素。药理学探讨这两方面的问题其目的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防治不良反应;帮助医药卫生工作者合理用药;为寻找新药提供线索;也有助于阐明药物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了解机体功能的生理生化过程的本质。

(三)医学专业类课程

1.临床医学

(1)培养目标。它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能在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等部门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医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人类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对人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作出分类鉴别的能力。

(2)具体要求。

①掌握基础医学中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②掌握常见病名发病诊断处理的临床基本技能。

③具有对急、难、重症的初步处理能力。

④熟悉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

⑤掌握医学文献检索、资料调查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3)课程设置。

①公共基础课:高数、高等物理、无机化学、英语。

②专业基础课:细胞生物学、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无机化学、生化学、病理学、局部解剖学、药理学。

③专业课:儿科学、外科学、内科学、妇科学、急救学、寄生虫学、毒理学、卫生统计学、公共卫生营养学等主要的课程。

(4)主干课程介绍。

①儿科学:本课程紧密围绕医学专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努力适应21世纪社会进步和卫生事业发展及改革的需要,是培养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人才的最基本和核心的教材。教材编写遵循“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重视“三基”,即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强调学习内容“必需、够用”;同时也通过适当的知识链补充学习内容、拓展学习能力,尽量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教材编写参照了卫生部执业助理医师考纲内容,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②外科学:本课程要体现三个“特定”:第一,特定的对象;第二,特定的要求,是培养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通科医生;第三,特定的限制,是有别于参考书、专著和医疗诊治规范等。重视“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和“五性”(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用性)。

③内科学:内科学是对医学科学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临床医学学科。它是一门涉及面广和整体性强的学科。它是临床医学各科的基础学科,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有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其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④妇科学:是一门研究女性在非孕期生殖系统(如子宫、卵巢、输卵管或阴道等)的生理病理改变,并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临床医学学科。妇科学通常包括妇科学基础(女性一生生理变化、月经生理、女性生殖内分泌等)、女性生殖器炎症(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子宫炎、附件炎、盆腔炎、性传染疾病等)、女性生殖器肿瘤(外阴、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卵巢等良恶性肿瘤等)、生殖内分泌疾病(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闭经、多囊卵巢综合征、痛经、绝经综合征等)、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子宫脱垂、生殖道瘘、压力性尿失禁等)、女性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及先天畸形、女性其他生殖疾病(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不孕症)等。

⑤寄生虫学:从寄生虫进入人体或动物,建立寄生关系,发展为寄生虫病的流行,以及从寄生虫病流行的压缩、控制到终止流行和长期巩固,都是寄生虫学必须用理论和从理论到实际加以阐明的领域。

⑥毒理学:是一门研究外源因素(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有害作用的应用学科。是一门研究化学物质对生物体的毒性反应、严重程度、发生频率和毒性作用机制的科学,也是对毒性作用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的科学。是预测其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为确定安全限值和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的一门学科。

2.医学影像学

(1)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从事医学影像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实用型人才”。

(2)具体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具备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专业的实践技术能力;具有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具备在各级医院从事医学影像第一线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3)课程设置。

①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

②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断层影像解剖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医用物理学、电子电工学共九门课程。

③专业课。超声诊断学、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共六门课程。

(4)主干课程介绍。

①超声诊断学:概括了医学生必须掌握的超声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反映了国内外该学科近年发展的新技术、新方法,书中精心编选了超声学常用的中英文名词对照300余条,着力强化了超声学与病理、临床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并辅以图表结合进行讲解说明,可方便大多数学生今后进行自学。

②临床医学概论:本课程主要介绍临床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和诊断方法,并侧重介绍了各症状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其次是介绍了急诊医学,传染病(含性传播疾病),内、外、妇、儿各科临床的常见疾病。各个疾病均按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预防、治疗的体例加以阐述,尤其是突出了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和作用,体现了医学检验专业教材的内容特点。

③医学影像设备学:简要介绍了医学影像设备的发展历程和分类,使学生了解该领域的历史和现状;教学主要分别介绍了常规X线机、数字X线机、X线计算机体层、磁共振、超声和核医学等成像设备,以及PACS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技术参数和应用特点,在内容处理上力求把握主题,选材适当。同时,加强本专业与其他专业之间的紧密联系,相互配合,为学习相关课程和将来从事临床实践准备必要的知识。

④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发展,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性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学习方法。

⑤介入放射学:20世纪70年代后期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以影像诊断学和临床诊断学为基础,结合临床治疗学原理,利用导管、导丝等器材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的一系列技术。即:在影像医学(X线、超声、CT、MRI)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通过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或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组织采集,进行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

3.药学

(1)培养目标。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大学专科水平的“应用型”人才。

(2)具体要求。

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具有事业心、责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②掌握本专业的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学习药学的性质和药理作用;了解中药的基本知识。

③掌握一定的体育基本知识,养成良好的体育和卫生习惯,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成年组体育锻炼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

④了解本专业范围内的学术动态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能够借助词典阅读本专业外语书刊。

(3)学生应获得以下知识和能力:

①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②各种药物及其制剂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③药材的鉴定及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

④药物及其制剂分析检验的基本理论与技能。

⑤具有一定的临床药学知识,和协助临床合理用药的能力。

⑥组织管理药房,指导培养下级药剂人员的能力。

⑦自学、互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⑧逐步具有结合临床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4)课程设置:

①公共基础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三门课程。专业基础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解剖生理学、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分析化学、生物化学、临床医学概论学共七门课程。

②专业课:药理学、药用植物学、生药学、药物化学、天然药化、药物分析、药剂学、药事管理学共八门课程。

(5)主干课程介绍。

①医学生物化学: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本原理、概念和基本实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绪论,细胞,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蛋白质的理化性质与分离纯化,糖类,脂类,核酸,酶,维生素,新陈代谢总论,生物氧化,糖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核酸代谢,蛋白质生物合成,代谢调控,生化药物的制备原则。

②医学免疫与微生物学:本课程是医学科药学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本课程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免疫学,第二部分为微生物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免疫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术语;了解和掌握系统的微生物学的知识。为学习相关的基础课程和后续临床课程提供必要的免疫学及微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也为临床预防、分析、诊断相关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③药物化学:本课程是药学类药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悉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的关系,掌握化学结构与稳定性药效有关的共性变化规律和特殊个性,为合理有效地调制、保管、使用化学药物准备必要理论基础;理解常用基本化学药物的结构形成和制备原理,为质量控制和检验准备必要的理论知识;了解新药发展的去向,初步掌握由结构命名查找资料的方法。

④药用分析化学: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有关分析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掌握常用仪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仪器的主要结构与性能,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同时使学生具有明确的全面控制药物质量的观念,掌握常用药物鉴别,杂质检查与含量测定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能够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药物分析的测定,了解中药制剂分析、生化药物分析和体内药物分析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⑤药事管理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药品管理方面的有关专业法律法规,熟悉和了解药事管理的基本知识以及药品研制、生产、经营和使用等环节的管理要点,树立依法从业的观念,初步具备运用药事管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⑥药剂学: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药物剂型与制剂、制备和生产、质量控制、合理应用与正确评价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剂型的制备与开发,临床合理用药和提供安全、有效、经济、使用方便的药品工作奠定基础。

⑦生药学: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植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培养基本技能;掌握生药的来源、生产及加工,化学成分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药效药理与临床用途。掌握天然药物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理化性质,提取分离和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从事天然药产物开发利用、药物制剂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4.医学检验专业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21世纪初卫生保健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医学检验等方面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在社区医院及防疫部门从事医学检验及医学类实验室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卫生技术人员。

(2)具体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学检验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医学检验操作技能系统训练,具有临床医学检验及卫生检验的能力。

(3)课程设置。

①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三门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病理学、临床医学概要、生物化学共七门课程。

③专业课:免疫学及检验技术、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临床基础检验技术、血液学及检验技术、临床生化检验技术、预防医学共七门课程。

(4)主干课程介绍。

①免疫学及检验技术:免疫学检测即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利用已知的抗原检测未知的抗体或利用已知的抗体检测未知的抗原。由于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均可通过不同的抗原递呈途径诱导生物机体的免疫应答,在生物体内产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T细胞的克隆扩增,并分泌特异性的免疫球蛋白(抗体)。由于抗体-抗原的结合具有特异性和专一性的特点,这种检测可以定性、定位和定量地检测某一特异的蛋白(抗原或抗体)。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用途非常广泛,它们可用于各种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价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②寄生虫学及检验技术:本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专业课,其特点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理论与技术并重。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基本理论及人体寄生虫检验技能,将来能独立从事人体寄生虫检验,为寄生虫病的诊断提供依据。人体寄生虫种类较多,虫体及虫卵形态各异,生活史复杂,检验方法各异。

③微生物学及检验技术: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利用微生物学检验技术,准确、快速检验和鉴定临床标本中的微生物,并对引起感染的微生物进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对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等提供科学依据。

④临床基础检验技术: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临床血液学检验、临床化学、临床免疫学和免疫检验、微生物学及检验等。

⑤血液学及检验技术: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血液学概述和发展史、血液学与临床的关系;造血检验、红细胞检验、白细胞检验和血栓与止血检验。从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临床应用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⑥临床生化检验技术:本课程主要介绍了临床生化检验技术以及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介绍了临床生化检验技术、离心技术、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火焰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质谱技术、荧光分光光度法、电泳技术、层析技术、电化学分析技术、酶定量检测技术、免疫浊度分析技术、自动生化分析仪技术、干化学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体外放射分析技术、POCT的应用与管理、基因扩增技术、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内容。

5.护理学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能从事护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实用型人才”。

(2)具体要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懂得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

在具备临床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专业的疑难危重病例的护理及护理管理能力;具有较快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体魄。

(3)课程设置。

①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三门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原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病理学、药理学、健康评估共九门课程。

③专业课: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五官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传染病护理学、护理心理学、预防医学、营养学、急救护理、护理伦理学共十三门课程。

(4)主要课程介绍。

①内科护理学:本课程树立以人为本和整体护理的理念,从临床护理服务向预防、康复、健康指导、社区人群干预、家庭护理等领域扩展。紧跟临床实际工作的发展,反映医学和护理学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政策法规。汲取国外护理学发展的先进之处,同时立足于我国国情,使教材符合我国护理学专业的课程特色。

②外科护理学:本课程重点介绍了外科常见疾病护理和常用外科临床护理技术。包括:绪论,水、电解质、酸碱代谢失衡患者的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外科营养患者的护理,麻醉患者的护理,手术室护理工作,肿瘤患者的护理,外科感染患者的护理,损伤患者的护理,颅脑疾病患者的护理,颈部疾病患者的护理,胸部疾病患者的护理,腹部疾病患者的护理,周围血管疾病患者的护理,泌尿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运动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

③护理心理学:本课程分别介绍了护理心理学基本知识、心理学基础知识、心理健康、心身疾病、异常心理与不良行为、临床心理评估、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患者一般心理、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心理等。

④急救护理学:本课程主要介绍急救护理学最新发展动态,提高和丰富急救护理知识和技能,具体教学目标包括:清楚地描述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急救护理学的现状与发展;明确院前急救的意义、特点、任务、原则及方法;明确急诊科的建设与管理原则;具备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管理知识;能够快速接诊、迅速识别并主动协助医生抢救常见急危重症及危象;掌握心肺复苏、心电除颤、气管插管等常用急救技术;合理应用急救药物,有针对性地进行用药监护。

⑤儿科护理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包括儿童生长发育、健康儿童护理、住院患儿的护理、营养与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的护理、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的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的护理。

⑥耳鼻咽喉科护理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耳鼻咽喉学科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它既具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联系。耳鼻咽喉学科的教学目标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以常见病、多发病为重点,了解疾病发生的病因、发病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理论,使学生对耳鼻咽喉各器官及其疾病有一定的认识,了解全身疾病与耳鼻咽喉科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和联系,以及本学科疾病与外界的关系,认识耳鼻咽喉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

6.口腔医学

(1)培养目标。遵守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卫生工作方针,培养与社会经济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养的高级口腔工艺技术人才。

(2)课程设置。

①公共基础课:政治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共三门课程。

②专业基础课: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基础与病原微生物学、病理学、口腔解剖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共六门课程。

③专业课:牙体解剖学、口腔生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材料学、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口腔生物学、口腔临床药理学、口腔设备学、牙体牙髓病学、牙周病学、儿童牙病学、口腔黏膜病学、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修复学、口腔正畸学、口腔预防医学。

(3)主要专业课程介绍。

①口腔工艺技术:以口腔医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力学、材料学、冶金学和美学的有关知识为理论基础,研究各种修复治疗手段和具体制作方法,从而用符合人体生理的技术方法制作口腔颌面修复体和正畸矫治器的一种专业技术。

内容包括:模型制作、支架弯制、人工牙排列、铸造技术、研磨技术、锤造技术、焊接技术、雕刻牙齿、塑料成型、瓷修复技术、矫治器制作、口腔颌面缺损修复、牙周夹板制作等。

②口腔材料学:口腔材料学是口腔医学与材料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其内容丰富、知识广泛,不仅包括口腔医学的内容,还涉及物理学、化学、工程学、信息科学以及生物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内容。

③口腔颌面影像诊断学:口腔影像诊断学是一门桥梁学科,与口腔其他学科均有交叉。包括X线的基础、牙片的投照方法、牙体牙髓疾病、牙周疾病、正常颌骨的X线解剖、颌骨炎症、颌面部外伤、颌面部良恶性肿瘤等。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影像学知识。

④口腔生物学:口腔生物学内容涉及到与口腔疾病相关的解剖学、组织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知识。

⑤口腔设备学:本课程主要全面深入地叙述了口腔设备的发展及其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反映了信息时代口腔设备发展特征,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主要类型的口腔设备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操作常规、维护保养、常见故障及其排除方法。同时还对口腔设备介导交叉感染的控制、口腔诊疗体位与操作姿势,以及口腔诊所的设计与装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地描述。

⑥牙体牙髓病学:牙体牙髓病学是关于牙体硬组织及牙髓的疾病及其治疗的学科,包括龋病学、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学三个方面。

⑦牙周病学:牙周炎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与全身健康有着密切关系。牙周疾病也是口腔最常见的疾病,危害牙周健康和口腔健康。本课程主要介绍牙龈组织的牙龈病和波及深层牙周组织(牙周膜、牙槽骨、牙骨质)的牙周炎。

⑧口腔黏膜病学:本课程主要介绍了口腔黏膜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等相关内容。

⑨口腔颌面外科学:本课程主要以研究口腔器官、面部软组织、颌面诸骨、颞下颌关节、唾液腺以及颈部某些疾病的病因、病理、预防及治疗为主要内容的口腔学科。

⑩口腔修复学:本课程主要研究用符合生理的方法修复口腔及颌面部各种缺损的一门科学。它是口腔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属生物医学工程的范畴。

⑪口腔正畸学:口腔正畸学是口腔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其他口腔专业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一般医学基础学科及生物学科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它的学科内容是研究错畸形的病因机制,诊断分析及其预防和治疗,而错颌畸形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先天的遗传因素或后天的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⑫口腔预防医学:主要介绍口腔流行病学、龋病的预防、牙周病的预防、特定人群口腔保健、口腔癌及其预防、口腔营养、口腔健康教育、社区口腔保健及口腔感染与控制等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