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

专业基础知识课程设置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作为职业方向通用部分的专业知识,它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课程,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实践课,有利于满足学生服务于专业岗位及将来转换工作岗位的需要。其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高职营销类专业也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指作为职业方向通用部分的专业知识,它是高职教育的重点课程,具有明确的岗位针对性,包括专业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实践课,有利于满足学生服务于专业岗位及将来转换工作岗位的需要。

一、高职营销类专业人才在专业基础知识培养方面的现状分析

专业课程是高职教育的主体部分,在现行高职教育体系中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职教育在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缺陷,下文主要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来对高职营销类专业人才在专业基础知识传授方面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理论课程不合理

理论课程是打造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重要课程,也是高职专业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基于这部分在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我们更应重视它的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然而,现今高职教育却在专业理论课程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这在高职营销类专业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高职专业理论课从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结构的组织到课程的具体实施与评价,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这些缺陷导致的最大后果,就是高职教育与市场所需的人才结构脱节,从而形成了高职学生“就业难”,劳动力市场却闹“技工荒”的矛盾局面。那么,高职营销类专业在理论课程上存在哪些缺陷呢?

首先,在课程开发上,高职营销类专业的课程目标缺乏专业的指导。高职专业课程的目标定位不仅关系到教育者教学活动的实施,也关系到学生学习目标的确立。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内容的设计和课程结构的组织到课程的具体实施,是一个整体,它们环环相扣,不可分割,一方面的不足就会导致整个教学过程的缺失。也因为不合理的目标定位,使不同专业课程之间逻辑关系体现得不明显,再加上有些理论课程教学顺序安排得不合理,从而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其次,高职营销类理论课程的内容存在着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现象。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程度还不够高,我国高职专业课程的内容往往过于陈旧,我国相当一部分高校还保留着传统思想,存在为国有企业培养人才的专业课程设置,或者承袭的是普通高校的教育理念,然而新经济常态是一种以市场为主要动力的经济,这就使专业课程的内容与市场的现实需求形成鸿沟。

(二)实践课程不科学

高职营销类专业是直接面向市场、为社会提供专业人才的,高职营销类学生的实践能力直接决定着他们在劳动力市场是否具有竞争优势,毕业后能否转化为劳动力。但是,由于我国市场营销的课程开设得比较晚,所以,在培养营销类人才的实践能力方面存在滞后性。

首先,从高职营销类专业的实践课堂来说,一些专业课程的设置与实践以及一线工作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严重脱节。这种后果,既源于实践课程的排列顺序不合理,也源于实践课的课量太少,起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另外,由于很多高职营销类专业的老师本身不是科班出身,有的甚至是在校研究生,自己也缺乏实践经验,所以,缺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战经验,因而在制定实践课计划上,具有随意性和不科学性。其次,校外实训也是高职营销类学生在校期间不可缺少的体验,只有在学校接受教育时,在专业老师的陪同下,去就业市场进行实训,学生才可能具有一毕业就很好地找到工作岗位的能力。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和市场本身的缺陷等因素,我国高职营销类专业的校外实训,往往没有真正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一方面,学校派去的指导老师往往没有对参加实训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他们一般只是隔三差五地去查查勤、露露面;另一方面,由于利益关系,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习职位也往往很有限,一般都是涉及不到专业知识的闲职或文职,使得学生接触不到第一线的职业环境。因此,这样的实训只是为了迎合学校的考核,走了一个形式,而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校外实训的价值。综上所述,这些都是导致高职营销类人才实践能力不够,高职学生找不到工作,市场却缺乏高技能专业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师资力量不强大

当前高职学校普遍存在缺乏专业师资的现象,高职营销类专业的老师要么是由心理学、政治学等边缘学科专业转行而来,要么是缺乏实践教学经验的应届毕业生,有些甚至是在校研究生,而很少有真正科班出生、对教学有科学研究的专业人才。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当今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现象,二是源于高职教育者对专业实践课程不够重视。因此,师资方面的缺失造成了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具体来说,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体现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单一。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职营销类专业的专业老师缺乏专业教学经验,所以,教学方法往往以单一的讲授为主,教学方式得不到提高和改善,久而久之,便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学校的资金不足,教研质量比较差,所以,教师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跟不上时代的新要求,这也使得学生对老师缺乏信心,进而导致老师的威信大大削弱。其次,由于缺乏专业师资队伍,学生在实践能力上得不到应有的提高,高职营销类专业也很难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如果培养不出与市场接轨的人才,高职院校在声名和利益上都会受到影响,从而反过来,也没有多余的人力和财力去改善师资缺乏的现状。要改变这种死循环的局面,一方面需要国家和政府提高重视,每年拨给一定的款项,同时,也需要高职院校和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从而以帮助企业培养人才的方式吸纳企业投资,获得相应的利润。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缺陷,高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也亟待改善和提高,而要想扭转局势,走出困境,政府必须加大对高职院校的资金和人才投入,高职院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和模式,深化和市场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高”而不“职”的局面,进而缓和学生就业难、企业招工难的窘况。

二、经济新常态对高职营销类专业人才专业基础知识的新要求

经济新常态指的是“非常态”向“常态”的转变,在中国的语境中,即指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常态”经过“市场化转型的市场经济非常态”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常态”,是一种“旧常态—非常态—新常态”的转变,这种转变形成了新的市场经济规则、新的运行机制以及新的市场结构和模式。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计算机革命和数据革命的到来,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上网工具,而且成为了新经济的重要载体,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新经济向前发展。由于依托互联网,跨网络平台、跨终端、跨渠道成为现实。互联网经济改变了市场的格局,跨界合作发展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由于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是离市场最近的学科之一,市场营销是可以为企业提供实战型应用人才的行业,所以,在经济新形势面前,人才培养目标逐渐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向“培养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转变,而这要求高职营销类专业强化办学特色,争取早日与市场接轨。

一方面,在具体学科教育上,要求高职学校加大新媒体营销方面的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的网络素养。网络素养是媒介素养教育的延伸,通过网络素养的教育,高职营销类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三种能力,一种意识”,也就是:网络认知能力、网络操作能力、网络的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以及网络安全意识。如此一来,学生在就业之后,便能够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这种媒介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

另一方面,要求高职学校提高高职学生利用新媒介进行营销的能力。新媒介包括APP、微博、微信、二维码、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这些媒介都是新经济常态下进行营销推广的主战场。高职营销类学生必须掌握每一种新媒介的特色、优势,敏锐地把握新媒介的变化,果断地根据营销背景选择有效的新媒介工具,并学会运用新媒介进行市场调查、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利用新媒介的功能,实现人力、物力的最优配置。

其次,新经济常态下,市场的功能进一步开发,行业与行业以及行业内部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产品的更新换代也不断加快,这要求人们不仅要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也要时常更新设计观念。作为一种与市场生息与共的专业,高职营销类专业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抓紧培育具有冒险精神、创新思维、独立思考与团队协作意识的高技能优秀人才。同时,新经济常态是一种以市场作用为主导的经济常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起辅助作用,加之以往计划经济形式下的一些市场模式也面临着解体,如国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越来越少,所谓“铁饭碗”也越来越少,人才之间的竞争由人脉、出生背景,越来越倾向于教育背景、自身能力和创造力思维。培养创造力不再只是迎合时代的需要,而且也代表着一种精神和心态的转变,这种转变提升了个人价值,尊重每一个人的追求,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高职学生能够更好地就业与择业,高职院校不能仅仅培养学生的应聘技能,或者只用员工应遵守的基本准则来要求学生,而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能力。新常态经济下的教育,就是要从就业导向的教育变成创业导向的教育。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职教育的就业问题,激发更多普通群众,尤其是有创业热情和决心的群体成为市场的主体,从而通过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市场的活力。在创业方面,高职营销类专业的学生有着一定的专业优势,而新经济常态就要求通过教育,帮助这些学生个人或团体提高开创性,引导他们树立冒险精神、创业意识,增强独立思考和工作的能力,提升人际交往及相应的管理技能等,使他们感知到营销专业能够带来的这种优势,从而努力培养这些优势,有效利用这些优势,充分激发自身潜能。只有这样,高职营销专业才能够在新的经济背景下取得长足发展,高职营销人才才能够在新的就业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在新经济常态的背景下,除了要帮助学生提高市场分析能力、销售管理能力、客户管理能力、营销策划能力以及复合交叉学科应用能力,还要以合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使其能够在实践中取得进步,获得发展。此外,在市场活力的作用下,行业与行业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所以,也要求高职营销类专业的学生全方位、多岗位、多层次地参与到企业的营销岗位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市场适应能力,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实力。

三、高职营销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和课程设置

针对目前高职营销类专业普遍存在的教学目标有待明确、实践课程管理有待完善、师资力量有待提高、教学方法有待改善等缺点,高职营销类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通过专业岗位分析、市场分析、学生分析及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的分析,逐步规范教学秩序,合理安排课程内容,以便达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因此,为了满足新经济常态对该专业的新要求,在高职营销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需要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一)专业理论课程的设置

专业理论课是一门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打基础的课程,其教学内容主要是高职营销类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尽管如此,这部分课程却往往是高职教师最难讲授的最具技术含量的课程。因此,专业理论课程的体系不仅要充分体现专业核心课程,还要努力实现专业基础课程之间在内容和结构上的整合和更新,例如,高职院校可以设置《商务谈判实务》《经济法实务》等课程,以保证基础专业知识够用的基础上,确保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够强。

首先,在课程目标设置上,要以“职业活动”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营销类毕业生主要会在相关行业的市场部、企划部等部门从事业务代表、市场开发员、市场策划员、业务助理等工作,所以,高职营销类专业课程要结合当前的行业背景、发展现状与趋势、工作流程等方面进行设置,以便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减少课程目标的盲目性,加强课程的针对性,也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增强学生适应职业环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在课程的讲授上,应当结合多种教学方法,生动有趣地传授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教学方式可供参考。一是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经典案例,将理论和实践完美结合,实现实时双向互动,从而在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枯燥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原市场情景,达到与时俱进的效果,以帮助学生了解职业情境,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技巧,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网络等媒介或工具,展开引导教学,营造真实、立体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形象、多面地掌握相关知识。三是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互动教学,这要求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增加与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从而带动课堂气氛,引发学生思考,真正达到学而思的教学效果。

最后,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高职营销类专业的理论课程也可以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必修课是为了培养学生在市场营销职业分析、销售管理、客户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一些普适性的理论基础知识,从而有利于其他专业知识的拓展学习和实践课程的开展。随着市场职业的细化,市场营销职业能力也拥有了更多的内涵,包括职业基本能力、专业技术能力和相关拓展能力,由于学科之间的密切性也越来越强,培养学生的复合交叉学科应用能力也迫在眉睫,但是,每个学生的能力是有限的,并不能穷尽所有交叉学科的学习,所以,可以针对学生的专长和喜好,以选修课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一些具体的交叉性学科,如针对机电销售、房地产经纪人、汽车销售师、旅游市场营销师等职业开设相关选修课,让对这些行业感兴趣的学生,学习到切实有用的行业知识。只有这样,通过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的学习,才能充分发挥互补优势和作用,为学生搭建一个综合能力很强、市场适应能力不错的知识结构,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课程的设置

实践课程是高职营销类专业的关键性课程,这部分课程的教学体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课堂实训、理论课程实训、专业技能实训与竞赛、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些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结合学校、企业、社区等多方力量才能实现,所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要体现项目导向,由专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引导学生有目的、按计划地选择职业项目,并学会充分利用区域社会资源,对市场进行目标分析,从分析企业具体的营销环境、价格策略、产品策略、分销策略、促销策略、消费者行为等方面入手,了解市场状况,掌握市场动态,从而在实践中获取相关专业知识。

首先,以课堂实训来说,高职院校要做好课堂内容与工作岗位之间的衔接工作,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同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各种新型媒介,如可以借助网络、多媒体等展开教学,从而保障课堂内容与时俱进,课堂情境与理论相结合。例如,在讲述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时,教师可以先设定一个大的情境,然后,让两名或两名以上的学生在这个情境中自由展现自己,待学生表演后,教师及时给予指正和总结,以便教师与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形成一种双向互动,从而在借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应变技能,并适时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如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进而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达到纯理论讲述课堂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其次,学校应该引起重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考察,适当调整实训考核标准。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开展相关的技能竞赛,设定一定的奖励,同时,将竞赛的成绩纳入学生期末总成绩,从而使学生自觉加强专业技能实训,主动参与各项技能竞赛,树立自我提升与发展的意识。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市场营销的专业特征,在校园内建立一个专业模拟综合实训室,该实训室模仿营销类专业市场的制度与规范,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例如,学校可以办一个超市或一个小型盈利机构,完全由学生或者让学生参与管理和营销,使学生在教师可控的范围内,体验专业情境,增强专业能力,提升专业素养。

最后,要想提高高职营销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校外实习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一般来说,校外实训的方式主要有分批交替轮岗制、集中顶岗实习制两种,校外培训可以采取工学交替或订单培养模式。其中,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企业工作和学校学习之间相互交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培养是指学校和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定向培养班的人才培养模式。总的来说,这些形式的应用都是为了学生走出高职校门、接触真实的职业环境时,能够有一个充足的就业准备,这也是提高高职营销类专业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方式之一。

(三)考核方式与教师的选择

在新经济常态下,高职院校除了要加大实训的课程比例,也要在考核标准上加大实训的份量。在课堂作业方面,教师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后实践,例如,可以在课堂上以师生共评的方式评估学生的实践成果,同时,采取分段评分的方式,把平时作业、实训、卷考、竞赛成绩等都纳入考核范围,并将考取的相关技能职业资格证当成评判成绩的标准之一,如此一来,便可以促使学生在学习课堂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自觉地丰富课外生活,拓宽知识面,提高就业竞争力。

另外,在新经济常态下,对教师的选择有更严格的要求,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为了弥补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这一传统理念的缺陷,高职院校可以尝试采取“双师制”。具体来说,在教师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保留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并将一部分年轻有潜力的老师送到企业去学习一线知识,另一方面,可以聘请一部分在企业中拥有一线经验又有相关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学校兼职,以提高高职学校的师资能力,促进高职学校与企业的双向交流,促使合作双方实现互利共赢,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总之,要想让高职营销类专业的学生能够满足新经济常态下的市场需求,就要根据行业趋势与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内容,有目的性地改进教学方法,有计划性地增加实训课程,并逐步壮大师资团队,扩大师资力量,以便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课堂与市场无缝衔接,从而引导、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充分提高自身专业优势和专业技能,从而培养出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备专业素养的高职营销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