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高校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西雅图专业设置管理制度

美国高校的专业与课程体系:西雅图专业设置管理制度

时间:2022-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第二节“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分析,并对非常具有美国特色的“个人专业”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高校对人才市场的快速反应是以学科专业的广泛而又灵活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关于高校一般性专业的课程构成,可参见本节下文“课程体系”部分。其中,至少有6个学分需要是高年级的专业性课程,并不得与主修专业或其他辅修专业重复计算。

第二章第二节“专业设置管理制度”对高校的专业进行了分析,并对非常具有美国特色的“个人专业”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美国高校的学科专业(program)实质上是课程的有机组合。美国的“学科专业目录”—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lassifi 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mes, CIP),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联邦教育部颁布的一个高校专业目录统计收录体系。CIP将“有自己独立的特色课程或实践,并且这些课程或实践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作为收录学科专业的一个核心条件,这表明美国各学科专业的实质是构建了有特色的、整体的、有机的课程体系。根据美国教育部最近修订颁发的“美国学科专业分类系统”(CIP2010),美国高等学校共有60个类别2 500多个专业。

CIP中的每一个专业,对主干课程和科目都做了详细的介绍。例如,在教育学中“国际与比较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和科目有:国家与地区专门研究、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国际教育政策研究与发展、教学体系国际研究以及教育迁移模式与经验分析等。

美国的高校学术管理以课程管理为核心,高校课程开发能力很强,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围绕适应社会需要而进行。高校对人才市场的快速反应是以学科专业的广泛而又灵活的课程体系为基础的。在美国很多高校,开设的课程不少于本科生人均1门(次),8 000个学生规模的本科高校有的能达1万门课程,哈佛大学更是号称能开设2万门课程。大规模的课程体量、自由的课程组合、规范的转专业学习制度使得美国学科专业的灵活性非常强,从而避免了学科专业设置在窄口径和宽口径之间摇摆不定的现象。

关于高校一般性专业的课程构成,可参见本节下文“课程体系”部分。

二、高校的辅修专业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不少在专业设置较为传统的美国大学就读的学生,在自己的专业(Major)之外,都会考虑学习辅修(Minor)专业,以期得到更全面的能力培养或增加毕业后在职场的竞争力。据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网站,辅修专业定义为需要在学科内进行有一定深度的学习,但并非像主修那样深入。辅修专业一般是在某一学科范围内的广泛涉猎,课业占16 ~ 21个学分。其中,至少有6个学分需要是高年级的专业性课程,并不得与主修专业或其他辅修专业重复计算。

一般来说,辅修专业需要申请并有一些相应要求。学习辅修专业并不能延长学生的就读时间,或给学生在选课上带来任何优势。

此外,如果学生修满了两个专业规定的学分,还可获双学士学位,真正体现了文、理、工相互渗透的教育理念。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17年起开设了一个新的专业叫管理、创业与技术专业(Management, Entrepreneurship & Technology Program,简称M.E.T.),由学校的王牌院系—工程学院和哈斯商学院联手共同开设,实行一个专业两个学位的创新做法。部分高校也在硕士及以上层次实行双学位项目,这个“双学位”的两个学位常常是层次不同,专业方向也有差异。这种情况常发生在跨专业的培养计划里。例如,在美国华盛顿大学(西雅图)任教的一位左姓教师,在攻读华盛顿大学(西雅图)英语学博士学位的同时,五年时间内先后获得教育学、英语教学和经济学三个硕士学位。也有两个学位在同一个层次的,如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在其中任一个学院学习两年,到另一个学院再学习一年,可获得两个学院的双硕士学位(MBA和MPA)。

三、高校的课程体系

美国各高校课程体系有很大的不同,学校内也没有一个适用于各院系或专业的统一的教学计划,但高校的课程体系有一个基本的框架。这个框架的基本指向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美国高校认为,大学阶段是一个探究性的学习阶段,充分的学习自由是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在综合性大学,本科教育阶段通常被分为两段,前两年实行通识教育,后两年则侧重于专业课程学习。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专业主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三个模块,每一模块学校都开设了大量的课程。每个专业根据培养目标规定学生需要学习各模块课程的基本学分。标准的美国大学四年的课程是这样划分的:①一年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一般限选或必修;②一年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像哈佛大学这样的学校,所提供的可选课程非常广泛,从东亚文化佛教研究,从西方建筑史到电影、音乐,简直无所不包;③最后两年或更少的时间进行专业或特定学科课程的学习,各专业列出专业主修课程模块或课程组合,要求学生必修或者限选。通识教育阶段前两年的学习任务通常很重。除综合性大学外,大多数大学要求学生接受通识教育的课时数为其总学时数的1/2 ~ 1/4。在两年制的社区学院,如果学生接受的是升学教育,要求学生平均学习31学分的通识教育课程,而其两年的总学分一般为60学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外界形势和环境,美国高校的课程体系也经常不断调整,例如哈佛大学就经历了五次大的课程改革(见第九章第一节“哈佛大学的课程改革”)。

通识课程体系以文学、人文学科、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为主。不同学校所开设的核心课程会有所不同,但大类差别不大,大学数学和大学英语基本是必配项。例如,芝加哥大学为低年级学生开设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学科、数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三大类科目,强调西方古典人文传统、经典阅读和批判性写作,负担重,标准高,需要学生大量投入。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日益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外语、多元文化、时事,以及一些有关性别种族社会多样性等美国社会问题的课程,也被列入通识教育课程中,并融入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教育理念。还有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国情、政治等类课程通常是一些研讨班类形式,一般学业强度不大。这些课程的学习考核评价通常采用多种方式,不限于试卷方式,常用的是研究论文、一个综合性团队项目、与课程和专业有关的社区服务工作(见第九章第一节“服务性学习”内容),或者跨学科研讨班,等等。

四、高校的课程开发

美国高校普遍重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在内的本科生课程开发、设计和教育实践。一方面,每一所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表面上看,课程是由某一位教授主持的,但整个课程体系却是由专门的课程委员会集中力量精心设计的。特别像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的核心课程体系,更是经过了千锤百炼。另一方面,学校和院系在本科生课程投入上毫不吝啬。北京大学秦春华在《美国顶尖大学如何保证本科教育质量》一文曾提到,MIT电子工程系每年在一门课程上的投入就高达30万美元,少的也有10多万美元。这些经费并不包含教师的工资,是纯粹投入到课程本身的,分配给各个学生小组来使用。许多学生的作品很快就会被企业发现和使用,直接转化成产品。

不少美国高校还注重开发综合类研究性质的课程。常见的是新生研讨课和高年级的研讨性课程。为了帮助学生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大多数的高校都开设了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新生研讨课程。新生研讨课以引导学生适应性和学术性的专题为主。各大学根据教育目标定位的不同有所侧重,新生研讨课程已成为美国大学核心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课程门数逐年增多,如斯坦福大学开设220 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也达到200多门。开课形式也从一开始以研讨班(Seminar)形式为主,逐步发展到课程群、研究活动和学习团队等多种形式,不断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高年级的研讨性课程,要求学生在独立研究基础上完成一篇学术论文或在实验基础上完成一份实验报告,或者独立完成一个课程设计,或者要求完成一个独立的研究项目。美国各高校高年级的研讨课要求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学生需要在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自主选题、自主设计方法、组织材料、实施实验,并自主开展调查、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等工作,从而真正体验到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给予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体验。

图24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新生上关于飞机飞行的研讨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