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洋研究专业就业前景

海洋研究专业就业前景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海洋经济研究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海洋经济研究,二是区域层面的海洋经济研究。由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其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国内研究现状_宁波现代海洋产业

二、国内研究现状

早在1981年,国家海洋局和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所联合召开的海洋经济座谈会上即明确提出了“开展海洋经济问题研究”的号召。此后,海洋经济研究成果开始涌现,根据“中国期刊网”收录的期刊论文进行统计,20世纪80年代共有论文25篇,90年代共有论文238篇,2000—2005年共有论文377篇,2006—2010年共有论文558篇,2011年至2012年12月共有论文536篇。可见,海洋经济研究越来越成为学界关注热点。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海洋经济研究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是国家层面的海洋经济研究,二是区域层面的海洋经济研究。

(一)国家层面的海洋经济研究

从国家整体进行的海洋经济研究内容非常宽泛,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路径问题研究。王淼(2003)对21世纪我国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从依法治海、可持续发展、人才开发、科技兴海、产业结构优化、机制创新、开放式发展、立体式发展、海陆式开发等方面探讨了21世纪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及其实施策略。由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学者对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其对于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有些学者单独借鉴了某一发达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如荣艳红(2008)、宋炳林(2012)对美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借鉴,徐嘉蕾(2010)、赵伟(2010)、杨书臣(2006)对日本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进行了借鉴,赵清华(2008)、谢子远(2011)对澳大利亚发展海洋经济的经验进行了借鉴。有些学者则对多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了总结与借鉴。如储永萍(2009)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战略,从全球海洋经济开发的总体趋势出发,分析了日本、挪威、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六个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总结了六国海洋经济发展对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启示。王敏旋(2012)、姜旭朝(2009)、苏纪兰(1998)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相关研究。

第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王长征(2003)认为近年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海洋运输、旅游、海上油气开采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但同时也存在第一产业比重过高、资源开发不合理、海洋生态环境恶化、海洋灾害频繁、领土争议等困扰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基于上述分析,作者提出了提升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对策措施。高强(2004)从观念创新、海陆经济一体化、科技兴海、国际合作、以法制海、综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对策。马志荣(2008)分析了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吴明理(2009)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进行了研究。吴凯(2006)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研究我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认为虽然我国海洋经济呈上升趋势,但由于传统产业占比偏高,新兴产业占比偏低,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仍较低,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强化,将是我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刘明(2008)构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模型,并对我国沿海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

第三,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研究。殷克东、战德坤(2001)对我国六大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规律、趋势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韩增林等(2003)采用基尼系数、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等指标,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地区差距以及海洋产业空间集聚的变动趋势。张耀光、魏东岚等(2005)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的省际空间差异问题,对各省(市、区)海洋产业以及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等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程度进行了分析。伍业锋(2006)建立了中国沿海地区海洋科技竞争力的评价理论与评价体系,据对沿海11个地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了分析与评价。于谨凯、李宝星(2007)基于Rabah Amir模型、SCP范式,建立了由海洋市场结构以及规模经济决定的海洋产业市场绩效模型。刘洋、丰爱平等(2008)对山东半岛7个沿海城市1996—2005年的海洋产业竞争力做了聚类分析。韩增林、许旭(2008)以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的基本空间单元,对区域海洋经济差异的构成进行了来源分解。有些学者专门研究了沿海地区海洋科技发展的差异问题。殷克东、方胜民(2008)构建了14个二级指标、56个三级指标的海洋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白福臣(2009)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多层灰色评价模型,并对中国11个沿海省和直辖市的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及比较分析。殷克东、王晓玲(2010)构建了中国海洋产业竞争力评价的联合决策测度模型并进行了实证分析。

第四,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单项问题研究。一是无居民海岛开发问题。王琪(2011)系统回顾了我国无居民海洋开发的历史进程,并分析了无居民海洋开发的趋势及政府职能定位。汤坤贤(2012)研究了我国海洋开发的开放政策,介绍了马尔代夫、韩国和日本等国海岛开发的经验,分析了我国国家和地方的海岛开发政策,指出我国海岛开发开放的优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我国海岛开发开放政策。张祥国(2011)研究了无居民海岛开发的环境问题及其可持续利用,通过有限资源对区域社会生产线性约束的动力学模式说明了环境资源的短板约束作用,提出了无居民海岛环境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要求和建议。另外,张杰(2012)、李丕学(2011)、陈亮(2012)就某些地区的无居民海岛开发问题进行了研究。二是海陆统筹发展问题研究。王倩(2011)对海陆统筹进行了理论探索,从国家层面与沿海区域层面分别界定海陆统筹广义与狭义概念,对海陆统筹广义概念的内涵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海陆统筹与“海陆一体化”“海陆互动”“五个统筹”之间的区别与关系。鲍捷(2011)基于地理学视角,对“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海陆统筹方略进行了研究,认为海陆统筹既是维护国家利益和战略安全的需求,也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并提出了我国海陆统筹战略对策建议。孙吉亭(2011)研究了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海陆统筹机制。另外,朱坚真(2011)、叶向东(2007)、李义虎(2007)等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这一问题。三是海洋经济中的对外合作问题研究。左晓安(2011)、郭楚(2011)对粤港澳海洋经济合作问题进行了研究,叶向东(2011)提出了APEC海洋经济技术合作的政策建议。四是港航物流发展问题研究。《世界海运》(2011)杂志分析认为,我国港航物流存在很大问题,就单项物流成本来说,中国几乎每项都低于发达国家,如劳动力成本、仓储成本等,但中国综合物流成本却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因此,我国很多沿海省市均十分重视发展和完善港航物流体系,降低港航物流成本。黄飞舟(2010)对海南的港航物流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罗贯三(2008)对重庆港航物流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史晓原(2012)、秦诗立(2011)对浙江省港航物流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孙万通(2012)、周珂(2012)、毛铁年(2012)对舟山的港航物流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五是海洋清洁能源利用问题研究。孙雅萍(1998)展望了21世纪海洋能源开发利用的前景并分析了其环境效应,认为只有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海洋,才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强调: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能源的同时,要注重环境效应。张桂红(2007)研究了中国海洋能源安全与多边国际合作的法律途径,认为在能源安全问题的处理上,中国面临双重压力。加强海洋能源安全问题的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的能源安全战略以及和平发展,中国海洋能源安全问题目前主要表现在海洋能源的开发和海上能源交通安全的保障。杨木壮(2007)分析了我国海洋能源矿产资源的潜力。

(二)区域层面的海洋经济发展研究

地区层面的研究主要关注特定经济区域或者行政区域海洋经济发展的特殊问题。这些研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比较问题研究。黄霓(2011)对粤、鲁、浙海洋经济发展中的定位与目标、总体布局和发展重点、海洋经济实力和后续发展潜力等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谢子远(2012)从海洋经济发展总量水平、海洋产业结构、海洋科技竞争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对浙、鲁、粤海洋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

第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2005年,陆立军,杨海军就认为浙江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陆域资源对经济进一步增长的承载率越来越小,必须将探索资源的眼光投向海洋。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是浙江经济发展阶段性的迫切要求,也是发挥浙江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的必然之路。因此,他们提出了浙江“十一五”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马涛(2007)对上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进行了分析,分析了上海市发展海洋经济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上海市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主体和发展重点,并就如何推动上海海洋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孙群力(2007)研究了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路径问题,在分析山东省海洋经济优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张耀光(2001)对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机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辽宁海洋资源的评价,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部门结构和海洋产业布局特点等的分析,并根据海域资源差异、区域海洋经济结构差异、海洋产业分布状况等,划分出辽宁渤海海洋经济区和黄海海洋经济区;探讨了区域海洋经济区的形成与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机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定性到定量的研究方法,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辽宁海洋经济区的发展方向与重点海洋产业部门,提出了辽宁区域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第三,区域海洋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研究。朱勇生(2004)对河北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就河北省如何抓住机遇、迅速提高其海洋经济水平提出对策和建议。纪建悦(2007)对环渤海地区的海洋产业结构进行了静态与动态分析,并对其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叶波(2011)研究了海南省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策略,分别从产业结构变动值指标、产业结构熵数指标和MOORE结构变化指标来分析海南省海洋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揭示海南省海洋产业发展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灰色关联度和区位商分析确定海南省海洋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最后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具体对策。房帅(2007)研究了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建立了海洋支柱产业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支柱产业的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环渤海地区实际情况,确定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支柱产业群。朱坚真(2007)分析了环北部湾海洋经济增长与主导产业选择问题。孙瑛、殷克东等(2008)通过构建多准则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动态规划的资源最优配置模型,对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的差异、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资源配置的动态最优方案进行了研究。桂丽雯(2009)探讨了广东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必要性和主要对策,认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是广东省提高产业结构层次的需要,是广东省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需要,广东省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第四,海洋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问题研究。张文杰(2011)研究了海洋产业对上海经济的拉动效应,吴明忠(2009)研究了海洋经济发展对江苏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关于宁波海洋经济的研究。宁波作为沿海港口城市,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天然优势,海洋经济发展也具备较好的基础,但对宁波海洋经济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90年代,个别学者如屈强(1994)、常益民(1997)、陈敏铭(1998)、楼朝明(1999)、李德荣(1999)对分别就宁波市海洋开发规划、海洋渔业发展、海洋经济强调的指标体系、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等进行了零星的研究。进入21世纪之后,宁波对发展海洋经济高度重视,相关研究也逐渐多了起来。练兴常(2001)提出了宁波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设想。2003年,宁波原市委书记黄兴国特别提出要“加快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经济强市”,并提出了如下几个具体发展方向:一是大力发展海洋运输业,加快建设港口物流基地;二是大力发展临港工业,加快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三是大力发展海洋渔业,加快建设海洋渔业开发基地;四是大力海洋旅游业,加快建设特色海洋旅游基地;五是坚持科技兴海和依法治海,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陈飞龙等(2003)提出了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产业布局。陆立军,杨海军(2005)对宁波建设海洋经济强市提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建议。张祝钧(2011)对宁波市三次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内部各行业结构以及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结构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探讨了宁波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并就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了对策。苏勇军(2011)、舒卫英(2011)研究了宁波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张士锋(2011)研究了宁波海洋渔业转型升级问题。农晓丹(2010)研究了宁波海洋高科技产业发展问题。尤其是浙江被确立为国家海洋经济示范区,宁波被确立为海洋经济示范区核心区之后,关于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研究快速增多,研究角度和研究内容得到很大拓展。陈德金(2012)分析了宁波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陈辉等(2012)分析了海洋经济新时代梅山保税港区物流业的现状,并对保税港区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黄敏辉、宋炳林(2012)借鉴美国经验,从海洋意识、海洋科技、海洋产业及海洋生态等方面分析了美国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举措,从中得出对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启示。邱璐轶(2012)研究了宁波现代临港服务业发展问题,认为“十二五”期间,全球服务业呈现新一轮的快速增长势头,宁波应该抓住这一轮产业转型升级的机遇,促进临港服务业多角度、多领域突破,发挥其在整个产业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同时,宁波还应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采取有力措施,促进临港服务业全面发展。高亚丽(2012)研究了宁波航运金融发展问题,认为航运金融的发展是构建宁波从单纯的运输港到贸易、金融综合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因素,也是把宁波打造为国际强港过程中重要一环,是今后金融工作的重点。罗曼丽(2012)研究了宁波海洋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问题。孙瑶瑶(2012)研究了国外主要海洋强国的海洋经济发展经验,并提出了国际经验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五点启示。谢梦达(2012)运用SWOT分析法对宁波市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劣势、存在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保持传统优势项目、港口建设、发展临港大工业、科学开发海岛、参与国际竞争、加强区域合作、产业转型等方面提出了建议。邓启明等(2012)以宁波市核心示范区为例,研究了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中的国际合作问题,分析了当前加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了包括科学、合理引进国外资金及先进技术,尤其是加强海洋高科技产业及相关法律法规与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合作重点及其相应策略措施。宁波市社科院院长黄志明(2012)提出了建设宁波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的四个重要方面:一是大力推进“三位一体”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二是加快构建海洋产业集群区与都市功能区协同体制;三是创新海岛开发开放机制;四是建立资金投资海洋经济的可持续投入机制。宁波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延(2012)认为打造国际强港是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一项重要举措,并提出了宁波打造国际强港的具体路径。

综上所述,人们在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就海洋经济问题展开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随着全球范围内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日益重视,2011年山东、浙江、广东的海洋经济发展集中上升为国家战略,浙江舟山被确立为国家海洋经济新区,最近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也已得到国务院正式批复,我国海洋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浙江被确立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之后,宁波则被确立为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在这种背景下,对宁波现代海洋产业选择进行研究,意在探索新形势下宁波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的有效战略与路径,从而为其他区域现代海洋产业的发展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