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服务育人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服务育人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遵照教育部门及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专业设置标准,在课程的设置上与其紧密相关。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服务育人教学原则的推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

第一节 服务育人的专业设置与课程建设

专业设置是职业学校教学的基础,是形成学校特色、打造学校品牌的基石;课程建设是关键,因为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形成和素质的提升,课程改革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上。因此,服务育人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应紧紧结合实际情况不断改革和发展,不断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只有服务育人,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一、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

学校专业设置原则,是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设置中所依据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指定的或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标准。

(一)专业设置的基本要求

1.专业设置的前提:与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

专业设置的指导思想是根据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机构调整的需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成才愿望,体现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专业课程的开设:与职业的要求紧密相关

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把相关行业(岗位群)对知识与能力的要求转化为课程教学门类,以便根据受教育者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所具备的文化层次,遵循教育规律实施教学。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遵照教育部门及有关行业制定的相关专业设置标准,在课程的设置上与其紧密相关。

3.对专业教师的要求: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相互结合

职业学校教师要求到企业培训,开展“工教结合”,使职业学校教师率先成为身兼教师和技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人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类似文化课教师那样,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二要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素质。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同样看重,职业学校要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和教师社会实践制度。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在企事业单位进行不少于3个月的专业实践训练。在职专业教师也要定期进修学习,每两年至少有2个月的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进行实践。

(二)主干专业设置

主干专业是指职业学校里较强势的专业,它具有师资队伍强、课程设置优化、学生整体素质好的特点。主干专业是指职业学校的招牌专业,能给学校的其他专业树立榜样。

譬如,学校的主干专业是物流专业、会计专业以及计算机专业,分析其主干专业的特点对其他职业学校有借鉴意义。

学校依托“珠三角”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顺应东莞打造“商贸经济带、物流经济带、园区经济带”的新形势,对接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对接职业岗位标准构建集群式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批在省、市具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校本部主打财经商贸类专业,莞城校区主打信息技术类专业,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核心、信息技术类和旅游服务类为骨干、文化艺术类为特色、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和教育类为辐射面的专业群。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三大专业已建成广东省的重点建设专业,计算机及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已建成东莞市的骨干专业,会计、物流服务与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被确定为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试点专业。学校不断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出一批校本精品课程和教材,较好地适应了东莞就业市场的变化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需要。

(三)加强专业制度建设,规范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

(1)对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进行总结、梳理,加强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2)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开设、任课教师、教材选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作业批改、成绩考核等主要环节上进一步完善、补充和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规范教学档案建设,明确、细化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3)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强化激励机制,将教学质量、教学工作的成绩与教师考核奖惩挂钩。强化责任意识,确保各项教学制度的贯彻执行。

(4)继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作用,把当前突出课堂教学督导向两端延伸,加强教学的全过程管理(包括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各个环节),加强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确保各项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

(5)逐步实施教学管理现代化。在现有教务管理系统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完善相关子系统,实现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办公的信息化和网络化,进一步提高教学管理效率。

二、服务育人的教学原则

根据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要求,及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指导思想,秉承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勤奋、求实、团结、进取”的校训,“修德、敬业、严谨、创新”的教风以及“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办学的一贯思路,我们确立的办学理念是:育人为本,面向市场,做强服务,争创一流。服务是宗旨,育人是根本。这一理念既强调要潜心育人,服务学生,面向市场,服务社会,又强调做强服务,创办一流学校。

学校办学新理念的形成有着坚实的基础。历史上,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有“面向市场”办学的丰富实践经验,这就孕育了今天的新理念。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于1958年建校,主要为东莞培养农业方面的人才,改革开放后,随着东莞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学校及时调整专业培养方向,主要培养东莞急需的会计类人才。因此,从“农业”到“经贸”,是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面向市场办学、不断转型发展的体现,是新的办学理念形成的基础。2011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出于做大做强东莞职业教育、进一步适应东莞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将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与东莞市职业技术学校合并,成立新的“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两强联合,学校的基础发展能力大幅度增强,为我们“做强服务,争创一流”提供了强大的物质支撑,是办学新理念形成的催化剂。

根据新的办学理念,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确立了更加明确的办学目标:立足区域经济,面向现代服务业,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职业发展有空间的技能型人才;打造全国一流的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办学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服务育人教学原则的推动。

(一)成功教育原则

成功教育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广袤土地。是除基础教育之外的理想的选择。成功教育是追求学生潜能发现、发展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它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

(二)师生关系融洽原则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二者缺一不可。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是主导性的因素,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调控着学生和整个教学过程;而学生是主体性因素,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因而,要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地位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关系,不可偏废,不可重蹈覆辙。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又是师生交流的主阵地。那么,如果教师与学生能够较好地交流沟通,就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有了良好的课堂氛围才会有学校教育质量的整体提高。不论是学校教育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一个基点:师生交流。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由此可以看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心灵相互接纳,形成师生互爱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这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具体体现在:学生在与教师相互尊重、合作、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步完成自由个性和健康人格的确立;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笔者认为,要想达到成功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目的,教师应该负有主要责任,重点在于教师的引导,因为教师才是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课堂教学上起着主要作用。所以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爱护学生、鼓励学生。

(三)以学生为主原则

教学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要“因学施教”,以“教”导“学”,实现四个转变:①以教师为中心的被动接受式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参与式;②以记忆为主的机械学习转变成以深刻理解为主的意义学习;③以单纯的知识学习转变成知识方法、能力、态度的多方面的学习;④以侧重基础学为形式的学习转变成基础学力、发展型学力、创造型学力相结合的学习。为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行启发式、交互式的教学。判断一个教师的优劣应以是否启发学生提出一些深刻的问题为标准,而不应该是传统意义上所认为的那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什么问题都没有,这样的教师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优课的标准应该满足以下要求:①有利于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②有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发展;③有利于学生个性特征、特长、爱好的发展。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用“你认为他说得对吗?为什么?”“他这样回答问题全面吗?为什么?”等问题,把学生推上评判席,促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专心听、认真想、大胆说……。通过学生争议,并进行相互评价,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对疑难问题的理解,增强其思辨能力。

(四)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环境熏陶原则

1.美化校园物质环境,净化学生的心灵

学校的物质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整个校园清洁卫生,优雅宁静;②校园建设整齐有序,绿化、美化得好,欣欣向荣,充满生机;③校园装饰富有教育意义,宣传橱窗新颖别致,富有针对性,催人奋进。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工作之余,来到美丽的海滨,遥望碧海蓝天,或是来到花草茂盛、树木葱郁的原野时,立即觉得神采弈弈,精神抖擞,好像自己浑身上下都沐浴在春风化雨之中,烦恼、紧张荡然无存,感觉是那样的舒适与美妙。如果一所学校,处处干净利落,各种物品措置有序,花草树木修剪得婀娜多姿,见不到飞扬的纸屑、满墙的球印和臭气熏天的垃圾,整个校园环境清洁美丽,这不仅有益于人的健康,使人心情舒畅、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与学习;也陶冶人的心灵,使人养成讲卫生、尊重别人劳动的优良品质。学校非常重视抓校园的净化、绿化、美化工作,努力建设富有崇高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如实验学校的教室、实验室及功能室的物品摆设与四壁布置,均精心构思,既具有课程教育特色又寓有思想教育内涵,体现出一种很深的课室文化氛围,学校还在学生课余休息的场所、楼道走廊内设置了以雕塑或壁画为主要形式的艺术长廊,把中外历史上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音乐家的塑像和名言有选择地分楼层置放,创造出一种贯通中西、纵横历史的文化艺术环境,使学生在休息与停留驻足间,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远大理想、民族传统的教育,并激励他们见贤思齐,以伟人们的道德、学问、人品来指导自己学习和做人。这不仅为美化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更体现了学校管理者重视教育环境建设的远见。

2.优化校园精神环境,保证学校教育健康发展

校园精神环境是一个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具体体现在校园的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上。学生踏进学校之前,主要接触的是家庭成员,其个性、品质、作风等主要受他人的影响。进入学校,接触面日益广泛,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的影响更加深刻。学校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相反,不良的人际关系,则会使学生身不由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影响其健康发展。因此,建设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是校园精神环境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校园人际关系建设中,尤以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最为重要,它直接影响到学校教育目的的实现。师生关系不融洽,其他关系再好,对教育效果也没有多大意义。在师生关系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热爱学生,是教师的传统美德,也是调节师生关系的关键。教师要成为学生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心奉献给他们,要多和学生交朋友,做学生的知心人。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遵循“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一师德规范,从教育工作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出发,坚持学生利益第一的原则,全心全意地热爱学生,了解和关心每个学生,对学生不偏爱、不歧视、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自尊心和个性,同时也要坚持按国家的教育方针对学生严格教育,全面要求、不溺爱、不迁就;而且要努力做到不仅仅是以书教人,还要以人教人,用自己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情感,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的言行,唯有这样,师生之间的关系才会真正亲密融洽,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与人格发展双方面日益走向上进,走向完善。

(1)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培养表里如一,不图虚名,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科学作风和工作方法。这是校风的根本。

(2)勤奋学习: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勤奋学习的动力来源于求知的渴望,求知的渴望来源于崇高的人生理想。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校风的基础。

(3)民主团结:团结是建立良好集体的必要条件。没有团结,集体就会成为一盘散沙。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之地,尤应注意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一个民主团结的环境,才是学术思想活跃、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这是校风的保证。

(4)进取创新:坚持追求真理、永不知足的精神,敢于打破旧框框,勇于提出新设想,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使学校教育更好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校风的活力所在。

3.强化校园学术环境,促进师生素质的提高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学生的重要任务是学习。学校中应该形成一种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比学术水平、赛创造能力的学术环境。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在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但知识并不等同于智力,智力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在掌握人类的知识经验和从事实践活动中发展提高的。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学校就不能只依靠课堂灌输的方式,而需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来进行教学活动。在目前我国教育体制、课程设置还难以根本改革的情况下,学校应该主要抓好每节课的素质教育改革,尽量使每节课的几十分钟达到最佳的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教会学生掌握软件知识(能力、科学方法)为主,而不以教会学生掌握硬件知识(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为主,真正的教育应给人以“点石成金”的本领,而不是给人以金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