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谈高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材设置与授课方式改革

试谈高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材设置与授课方式改革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试谈高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材设置与授课方式改革——将人文教学理念引入技能性课程的尝试赵海虹[1]摘 要: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常年以来被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听说技能训练课程。

试谈高校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材设置与授课方式改革——将人文教学理念引入技能性课程的尝试

海虹[1]

摘 要: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常年以来被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听说技能训练课程。本文试谈笔者开设该课程时在教材设置与授课方式上的探索,探讨如何以人文教学观为指导,借助国际化背景下丰富的信息资源,设置内容丰富的通识性视听材料,使技能课程知识化,同时让知识的习得过程与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使学生的人文素质与听说能力得到共同的提升。

关键词:高级英语视听说;人文教学观;国际化背景

一、引言

视听说课程是英语学习高级阶段的课程,由于该课程对教学硬件要求很高,其技术发展与整个世界的科技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因此该课程的长期教学积累与传统课程相比还比较薄弱。在国外,视频英语教学大多只是在课堂教学专著中作为一个章节来讨论,少量专著——如Longman公司出版,Allan Margaret所著的Teaching English with Video(1985),伦敦Macmillan出版社出版,Tomalin Barry所著的Video,TV and Radio in the English Class:An Introductory Guide(1986)——都强调如何根据视频材料的语言深度和内容的交际特点来学习语言,忽略了视频材料背后可能蕴含的大量文化信息,因此更适合基础学习阶段。

国内关于视听说课程的研究中(主要探讨大学英语、电教英语的视听说教学,少量为专业英语教学),有的着眼于具体教材,如《新视野》使用效果的探讨(张利华2009);有的则注重课堂活动的设置(王素敏2009)、如何保证听力材料的效果(陈莉莉1996)(苏凤2007)、如何更好使用多媒体网络平台(王玉兰2011);也有的探讨如何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活动,落实“建构理论”来改造课堂(张殿玉2004);还有的力图以任务型教学法强调这个课程的功能性与交流性(方文礼2003);等等。笔者尚未发现研究者和教师从人文教学理念角度来重新审视这门课程的潜力。

近年来,教育国际化、网络化的大背景对传统大学教育造成了很大冲击。网易公开课、iTunes U等免费的全球“网络课堂”提供了包括美国常春藤名校、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总量上万节的公开课视频。在中国的英语课堂,尤其是视频教学的课堂,如何体现自身特色,满足学生的需求,就成了更加艰巨的挑战。

笔者从教的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于2004年开始在英语专业大四上学期,也就是学生接受专业课程教学的最后一个学期,开设高级英语视听说的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连续五年由笔者个人独立选材,独立授课,之后开始与其他教师合作教学。通过七年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笔者形成了比较明确的人文教学观,利用国际化背景下日益丰富的各种信息资源,逐步充实教学材料、修正教学方法,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文中笔者试谈本人在授课中总结的经验,结合学生调查表反馈的问题,为如何将人文教学观引入技能型课程,更好开展该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粗略的看法,期待得到同行们的指正。

一、课程定位

首先要明确视听说课的教学目的。

根据笔者所做的研究,不同教师对该课程的设置目的看法不一:有的老师认为这门课是“基础技能训练课”,是听力课的升级版,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观摩学习音像资料来“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传授听力技巧”“介绍口语表达方式、交际策略和应用技巧”(王玉兰2011)。金峰(2008)在《教学与管理》杂志中提出,视听说课程的最终教学目的是“培养听说能力”,这与苏凤(2001)认为该课程的教学主旨是“提高交际能力”并不冲突。王素敏(2009)也认同后者的说法,同时她也提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听说课程应利用高科技的网络试听教室和平台,给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接近真实语言环境的场景”,以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笔者认为,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在本院是一门面向即将走向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的学生的高阶段专业课程。因此它显然不属于“基础技能训练课”,也绝不是简单的“听力课程”的升级版。本系在英语专业三年级已经设置了高级视听课程的专业必修课,因此大四的“高级英语视听说”与前一门课程相比,应具有更鲜明的特色,贴近英语专业高级阶段的需要。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版)明确指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人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中包括“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根据笔者所见的教学现实,学生们与后一标准尚有距离。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无法脱离具体的文化,任何一门尚在大量使用的活语言都是具体人群文化生活的载体。因此学习英语语言,必须了解英美文化和整个西方文化的大背景。然而在近年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外语专业注重人文教育的传统正在一步步丢失……功利主义成为教育的指导原则。实用性、应用性教育成为潮流。这种教育哲学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文精神的大衰落”(刘伟1995)。但是应该看到,大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持有找工作的执照,更是让他们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我国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总体上“先天不足”,具体表现在:“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维很弱;对西方文化了解肤浅,对中国文化了解更少。”(胡文仲,孙有中2006)因此,有学者发出让“英语专业回归人文学科本位”的呼吁,使“英语专业不至于沦为追随市场风向的培训机构”。他们提出“技能课程知识化,知识课程技能化”,建议教师们在英语技能课程的教材选用和教学解说中融入人文知识,在人文知识课程的教学中融入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训练,使人文教育与英语语言教育融为一体。

从2004年开始,笔者尝试用人文教学理念引导视听说课程,并借助当时的网络大环境,寻找适合该课程的视频材料。在课程相对成熟后,笔者于2011年、2012年授课结束之后,两次向授课班级全体学生投放无记名的课程反馈调查表,回收有效问卷共280份。问卷中2道题的答案可以反映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定位。

问题4.你认为,大四的视听说课程主要应该满足你哪一方面的需求(多选,限选三项

A、获取具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156人,55.71%)

B、获取西方文化大背景知识(167人,59.64%)

C、了解英语语言词汇的用法(17人,6.07%)

D、增加商贸英语实用知识(22人,7.86%)

E、积累口译词汇(24人,8.57%)

F、提高英语听力的水平(116人,41.43%)

G、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164人,58.57%)

H、美化口语的语音语调(38人,13.57%)

I、增加英语口语表达的机会(93人,33.21%)

问题6.你选择这个课程的时候认为或期待这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多选)

A、基础技能课程(13人,4.64%)

B、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学习结合的课程(205人,73.21%)

C、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28人,10%)

D、娱乐欣赏的课程(69,24.64%)

E、商贸实用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7人,2.5%)

F、八级考试听力口语应试训练(29人,10.36%)

由学生反馈的结果看来,学生大多认为该课程已不是低年级时以技能训练为主的课程(仅10%选择),而是将专业技能训练与文化学习结合的课程(73.21%)。由于该课程在大四上学期授课,恰好是学生面临找工作或考研的双重难题之时,人心浮动,不少学生(24.64%)因此希望这是一门带有一定娱乐欣赏内容的课程,以减轻课业负担②。

学生对高级英语视听说课持有的期待,除了课程名称直接表明的相关技能的提升,如G选项“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选择率达58%,对“获取具体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及“获取西方文化大背景知识”的需求选项高达55%与59%,后者甚至超过对“提高英语口语的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的需求。该答案是学生在课程完成后做出的选择,说明笔者以人文教学观引导视听说课程的教学实践获得了学生的认可。

二、视听材料的选取标准

大多数相关论文一般都将该课程的资料作为外语听说的训练资料。除了采用专门的成型的课本与配套视频(如《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外,“利用所学语言国的优秀电影电视作品进行教学和听说训练已成为外语教学界的共识”(陈莉莉1996)。

笔者经常向学生解释,为何没有选择成型的市场上公开出版的课本。优秀的英语电影版权都属于各个国外公司,教师固然可以在非营利性的课堂上播放,但却无权在正式编辑出版的视听说教材中配套使用这些视频内容;而单一公司或学校编写、拍摄,拥有版权的视听说教材,其材料的整体性虽然不错,但是在材料的丰富性、影像的质量、语音的纯正度各方面,当然无法与笔者选取的汇集BBC、CNN、CBS各大公司的影像精品佳作媲美,而其中新闻节目的时效性也不如笔者最新从网上下载的新闻。

在教育资源、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任课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各种网上媒体资料的公益性使用的权利,在不以之成书的前提下用于丰富自己的课堂教学。这或许因此不能成为教师本人的专著性科研成果和自著教材的一部分,却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使得学生可以投入瞬息万变的国际化教育环境之中,直接感受西方文化。

那么,在授课教师自主选择的前提下,又应如何确立选材标准呢?

由于许多教师把这门课程视为单纯的听说训练课,因此通常要求影视作品具有“生活性和上口性”“趣味性和可视性”(陈莉莉1996),“内容丰富、地道、通俗”(苏凤2007),但避免过度紧张刺激,分散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教师们都认同,视听说课程中,视听是说的基础和前提。通过观看原版音像材料,可以积累足够的语料,培养良好的语感,为说做好准备。而视觉信号的增加让学生更好感受影片的文化氛围,更直观地获得信息,加深印象。

笔者认为,本课程选用的材料口音应纯正优美,值得学生学习模仿,但考虑到英语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大量变异已经被语言学家纳入英语进化新方向之中,也不排斥接受少量带各种口音的英语。在选材的内容上,笔者则力图做到技能课程知识化,希望可以为大四的学生提供一个更宏大的文化背景,让学生了解西方世界,以及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局势。

视听原材料分“泛听”与“精听”两类。泛听材料作为开展课堂讨论和语言活动的素材,而精听材料除作为讨论题目外,还配套制作了相关的听力技巧练习,上传到教学空间,供学生在课下使用。如填空、复述、选择、判断,及模仿专业八级听力Mini-lecture模式的填空练习题。由于本课程内容选择重人文知识点和话题的启发性,在视频听力难易的选择上基本按照10%很难(精听)、20%较难、50%中等、20%较简单来安排。

原材料和配套资料每年替换三分之一,以保持一定的新鲜度,与时俱进。新材料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口语活动的参与度。课程的历史部分历年来选用过不同素材,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效果不断调整。视频和音频材料分为“历史与宗教”“政治现代新闻时政)”“艺术”“科学和环保”“文学与娱乐”五大部分。教师编写的材料包括视频的内容介绍、出现的生词、课上问题、课堂讨论题与课后思考题等。

通过学生调查表的反馈,笔者发现,教师首先在选材上要有清晰的理念,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必然无所适从。由于学生是有不同经历、不同爱好的个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满足所有人是不可能的。通过调查表发现,任何受欢迎的视频都依然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认为“最应该被替代”,反之,最不获学生青睐的视频亦不乏衷心喜爱它们的支持者。以下取两个具体例子。

调查表问题1为“你认为本学期课程内容中最应该被替代的是(单选一项)”。2012年版调查表中得分并列第一(都是23人选择,13.78%)也就是最不受欢迎的两个视频分别是BBC纪录片《第一位奥林匹克冠军》和《耶路撒冷:高墙之下》

但在第二题“在本课程内容中,你非常喜欢的内容是(限选三项)”的答案里,有2人选择了《第一位奥林匹克冠军》;22人(13.17%)选择了《耶路撒冷:高墙之下》,与最讨厌它的学生人数几乎相等。

2011年调查表中,《战地书信》(War Letters)被90人(53.89%)列入三大最喜爱视频,却依然有5人认为它最应当被替换掉。

相对于对视频的个人口味,学生对该课程的总体模块安排比较认可。可见调查表第3题:

问题3.你认为本课程应该增加或者加强的模块是(每一项增加就意味着某些课程内容被消减和替代,如果你认为本学期内容没有可替代的,则选E),________

A.课堂讨论(48人,17.14%)

B.学生presentation(每人必做)(7人,2.5%)

C.专业八级强化训练(51人,18.21%)

D.商务经贸类内容视听材料(39人,13.93%)

E.本学期的内容无须替代。(137人,48.93%)

根据本题的反馈,有51位同学(18.21%)希望加强专八听力的训练。笔者在第一堂课就解说了专八的听力考试模式,并重点介绍难度最大的模块mini-lecture,以具体视频制作mini-lecture的模拟题,并建议学生,在之后的一个学期,有意识地根据一定方法,在大多数听力训练现场引入mini-lecture的笔记训练;同时在教学空间提供多套八级听力模拟题与真题,供学生课下自行使用。本课程总共只有16周,除去最后一周随堂口试,要在15周共30个课时中完成听力、口语、文化背景解说多个板块,并在其中体现大文化观,不可能在每个板块面面俱到,若把该课程的重点变成八级强化训练,显然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

B选项presentation有7人选择,但在最后一栏意见中同时有学生提出“每个人都做没有必要”,其实是学生在听他人发言时往往不耐烦,觉得是浪费时间。48人希望增加课堂讨论。不过也有同学意识到,客观上由于课程在多媒体实验室授课,每位学生处于相对独立的环境,不利于展开融入式大讨论,因而课堂讨论效果不够好,有时无法充分展开。但使用普通大教室又完全无法保证视频播放的质量。对应这种两难局面,笔者计划在新学期尝试哈佛公开课“Justice”这门课中教师以既定观点让学生站队选择,然后依次让他们发言的方式来展开各种大讨论。

选择本学期的内容无须替代的学生有137人,占48.93%,这个成绩还不够好,但这个选择结果远高于18.21的第二选择。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参考学生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取舍。

三、课堂活动的设置方式与考核方式

在笔者的课堂实践中,以视像材料为基础,可以展开各种思辨性的讨论。让学生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审视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人文色彩浓厚、融知识性、教育性与一体的材料,往往能提高学生在听说训练版块中的兴趣,增进教学效果。

建构理论提出,学生应当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当做课堂活动的组织设计者、合作者和指导者,同时也是学生的评估者、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以及教学过程的研究者(王素敏,2009)。结合本院的教学现状,由于课程面对的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经过调查,部分学生选择这门课程的原因是“大四太忙,这门课以看电影为主,应该很轻松”或者“考试比较容易过关”,这种认识显然是错误的。但是,笔者不得不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复杂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将文化背景深厚的材料直接交由学生预习,其效果无法保证。同时由于采用的视频材料具有相当丰富的人文信息量,教师作为传统教学模式中“传道者”的身份也不可忽视,但课堂讲授的时间要有所控制。

关于课程的考核方式,笔者采用50%的平时分数结合期末考试的方法。加大日常口语活动的分数比例,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充分参与,同时期末口试采用学生对话、老师与学生一对一问答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熟悉程度。并综合考查学生的英语听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

2011年与2012年的学生调查表第5题的结果,又一次体现了学生需求的复杂性。

问题5.你认为本课程可以使用哪些训练方式辅助教学?(多选)

A、课后布置视听作业(66人,23.57%)

B、课上学生小组讨论(129人,46.7%)

C、课后口语作业(80人,28.57%)

D、课后布置学生阅读相关文本资料(100人,35.71%)

E、增加期末口语考试方式的与教师一对一讨论的机会(94人,33.57%)

F、课上课下都有固定的英语学习伙伴,增加日常口语锻炼的机会(81人,28.93%)

G、用书面写读后感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平时分数(35人,12.5%)

由此看来,学生认为最有效的辅助教学方式是课上讨论,但也有不少学生希望能阅读相关文本资料,有固定英语学习伙伴增加日常口语锻炼的机会。不善于口语表达或特别羞涩的同学也希望增加用笔头方式表达自己、获取平时分数的方式。

四、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视听说课程要求教师至少具有三方面的能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选材)、精心设计教学方式(主要体现在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室的网络教学系统,并能利用因特网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巩固课堂教学成果。

笔者在多年为视听说课程准备课件的过程中,除了购买大量的影像资料外,还调动各种网络下载的方法寻找新的资料源,并逐渐学习了视频和音频的制作、剪辑技术,而这些电脑技术都是视听说课程教师需要操作熟练的新技能。

在近年的教学中,笔者开辟了专门的播客,给学生提供“课上视频复听”“课后视听作业”“课外扩展视听资料”,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并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有更多与教师沟通的渠道。

与此同时,以人文教学理念为指导的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由于其选材覆盖的知识面广,决定了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为了讲好课上的历史章节,同时也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笔者阅读了各类文学、历史、宗教、哲学类书籍,开阔了个人的眼界。笔者也因此想借这个课程,把个人学习所得传递给自己的学生。

五、结语

七年来,已经有一千多名英语专业的大四学生选修了笔者讲授的高级英语视听说课程,学生对课程反应上佳。2011年、2012年笔者投放的两份无记名调查表也许最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第8题“你对本学期视听说课程的总体感受,以1—10打分,你会给出的分数是”,62人选择10分,占22.14%;134人选择9分,占47.86%;51人选择8分,占18.21%;6人选择7分,占2.5%;24人未打分,而写出各种感想和意见,占8.57%。学生的补充意见也说明,打分的高低既可能是因为学生对课程的感受不同或个体标准不一,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英文水平差异导致对课堂教学的接受障碍。如一名打7分的学生意见却是“内容丰富,拓展了视野”;而另一名打7分的学生反映的原因是“视频太难,看不懂”。考虑到学生客体的差异太大,所有学生都能看懂的材料必然会使更多学生觉得过于简单。依照打分情况看,课程对视频难易度的选择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认可。

学生书写的意见主要肯定了课程在提高学生口语与表达的同时丰富了文化知识,课程内容广泛,开拓了新视野,激发了学生思维等,并希望增加课堂讨论、引入脱口秀等新形式的视频或增加更多人文背景知识的解说。

通过多年的授课,笔者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体会。在人文教学理念指导下的高级英语视听说课中,尝试以人文知识为重进行课程内容选材,培养学生思辨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结果证明,这样的前提与提高学生的听力和口语能力并不冲突。语言优美、语音纯正、画面精致,题材富有知识性或时代性的英语材料的输入,一方面给了学生大量的听力训练,另一方面提供他们开展口语活动的最佳素材,体现了知识课程和技能课程的良好结合。如一位学生在毕业后写来的卡片上说,“您的课程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户”。

笔者希望能继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学技巧,开展更生动的口语活动,提高与学生的互动与沟通,使得这门课程帮助学生在增强口语听说能力的同时,使其获得更完善的通识背景,从而更自如地运用英语专业知识完成相关社会工作,也能帮助选择继续深造的同学,打好人文课基础,更好开展未来的学业。

注 释

①该选项最多限选三项,超出三项者,后几项未记,不足三项者,直接以选项计入。

②出于同样的原因,在调查表意见一栏,有不少学生提出,希望这样包含丰富文化内容的课能提到学生有更多学习时间的大二、大三时授课,并增加课时,以便他们能更好地消化。

③由于2011年与2012年的课程选材有一定的区别,所以调查表结果分开列出。

④First Olympian—BBC Horizon Special.该片介绍两千五百年前的古代奥运会,以及考古发现中的一位古奥林匹克冠军的故事。2011年课程上播放了纪录片中核心的半个小时的片段,以此设置了一系列问答练习。

⑤Jerusalem:Within these Walls.美国国家地理的纪录片。通过对这个在中世纪被誉为“宇宙的中心”的城市的历史与现状的介绍,让学生对世界三大一神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源流、异同有基本的概念。教师在课前提供了简单历史资料文本,课上选择播放本片前17分钟,即耶路撒冷的历史简介部分,辅以教师的充分解说。

⑥280人中有5人选了两项,有3人未选,共选择282次。

⑦课堂讨论是否能有效展开,与各个班级学生的总体风格也有关系。有的班级特别拘谨,有的班级非常开放。因此学生意见一栏既有“课堂氛围有待提升”的委婉批评,也有“课堂氛围很好,很舒服”两种不同感受。

⑧笔者曾要求每位学生找到确定的对话搭档,课上课下开展对话训练,但在大四学生中实际操作性并不高。

⑨10分栏含1人写“10+1”;9分栏含9.5分,9.9分等分数;8分栏含8.5,8.9等分数;7分栏含7.9分。

参考文献

[1]陈莉莉.谈视听说课教学[J].外语教学,1996(2):22—24.

[2]方文礼.外语任务型教学法纵横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9):17—20.

[3]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试论当前英语专业教学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5):243—247.

[4]金锋.视听说课教学中教师的导向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8(6):95—96.

[5]刘伟.关于外语院校培养目标转型的几点思考[J].外语教学,1995(4):18—23.

[6]苏凤.论视听说教学与英语交际能力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63—64.

[7]王素敏.视听说课程教师的角色转换[J].教育评论,2009(3):52—54.

[8]王玉兰.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视听说教学模式探索[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135—136.

[9]张殿玉.在建构主义原则下设计大学英语视听说语料[J].山东大学学报,2004(4):62—65.

[10]张利华.论《新视野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及其潜在的应用[J].语文学刊,2009(8):102—103.

【注释】

[1]赵海虹,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