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课程设置的策略研究

英语课程设置的策略研究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英语课程设置的策略研究曾元林摘要: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大纲的首要保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外联系更加紧密,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尤其在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领先全国,各类企业与国外同行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单位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代表性。

英语课程设置的策略研究

曾元林

摘要:课程设置是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大纲的首要保证。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科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基于民办院校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对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和评价较少,实证性的调查更不多见。本文是外语人才社会需求调查报告,以期为民办院校外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大纲制订提供实证性信息。本文重点探讨了课程设置的策略,包括英语课程设置应掌握的原则及其参数设置。

关键词:课程,交互式教学法,第二课堂,教学大纲

Abstract:Curricular arrangement is the initial requisite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goals and follow the syllabus.It should not only meet students’and social needs,but also be systematic,scientific and proactive in knowledge building.Due to the peculiarities of English department in private colleges,reports or evaluation on curricular arrangement can scarcely be found.Neither can field research.This essay provides first-hand data for English courses choices and curriculum editing in private colleges,which focuses on the strategies,including the principles and reference vital to curricular arrangement.

Key Words:curriculum interactive approach extra-class activities syllabus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教育是培养社会实用人才的摇篮。我院的英语教学项目将培养实用人才放在了首位,并使之成为立校之本。这无疑符合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也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从国内外课程改革和研究的现状来看,课程目标上强调创新精神培养,课程形式上发展综合课程研究,课程资源上积极吸纳各国先进的经验和人类文明成果,积极进行校企合作、国际合作,探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实用创新型的课程,充分显示了课程改革的实用性、国际性和时代性。课程设置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应当充分地调查研究,反复论证,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不能降低要求,不能盲目求快。为了制定出科学的英语教学课程方案,搜集第一手材料,我院于2008年上半年,委托“广东外语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调查”项目小组针对应届生,毕业生和广东珠三角的中小型企业发放了1000多调查表,并跟踪走访,回收了大量宝贵的材料,为下一步我院的英语教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撑。

1.课程设置概述

课程设置应立足于国内外教育的现状,从企业及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量体裁衣,注重实效。国外的一些第二语言学习模式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如:克拉申的语言监察模式,卡罗尔的有意识教学模式,比亚利斯托克的策略模式,斯波尔斯基的第二语言学习通用模式等,这些理论强调了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和动机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让我们对于课程设置有一个全局的观点。伴随着国外学习心理学、语言学、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我们必须要有世界眼光,突破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有效地调动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学习态度,情感和动机因素发挥正向作用,按照语言教学的规律,充分地权衡比较。现在,我国经济发展与国外联系更加紧密,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尤其在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对外贸易和对外交流发展迅速,各项经济指标领先全国,各类企业与国外同行交流日益频繁,这些单位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有一定的代表性。从本次调查来看,他们对于英语能力要求日益提高。只有将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企业目标结合,才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

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英语课程的设置应该结合学生的专业发展方向,有助于他们在本专业的学习中充分摄取知识营养,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提供有力的支撑。这样,课程设置能有效地促进高校的专业建设,扩大学生的就业,其本身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是摆在大学生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坎。英语作为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内在属性,其语言技能标准自然不容忽视。因此,在英语课程设置中,不得不充分考虑英语学习的技能要求与标准。

课程设置的主体应该包括企业、学生和学校。过去,我们一直很重视政府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的绝对力量,忽视了企业与学生的内在要求,这与当时我们的就业体制有一定的关系,那时对于大学生实行“统招统分”,即统一招生,统一分配。政府制定计划,分配资源,高校只是被动应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专一,学习效果不理想。企业找不到符合本企业需求的外语人才,他们与高校的互动不够。广东培正学院与本地一些企业建立了一些实习基地,这些企业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但他们没有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课程设置宜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筛选出企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元素类型,结合本行业的发展前沿,进行教学大纲的拟定,教学材料的斟选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对于新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要跟踪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再对初次设置的课程体系进行修订和补充,使之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的修改和编订应该经常化、制度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企业实践。

2.英语教学项目课程设置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2.1 开放原则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努力吸收优秀的成果,课程的设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打破现行专业的限制,突破教育的国界限制。学院于2002年成立英语教育中心,开始运作大一新生教学英语一年的教改项目,改变了传统大专院校的课程安排体系,采用国际流行的交际英语教学法代替传统的教学法,从英语国家招聘了100多位外籍专家,中外合作教学,使得学生在经过一年的英语教学培训后,英语实用技能有了很大的改观。并在后续的二、三年级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能基本适应中、英双语乃至全英的授课方式,实行英语与专业的结合,而在毕业后,能基本使用英语作为工具开展工作。学院旨在通过改革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结构、目标和教学方法,突破英语教学上的认识误区,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进而探索出一种大一新生在第一学年全部主修英语课程的全新教育模式——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兼收并蓄,洋为中用,古为今用,校企合作,加强“文化导入”,语境营造,体现了办学的开放性。

2.2 适度超前原则

培养人才具有周期性,这就要求课程设置必须对未来经济发展趋势、未来人才市场需求作出准确分析和预测,为超前开发课程提供可靠的依据。因此,我们需要有前瞻的眼光,了解行业的发展动态,制定出适度超前的课程体系。

为了改进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的设置,学院进行了数次深入调查,走访了许多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对于英语人才的前摄性需求。我们在教学理念,学时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等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学生为本”或“以学生为中心”,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上,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实现“指导学生,服务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思想。新生入校后,首先进入英语教育中心进行一年的英语教学培训。在这一年中,学生用80%的课时学习英语。主课程使用主教材《剑桥国际英语教程》,使用交互式教学法,以听说等交际能力练习和活动为主,目标为主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交互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法。它以语言功能为纲,着重培养交际能力。有的书上也把它称为交际法,或功能—意念法。它强调语言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应提供真实的有意义的语言材料,创设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教学过程围绕语言功能的特定任务而展开,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不应急于纠正,这些观点符合语言学习规律。交互式教学法吸收了其它教学流派的优点,形成了自己的优势。但交互式教学法在我国仍处在发展和探索的阶段,实施这种教学法会遇到不少的困难,诸如,师资的培训,评价教学效果的机制,语言准确性与流利性的协调,语言功能项目的确定,知识结构与运用能力的兼顾等等。作为民办高校,创新是立校之本,适度超前是创新的内在需求。

2.3 实用原则

知识是为社会服务的,它需要通过人才这个载体,把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因此,紧密联系社会,是知识工作者应有的立场。调查显示,阅读依然是被大多数企业及高校毕业生认为是非常重要且使用非常频繁的技能,这也是中国大学生接受语言输入的最主要来源。近年来,国内外的语言教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网络发展迅速,学习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发展,难以激发或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设置上,把握实用原则,坚持课程动态与静态的结合。课程的动态设置,即指根据国内外教育的成熟经验,社会和企业对于英语技能的需求状况,随时选用,补充一些较新的教学材料,添加急需的知识元素,保证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及语言的时代性,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课程的静态设置,即指课程内容应保持一定的稳定的知识内核,掌握一些基本词法、句法和章法,打好英语学习的基本功。

从本次调查来看,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英语能力依此是: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可能对学生在这方面基本达到了单位所需的水平,或者被调查单位的性质对读写能力要求不高。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翻译能力是他们最关注的,这也是学校今后课程设置中应考虑的因素。这和毕业生的调查基本一致,居于前三位的能力是一样的,只是听说能力、翻译能力的位置不同,即,最看重翻译能力的毕业生人数多于看重听说能力的人数,而用人单位需要听说能力的比例较大。总之,综合应用能力,翻译能力,听说能力应重点关注。需要特别引起重视的是:英语专业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一样,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最重要的。而在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如何着重培养他们的综合实用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应是外语专业教育的重中之重。

2.4 需求原则

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必定要走向工作岗位。现在,学生的就业率是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评判标准之一,就决定了教育要满足社会及个人需求。需求可以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影响英语课程设置的需求大致有三种:①职业需求。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加,不同职业对于英语的需求有一定的差异,包括:在外贸活动中使用英语浏览市场信息、完成商务谈判、撰写商务信函和合同等能力,在科学研究中利用英语检索资料,撰写学术论文,进行学术交流等能力。为此,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积累相应的语言技能,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②人际交往需求。人们在开展业务的同时,需要就共同关心的各类话题及时事进行交流,这可以涉及工作、生活,娱乐等多方面。这类交际需求比职业交际需求的内容更为丰富、广泛,人们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更需要积累各种知识。满足这一层次需求需要语言与内容的相结合。③本人兴趣及爱好需求。调查表明,旅游、留学、国际展会交流的增加,这将增强英语的学习动机。了解多姿多彩的异域文化,也能满足个人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兴趣和动机的增强能大幅改善学习者的情感因素,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2.5 多元化原则

现代职业劳动界限的超越和对劳动者知识结构的需求,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使受教育者具有跨岗位、跨职业、跨国界的能力。满足这种需求,就要开发多元化课程,如开设各种应用活动课、引进国外优秀课程等。

多元化原则,包括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调查显示,招聘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考察依据是:专业四、八级成绩,英语面试情况,当场交付任务考察试用,在校成绩。专业四、八级成绩放在了考察的第一位,而在校成绩居于最后,形成了鲜明对比。原因可能是:专业八级考试是全国性的,相对于各个学校的成绩,既具有可比性,信度也比较高。鉴于此种情况,如何对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进行合理测评,如何改革,评价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值得研究。多数单位在招聘时,证书既是必须的,又要看面试情况。证书是条件,录用取决于面试。面试或当场交付任务试用考察的内容既有学生的英语技能,又有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协调过级考试与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两者关系,成了课程设置一个主要思考的问题;否则,会误入应试教育的歧途。通常培养语言运用能力与过级考试是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只要能力提高了,过级就应该不成问题。但语言运用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包含多方面的内容,考试只会涉及其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学生的全面英语素质。因此,我们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应该有所侧重,安排好各种学习过程的优先次序,科学的培养。

多元化原则,包括教学人员安排的多元化。师资结构,包括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这些结构体现着教师的个性,体现着教师之间的差异,诸如:情感,意志,态度,兴趣,性格,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教师身上的不同组合,使教师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它体现在教学风格上,表现在德育的环境之中。在教育中,一切师德要求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要全员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应该根据老、中、青教师的不同心理、生理特点及“长短”差异,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激发其工作动机,发挥其内在潜力,使其工作行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而积极努力。

多元化原则,还体现在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的安排上。教材采用组合的方式,汲取多种教材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其实,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反映了交互式教学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交互式教学法中重交际,轻语法的现象;语言功能的多样化不便于教学的定位;知识结构与语言运用如何更好结合的问题等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采取以交互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同时进行主辅课程设置和主辅教材组合。

2.6 专业定向原则

新开发的课程应有利于学生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存在问题的能力。

今后,我国各行各业对英语的需求在不断地变化,任何学校都不可能教给学生一生所需的知识。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流中能运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加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应同时重视英语的工具性,使英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应与各类有涉外需求的单位合作,应该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根据员工的不同语言程度及工作需求,为他们提供语言培训机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潜力。高校在加强专业英语教学的同时,也应面向社会,分析各类职业需求,为各类岗位提供合适的培训课程,使他们的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效地结合。只有各用人单位与高校携手进行合作,才能切实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及适用性.

3.英语教学项目课程体系的参数设置,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内容:

3.1 英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

近年来,英语教学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入,各种流派百家争鸣,国外有克拉申的语言监察模式,卡罗尔的有意识教学模式,比亚利斯托克的策略模式,斯波尔斯基的第二语言学习通用模式,英语交互式教学模式等;国内有启发式,语言输入,比较学习,语法翻译式等。我们应该根据情况,各取所需。

教学大纲的制定应参考教学理论,教学大纲的制定包括五个步骤[Audrey &Nicholls,1978,转引自栗小兰,1994],即:分析学生和社会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目的和要求,决定教学内容,选择教材及教学法,确定测试手段。众所周知,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制定教学目标必需了解学生的状况及其有利因素和限制。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大纲的首要保证。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学科发展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基于民办院校外语专业的特殊性,对其课程设置的研究和评价较少,实证性的调查更不多见.

3.2 企业发展的真正需要;

从本次调查的用人单位来看,最看重的毕业生英语能力依此是:综合应用能力,听说能力,翻译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可见,用人单位对毕业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要求相对不高。雇员在日常工作中运用英语最多的是:口头交际、笔译,书面交际、口译、阅读是最不常用的。因此,英语教学项目的教材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须按照方向性,整体性,实用性,新颖性,可行性原则进行组合和编写,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方针,加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3.3 学生的现行知识基础;

中学阶段大都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上都有一个明显的定势。为了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大学英语学习,最好采用教材组合的方式,汲取多种教材的优势,扬长避短,提高英语学习效果。其实,教材使用中的问题也反映了交互式教学中一个深层次的问题:交互式教学法中重交际,轻语法的现象;语言功能的多样化不便于教学的定位;知识结构与语言运用如何更好结合的问题等等。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只能采取以交互式教学法为主,辅以其它教学方法,同时进行主辅课程设置和主辅教材组合。

针对学生的一些薄弱环节,开设听力、阅读,语法和写作等多种辅助课程,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听说法,语法—翻译法,讨论法,认知法等,使用符合我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国内知名的本土化教材或自编教材等,对于吃不饱,吃不好的学生补充营养。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进行语法的疏导和系统化讲解,听力的螺旋式渐进培养,阅读和写作的技巧传授和教学。主辅结合,层次分布,有利于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4 本行业的职业素质;

中小企业一般不为新雇员提供正规的培训,强调边工作边学习。他们希望毕业生一到岗就能开展工作,甚至能独当一面。因此,他们建议大学里重视听说能力,计算机操作能力,相关专业知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相关专业知识课的学习,对学生参加工作的意义较大。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充分考虑到普通英语与专业英语的有效衔接。英语教育中心在课程设置上注重了与专业的衔接,预留了大一计算机学习,专业学习的时间,同时,针对商科专业,编写了一些为专业学习作准备的预备型专业英语学习资料。

3.5 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及水平;

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和校外有利资源,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良好自主学习环境。在国外教学模式中,第二课堂已与教学紧密结合。第二课堂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了学生“一专多能,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辅助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内在动力,形成良好学风、校风、辅助教学。

3.5.1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动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学习动机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或主动的学习动机,二是间接的或被动的学习动机。直接主动的学习动机,即学习本身诸如兴趣、爱好、内部需要等引起的动机;间接被动的学习动机,来自社会的需要,父母的心愿和教师的希望等。

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学生课余活动,形成颇有特色的英语第二课堂,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实践所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主动的学习动机。第二课堂的形式有:英语角,英语特快列车,英语比赛,英语影视,外教联欢,家庭聚会,过级知识点滴等。

学习一门语言,已不仅仅是这门语言听、说、读、写的本身,而是一种语言文化知识的学习。单独的、孤立地学习这门语言,就会愈发枯燥。不仅丧失兴趣,也会失去学习的动力。语言是一种在长期社会历史生活实践中约定俗成的,每一种语言都是具体的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每一个国家的民族语言中都具有特定社会历史色彩和鲜明个性。

培正学院已有十几个国家100多名外籍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在校园里,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加深了对国外文化的认识。一些学生团体,如英语特快列车,外语系学生会,英语教育中心团委,利用这得天独厚的优势,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交流,感受丰富多彩的异域文化。

3.5.2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境现代化教育的衡量标准,不仅仅是教师素质的优化,校园环境的美化,教学理念人文化,更是现代教学设施的合理量化配置。培正商学院外部环境能使人身心愉悦,内部设施完备先进,能有效地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施,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英语能力,辅助教学。例如:组织网上知识竞赛,互联网学习;充分利用语言实验室,多媒体室和覆盖全校的广播电台。

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校园生活,又能增强大学生认识社会适应生活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因此,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校园文化,能体会知识的乐趣性、思想性和科学性,达到“以科学的理论装人,以正确的论引导人,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2.叶澜: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朱永新,徐亚东: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4.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南出版社,2001.

6.鲁洁:超越与创新[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8.《课程·教材·教法》期刊论文

9.韩宝成:从一项调查看大学英语考试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2)

10.元鲁霞:论考试后效(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8)

11.张伊娜:交际教学法问题之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12.张正东:解析语法教学的困惑(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4

13.谢本渝,唐中立:论英语教学中的语言能力与交际能力(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14.李伯利:论以过程为中学的教学范式(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5

15.李霄翔:大学英语教学管理模式的思考(A).2002年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6.邵望予:对入世后国过渡期中国外经贸持续发展的思考(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6

17.高等教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18.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