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译课程设置

口译课程设置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口译课程设置大学英语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一直是传统英语教学的重点,贯穿从英语入门的中学直至能力提升的大学等各个阶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了很多听、读、写能力都很强的学生,但是在说方面却比较逊色,所谓的“哑巴英语”一直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大问题。

四、口译课程设置

大学英语教学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听、说、读、写一直是传统英语教学的重点,贯穿从英语入门的中学直至能力提升的大学等各个阶段,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培养了很多听、读、写能力都很强的学生,但是在说方面却比较逊色,所谓的“哑巴英语”一直是中国英语教育的一大问题。长时间的培养却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仍很弱。口译融合了听、说、读、写这些要素,对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是一种间接培养更好的母语运用能力的方式。因此,口译能力应该成为衡量高校学生双语能力的指标之一。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迅猛,进出口贸易不断增加,与外界的经贸、文化交流频繁。庞大的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更为强烈。然而中国的口译人才紧缺,优秀的译员较少,远远无法满足目前的需求。高校教育不仅要培养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还应同时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以解决社会的实际需求。高校的英语教学如果能培养更多双语能力较强的人才,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口译人才缺口较大的紧张形势。因此在高校开设口译课程是必要的,具有重大的教育和社会意义。

笔者曾经对国内高校的口译课程的设置状况进行考察,总结了现有口译课程在学时安排、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根据搜集的资料来看,目前国内高校口译课程设置体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的口译课程只是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几乎无法接触口译课程,对口译了解甚少。大部分高校的英语院系会设置初级口译和中高级口译课或者是分为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课,但还有相当一部分院校对此并不重视,只是简单地开设一年的口译课程,设置比较笼统、简单,教学过程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综观高校口译课程的设置,大部分是在本科的三年级和四年级才开设此类课程。三年级主要以初级口译或交替传译为主,四年级的难度加大,开始开设中高级口译或同声传译。大部分高校的口译课程都是每个学期36个学时左右,少数高校的口译课程会达到40学时或72学时。

我国高校的口译课程目标都旨在将学生培养成能够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都承认口译课程重在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使学生表达顺畅;注重让学生掌握口译技巧,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养成敏捷的反应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备相应的翻译应对策略;同时,还力图通过口译让学生拥有广泛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公共演说能力,将其培养成复合型人才,使他们能胜任各种类型的翻译工作,同时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有些高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个别高校还专注于培养在某一专业领域如医药学、法律、商务、旅游等方面的口译人才。但是这类专业口译人才的培养还是相对较少,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各个高校的口译课程设置大部分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状况来制定,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取得最佳效果。口译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丰富多彩,涉及多个领域,如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环境、医学、外交、人口、农业、艺术等各个方面。口译课程的理论教学都会涉及口译基础知识和基础训练(信息分析和记忆),口译技巧(数字、图表等),笔记训练,公共演说,源语信息理解和译语重组表达等方面。教学方法上以实践为主,采取教师讲解示范的方法向学生传授口译技巧,讲课过程中尽可能应用各种手段,包括语音设备、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同时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或是让学生自己准备演讲,或是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切身体会口译。有条件的高校还会为学生提供现场观摩口译的机会或是进行会议模拟。

但是总体上,我国高校对口译课程设置的重视还不够,并不是在整体识别评价外语学科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开发口译课程,通常是相互模仿,无法形成自己的系统性,在课程相关的目标、定位、内容、方法等方面的联系不够紧密。师资队伍水平不够高,很多学校仍缺乏拥有高水平口译能力和丰富口译教学经验的老师。此外,很多老师的实践机会较少,无法保持和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能力。同时还存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与口译实际脱节的现象,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较少,培养学生的临场应变能力和增强其心理素质的条件有限。

根据现状调研的结果,我们认为,在未来口译课程的建设和发展中,应当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调整和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