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序

《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序

时间:2022-01-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谶纬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罗建新博士的新著《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谶纬虽在汉代非常盛行,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汉代学术之显学。讨论谶纬与汉代政治的关系,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这种双向的论证,既使论题谶纬与政治关系的讨论更为深入,同时也是对谶纬生成状态的动态展现。尤其是《谶纬与两汉文学的发展》一章,沉潜了作者诸多的深入思考。

伏俊琏

谶纬的产生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研究的一种现象。西周以来,理性得到了极大的高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孔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更是以冷峻的眼光看待社会和人生,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各自提出了自己疗世的“药方”。这些药方,完全是理性的分析和论证,基本排除了乱力神怪的荒诞因素。但是,到了汉代,尤其是武帝之后,谶纬却大量出现,对两汉的政治和文化、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罗建新博士的新著《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通读全书,我觉得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全书所显示的作者钩稽和考辨材料的功力。谶纬虽在汉代非常盛行,对当时的政治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汉代学术之显学。但从晋代起,就被历代统治者禁毁,大量的材料散佚不存。元明以来的辑佚之学兴,谶纬才能够以残简片断存于学人的著作,但也七零八乱,真伪混淆,时代窜乱。所以,研究汉代谶纬,首要问题是材料的甄别和辨析。这是判断一个学者的学术素养,判断一部学术著作是否实事求是的关键。如果用伪的史料,或真伪参半的史料,或后世的史料论证前代的社会文化现象,其得出的结论自然是不可靠的,而且会误导后来的学者在错误的路上继续前行。著名学者潘重规先生曾多次讲过类似的话:“我们根据正确的新材料,可以得到正确的新学说;如果根据不正确的新材料,推论出来的新学说,自然也不正确了。因此我们必须把握新材料的正确性,才能消除不正确的新学说,才能产生正确的新学说。”(《瀛涯敦煌韵辑新编》序)此书开宗明义就对“谶纬”的内涵和外延做了认真的界定,对保存至今的谶纬文献生成的时间、流变做了深入考辨,对汉代谶纬的特征和生存状态作了全角度的论证,在此基础上,选择以光武所定之“八十一卷图谶”为主体的,兼及汉唐典籍曾见征引、历代书目载录较为完整之谶纬文献作考察依据,以汉征汉,使得其相关论断合理有据,以确定所使用文献的真实性。

其次是全书论证之完整、严密和透彻,值得肯定。

讨论谶纬与汉代政治的关系,作者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把谶纬文献的生成和嬗变放到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的大背景之下,二是对谶纬在当时政治制度的建构、政治举措的实施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行论证。这种双向的论证,既使论题谶纬与政治关系的讨论更为深入,同时也是对谶纬生成状态的动态展现。汉王朝建立之初的几十年间,统治阶层一直思考这么一个问题:秦国积百余年之盛威,在数十年间以锐不可挡之势吞并六国,统一全国,但建国后不久,却被一批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的“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迁徙之徒”打得土崩瓦解;楚汉战争期间,项羽为六国贵族,兵强马壮,不可一世,而最终却败在氓隶之徒的刘邦手下。刘氏取胜是历史的偶然,是匆匆的过客还是天命所赋,合法而合理?汉初的政论家大都围绕这个主题思考写文章,谶纬正是伴随着汉政权合法性的讨论和宣教而生成的。到了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得以占统治地位,谶纬借此而得以大致定型。两汉之际,社会大乱,各家皆借用谶纬为自己取得统治地位服务,谶纬由此盛行。东汉末年,不仅军阀混战,儒学地位骤降,民间信仰更为纷乱,谶纬之说达到泛滥程度。而谶纬一旦形成,其对政治和文化的反作用也不可低估。汉代的官制、礼乐制度、天文历法制度、都城建制、祭祀制度、改元,还有选任或罢免官吏、减免徭役和赋税等都与谶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书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很细致。对于全面了解认识汉代政治、汉代经学之具体面貌而言,这些考察是有益的。

谶纬与汉代文学的关系,本书的论述也全面透彻。我们只要看《谶纬与两汉文学的发展》《两汉文学与谶纬的传播》章题,就知道作者的思路是多么流畅。尤其是《谶纬与两汉文学的发展》一章,沉潜了作者诸多的深入思考。研究文学,首先要涉及作家。本章从两汉文人的知识构成入手,钩稽史书中相关史料,对这一时期文士所接受的知识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尤其重点关注谶纬在他们知识构成中所占的地位和分量。在此基础上,就谶纬观念对两汉作家心态的影响进行了挖掘。对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本书深入到其创作题材,通过具体系统地分类阐释,可以说解剖分析了汉代文学作品中的谶纬元素。作为共同构成汉文化体系的要素,谶纬与文学间的关系应该是相互的,这就意味着,两汉文学除却接受谶纬的影响外,也会通过诸种途径对谶纬发生作用。作者显然看到了此点,其系统考察了两汉文学对谶纬观念传播、谶纬文献创制、谶纬体系完善与谶纬材料保存的影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两汉文学的研究空间。

先秦至西汉的学术,刘歆《七略》作了系统总结,其要点见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其中的六艺、诸子、诗赋、兵书四略是“学”,数术、方技是“术”。当然也不是泾渭分明,比如“六艺略”中《考工记》(西汉学者补入《周礼》“冬官”),就主要是“术”,“兵书略”中有“兵技巧”,也大致是“术”。如果“术”的运用依乎天理而游刃有余,可以达到“道”的境界,自然就进入了“学”的范围。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是中国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汉代谶纬之学是“学”和“术”结合,也是官方学术和民间学术的结合。《四库全书总目》云:“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史记·秦本纪》称卢生‘奏录图书’之语,是其始也。纬者,经之支流,衍及旁义,《史记·自序》引《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汉书·盖宽饶传》引《易》‘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注者均以为《易纬》之文是也。”所以,纬主要是官方学术,而谶则多为民间学术。后来二者渐次混淆,纬“渐杂以术数之言,既不知作者为谁,因附会以神其说。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之词,遂与谶合而为一”。因此,在汉人的学术眼光下,谶纬是不大分的,或者是异名而同实,因为作为文体名,汉代学者总是根据其运用情况给予适当的不同的名称,比如同样解经的文体,就有传、内传、外传、记、序、说、故、故训、解故、章句等不同的名称。谶、纬是文体名,运用的场合不同,关注的重点不同,则有不同的名称。陈槃先生《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说得好:“谶、纬、图、候、符、书、录,虽称谓不同,其实止是谶纬,而纬复出于谶。故谶、纬、图、候、符、书、录七名者,其于汉人,通称互文,不嫌也。盖从其占验言之则曰谶,从其附经言之则曰纬,从《河图》及诸书之有文有图言之则曰图、曰书、曰录,从其占候之术言之则曰候,从其为瑞应言之则曰符。”根据所用而起名,正是民间学术的特点。

谶纬因其中荒诞不经的因素受到统治者的利用,也因此受到晋以来历代统治者的禁毁。但作为包含民间文化的谶纬,不是秦汉诸子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而是民间学人对人类过往的生命体验进行的思考和阐释,是下层老百姓与数千年前古圣先贤的心灵碰撞和交流,是中国民族潜意识中慎终追远情怀的一种表达。而汉代从上层贵族到老百姓普遍的谶纬信仰,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为什么当人类的理性高度发展以后,荒诞不经的理论总会在一段时间内迷惑一个团体,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以至于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对汉代普遍的谶纬信仰的研究,应当促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更进一步的思考。

以上是我读了《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的一点粗浅想法,承蒙罗建新博士的信任,就算作本书的序言吧!

2015年6月25日

(《谶纬与两汉政治及文学之关系研究》,罗建新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7月出版,定价48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