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了解医学专业

了解医学专业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鲜明的专业特点不言而喻。因此,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学领域的从业者。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源于医学以及哲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医学的本体是生命,人的生命是医学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医学的客体是患者。

第一节 了解医学专业

一、医学的目的与对象

医学的对象是人。医学是“人的医学”。医学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最深切的终极关怀。1996年,包含中、美、英、法、德、智利等十四国联合制定的“十四国宣言”将医学的目的归纳为四点,即: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消除或缓解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治疗和照顾疾病与无法治愈的病人;避免早死但追求安详死亡

二、医学的特点

医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鲜明的专业特点不言而喻。与其他领域或门类的科学学科最大的不同是其包含的人文性,是科学性和人文性有机的融合体。医学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人,人具有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往往是生理条件(如身体免疫力)、自然环境(如病原微生物)、社会环境(生活和治疗条件等)和自身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恶性肿瘤,虽然目前对每种肿瘤发生的具体原因还不是十分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肿瘤的发生是在一定外界环境条件下,患者体内的原癌基因被激活后,产生一系列肿瘤病变。那么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有人患病而有人不患病,这与个体遗传特质以及身体的免疫力有关。恶性肿瘤的发展、转归以及预后,与患者心理有密切关系。发生恶性肿瘤以后,有人承受不了打击,悲观绝望,很快就走到生命的尽头,而那些勇敢面对疾患、乐观看待人生、积极配合治疗的人,会存活很长时间,甚至有痊愈的倾向,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当然,还与生活和治疗条件、肿瘤发现的早晚以及恶性程度密切相关。所以说,医学面对的人是生物的人、社会的人,是有明显个性特征、不同心理活动和认识水平的人。这决定了医学在实践时必须顾及到人的生物属性、社会属性和个性特征。因此,医学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

三、医学教育目标及特点

1.医学教育的目标

医学教育的目标是由医学的目的和医学的特点决定。医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医学领域的从业者。教育部于1995年制定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广泛的社会科学知识,较宽厚的医学基础,较熟练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医学实际问题的医学专门人才。”1999年6月9日,经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dof New York,CMB)批准资助,成立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文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该委员会制定了本科教育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um Essential Require,GMER)”,提出了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7个领域的内容,共60条标准。7个领域的主要内容为:①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②医学科学基础知识;③沟通技能;④临床技能;⑤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⑥信息管理;⑦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

对比我国教育部与IIME所制定的培养目标,不难看出其中一致的地方和不一致的地方。教育部制定的目标更笼统,其中“医学”的名字可以用其他专业词汇来替换,这个培养目标适用于任何行业专门人才培养。而IIME所制定的GMER更具医学特色,突出了医学培养目标中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特点,如批判性思维与研究、沟通技能、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综上,我们认为,医学教育的目标还可以这样表述:培养具有深厚人文思想和高尚道德情操,具有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具有坚实的医学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具有批判性思维和研究能力、掌握沟通交流技巧,具备不断学习能力的医学专门人才。

2.医学教育目标的特点

由医学的目的、对象和培养目标所决定。医学的终极目的和对象是人,是要对人提供深切的医护关怀,要解除人的疾病以及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每个患者都是特定的社会的人,置身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有活生生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对疾病、对社会、对医生有不同的认识,遭受不同疾病的折磨,这就决定了医者工作的人文性、情感性、社会性、技术性,这构成医者工作的复杂性和对从医者全面素质的高要求,任何行业的工作都不像这个行业对从业者综合素质具有如此的高要求。这也是医学教育被称之为“精英教育”的缘由。

(1)对人文素质的高要求。对人文素质的高要包括要求从医者要具有心理学、伦理学、美学、哲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对生命的高度尊重、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对生命的高度尊重源于医学以及哲学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医学哲学关于人的生命的本质的定义是:“人的生命在质上是在生物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文化互动中,以生物特征为基础的、机体的各个层次功能的整体表达过程。”医学的本体是生命,人的生命是医学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作为医学的本体,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充分表达了医学的使命及这种对生命的尊重:“我志愿以纯洁与神圣的精神终身行医……无论到了什么地方,也无论需要诊治的病人是男是女、是自由人是奴婢,对他们我一视同仁,为他们谋幸福是我唯一的目的。我愿尽余之能力及判断力所及,遵守为病家谋利益之信条。”“救死扶伤”是医者的天职,身系人类健康重任,面对患者性命相托,唯有对生命的神圣性和不可侵犯性有高度的认识,对生命充满敬畏,才会不辱医者的使命。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医学的客体是患者。大多数患者不懂医学。作为一个患者,无论社会地位显赫还是低下、事业辉煌还是落魄、生活富足还是贫困,面对疾病痛苦以及死亡,他个人都是无助和脆弱的,都需要同情、关爱,需要有人帮助他们解除病痛。唯有医者,可以做到这点。中慈之心,才有对患者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视解除病人痛苦为自己神圣的职责,才会不计个人得失和危险去挽救病人生命。正因如此,在人们心目中,医护人员是“白衣天使”。故对患者的深切同情和发自内心的关爱是做一个合格医生的必备人文素质。

(2)对科学精神的高要求。美国科学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Robert K.Merton)在1942年发表的一篇为《科学的规范结构》的文章中,给科学精神下了一个定义:科学的精神气质是有感情情调的一套约束科学家的价值和规范的综合。这些通过格言和例证来传达、通过法令而增强的规则在不同程度上被科学家内在化了,于是形成了他们的科学良心。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群体行为规范所体现的一种精神气质,它不能单纯依靠任何学术规定去简单地定义或解释,而只能通过了解科学规范而理解。科学精神的要义是,尊重客观现实存在,一切疾病是客观存在。尊重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崇尚并坚持真理、积极探索未知世界。人是客观存在,一切疾病是客观存在。尊重客观事实及其规律、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任何客观事物的运动都有内在规律、普遍规律。医者只有尊重客观事实和规律,坚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才能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采取正确治疗措施。具有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就是不迷信任何学术权威和现成理论学说,大胆质疑,绝不盲从。因为社会是发展的,科技是发展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就是在不断纠正和完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中逐渐发展的。没有怀疑就不能提出问题,没有批判就没有新理论、新事物的产生,就没有创新。所以,“求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本质特征。崇尚并坚持真理,这对于医者从事医疗工作,尤为重要。医学从总体而言还是一门经验学科,许多疾病特别是症状复杂的疾病对于人们来说还是暗箱,因而,从医者的医疗实践经验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医学界是一个需要权威、承认权威、崇尚权威的世界,也是一个权威众多的世界,大到某个领域的国际知名专家,小到一个科室的主任医师,都是各种各级权威。然而,这个并不意味着,权威的任何判断和认识都是正确的。权威也是人,也有认识的局限性,也极有可能犯错误。面对权威的错误、失误,是否敢于坚持正确的判断和行动,是对一个医者科学精神的严峻考验。只有尊重权威而不迷信权威,敢于在权威面前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坚持自己正确判断和行动的人,才在真正意义上履行医者的职责。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科学的领域是无止境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无止境的。当一个个威胁人类生存的疾病为人类所征服、所消灭时,又有新的疾病成为人类要战胜的目标:艾滋病、SARS、恶性肿瘤,到今天人类仍对他们知之甚少、束手无策。故医学的领域也是无止境的,维护人类健康的目标要求医者研究这些未知的世界,找到这些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原因和防治的有效途径。

(3)对职业技能的高要求。职业技能是指从事医护职业所必备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标准》所规定的知识目标有12条,技能目标有13条。总结这些目标,就是知识和技能扎实、全面。高要求的含义有三:第一,医者要全面掌握必备的医学知识。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在此体系中,各学科知识严谨而紧密相关,互为补充,互为支持。作为医者,需要掌握的是医学这个体系中所有必备的理论基础,先作为一个初级医师基本适应临床各科的工作,然后在工作中发展其专科所长。这个严密体系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可能造成基本知识和能力的缺陷,导致无法胜任临床工作,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第二,医者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必须准确无误。医学的对象是人,是至高无上的生命。任何不准确,不正确的认识都可能导致临床误诊、漏诊,甚至延误时机、断送生命。这样的后果对于患者及其家庭来说是灾难性的,不可挽回的。所谓“庸医杀人”,就是指此。第三,操作技能要熟练准确。医学的实践性非常突出。医疗的检查、治疗、护理都需要依靠许多的操作来完成。操作技能不熟练不精确,轻者增加病人痛苦,如静脉输液,反复穿刺不能进入血管,给别人造成的痛苦显而易见。重者造成医疗事故或造成别人死亡,如误切除正常器官等。

(4)对思维方式和思辨能力的高要求。医学面临的是人类的疾病。由于患者个体的复杂性,同样的疾病可以是千差万别。如中毒性细菌性痢疾,有人以严重腹泻为主要症状,而另一些人以高热为主要症状。同是高热,有人白细胞升高,有人白细胞降低。疾病的表现还和个人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对疾病的认识水平、知识水平等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一种疾病是完全一样的。因而,作为认识的客体,疾病被称为“暗箱”。对于医者的要求是要从疾病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经过细致了解、逻辑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抓住疾病的本质。特别是对于一些危害别人的诊断救治,要求具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同时在行为方式上要敏捷果断。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辨能力,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或是要走过许多不必要的弯路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判断,而此时已经贻误了最佳治疗抢救时机。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思辨能力,来自于对哲学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及实践。

(5)对其他职业素养的高要求。除上述四点之外,对医者职业素养的高要求还体现在要求医者坚守职业操守、具有良好的沟通技能、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坚守职业操守,就是要求医者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要始终把“救死扶伤”作为自己的天职。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时刻把工作、把病人放在首位,竭尽全力解除病人痛苦,并对一切人一视同仁。医者的所作所为,都要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永远不做损害患者利益的事情。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就是要与病人及其家属顺利沟通,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取得对方的高度信任和默契配合,才能很好地达到治疗目的。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不断探索未知的能力,医学领域如浩瀚的海洋,宽广深厚,没有人能够穷尽其蕴含的知识。从医者,一生将面临无数的医疗难题,注定了需要终身学习。一旦选择了医学,就意味着将终身与书为伴,就意味着终身要在医学的崎岖小路上艰难地攀登。没有这样充分思想准备的人,不愿意做出这样的牺牲的人,不能选择医学事业。

由上述医学教育目标的特点,我们可以勾画出医学生核心能力(依据“全球医学教育最低标准”),那就是:具备救死扶伤、维护治病、维护身心健康所必备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根据纷繁复杂的疾病表象做出快速准确判断(诊断以及预后判断)以及设计正确治疗方案的思维判断能力;与患者及其家属以及治疗团队中各种人员沟通协调的能力;收集各种信息能力;不断研究医学基础与临床存在的未解问题、深化对生命以及疾病本质认识,进行医学研究的能力;不断吸纳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有书面语言准确、简练表述医疗事件的较强的写作能力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