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多渠道了解学生

多渠道了解学生

时间:2022-05-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渠道了解学生第三节 多渠道了解学生前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纳金曾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要对学生做到了如指掌,还应去了解每一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那么为使学生科学掌握“果实”这一概念。

多渠道了解学生

第三节 多渠道了解学生

前苏联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纳金曾说:“如果孩子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一切想法、方案、设想都化为灰烬,变成木乃伊。”教师了解学生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班级情况分析

教学班是教师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教学活动面对的是一个学生集体。因此,教师应该对班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了解班级的构成、特点、风气、智能结构、学习情况、学习兴趣,以及多数学生对自己教学所持的态度,班级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意见,班级中各正式团体和非正式团体的构成及活动能量等。

俗话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班风是一种直接影响教学的道德心理环境。许多老师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同教一个年级的几个班级,在一个班风正、纪律好(不一定学生学习基础就怎么好)的班级上课,教师能较好地发挥备课水平,上课顺利,教学情绪好。反之,在一个班风不正、课堂纪律差的班级上课(学生学习基础不一定很差),教师如不改变教学方法,就很难正常发挥自己的教学水平。甚至还可能会因为课堂纪律不好而破坏上课情绪,从而减弱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备课中必须首先要了解一个班级情况,了解班主任的管理班级的风格,了解班风班纪,以便针对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巧妙灵活地去选择教学方法。

二、了解学生个体自然情况

一个班级是由每一个学生个体组成的。教师要对学生做到了如指掌,还应去了解每一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

学生的个体自然情况包括姓名、年龄、视力、听力、身体状况、与同学和老师关系、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

有的学生个体自然情况尚需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家庭教育环境就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再做更深入的了解:家庭成员构成、家长职业及文化背景和家庭经济收入等。

三、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

这是对学生原有知识、技能掌握范围、程度和存在问题的了解。有位中学老师谈了这样一段体会:

我第一堂课给初三学生讲比例的概念和性质,课前反复钻研教材,编写教案,甚至自己一个人到空教室中试讲,设计板书。但课堂实际效果不佳,学生说我把他们讲糊涂了。开始我不理解,自己课堂上一句话也没讲错,而且还特别注意逻辑推理的严密性,怎么会把学生讲糊涂呢?冷静思考以后,才悟出其中道理。我课前根本没有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在旧知识的运用和理解上有什么缺陷,接受新知识会有哪些困难。仅从教材出发,片面强调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不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把一个又一个的结论抛给学生,使他们无法招架。所以教学效果不佳。经过这一堂课,我认识到只钻研教材,不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只想突出自己的“主导作用”,而不设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无法上好课的。

这位老师的深刻体会告诉我们,教师要把课上好必须要把学生的学习基础把握住。只有根据学生学习基础的实际出发,来确定“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

那么学生的学习基础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一)查清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

教师课前首先要了解学生是否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准备知识,积极有利的要利用,缺陷不足的要弥补。教师备课要根据学生所具有准备知识情况,去分析教材中哪些知识对大部分学生可能成为难点,怎样帮助他们顺利地突破难点。

如自然课中,在“宇宙单元教学时,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三大难点:一是观察天空时缺少明显固定的对照物,辨别星空方向很困难。学生看地图时方向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在看北天星空图时却是“上南下北”,南天星空图是“左东右西”,在进行实际对照时困难更大。观察日食、月食从哪边先开始,难以确定方向。二是对星体的连续长期观察有困难。城市中的灯光干扰、大气污染、高大建筑及江南的阴雨天气都会妨碍观察。三是难以全面准确地模拟星体问的运动,而只能模拟某一方面。根据以上了解,我们在本单元教学就应适当降低要求,避开方向问题,加强对学生观察的指导,充分运用直观教具和电教手段,这样就能提高教学效果。

(二)新课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

学生在学习新课前时想到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和希望,掌握这些情况对教师有针对性的教学都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新课中可能产生的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是:

1.从学习动机看,学生对新课是否有兴趣,爱不爱学。哪些内容能看懂学会,哪些内容看不懂学不会。对课中的人物,事件、政治思想观点会怎么看,怎样理解等。例如《伟大的友谊》一课,学生在自学时产生这样的问题:恩格斯既然厌恶从事商业,为了给马克思以生活上的援助,他为什么又去经营商业?马克思是共产主义理论的奠基人,他为什么穷困到连买邮票的钱也没有?学生对这些基本内容、观点不理解,便无从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

2.从思维方式看,学生哪些旧的思维方式会影响新方法的引进。课前教师要设法摸清学生的思维方式,才能设计好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有的学生学过了“果实”这个概念,当问他什么是果实的时候,他们只能说出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如果问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籽、棉籽是不是果实?有的说是果实,有的说不是果实。这正是学生受日常生活和习惯思维的影响造成的。那么为使学生科学掌握“果实”这一概念。教师在讲解“果实”的概念时就不仅要举可食果的例子,还要举不可食的例子。

3.从教材深度上看,给学生理解上带来困难。如《凡卡》一课,学生预习时感到读不懂,有“乱”的感觉,反映了学生对《凡卡》的写作线索理不清。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到学生在学习这课书时想到什么,有什么要求和希望,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三)优、中、差生的学习差异

在理解教材上教师还要从优、中、差生三个层次来分析。在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差异上,要调查分析,在统一的教学计划后,哪些学生可能“没吃饱”,需要适当加码,以进一步满足他们求知欲,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哪些学生“消化不良”、“食而不化”,对这样的学生尤其应该考虑如何使他们吃得下、消化掉等。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了解优中、差、生的变化和进步情况,以便及时给以强化和引导。

四、了解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意见

教学的科学与艺术,既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又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要经常了解学生对自己教学方式方法的意见。

要了解学生对哪些方法适应、哪些方法不适应、喜欢什么样的方法、不喜欢什么样的方法等。福建省寿宁县教阳中学谢世芸老师曾以《我认为语文课应该这样上》为题做了一项调查,现抄录如下,期望给老师以启迪:

(一)课前预习要重视

叶兴发:每当老师讲课的时候,学生还在云里雾中,不知道老师讲什么,你说会学好吗?要克服这种弊病,就要让学生们多预习课文。

范希华:教新课时,得让学生们自己先看一遍,了解课文的内容、中心、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感情,理解文章的写法,然后再由老师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学生掌握方法。

缪生兴:预习要分组,引进竞争机制。哪一组答得对,就给加分;哪一组答错了,就扣分。这样会调动学生预习课文的积极性。

(二)课堂气氛要活跃

陆奕岚:上课一开始,老师可以讲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故事,带点笑话,慢慢转入正题,使学生们心理上产生好奇,产生了解课文的欲望。

范齐光:老师要把课讲生动些,讲到人物的语言、动作,可以模仿着讲,模仿着做,不要平淡无奇地一口气讲下去就算了。

(三)上课形式要多样

吴敏:语文课内容广泛,有古的,有今的,还有外国的。可是有的学生却觉得语文课十分单调,只是由老师一个人讲,没意思。

王修敏:有些课文可分角色朗读,有对话的,最好按学生的表演水平,适当让他们扮演角色读。

叶玉凤:上课不要只是围绕书本,可开展智力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等活动,使学生产生兴趣。

(四)锻炼机会要均等

叶兴友:老师提问题多是让学习好的学生回答,对学习差的学生很少提问,致使差生上课不敢发言,心里觉得没有发言的权利。

叶玉凤:以前老师对学习好的学生视同亲生,认为差的学生不可救药,致使差生垂头丧气。我对这次学校让语文考试60分以下的学生参加语文竞赛很高兴,差生觉得自己成为主人了,心里很高兴。

(五)教育方法要巧妙

林道武:如果老师上课发觉学生精神十分疲倦,应该用巧妙的方式放松放松精神,如果一味按自己的思路讲下去,学生就会糊里糊涂。

刘树生:老师不能不管班级纪律,对那些上课不认真、开玩笑的人要好好教育一番。但态度不可鲁莽,要以和为贵,使学生乐于接受。

陆奕岚:上课时,如有学生不注意听了,老师可以走到他的身边提醒他,不要在课堂上当全班同学的面批评他,不给面子,致使他不喜欢这门功课。

五、了解学生中的热点问题

了解学生中最关心的热点问题,对备课也是十分重要的。如追星,过生日,早恋,玩电子游戏,考试与学习负担,收费,与老师、父母、朋友间的关系等。教师要对青少年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关注,以更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教师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就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

六、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

个性品质包括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还包括学生的动机、兴趣、能力、气质、性格、自信等非智力因素。

传说孔子有弟子3000,其中贤者72人。为了因材施教,孔子平时对其弟子进行了仔细的观察:“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他认为其弟子“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其意思说高柴不诚实,曾参天性钝拙,颛孙师偏激,仲由则粗鲁。这就是孔子对他的弟子个性差异的分析,因而在2000年以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教学原则。

教师了解学生个性品质差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智力的差异

一个学生聪明与否,思维反映的快与慢,首先反映在他的智力活动上。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必须了解他们的智力状况和差异。

1.何谓智力

智力属于认识活动的范畴。它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的有机结合。智力是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五个基本因素组成的有机的统一体。构成智力的各因素都发挥自己独立作用,而又存在着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构成智力的各个因素中,思维是核心。

2.智商差异

由于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本人的努力,人的智力存在着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差异。所谓人的智力存在数量上的差异,是指儿童智力发挥水平在一个大团体中是按常态形式分布的,即中等程度的智商的常态分布曲线人数居多,发展水平越接近极高或极低两端时人数越少。所谓质量上的差异是指有的儿童语言表达能力强,有的儿童数学能力强等。

3.智力特点差异

智力特点差异就是表现在学生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上风格的差异。当然,这种差异总是相对而言。这里需要提出来的是,教师要特别注意了解和掌握“慢智思维型”的学生。通常这种类型的学生是肯学、勤奋,但因为他们思维较之其他同学比较缓慢、反应不够敏感,因此理解、记忆教材能力较差。对这种类型的学生如果教师教学方法顺应他们的认知风格,学习成绩是能够提上来的。如某校有个女生,小学升初中时数学得5分,初二期末考试得了7分,这个学生是被老师认为最笨“神仙也教不会”的学生。后来在一位优秀教师帮助下,初三毕业升学考试数学得了72.3分。可见教师对这部分学生不能抱以放弃的态度。

4.智力发展早晚差异

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成长发育从时间说是不平衡的,有的早一些,幼年时期显露才华,有的中年时期或更晚一些才做出成绩,这大体表现出以下三种情况:

(1)人才早慧。这样的儿童天资聪明,在幼儿园或小学就表现出特有才华,他一般思维敏捷、灵活,反应快,想象力丰富,记忆力好,注意力集中。我国唐代诗人李白“五岁通六甲,七岁观百家”就是属于早慧。

(2)中年成材。大部分人的智力发展到中年达到高峰。有人曾统计1960年前1243位科学家,发明家所做的1911项重大发明创造,画出人才成功曲线,说明最佳年龄为35岁左右。由此看来,中年成才是普遍现象。

(3)大器晚成。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有些人的才华表观比较晚。如大发明家爱迪生30岁后发明留声机、电灯、有声电影等。我国的著名画家齐白石40岁才表现出绘画才能,50岁才成为有名的画家。所以有些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很糟,但毕业后显露才华也是不足为怪的。

(二)个性的差异

学生的个性包括动机、兴趣、爱好、特长以及性格、气质、习惯等。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要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优势。善于发现和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优势,并善于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帮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来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方法。教师要努力去发现一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以便于因材施教。

七、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

要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教师不仅要从静态上来了解学生,还要从动态上去了解学生,即及时了解学生的变化和进步。例如学习情绪、学习积极性的变化,组织纪律、兴趣爱好的变化,以及考试成绩、作业情况、课堂表现等。学生的各种变化是时常发生的。这里就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变化为例,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表扬产生的变化,同学之间闹纠纷吵架后的变化,在家里受到叱责或打骂后的情绪变化,考试成绩下降后的情绪变化等,情况往往都有异常表现,或议论纷纷,或窃窃私语,或兴奋激动之情难耐,或情绪低落消沉。那么,教师就应及时了解和发现,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而在教学中,教师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要及时地强化引导,使之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产生巩固自己成绩的力量和继续前进的愿望。

八、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

这里,教师了解学生的途径和方法有很多,但主要的方法和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观察学生的各种行为表现,从而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这是一种比较常用的方法。要提高观察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将随意观察与有目的有计划观察结合

随意观察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随时随地地顺带去观察。有目的、有计划观察是在一个阶段里,就某一个或几个问题,某一个学生或某一部分学生进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观察。

2.现场观察与切身回忆相结合

教师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学生的今天就是教师的昨天。学生在对待学习可能出现的态度和行为,乃至犯了错误的心情,教师通过回忆自己当年当学生的体会和心情,这种认识就更真切一些。

3.直接观察与心理交换相结合

教师要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同自己谈心里话,就要和学生交朋友,并与学生心交心。如何突破这一岗哨,使学生的心灵和教师的心灵交流呢?最好的办法是和学生一起去参加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和他们一起唱歌、打球、野游等。当玩得很开心的时候,学生变得无拘无束了,这时他们心灵的岗哨不知不觉地撤掉了,师生心灵之间好像搭起了一座宽阔的桥,感情在交流,心灵在互换,什么心里话都肯告诉老师。教师可以探索到平时在课堂上几年也发现不了的心灵的奥秘。

4.观察与思考相结合

教师的观察不能停留在就事论事上,通过学生的表面的行为方式来窥视,洞察学生的心理状态,为教学服务。如观察下面学生课堂上的四种状态,可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1)凝视状。学生的表现是正襟危坐,聚精会神,目光炯炯有神,课堂鸦雀无声,这是外静内动,说明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有了兴趣,在积极听取老师的讲授。

(2)活跃状。学生的表现是认真思考、神情愉快,时而议论纷纷、时而积极发问,课堂活跃,这说明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豁然开朗,积极主动地摄取知识。

(3)睡眼状。学生的表现东倒西歪,眼光呆滞,愁眉苦脸,无精打采,这是外静内也静,说明学生对老师讲的内容厌烦,虽然规规矩矩,但是对老师讲授内容却听不进去。

(4)疑虑状。学生的表情是疑惑不解,凝神思索,交头接耳。这说明学生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搞清楚,产生疑虑。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听学生朗诵、说话、讲演,对批改分析学生作业、试卷,检查学生预习笔记,阅读学生随笔周记,建立和查阅学生档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