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方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多方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的。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及时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必须尽快地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

第一章了解和研究学生

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的。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一个班级有几十个学生,他们有不同的天赋、情感、个性、兴趣、爱好,有特定的品质,班主任必须了解他们,深刻地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点的学生,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加以正确地教育与疏导,才能做到因材施教。班主任的工作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过程,是不断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过程。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很大的灵活性,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只有特别注意其中的细节,掌握其中的方法,了解和研究学生才能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第一节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基础

班主任为了完成教育学生、造就人才的任务,必须从了解学生开始。了解和研究学生只是一种方法手段,其目的在于有效地教育学生,也就是为了育人。把了解研究学生与教育学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做到在了解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教育学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的工作对象不是其他的自然材料,而是朝气蓬勃、不断发展变化又各具特点的青少年。面对这些千差万别的学生,教育时就不能一概而论,只有十分熟悉、了解学生,准确地分析学生,才能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出发,加以正确地疏导,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有的放矢的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过:“种庄稼,首先要知道各种作物的生长发育的特点,才能适时适地地施肥浇水;治病要了解每个病人的具体病情,才能对症下药;教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方能选择确定教育的方法、措施。”只有这样,班主任工作才具有科学性、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相反,一位班主任如果对自己的班级与学生情况不明,或若明若暗,或不甚了解,或想当然等,盲目地对学生实施教育,往往就会事倍功半,或者事与愿违,屡遭挫折,最终导致班主任工作失败。因此,班主任必须切实做到经常、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研究学生。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进行班级管理的基础

班级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全班学生全面而深入的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班主任忽略了这一点,在进行班级管理时不能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当的管理策略与方法,只盲目地套用别人的管理方法,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班主任要想对班级实施有效的管理,就必须全面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并根据了解到的学生信息,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与方法,使班级管理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利于密切师生关系、有针对性地科学合理地教育管理学生

从一定意义上讲,班主任的工作过程就是在教育、教学、劳动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与学生密切交往的过程,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实施也是在与学生交往中实现的。因此,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应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这是形成良好、坚强的班集体的关键,是搞好班级工作的基础。班主任接触学生越频繁,了解越深入,包含关心和理解的信息量越大,学生回馈给班主任的信任和尊敬的信息量也越大。

为此,班主任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一起学习、劳动工作和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达到心与心的交融,以此建立“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师生感情。同时,班主任还需要在不断了解学生的前提下,进而理解学生,感受学生在刻苦学习中取得成功的喜悦,或遇到各种难以解决的问题的苦恼和挫折,了解与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需求或迷惑等,即充分地体验学生的喜怒哀乐,并给予亲切的关怀、帮助和指导,要如和风细雨般呵护他们成长,又如春风化雨般哺育他们成才。总之,班主任经常地与学生接触交往,“回归”学生,这样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就会更为深刻与真切,教育学生就能一语破的,而且恰如其分,学生也就会由衷地敬佩班主任。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就能够建立一种融洽、密切的良师益友般的关系,每位学生信赖班主任,愿意向班主任敞开自己的心扉,倾吐肺腑之言;班主任就能更准确地了解学生,从而为做好班级工作架起一座通畅而又稳固的桥梁。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利于向学生学习并不断完善自我

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导致两者之间的知识结构也有差异,有些新鲜的东西班主任往往不如学生了解得及时、透彻,了解和研究学生有利于班主任向学生学习,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当今社会知识更新比较快,从小学到中学,有很多学生在某些领域的知识高于教师,班主任在了解和研究学生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叙说,了解学生懂得的特殊领域的知识,从而扩大自己的视野,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时,班主任总是尽力去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班主任接受教育、吸收新鲜营养的好机会,同时树立起教育好学生的信心;在分析学生身上的弱点和问题及其成因时,不仅可以使工作更具针对性,同时也能增强班主任的责任心。此外,班主任可以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不断地正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断自我反省,进行自我提高与自我完善

四、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可以防微杜渐,创造或捕捉教育的最佳时机

及时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必须尽快地对全班学生的基本情况有一个了解和分析。如学年、新学期伊始,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学生身上会出现不良倾向与现象。这时候就需要班主任留心观察,发现问题,尽早地摸清与掌握有关情况,然后进行认真分析,从中发现苗头,捕捉征兆,再加以正确的引导,把一些消极的因素杜绝在萌芽状态,及时消除学生心理上及生活中的“污染源”,清除潜在的不良因素,防微杜渐。尤其是发生重大事件时,更是刻不容缓,更应及时、全面地分析问题,掌握工作的主动权,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势态,以避免造成严重后果。魏书生曾说:“教育治的是心病,心病是个难于诊断和认识的病。而要治好心病,第一步当然是认识心,知道心,即育人先知人。”在班级教育管理中,要想正确地引导、教育每位学生,班主任必须用心去观察、去发现、去捕捉,并勤于思考,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选择科学的教育方法和措施,抓住教育的契机,因势利导,对症下药,各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从而收到行之有效的教育效果。

班级学生情况比较复杂,他们具有不同的天赋、理智、情感、意志以及各种独特的品质,因此,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中的骨干,也要了解和研究一般学生;不但要了解和研究各方面表现好的学生,也要了解和研究某一方面表现差的学生,尤其是犯过错误的后进生。总之,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各种类型、各种特点的学生,而不仅仅只是对付几个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不是树典型、抓学生的“把柄”,或者只求班上“平安无事”而已。事实上,在班级教育过程中,班主任既要按照国家制定的统一要求来培养、教育学生,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都得到充分发展。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对学生的全面了解。

第二节 多方面地了解和研究学生

看过电视连续剧《校园先锋》的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情节。剧中南一民老师曾对他的女儿南方说过这样的话:“班主任是什么?班主任是学生肚里的一条虫,要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实践证明,那些对学生了如指掌的班主任,不仅学生们喜欢,而且他的教育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那些不了解学生的班主任,班主任工作除了一塌糊涂外,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

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生动的,都有待于班主任去了解、去研究。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人情况

1.学生的品德情况

学生的品德是指学生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主要了解学生在爱国主义方面表现的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了解学生在个人品德方面表现出的正直、善良、诚信、宽容及勤奋学习、工作的品质;了解学生在社会公德方面表现出的注重仪表、维护尊严、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真诚友爱、礼貌待人的品质;了解学生在家庭美德方面表现出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勤俭节约、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品质;了解学生在环境道德方面表现出的爱护环境(不乱扔纸屑、不践踏草坪等)、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等品质。[1]

2.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学习情况,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解: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包括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对课堂纪律的遵守、对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还包括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特长等;另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成绩,通过分析学生各科学习成绩,可以发现每个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会同科任教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3.学生的健康情况

学生的健康包括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两个方面。学生的心理方面,包括个别学生可能存在着的紧张、烦躁、忧郁、恐慌、消沉等心理障碍,对社会、学校、家庭、班级、老师等存在的逆反心理等。身体方面包括有无疾病及诊治情况、喜欢参加的体育锻炼形式、是否具有良好的起居和卫生习惯等。

4.学生的个性特点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气质类型等,分析其显性特征,可以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促进学生个性的良好发展。具体而言,了解学生的行为方式,可以使班主任与学生相处更为融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知晓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让班主任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行为动向,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拉近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对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给予鼓励,不正确的兴趣爱好进行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班级活动;了解学生的疑惑,可以对学生的疑惑之处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帮助;了解学生的情感,可以针对学生不同的情感因势利导,从而达到一种心理上的认同;了解学生的人生目标,可以对他们的目标加以合理地引导,从而为促使其目标的实现进行有效的指导。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要善于寻找教育与学生需要的结合点,寻找学生尚未发掘的潜在动力和闪光点。这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内容。

二、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班集体状况

班级是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期间最基本的归属组织,它好比一个无形的模具,引导着学生进行自我塑造。学生在班级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会与人相处,学习如何做人。学生精神面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班集体的整体风貌。因此,班主任要加强班级管理,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班级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要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班主任首先要全面了解班级。对整个班级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班级的基本构成

作为一名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之后,他首先就要通过各种方法了解班级的基本构成情况,包括班级学生的总人数、男女生的人数比例;学生的来源,以前在学校中的表现;不同层次学生在班级中的结构和比例;家长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等等。了解班级的基本构成情况,对以后开展班级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2.班风状况与舆论倾向

班级舆论作为班级意识现象和无形的班级力量,几乎存在于班集体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了班级群体的综合素质。它不仅影响着班集体成员的思想、观念、情绪,而且对班集体成员的素质、行为形成某种约束和制衡力量。班级舆论与班风建设意义重大。如果班风不好,班级里没有正确的舆论氛围,就会对好学生造成压力,使一些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因此,班主任必须对本班的班风状况与舆论倾向有准确的了解与把握,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正确的舆论。

3.学生干部情况

对学生干部的了解,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群体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来说,学生干部是在学生自愿竞选的基础上由学生选出来的。班主任不仅要了解班干部的个人情况,还要了解他们的工作状况。根据每个班干部的情况,合理地安排班干部的职务,指导班干部有效地开展工作。

4.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

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指的是未经班主任或学校其他组织任命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情感等自发形成的群体。非正式群体往往会影响甚至左右班级的舆论导向,对班级工作影响较大。班主任接手班级首先了解有无非正式群体,若有的话,是什么性质,积极还是消极,其形成原因是什么,群体所包含的人数及其在班级中的影响力等,以便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了解和研究学生的成长环境

学生的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班主任对学生成长环境的了解和研究主要包括对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的了解和研究。

1.家庭环境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最重要的影响源,每个人身上都会深深地刻有家庭的烙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的心理氛围、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结构等各个方面,这样就会找到学生行为产生的原因。班主任要对学生的第一成长环境——家庭作细致的研究,也就是要研究家庭的道德环境、智力环境、生活环境和特长环境等。

家庭的道德环境,指家庭的道德风貌,包括家庭成员的政治态度、思想品德、人际关系、行为习惯等诸方面。孩子如果生长在一个道德风貌良好、民主和睦的家庭里,其品德、学习的发展都会比较好。据对570名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凡家庭道德风貌好或比较好的家庭的孩子,出现好学生的比率高。在266名好学生中,这两类家庭的孩子有247名,占好学生总数的93%;道德风貌中等的家庭出现的好学生19名,占好学生总数的7%;道德风貌较差和很差的家庭中,没有出现好学生。另据对125名工读学校学生的调查,其家庭道德风貌属于中等、较差和很差的有110名,占88%。虽然中小学生已经接受学校的正面教育,但家庭从小给他们打下的烙印是不容易抹掉的,况且家庭还在继续影响着他们。

家庭智力环境,指家长的文化素养和智能水平以及在尊重知识、渴求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家庭智力环境好会对孩子有好的熏陶,但要注意家长的学历并不能决定孩子的学习好坏,有些家长学历高,但在尊重知识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倾向未必是积极的,班主任要了解细致,不能以偏概全。

家庭的生活环境,指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环境气氛。一般地说,家庭生活比较富裕,能够使孩子比较安心地求知求学。不根据孩子的实际需要,大手大脚地搞“智力投资”,并不是好的现象。许多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业进展与家庭的经济投入不一定成正比关系。家庭经济困难,有时反而会激励孩子刻苦奋进。

家庭特长环境,指家庭主要成员甚至全家共同的爱好、特长,如音乐、舞蹈、绘画、体育等。健康的家庭特长爱好往往能够促进学生热爱生活,积极进取。有的学生父母是体育专家,学生也是体育健将;父母是音乐天才,学生是音乐爱好者。当然,不健康的家庭特长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2]

2.社会环境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人。由于思想单纯和相对幼稚,比起成人,他们对社会的反映更“现实”一些。学生的思想,他们所关注的问题、对社会所持的态度、行为表现等,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了解、研究学生,首先要了解、研究学生所处的社会。离开对社会的了解,就不可能把握学生的本质特点。

社会环境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时代大环境,二是国内大环境,三是社区环境。三者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发生影响,影响之大小,跟学生与环境的融合程度以及学校的主导作用有关。对时代大环境、国内大环境,学生是通过大众宣传媒介、学校教育等渠道感受的。年龄越小,感受越少。随着年龄增长,视野扩大,感受会越来越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产生影响。现在的学生来源越来越广泛,受到的影响也越来越复杂。所以,班主任除了注意本校所在的社区特点之外,还要通过谈话、家访、社会调查等方式了解不同社区的情况,这对全面了解学生是有利的。

3.学校环境

对学校环境的了解,主要是了解学校、年级、班级的环境与特点。学校的历史传统、设备情况、师资队伍、发展前景等,与学生的成长有密切的关系。不管是历史悠久的老学校,还是鲜为人知的普通学校,都应该把创造优良的学校环境放在第一位。

学生成长环境中的核心是“人际环境”。班主任不但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人际环境,更主要的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任何一个学生与其他人交往、接触都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人际关系都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班主任了解学生的人际交往环境,可以分析学生在思想、道德、兴趣爱好、性格等方面所受到的影响。为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个学生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直接联系、直接交往,这也是学生影响最直接的。每个学生交往对象情况、交往频率、交往内容都是了解认识学生的参照。第二种是间接交往联系,这是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有的是单向的,有的是双向的,例如通过书信、QQ、博客和网络论坛等。这种交往虽然不直接,但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忽视,交往对象的个性特征、品德行为可能通过间接渠道对学生产生影响。第三种是学生的内心交往,即所谓“神交”。一个人的头脑中可能会出现理想化或丑化的“交往”对象,在他的主体意识里或对其崇敬、追求,或对其嫌恶、抗拒。严格来讲,这不是现实的人际环境,但它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折射,对人也发生着影响作用。

上述各方面的情况都是班主任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如果对班级没有一个整体性的认识,就很难从宏观上来把握班级,也就无法创设或选择最适合本班的工作目标、工作方式和活动方式,难以顺利开展班级工作。

第三节 采用多种途径了解和研究学生

学生的学习活动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活动中形成、发展和获得表现的。因此,了解学生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应贯穿在整个工作之中,它是一个不断深化、由表及里的过程。

一、通过学生入学档案初步了解学生

学生入学档案详细地记载着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前一个阶段德、智、体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反映出一个学生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趋势,这对班主任了解学生很有帮助。每年暑假期间,学校会把当年所招学生的档案交给班主任,以利于班主任对学生的前期了解。班主任要充分利用这些入学档案,做到“未见其人,先知其情”,为开学以后进一步了解学生、开展班级工作打好基础。

二、通过直接接触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主任要做到腿勤、眼勤、脑勤,经常深入到学校的各种活动场所中去,如教室、寝室、操场等各个场所,通过深入学生生活、参加学生活动、跟班听课、辅导自习等途径,去观察、了解学生在学校的所作所为。“有诸内,必形于外”,学生对外界事物反映比较敏感,喜怒哀乐都挂在脸上,表现在行动上。班主任善于从学生的一次举动,一个眼神,一副表情中洞察出他思想上存在的问题。所谓“眼见为实”,通过与学生的直接接触所获得的情况更为真实,更为可靠。

班主任王老师发现小丹最近上课经常发呆,作业完成得也不理想,不像以前那样努力学习了。王老师向其他任课老师了解情况,他们也是这种反映。

于是,王老师决定和小丹谈谈。小丹属于外向型的性格,有点大大咧咧的,因此王老师开门见山就问:“最近作业完成得不好,怎么了?”

“上课没好好听,有的功课不会做!”

“哦,你也知道自己上课没好好听呀!”他点点头。

“那你在想什么心事?”

“我在编漫画书里的故事,我知道不对,可是我忍不住。”

王老师颇为吃惊:“怎么编呢?”

“就是按我想的编,跟书上不一样。”

“你什么时候看漫画书呢?”

“在家看,我爸妈都在上海,外婆很少管我,只要看书就行了!”

“那跟我说说你编的故事好么?”没想到,他编的故事都是关于孩子去找父母的。原来他父母这几年忙于工作,很少回来,小丹非常想念父母。外婆不懂教育方法,经常无缘无故地说他。

“你很想和父母在一起,是吗?”

他点点头,眼睛红了,说:“如果他们老是在上海,不管我,我就去找他们。”

事后,王老师及时和他的外婆联系,告诉外婆小丹对父母的思念,建议他的父母能回来看看孩子。不久,小丹就恢复了常态,又能认真听课,努力完成作业了。[3]

在这个案例中,由于小丹性格外向,班主任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方法,并且给小丹充分表达的机会,而不是一听到他在编漫画就开始训斥与批评,从而了解到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通过班级成员了解和研究学生

班级同学朝夕相处,共同学习,共同生活,彼此间了解得比较深透、全面。班主任可以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召集部分学生进行座谈以及平时接触过程中的谈心等,了解学生各方面的情况。但是班主任要善于分析每位学生的心理,掌握谈话的艺术,师生间要营造一种无拘无束、和谐融洽的气氛,彼此间没有顾虑,没有思想负担,这样,学生才能主动地将自己知道的真实情况一五一十地告知班主任,班主任了解到的情况才会更翔实、更全面,将极大地提高所得情况的可信度。

四、通过任课教师广泛了解学生

在学习方面,任课教师比较熟悉学生的情况,如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再者,由于任课教师不是学生直接的管理者,一些学生可能更愿意把自己的一些特殊情况告诉任课老师。因此,班主任要主动与任课教师联系,了解班级学生的情况。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广泛地了解学生,也才能发挥教师整体力量的作用。

五、通过家长了解和研究学生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学生因与家庭在血缘上、经济上、思想感情上有着密切联系,极易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家庭的氛围与教育方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家庭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健康成长。因此,班主任应经常主动地与家长交流各种信息,掌握家长对子女的思想影响以及学生在家中的活动规律,如有的学生在家里与学校表现不一致,在学校爱劳动、守纪律,但是回到家里就变得懒惰与任性。班主任若不与家长取得联系,就不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或者是片面地了解。班主任只有通过家长进行详细的调查,与学生在校表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应向学生家长介绍学生在校的学习和思想状况,争取家长与学校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工作。

六、通过开展各种活动多角度了解学生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通过开展集体活动,班主任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能力和人际关系状况。如通过少先队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性、纪律性、主人翁思想、自主及创造精神;通过科技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创造能力、操作技巧、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潜在能力;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了解学生的体质状况,掌握运动技能的特点,自觉遵守纪律的情况及独立性、组织能力的发展情况。更重要的是,某些所谓的“差生”往往能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闪光点;某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能够在集体活动中一鸣惊人,从而增强自信心。

七、通过“周记对话”了解和研究学生

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生理成熟早,心理成熟后倾”的问题,因此,做好班级工作,最重要的是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其中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周记对话”。班主任要求学生把自己所碰到的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关系、家庭、心理等方面的疑难问题在每周一次的周记里提出来,然后把同学们提出来的五花八门的问题分门别类,个别问题在周记里给予及时解答或者私下找其谈心等。周记不讲求形式,不规定篇幅长短,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通过周记,班主任可以了解学生近期的情绪和思想活动,随时与之沟通;学生也体会到班主任对他们的关心,时刻关注着他们的成长。

第四节 了解和研究学生要讲究方法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和研究如同教学方法一样,虽无定法之说,但确有方法可论,可以说,正确的方法就是获得学生信息的“船”与“桥”。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班主任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学生进行系统考察的一种工作方法。它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属于认识论范畴。是班主任了解学生最基本的方法。学生的内心世界虽然不能直接看到,但它总会通过平时的一言一行表现出来。许多教育家和优秀的教师都善于观察自己的教育对象,观察他们的言语、行为等表现,从而准确、详细地搜集、积累和记录有关的实际感性材料,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各种表现,了解学生对听课的反应和情绪的变化,并且客观地完整地记录下来,使之成为宝贵的第一手材料,再通过客观、认真地分析,正确引导学生去积极学习。

1.自然状态观察法

自然状态观察法是指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对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日常生活中,班主任可以随时随地观察到学生的举止言谈、感情变化,这种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了解最直接也最真实。因为它是在学生不知不觉中进行,学生的各种表现都是其自然的流露,不含虚假成分,所以最容易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发现他们的一贯品质,发现他们的细微变化。

2.活动观察法

活动是班级生命力所在。在活动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表现,这是班主任观察学生最有利的时机。

(1)在教学活动中观察

班主任在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本班学科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班主任应该有意识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课堂上学习常规表现,如注意力集中情况、遵守纪律情况、完成作业情况、知识掌握情况;课堂发言及口语表达情况、对学习成绩的态度等。

(2)在班级活动中观察

班级活动范围很广,通常包括班级例会、主题班会、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劳动等形式。班主任要在活动中重点观察学生的思想品行和行为作风,以及学生个体与集体关系的密切程度,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观察法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没有观察就没有明确观念。”要运用好观察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观察的全面性。班主任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学生,既要重视活动中的观察、更要重视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既要重视学生优点的观察,也要重视缺点毛病的观察,这样才能使观察减少片面性,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

(2)要注意观察的客观、公正性。班主任观察学生切忌夹带个人的感情色彩。以个人的好恶、个人对某个学生的偏见,或者想通过观察证明什么、得到什么结论的做法都是不妥的。

(3)观察要及时做好详细记录。为了提高记录的效率,可以预先制定记录的表格和速记的符号。

(4)观察之后要分析、整理材料,写出观察结论。观察法简单易行,无副作用。其优点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但是它往往局限于了解表现的现象,不能直接深入到事物本质。同时,对所获得材料的解释容易带有观察者的主观因素。因此,运用观察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应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将所获得的材料进行对照分析。

二、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班主任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通过与学生面对面谈话来深入了解学生思想的一种方法。班主任通过与学生面对面地自由交谈,不仅可以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还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向。

谈话法在班主任工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怎样有效地和学生谈话呢?综合许多优秀班主任的工作经验,了解学生的谈话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树立平等的师生观。与学生谈话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双方的相互信任。为此,班主任必须尊重和信任学生,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和亲切温和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

2.注意谈话时机的选择。例如当学生取得成绩或犯错误时、当学生遭受挫折或固步自封时、当学生迷失方向或有良好表现时、当新学期开始或结束时、当考试之前或考试结束之后,都是与学生谈话的最好时机。

3.设计好谈话的策略。在谈话前,认真想好谈话的目的和中心内容。谈话所选的地点、时间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这也需要事先加以考虑。例如,把学生叫到办公室谈话,学生会紧张,会不知所措;如果师生坐在草坪上或花坛边或树林里,这种紧张的气氛消失了,学生的心理放松了,在聊天中交流了情感,了解了学生。

4.注意谈话方式。我们有个别班主任在与学生谈话时,总是摆出一副盛气凌人、不可一世的架势,使学生望而生畏,影响谈话效果。班主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谈话方式;要讲究谈话艺术,要以自己真诚的情感感化学生,消除他们戒备的心理,使其畅所欲言。

5.谈话之后要写出谈话记录。与学生谈话之后,班主任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记下,作为分析情况、采取措施的依据之一。

三、调查法

调查访问法,是班主任通过对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多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在工作中,班主任有时要通过调查访问,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并以此作为任用或惩处学生的依据。调查访问的对象十分广泛,任何了解学生的人,如学生的老师、同学、家长、朋友、邻居、社会群众都可以作为调查访问对象。

调查访问有许多种方式,例如:开调查会、个别访问、书面问卷等。班主任可以根据不同需要进行选择,但根据现代人心理特点,最好采用个别访问方式调查了解学生。这样做声势小,影响范围小,不会因调查访问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但是个别访问要特别注意调查对象与了解对象的关系,过好过差都不合适,都会影响调查的真实性。

四、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是指班主任对学生有关的材料记载进行分析、比较、综合,从而找出原因或规律的一种方法。在接手一个新班级时,班主任要查阅学生的有关资料,以便尽快地初步了解有关情况。记载学生情况的材料,包括学生自己书写的材料和别人书写的材料:学生自己书写的材料,如填写的各种登记表格、作业、周记、作文等;他人书写的材料,如每学期的学生成绩册,操行评语,受批评、处分、表扬、奖励的记录。这些材料,可以帮助班主任了解学生过去的表现及其基本情况。

在运用书面材料分析法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发展的观点。资料记录的是学生或班级的过去,只能说明过去,不能说明现在,更不能说明将来。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能把资料作为了解、研究学生或班级及制订工作计划的唯一依据。

2.坚持全面的观点。资料所记录的常常有其局限性,有的情况不一定都有记录,有的内容还有待于核实,或作必要的更正和补充。

3.坚持更新的观点。班主任应注意新情况的收集和记载,不断积累起有价值的材料。

班主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要不断积累资料,用文字记录学生的现实表现。反映学生现实情况的文字材料有:班级日记、考勤登记、各种调查表、家长联系簿、成绩册、操行评定记录、奖励记录、班主任日记,等等。班主任在积累资料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记录要真实:记录应该实事求是,不能将似是而非的材料或预测的材料作为现实材料记载。

(2)记录要及时:现实材料应及时记录,不要延后补记,延后往往会出现情景误差和遗忘误差。学生情况的变化,新的情况的出现要及时记录,对材料中不真实和错误的地方要及时纠正,使资料能全面地、真实地反映学生情况的变化。

(3)要特别重视班主任日记或班主任笔记的书写。这不仅是对学生、班级情况进行分析、思考和新创造的源泉,也是班主任积累教育工作经验,提高自身修养水平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4]

教育案例

美在生活中

王志斌

“父亲是个烟鬼、酒鬼兼赌徒,年轻时因为某些历史原因一直在遥远的甘肃省工作。我曾经问过父母亲是为什么而结合的,后来,我自己弄清了原因:母亲是为了在那个社会生存下去,而父亲是为了摆脱爷爷奶奶的指定婚姻而随便地与母亲结婚了。为此,我鄙视过他们,我甚至自卑,怨恨他们。为什么这样?难道我就是一个随随便便组合成的家庭的结晶?”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我的家庭》中的一个片段,这里没有其他学生文章中所充溢的家庭温馨。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13岁女孩所拥有的家庭,我更难以想象这样一个小女孩能对她的家庭作如此剖析,也许正是这一篇学生习作使我与她有了更多的接触。

这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我看了她的小学毕业鉴定:语文成绩出色,写作能力很强,对数学颇感头疼。又听同学说她视书如命,性格喜怒无常,有时又很孤僻。我根据她的这些特点,有意识地向她推荐了一些青少年修养方面的书籍,她虽然收下了,可反应很冷淡。

又是一次作文课,作文题目是《美在生活中》,科代表收齐作文本后,我迫不及待地抽出了她的本子。本子是空的,一个擅长写作的同学交了白卷,中间还夹了一张纸条:“老师请原谅,对这一类题目我毫无灵感。”作文讲评课上,同学们的一篇篇优秀习作没能激起她对生活的热爱,在她看来,现实充满了虚伪,课后她竟说:“这一切都让我感到是这样地肉麻。”

一般的教育方式在这位同学身上毫无作用,究竟该怎么办?我决定进行一次家访。由于想看一下她真实生活的一面,我事先没有和她打招呼。对我这个不速之客,她表情很复杂。屋里家具简单,看来只有她一人居住,桌上散乱地放着她的书籍和作业,一碗方便面,一个荷包蛋,还冒着热气。她好不容易理出张椅子让我坐下了。我问她是否每顿晚餐都吃这些,她说一个人过日子简单些。我又问她上海是否还有其他亲戚,为什么不和他们一起住,她不想再回答我的任何问题。我又提出帮她收拾一下东西,再添些菜,她都一一谢绝了。

在以后的一篇练笔中我读到了这样的文字:“我没有亲人,奶奶也很自私,叔叔阿姨们不顺心就拿我出气,他们用扫帚打我,用脚踢我……我现在一个人过得很好,真的很好。”每个人看到这些都会有所触动的,何况我是她的班主任呢?

以后她的每次作文、练笔我都用心改,每次作业讲评课上我都读她的习作,作文成了我们师生感情沟通的桥梁,一本作文本常常没写几篇文章就用完了。她的作文在同学中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她身边的朋友多起来了,她开始变了:语文课上发言次数多了,课间活动有了她的欢声笑语,办公室里也能常常听到数学老师对她的表扬。为了解决她的吃饭问题,我和食堂联系,并帮她买了饭菜票。她的作文内容已不再是灰色一片,露出了一丝生活的曙光。

正当我为一个学生的转变而喜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她突然一连三天没来上课。临近的同学去她家里也没有找到她。我猛地想起上个星期我所布置的14岁系列作文——给父母写封信,并请父母写一封回信,祝贺他们的14岁生日。是啊,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关怀她有了,可她有双亲,却过着孤儿般的生活,我还以为为她做了很多,可对这最重要的一点却忽视了。游荡三天回来的她,生了场大病,望着她瘦弱的脸庞,我的心在抽动。

在以后的日子中,我一边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她更多的关心,一边又鼓励她给父母写信。当她收到母亲为她14岁生日写来的信、寄来的礼物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号啕大哭起来,并将母亲这封语句并不通顺的信激动地读给大家听。

“二十年后来相会”主题班会进入高潮,她欣喜地和同学们唱起了《明天会更好》。初三的升学考试要到了,她告诉大家她把原来报考中专的志愿改了,在第一志愿栏填了自己的母校。她说她舍不得母校的同学、老师,她对未来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充满信心。发榜了,她以高分被本校高中录取了。同学们除了惊讶、羡慕外,更为她欣喜。她告诉我她想把这个消息亲口告诉她的父母。我看时机成熟了,为她向学校请了假,她拿着老师和同学凑齐的钱启程了。

新高一军训前夕我收到她寄来的厚厚的一封信,里面还夹着两篇作文,一篇是《美在生活中》,另一篇是《母亲四十》。信是这样写的:

“……王老师你老是夸我作文写得好,其实我是一个不懂作文的人,我虽然看起来很正常,可跟盲人没有什么两样。……老师还记得我有两篇作文没交吗?我现在写好了,您说得对,生活中并不是没有美,而缺少的是发现。……爸爸妈妈待人很好,今年我赶上了母亲40岁生日。……后天我就要回上海了,想想新生活又要开始了,心里很激动。哦,对了,我还给你们带了很多礼物,老师,到车站来接我好吗?”

对这件事,我事后想了许多。一个饱经心灵创伤的孩子,对现实看法有些片面是可以谅解的,但如果一个老师对这样的孩子也戴上了有色眼镜来看待的话,那他就枉为人师了。从这件事上,我感到时代发展、社会开放将必然给我们带来许多新的课题,然而我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将是永不褪色的万能钥匙。我做了一个老师应该做的事情。

资料来源:《中学班主任工作100例》

学生作文中的片段,引起老师的注意。随后老师有意地通过学生的作文、作文批语等方式了解并引导学生走出心灵的灰暗。如果看到作文的老师缺少了解学生的职业敏感,忽略作文中的信息,很可能又多了一位心灵不健全的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教育是面对人的职业,教师对学生的情绪、心理、情感、行为的“风吹草动”和“阴晴圆缺”,应该具有一种近乎本能的好奇心和敏感性,“做有心人”并且“富有诚意”。及时了解和研究学生,并有效地帮助教育学生,这是每一位班主任不可推卸的责任。

【注释】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9~76.

[2]齐学红.新编班主任技能训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2~24.

[3]王宁主编.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中学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4~15.

[4]徐复兴.小学班主任工作[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51~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