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要了解学生

教师要了解学生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宓子贱在校时与离校后的表现完全一致,孔子了解学生非常准确。了解了申枨的“欲”,就能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使之改掉“欲”,从而慢慢变得刚强起来。孔子告诉季子然,他们二人具备了做大臣的能力。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掌握了学生的情况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上,子路的一生都是按照孔子所指的路一直走下去的。最后,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教师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学生呢?

在《论语》五百一十五章中,有三十二章是写孔子对学生的评价的,这还不算各国国君和执政大夫向孔子打听学生的情况时孔子所做出的评价,仅此,就已占整个《论语》章节的百分之六左右,这说明孔子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比如对宓子贱的评价:“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论语·公冶长篇第五》)孔子谈到宓子贱,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啊!假如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取得这样的品德的呢?”史称宓子贱:“有才智,爱百姓,身不下堂,鸣琴而治。能尊师取友,以成其德。”他曾任单父宰,深得百姓的爱戴。可见,宓子贱在校时与离校后的表现完全一致,孔子了解学生非常准确。

教师了解学生十分重要。

首先,准确了解学生能给学生指明人生之路。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论语·公冶长篇第五》)

孔子了解申枨,说他“欲”。个人欲望太多,怎能刚强?因为“无欲则刚”。了解了申枨的“欲”,就能对症下药进行教育,使之改掉“欲”,从而慢慢变得刚强起来。原思在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时曾在孔子家做过总管,孔子给他小米九百斗,原思推辞不要。原思的不欲是值得赞赏的,但孔子说:“不要推辞!拿给你家乡的穷人吧!”孔子给他指了一条仁人之路。

其次,为推荐学生出仕打基础。孔子办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将来好为官行政,以实现他“仁”道的政治主张。如果不能准确了解学生,推荐之词与实际运用不相吻合,就会失去信用,再推荐就很难了。所以,孔子推荐的学生都是用人方十分欢迎的,因为,他准确地掌握了学生的情况。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季子然打听子路和冉求的目的很清楚,是想任用他们二人为臣,孔子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如何予以介绍呢?孔子告诉季子然,他们二人具备了做大臣的能力。孔子明确地指出了子路“果”,冉求“艺”,他们完全可以从政,孔子对季子然回答得十分肯定。试设想一下,季子然为何直奔主题,一开口就打听这两个人?很显然,季氏在此之前对子路和冉求做了一番调查研究,不然他就会泛泛而问。孔子的回答,应该与季子然了解的情况是一致的。事实上,之后子路和冉求都做了季氏的家臣,并且受到了重用。

再次,为教学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下面是因材施教的一则有名的个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子路问:“听到了道理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父兄就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道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这使我迷惑,所以大胆地向您问问为何您的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仲由敢作敢为,一个人总想去做两个人的事,所以,必须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一个个性是“退”,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去做,立刻去做,要“进”;子路个性“果”,“兼人”,敢作敢为,一个人总想去做两个人的事,所以就必须约束他,行事必须谨慎,不可莽撞,要“退”。像这样的事例很多,这种掌握了学生的情况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必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再次,了解并正确地评价学生,会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论语·子罕篇第九》)

孔子说:“穿着破旧的丝棉袍子,同穿着狐貂皮袍子的人在一起站着,而不觉得自己耻辱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诗经》中说:‘不嫉妒别人,不贪求财物,什么行为能不好呢?’”子路终身经常背诵这两句诗。看看,孔子的话对子路的激励多大!事实上,子路的一生都是按照孔子所指的路一直走下去的。

最后,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正确地指导学生。“过犹不及”是最好的例子。颛孙师过分,卜商不够,都是一样的,没有高低之分。“过”与“不及”都不好,要做到中正才好。这就给师和商今后的人生做了一个很好的引导。

那么,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一些什么内容呢?

我们从孔子如何评价颜回就可以找到答案。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篇第六》)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同上)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上)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篇第七》)

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论语·子罕篇第九》)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篇第十一》)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同上)

我们通过这些章节来看,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学生呢?学习、个性、品行、生活、出身、志趣、好恶、行动、能力、语言……

教师通过什么渠道去了解学生呢?仍以颜回为例:长期观察。吃穿住行、学习好坏、行为举止、学生对比等,还有师生交谈、教学问答、社会考察、课外活动等。比如《论语·先进篇第十一》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通过师生的对话和交谈,了解这四个人的志向和爱好;又如《论语·颜渊篇第十二》的“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章,樊迟询问“崇德,修慝,辨惑”,孔子表扬他是“善哉问!”通过这次郊游,他又重新认识了樊迟,打消了对他只求“学稼”“学园圃”的只注重小事的看法,加深了对樊迟的了解。又比如通过十四年周游列国的风雨同舟,更是将跟随他的每个弟子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