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式下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新形式下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时间:2022-04-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形式下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 高怀勇摘要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单科语言教学到结合专业学习,从纯语言文学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过程。这是目前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新形式下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四川农业大学外语系 高怀勇(1)

摘要

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经历了从单科语言教学到结合专业学习,从纯语言文学到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过程。面对新的形势,农林高校英语人才培养应该调整语言学习的“专”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多”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与专业的“融合”,采用全英语教学的方式,在学习专业中强化语言学习,在输入中加大语言材料分量,在输出中锻炼学生能力,真正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关键词

农林高校 英语专业 培养模式

Abstract

The educational pattern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ha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a Dedicated course of language teach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orientation,through pure literary to the education of all around students.In the new situation,the education of English major students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he route of adjus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glish“specialty”and the“more”knowledge of relevant disciplines; emphasiz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specialty into language studying; giving lectures all in English,highlighting language learning while dealing with specialty,and fostering learners' competence in the output by increasing language input,so as to cultivate all-around students major in English.

Key Words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English major cultivating pattern

一、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在经历了经院式的纯语言文学教学阶段后,中国英语专业教育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提出明确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双学位班、设立主副修制,开设辅修班,在英语专业后添加括号,而括号里囊括了国际贸易、旅游、法律、邮电、化工、机械、电子、民航等等诸多内容,英语专业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规模,教师们也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教改热情。一种百花齐放式的英语教育繁荣景象出现在我们面前,改革开放、加入世贸组织、地球村概念的出现,使人们对英语这个世界通行语言有了更大的需求,而社会的需求则进一步刺激了人们的英语学习热情。

我们知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在各大学大量扩招的形势之下,英语专业在有些地方已经“平民化”,不再受到特殊的待遇,有些人也不再认为英语教学需要小班上课,在大力倡导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认为只要有了多媒体,有了良好的硬件条件,就可以多招学生,师资力量不足,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采用大班上课的形式。于是,就出现了有的学校一届招收20个班级,每个班级40名学生这样的“大手笔”。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名义下,把大学英语专业教育演变成了职业教育;学生的专业概念变得模糊,他们在追逐各种证书的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把英语(***)专业的括号中的内容作为自己的专业,而把英语可悲地置于了次要地位,这里的原因非常复杂。首当其冲的是,学校领导看到了社会的需求,却没有清楚地意识到英语专业的特点,在片面强调规模、强调复合型的同时,并没有真正加大投入力度,没有认真调查研究,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难以形成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课程往往流于简单相加,无法做到有机融合1;英语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偏少,在尚未解决英语基本功的情况之下,便由其他院系教师开设以中文讲授的相关专业课程,这些专业课程缺乏纲领性和实用性,且内容重复;英语专业以史无前例的规模在扩大,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比例比10年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英语系40岁以下的教师都100%具有硕士学位,并且向着队伍博士化道路前进。但是,这是否意味着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具备了合格的师资队伍?如果客观冷静地分析一下师资队伍的结构,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充实进师资队伍的大量硕士几乎都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而且几乎都是在“经院式”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下学成。他们往往师承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他们的知识结构经过努力也完全能够满足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教学,然而,如果按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他们往往需要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所以,可以这么说,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教师队伍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状态,因而亟待加强。另外,由于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基本上处于简单加合状态,高校在充分整合本校资源,将相关专业课程交给相关院系去安排,因而往往出现利用原有中文教材的情况,而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所需要的英文版教材往往匮乏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样,因为大学英语专业近年来规模扩张迅速,图书资料常常跟不上发展的步伐,网上资源虽然很多,但英语基础教育还是需要大量纸质资料,这在许多学校都存在着不足的问题,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起来的英语专业特别明显;当然,在大家都在强调授人以“渔”的同时,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目前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专业+语言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思路

21世纪是一个高科技、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过于狭窄的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普遍存在着不适应社会需求的情况。西方国家早已认识到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纽曼(Cardnal Newman) 19世纪就提出了人文主义大学理想,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艾略特(CharlesW.Eliot)针对学生的智力差异和兴趣不同而推出了选修课制,芝加哥大学校长罗伯特·梅纳德·赫钦斯(Robert Maynard Hutchins)秉承自由教育理念而对课程进行大规模归并改组,这些做法无不指向复合型人才培养。西方大学教育专家们甚至对人才培养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塑造方式等做出了具体的要求,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Harvard Dean of the Faculty ofArts and Sciences)亨利·罗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与同事们提出的“核心课程报告”指出,哈佛的学生在专业课之外,应该熟悉其他知识或技术,所有学生至少应该在下面知识领域中选读一个科目,“即文学、艺术、历史、社会分析、道德、哲学、自然科学数学、外国语言、外国文化”等。在新世纪里,中国经济在连续20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迅猛发展,社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态势,只掌握英语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别无所长的“纯外语人才”如前文所说已无法完全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但如果过多强调相关专业课程,而忽略了专业立世的根本——英语,致使学生在简单1+ 1模式之下英语达不到教育部英语大纲的要求,而相关专业知识又不如相关专业学生,这时的毕业生既丧失了英语专业应有的语言优势,又没有相关专业的优势,常常如人们所说两个专科并不等于一个本科,即1+ 1<1,不能不说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失败。如何使农林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为社会所欢迎的复合型人才,是我们农林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2000版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目前的形势下应该是适用的。英语专业既要确立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一最基本的教学模块,还应该建立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块,这在全国英语专业中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对复合中“语言知识、技能”与“专科知识”的关系与比例、人才培养规格、具体实施措施等诸方面,至今仍然存在着分歧。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张冲教授曾以基材(base material)与加强材料(reinforcement)合成的复合材料(compound material)来比喻英语复合型人才2,这不仅非常形象,而且还较好地说明了英语基础与相关知识之间的关系。这对调整语言学习的“专”和相关学科知识的“多”之间的关系,对解决两者之间在形式上存在的矛盾,并据此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并使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得到有效而稳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英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强调语言与专业的“融合”,而非仅仅将英语与其他专业简单地“加合”或“贴合”在一起,因为两者并不会自动复合相融,它们只是相混杂而已。然而,如何做到真正的“融合”?真正的融合应该是载体和被载体的融合,即语言与其背负的内容的融合。我们的惯性思维认同传统的英语与语言学、文学的融合,认为那就是英语专业,而一旦用英语学习其他内容,英语则成了工具。试想一下,英语在学习语言学、文学的过程中难道不还是工具吗?既然英语与语言学、文学融合时,英语专业没有因此而成为纯语言学专业、纯文学专业,而且绝大多数的英语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事业也并不局限于当语言教师或作语言学、文学研究,而是活跃在社会需要的各种工作岗位上,并且大家都经历过适应新专业、新工作的过程,即人们常说的“上手”过程,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在英语专业中出现其他内容的专业呢?那样是否可以更好地培养英语人才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呢?我们讨论的复合型英语人才指的恰恰是社会需求的各种人才,既包括语言学研究、文学研究,包括新闻、外交,也包括生物技术、法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等等,强调的是精通英语同时又熟悉相关业务知识、具有全球化意识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如果大家在这个问题上能够达到共识的话,我们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我们就会大胆地去尝试创新,培养出富有特色的复合型英语人才。然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如何达到培养精通英语的专门人才这样的目标?在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上,“始终要分清主次,辩证地处理,这样才能做到两全其美;反之,则必然两败俱伤”3。我们的思路是:狠抓“基材”培养不放松,丝毫不降低英语专业大纲要求,二年级结束时学生必须达到大纲规定的语音、语法、词汇、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翻译、工具书使用等方面的四级要求,三年级开始以内容教学为主进行分流,学生可以以语言学、文学为方向学习,可以法律、外贸、经贸等为方向学习,也可以农业、生物科技、教育、管理、科技等为方向学习。但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英语专业所开设各类课程应采用英语教材并且以英语授课,在不同的内容教学中深化语言的学习,只有这样,位于“殊途”之上的大学生在毕业时才能“同归”—英语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的同时,都能够精通英语4。当然,在帮助学生打好英语基础的同时,英语专业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继续学习相关知识的能力,这需要通过具体实在的方法去进行,我们可以尝试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单一技能课、增加综合类课程、学科交叉类课程,减少输入性课程、增加探索性自学和实践环节;讲究教学策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自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个性化、多元化的培养方式来培养新型人才;要确定阶段性目标并建立起科学的评估体系,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去挖掘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渔”的本领。

三、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农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如要在市场中谋生存、在竞争中求发展,就不能再局限在大众化的“英语教师、翻译、其他英语工作者”的培养思路上,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兼顾自身特点、具有全球观念,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精通英语又熟悉相关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这样去做,不仅会涉及英语专业教育思想的转变,而且还涉及教育改革措施的落实;当然,也会遇到许多具体的困难,最大的困难可能来自于相关知识师资的匮乏。然而,可喜的是,经历了近20年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实践,大多数学校的师资力量已经有了巨大的发展,一些学校也已经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自己培养,国内外引进相关专业师资逐步解决了这个问题。只要领导重视、措施得当,这个问题也能迎刃而解。如果解决了专业课用英语授课的问题,英语课与专业课的所谓“比例”问题也就不复存在了。教材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不过,既然这种做法与教育部大力推动的“双语教学”精神相符合,而且应当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我们相信各学校在双语教材的编写等方面会给予优惠政策,更何况与其他专业相比,英语专业在直接选用国外教材上优势非常明显。我们认为,只要真正解决了认识问题,把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当作英语教改的方向,那么,相信教师们会凭着自己的智慧采用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加大输入材料的力度,并通过各种评估与检测方法鼓励学生在切实有效的“输出”,如课程论文、实践报告等中不断地锻炼自己的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推动教改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近20年来,英语人才培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经历了教育大发展之后的今天,教育行政部门已经把注意力从教育规模的扩大转向了教育质量的提高。教育部在不断进行优秀本科学校评估的同时,于2005年3月发出了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本科教学评估方案(试行)》的通知,这是对外语专业发展的一次大检验,更是对农林院校外语专业的一次良性促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学科规划、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与管理、教学效果都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农林高校里,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一定是富于自己的特色并深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洪新.大学的“通识教育”与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6):18—21。

[2]张冲.高校英语专业英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对策的思考[J].外语界,1996,(12):31—34。

[3]黄源深.21世纪的复合型英语人才[J].外语界,2001,(1):17—20。

[4]石云龙.英语专业的论文写作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井升华.迎接高校外语教学新挑战[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 43—47。

【注释】

(1)作者简介:高怀勇,男(1974—)硕士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