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

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章 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一、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发展历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浓厚的文化和传统积淀,人才辈出。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全球化高端人才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第二章 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

一、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发展历程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浓厚的文化和传统积淀,人才辈出。正是在这些人才的推动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无论是自然科学领域还是人文科学领域,都在这些高端人才的推动下不断前行。邓小平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在科学技术的背后则是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默默付出和奉献。因此,归根结底,优秀的高端人才是科学技术乃至生产力的最大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这个伟大的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个国家、民族要想在国际竞争中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必须培养出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制胜的高端人才。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培养全球化高端人才成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任何优秀的历史人物都无法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同样,今天看待高端人才尤其是全球化高端人才,必须与我国的历史发展进程相结合,才能明确未来的人才特质,制定更加符合我国需要的人才培养规划。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现阶段我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义的科学发展观,因此非常有必要深入研究我国的经济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向,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推动高端人才培养体系。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此次会议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思路和发展方向,由此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经济体制改革。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改革开放赋予我们的首先是思想上的解放,是一次放眼看世界的新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国外很多新鲜事物涌入,同这些事物相伴的还有国际上通行的商业法则和法规。中国人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在应对挑战的同时抓住机遇。

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从上到下的经济体制,人们在这个巨大的经济体中按照计划开展工作。计划体制的弊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计划委员会很难对社会的需求作出适时的反应,以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导致计划措施无法满足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需要;二是计划体制无法对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足够的物质和精神刺激,从而使生产力效率低下,不能很好地适应世界潮流的发展。相应地,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无论是质上还是量上都是比较低的,从业者大多也只是发挥翻译功能。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开展空间相对狭窄。

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给予人们新的工作和生活空间,最关键的在于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运用市场经济体制来建设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如火如荼的今天,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创造出了很大的价值,也创造出了很多让人难忘的奇迹。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是对市场经济的肯定,也是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肯定。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历史背景划分为三个时代,分别是1978年至1992年、1992年至2001年、2001年至今三个时间段。这三个时间段对商务英语的意义和影响日益加深。

1978年至1992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阶段,我国开始了吸引外资、对外贸易的过程。随着出口贸易的增加和更多外资企业的进驻,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外贸行业,第一批商务英语从业者开始成型,这些人才作为改革开放后从事对外贸易的人员,真正开始实践商务英语。这个过程主要以国有出口企业为主。由于改革开放还不是很彻底,很多国际商务活动并不是非常规范。无论如何,这标志着商务英语人才开始走到台前,并开始为人们所重视。这个阶段商务英语人才的特点在于有扎实的基本功,英语功底深厚,且具备一定的商务能力。

1992年至2001年,由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这个阶段取得重要突破。最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坚定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决心,取消了价格“双轨制”,有效发挥了市场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理顺了市场经济的秩序。而且,由于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宏观调控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能够减少“市场失灵”所造成的经济危机的发生概率。最有说服力的表现是在通货膨胀中的“硬着陆”、避免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保卫香港金融市场等。在这个阶段,我国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状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果。由于国际商务的发展和需要,我国商务英语人才的从业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很多精通国际贸易的英语专业人才发挥出了很大作用,为这个阶段的国际贸易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当然,这个阶段商务英语人才除了具备第一个阶段的特点外,最大的特点在于进一步加强了商务能力,主要体现在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贸易的运作和流程等上,极大促进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发展。

2002年至今,我国的改革开放深度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经济全球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前一阶段,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实体经济的改革开放层面,加强外贸经济尤其是出口方面的增长,而现阶段则主要体现在虚拟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方面。对外,我国在国际收支账户方面逐步放开资本账户,增加人民币汇率的浮动性和灵活性,放开国内的金融市场,允许一部分外资金融企业进驻中国金融市场。对内,则主要是继续鼓励虚拟经济的发展,无论是文化创意产业还是资本行业,强调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融入全球化市场。在资本市场层面,陆续完成了四大国有银行的改制和上市,发展并完善了证券市场和保险行业。我国的资产证券化率在这个阶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了迈向跨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在欧美发达国家实现上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企业的全球化竞争力。然而,当前阶段也对我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无论是传统的实业还是金融资本领域均如此。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这个阶段与前两个阶段很大的不同点在于,过去更多地依赖我国的廉价劳动力,以此为对外贸易的优势;在现今的资本流动过程中这种优势正在不断消除掉,取而代之的是高端从业人员。改革开放后的第三个阶段,既是商务英语人才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次机遇,也是一次非常难的挑战。除了“狼来了”后所面临的困惑外,还要面对如何成功“走出去”的压力。只有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平衡处理,才有可能在全球化的竞争中实现新的突破。与第二阶段不同的是,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的开放,对商务英语人才的要求更加全面和专业。例如,以前的对外贸易单证人员,可能只需了解单证的含义,处理专业要求不高且属于惯例的常规性事务。但是如今,金融机构的涉外人员,除了了解金融业务、精通英语外,还需懂得法律、会计知识,并且会进行相关实务操作。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去”。

通过对我国经济改革历史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经济全球化趋势越来越不可阻挡,而且未来改革开放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会大大加强。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并把握未来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这样,我国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趋势,拥有更加强有力的竞争力。从各国在20世纪末推出的21世纪人才发展战略来看,人才的竞争尤其是高端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21世纪各国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对这些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加大,尤其是具备全球化竞争力的高端人才。我国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既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同样,我国只有在21世纪里培养出更多的高端人才,才有可能在各项领域的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这说明高端人才和国际竞争力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历史,也是我国全球化高端人才运用自身才能不断推动国家发展的历史。因此,我国要重视全球化高端人才的作用,做好各种人才培养的方案,确保人才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现状

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存在两种基本模式——社会培养模式和高校培养模式。这两种培养模式都对我国的人才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确保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能够顺利开展,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

社会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企业培养和非全日制高校培养两种形式,在现实中以非学历教育为主。例如以新东方为代表的一大批培训机构和大型企业自行组织的内部培训等,此外,还有一些高校开设的函授、在职教育和夜校等。这些模式对我国培养全球化高端人才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帮助一大批人才逐步成长,使得我国的高端人才在知识储备、工作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高校培养模式是我国目前一个重要基础模式,承担了绝大多数的人才培养工作。高等学校的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系统、完善的教学,同时高校本身的科研性质也使该培养体系处于不断发展的状态,这体现了高等学校教育创新的优势。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对未来的探索来看,高校对高端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承担的责任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发展潮流中,高校教学和科研必须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才能为国家培养足够的高端人才。

社会培养模式和高校教学培养模式的共同点有以下几方面:从广义上来看,两者都是教学机构,承担学生的教学工作,在普及知识、提高人才知识水平和素质方面起到了相应的作用;从教学功能来看,两者都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环境、教学人员,教学人员必须具备相当的学历、资历,能够对相关人员起到一定的教学作用;从教学对象来看,都是面对知识或技能需求者,基本上都以成人教学为主。因此,社会培养模式和高校教学模式都是目前和未来重要的教学模式,缺一不可。

社会培养模式和高校教学模式亦各有其特点:高校教学模式是一种传承性的发展模式,绝大多数高校学生经历的是自小学、初中、高中至高等教育阶段的正规阶段性学习,知识、技能的传递是在一种相对成熟的体系内进行的;社会培养模式则是一种补充性的知识传递模式,更多的是针对社会需要所开展的短期知识和技能培训,在整体的系统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

从教学对象上来看,高校教学面临的大多数是高校学生,社会成员较少;社会教学模式则是兼而有之,对在校学生注重知识传授,而一些技能类的培训更针对社会人员,注重专项技能培训和操练。在教学人员方面,高校是一种学历教育,教学人员较为稳定;社会培养模式是一种非学历教学,对其教学人员的评价更多来自市场。

在教材方面,高校有两部分来源,一部分是教育部门所制定的教材和相关辅导资料,另一部分则是高校或者研究机构自身开发的教学材料。但无论是哪种渠道的教材,都围绕教学大纲来研究编写,具备较高的系统性;社会培养模式所用的教材基本上都是教学人员或者教学机构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进行开发的,系统性较差,针对性较强,短期的教学效果突出。

从教学的出发点来看,高校教学是一种公益性质的培养模式,注重其对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社会培养模式则更注重经济效益,关注市场反应。这也是两者差异的最根本原因。

事实上,判断两种培养模式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或者发挥的主流作用更为重要。这种判断标准既要同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相结合,更要同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前景相结合。“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从世界第10名上升到第6名,我国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3.4%提高到12%,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随着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4年的世界第6名上升到如今的第2名,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更为显著。“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92年到2001年已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使人均GDP在去年底突破4500美元,在全国各省市中率先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收入水平。上海的目标是到2007年人均GDP达到7500美元。”到2011年,上海GDP 为2972亿美元,人口为2347万,人均GDP达到12784美元。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不仅上海的经济发展迅速,全国的发展也是如此。按照福利经济学派的观点,随着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我国的恩格尔系数也将进一步下降,这就意味着我国居民用于必要消费的开支比重会下降,而用于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消费开支比重将会大大增加,会进一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育获得更大程度的跨越,由此带动高等教育、终身教育的发展。

《纲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纲要》发布会上的发言——“目前我们有大学学历的是9830万人,翻一番就是2亿人。大家想一想,2亿人口具有大学学历,在全球将是一个怎样的概念”——被很多媒体引用,用以描绘中国教育的发展前景。从数据看,40%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亿大学学历人口,是十分可观的。将其与现在23.3%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引用自200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9830万大学学历人口对比,发展速度确实惊人。2003年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53%,仅次于加拿大、美国、芬兰、韩国和新西兰等7个教育发达国家,2007年达到了65%左右。这意味着上海跨越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标。由于上海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故能从其看出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就预示着我国未来在教育上的投入会进一步加大,同样,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度和参与度也会更高。高等教育最初是参与度最低的精英教育,现在发展成为越来越普及的大众教育,这本身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突出成果和现实需要的结合。

从纵向看,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非常合拍,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就,在各个岗位上培养出了非常多的人才,其中也包括全球化高端人才。为了适应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我国在上世纪末实行教育产业化的发展策略,将教育事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进行更加强有力的推动,整个教育产业都取得了非常突出的成绩。就中小学而言,切实贯彻义务教育制度,减轻教育负担,保证我国青少年和儿童的入学率。就高等教育而言,其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高等学府,二是高校学生。对高等学府来说,不断增加高校的数量,在有条件的地区增设高校,同时也对现有的高校实行不断的扩大升级建设,既在硬件上不断扩大,表现为高校以“腾笼换鸟”的形式扩大现有学区或者增设学区、建设教学和科研场所,也在软件上不断升级,即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范围(比如招生专业)、增加招生数量,吸引更多的高素质学生进入学校开展学习和科研活动。在高校学生层面,则是在增加高校学生规模的基础上招纳更多符合招生条件的学生,反映我国高校学生的规模总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另外,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上升,所培养出的学生水平也在不断上升,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由于招生数量上升而学生质量下降的现象,这为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从横向看,我国人口众多、高等教育开展缓慢,造成我国的教育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不足,高等教育普及率较低。教育投入作为潜在竞争力会对未来教育竞争力产生间接作用。从对世界主要国家的教育投入情况分析来看,中国的教育投入排在末位,成为中国教育竞争力发展的制约因素。中国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为42美元,美国为2684美元,是中国的63.9倍。如果考虑到人口的因素,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所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穷国办大教育,在教育经费有限的情况下,教育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增加教育投入,是中国未来提升教育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全方位的经济发展应该为教育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从物质层面保证教育的发展需要。以上海为例。2007年,上海全市地方教育经费总投入达到431.83亿元,比1989年增加了近21倍,其中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拨款达到283.33亿元,是1978年的138.21倍,平均年增幅达到19.09%。上海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2000年的38.8%,增至2007年的逾60%。由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在未来的十年乃至二十年里能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我国的经济总量排名将会长期处于前列,同时我国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上的支出比重将会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我国在高等教育中的总经费投入必然保持高增长,从而不仅可以保证高校日常经营的需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科研设施(比如教学楼、研究所、图书馆、书籍、科研设备等),而且更能提高高校的软件水平。例如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吸引国际上更高水平的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等,建立更加有效的教学体系和科研体系,从而促进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逐渐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使其真正发挥出主流教学体系的作用。

在社会教学方面,随着社会对在职人员要求的不断提高,也在不断要求增加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数量。从我国所开展的社会教学实践可以看出,社会教学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鱼龙混杂”的局面,缺乏统一的社会培训体系。这也是我国社会培训覆盖面广、培训学院数量众多却无法超过高校教学成为一支强有力教学队伍的原因。因此,必须通过规范社会培训体系,设立一定的准入门槛,建设完整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促进社会教学体系不断走向正规化、科学化。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发挥“后发”优势提供必要的补充作用。从我国的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尽管社会教学不在我国教育部直接管理范围之内,但是若要真正培养更多的全球化高端人才,必然要在我国的人才发展战略下制定有利的发展计划,同时要结合教育部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改进并制作合理的教学内容,最终才有可能和高等教育进行有效对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从过去和当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情况(主要反映在所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我国在过去的飞速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绩,接受高等教育的毕业生数量和质量屡创新高,当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这些成绩是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在面临未来发展中的挑战时,各个国家都纷纷将人才战略作为其中最重要的应对政策之一,高等教育水平势必会得到提高。对于我国来说,除了坚定继续发展高等教育的政策外,还要积极吸收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同样是对一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要取得更加突出的成果,必须抛弃闭门造车的习惯和心理,要学会借鉴和吸收国际上最先进的经验和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的社会教学尚处于如何规范的发展阶段中,很难对人才培养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需要不断改进自身所存在的不足。完善教学体系建设是国家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综上所述,作为人才培养职责主要承载者的高校教学模式是最重要的教学模式。原因除了之前论述的高等教育和社会教学的差异,还在于高校教学模式是一种传统的系统性教学模式,从小学开始到大学能够覆盖大部分人群。此外,高校教学模式又是一种选拔性的教育模式。从这个角度来看,要培养更多的全球化高端人才,应当更好地发挥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作用。我国要更加紧密地融入到国际竞争中去,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目标,更要密切地关注发达国家的发展情况,加强高校间的合作关系,将我国的高等教育融入到全球化的进程中,真正将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和我国的经济实力相结合,成为世界上先进的高等教育体系之一。

三、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探究

全球化是全球化高端人才的首要特点,外语能力以及处理涉外事务能力是全球化高端人才的重要特征。由于高校本身扮演了培养国家高端人才的主要角色,所以高校必然要能培养出符合全球化竞争条件的合格人才。

首先,全球化的因素决定了全球化高端人才必须精通外语,能够熟练地运用外语尤其是英语处理各类全球化的事务;而高校商务英语和其他传统的英语课程能够满足学生对外语的需求,有助于学生外语能力的提高。但是外语能力的高低仅仅是一个基础条件,不能够完全判断学生是否符合市场的实质需求。

其次,全球化高端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全球化思维能力和竞争意识。由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侧重于词汇、语法以及文学艺术,因此学生虽掌握一定的英语语言技能,却很难将所学的英语知识应用到商业领域,尤其是全球化的商业竞争中。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商务英语教学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商业理论和商业案例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全球化思维能力和商业意识,从而在全球化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最后,从全球化高端人才的要求来看,除了具备全球化思维和意识外,还要掌握全球化竞争的技术和能力,从而成为具有全球化竞争力的高端人才。传统的高校普通英语教学和普通商务课程都缺乏实践技能类的传授过程,高校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并不少见。因此,对全球化高端人才尤其是全球化商务人才而言,商务英语课程的开展意义重大。

从学科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商务英语与传统的学科相比较有着自身的特异性。传统学科注重基础知识的培养,所开设的内容和范围比较固定,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商务英语从实务角度出发,结合其他学科(例如外贸、金融、会计和法律等),衍生出新的学科内容,其分支非常广泛。此外,商务英语所涉及的内容每天都在变动更新,知识的更新率高,时效性强。从学科之间的关系来看,商务英语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商务英语就是“在商务领域内经常使用的反映这一领域专业活动内容的英语词汇、句型、文体等有机综合”,“英语是传播的媒介,而商务则是传播的内容,商务与英语不应是简单相加的关系,而应是有机融合”。商务英语包括英语语音、语法、词汇、语篇和跨文化知识,以及与商务有关的国际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国际合作和可交易手段,即以因特网为支持的网络通讯和多媒体技术手段。商务英语的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技能,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还应包括英、汉互译技能。商务英语这门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是在不断扩充发展的。

从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可以看出高校培养模式尤其以高校商务英语学科对其推动作用更大。同时,通过商务英语的学科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该学科的以下几个特点有益于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

第一,商务英语脱胎于传统的外贸英语类专业,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类专业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上都出现了很大的改进。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能够处理涉外事务和进行全球化竞争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普通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和普通商务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一定的不足遭遇到了一定的挑战。最简单的就是普通英语专业的学生缺乏足够的商务知识和一定的商务技能,普通商务专业的学生则缺乏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尤其是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普通英语专业和普通商务专业在全球化趋势面前存在的不足之处,需要以外贸英语为前身的商务英语专业凭借不断的完善与发展逐步发挥更大的作用。商务英语专业及其课程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所以本身就必须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培养全球化高端人才的过程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

第二,商务英语是一门开放性学科,需要不断变革与发展才有现实价值。一些传统的专业由于长期的发展和深厚的历史积累,学科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比较完整和系统,相对来说发展的空间比较有限,且和社会发展的关联性不强,这主要由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决定。商务英语这门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不同点在于它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且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地变革和完善。特别是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各种创新模式层出不穷,这就要求使用商务英语的相关人员适应外在环境的变化,在历史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正是这个发展性的特点使得商务英语学科可以不断培养出更多适合全球化竞争需要的高端人才。

第三,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专业。高校有着教学和科研两方面的功能。作为一门语言类的学科,理论性是其非常重要的特点。商务英语在经济关系中建立起来,实用性是它与其他语言类学科最大的区别之一。国际商务英语之所以兴起,本质上就是为了起到促进沟通交流、经贸发展的作用,这对从业人员的实际操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经济竞争逐渐融为一体,各种价值观、思想潮流在不断的冲击和融合,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有在国际商务领域甚至国际社会及文化交流中不断占据主流地位,才能够更好地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压力,这就对国际商务英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高端人才的要求就不限于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通过商务英语学科建设,可以培养出符合全球化竞争需要的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人才。

商务英语专业能够培养出符合全球化竞争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由这门学科的发展背景、发展趋势和学科特点所决定的。从本质上看,商务英语是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下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这个趋势还会继续保持并加强。因此,商务英语这门课程、专业乃至学科可以很好地起到培养全球化高端人才的目的。

从教学对象的角度来看,商务英语与其他专业的不同在于商务英语所面对的受众很广。高校教学模式是一种系统性的教学方式,一般传统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知识和教育经历。比如,金融工程这门复合型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数学和金融学等基础知识,并对金融工程行业有正确的理解和清晰的思维方式。因此,要从事金融工程行业的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系统教育经历,才能很好地接受相关的教育过程。而商务英语则不同,虽然同样是复合型的学科,也是应用性的学科,但是由于语言是其基本素养,相对来说,对于学生的教育要求不是很高。商务英语课程不局限于高校本身,完全可以扩散到社会中去,成为社会培训的参照物之一。所以,商务英语所覆盖的范围很广,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从培养模式来看,商务英语学科的高校培养模式和社会培养模式有一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两者在商务英语这门学科上的共同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两者都是开放型的教学模式。无论社会培养模式还是高校教学模式,都承担了相应的教学功能。同时教学内容是不断变革的经济、贸易、服务的现实基础,这必然要求社会培训机构或者高校教育部门保持开放的态度,才能更好地把握该学科的发展趋势,及时改进教学模式,制定合理有效的培养方案,从而达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其次,两者的教学对象有交叉。与其他课程相比,商务英语既适合普通的大学生,也适合一般的社会人员,很多大学生既会参加高校的课程学习,也会参加社会培训机构的课程教学。因此,两者的教学对象有一定的重复,而其他学科则很少有这样的重复。一般来说,在校学生很少参加社会培训课程。相反,很多在职人员由于工作的需要和自身条件的不足,会参加技能类的短期社会培训课程,但是很少能具备时间、精力等去高校参加系统性的课程。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商务英语这门课程可以容纳不同阶段的学生,而普通高校的学生又是其重点对象。

再次,两者的教学内容有重叠。由于商务英语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较短,很多教学内容都在不断丰富中,同时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国际商务领域的一部分,或者说从国际商务中蜕变而来,因而不论是社会培训机构还是高校,教学内容都可涉及国际商务中的普遍事务,有很多重叠。若仅从教学内容来看,很难分清楚孰优孰劣。

尽管社会教学有很多优点,但是从主流的发展模式看,还是要大力发展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社会培训对高校教学起到补充作用,这是由商务英语的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的差异所决定的。

首先,商务英语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的教学目的和意义不同。商务英语社会教学的教学目的在于传授相关语言和商务知识,以及培养处理国际商务的技能,从而培养具备一定竞争力的商务英语人群。不可否认,社会教学偏重知识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虽然这种功能在高校教学中也都能得以体现,但高校模式下的教学往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我们要充分利用高校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尽可能达到更加突出的教学效果。高校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要培养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在国际商务领域中的思维模式。要培养学生系统、完善的思维模式,只能通过高校的系统性教学模式来开展。通过准确理解和把握商务英语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基础知识及基本原理、技能训练和发展趋势,学生才能了解该学科的特点和内在逻辑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在遇到真实的事件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应对,尤其是在特定的范围内运用商务英语的原理取得重要进展。从教学目的上看,高校培养的学生水准远远高于社会培养。

高校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传“道”,即该学科的本质特点和运用方式等;社会培养模式则注重培养“术”,即直观明了的知识和技能。从对社会的意义来进行考量,社会教学主要从商业利益出发,因此所提供的教学环境或者教学材料更多要学生承担,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排斥了一部分人群;高校教学是一种公益行为,由于更多的教学成本可以由政府或社会承担,故其所追求的不是经济利益,而是如何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全方位人才。社会培训机构对教学材料的研发从市场的角度出发,通过成本核算,根据市场需要和收益情况对教学材料和方式进行改进,有一定的滞后性;高校对教学材料的研发则不用考虑市场的需求,可以从未来的发展趋势出发进行变革,有一定的前瞻性,能对商务英语学科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因此,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学术条件,都能够被高校吸纳,进而取得更大的突破。从对社会的意义而言,商务英语的高校教学重要得多。

其次,商务英语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的教学人员不同。由于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在教学目的上的不同,两者对教学人员的门槛也有所不同。两者之间最大的差别表现在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学人员不必有严格的教学背景,只要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即可,关键是要得到社会认可;而商务英语专业在高校教学中对教学人员有非常严格的要求,除了基本的学历背景,如语言、商务知识外,还要对该学科有非常深刻的系统认识,关键是要有很强的科研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人员必须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作出及时的分析研究,确保该学科的及时性。所以,高校商务英语的教学人员不仅仅是教师,同时还是科研人员。这也是只有高校才能不断丰富商务英语教学内容的原因,而一般的社会培训机构则很难达到这种要求。另外,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人员本质上是复合型的高素质跨学科人才。特别是在“商务英语”中“商务”内涵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需要能够将英语广泛运用到“商务”中的高端人才。社会培训机构的教学人才则更体现在教学的技能上,更注重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因此对商务英语学科的研发程度远不如高校。

再次,商务英语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的教学模式不同。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结构框架突出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功能;活动程序则突出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商务英语学科的特点使得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两者出现较多的不同点。由于社会教学机构的学习节奏讲究“短、平、快”,要求能在短时间内尽量传授最多的知识给学生,其教学模式一般采取“传递—接受”式,基本的教学流程就是“复习旧课——激发学习动机——讲授新课——巩固练习——检查评价——间隔性复习”。复习旧课是为了强化固有记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加强各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激发学习动机是根据新课的教学内容和目的,设置合理的情境和引入必要的活动,激发学生更强的学习兴趣。讲授新课是这类教学模式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为主,学生被要求遵守纪律,跟着教师的教学节奏和安排,切实可行地完成教师布置给他们的学习任务。巩固练习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新学的知识进行理解、运用和练习的过程。检查评价是通过学生的课堂和家庭作业来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改进和完善。间隔性复习则是隔一段时间后对之前所学知识进行的再次复习,包括再次理解和运用,目的是再次强化记忆和加深理解。

从教学原则来看,社会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力求使所传授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要对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常遇到的问题有所觉察,从而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从教学效果来看,这类新教学模式的优点表现在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非常大的信息量,能够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性和抽象思维能力,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其缺点则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短时间内所接收的信息很难真正地理解,培养的更多是一种单一化、模式化的人格,不利于具有创新性、分析性能力学生的发展,自然也就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可以很清晰地看出我国大多数的教学模式均是如此。在很多学科领域内,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培训机构均采用这种教学模式来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这种教学模式的效果非常明显,尤其是在以“应试教育”为主体的教育体制内,毕竟在以“分数”为标准判断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快速、简单的教学方式是最受欢迎的。另一方面对于社会培训机构而言,市场对其的欢迎程度主要是靠其在社会领域内所取得的成绩,而这种成绩的取得更多地也体现在“分数”上,因此社会培训机构更多地采取这类教学模式,进而宣传其教学质量和成效。同时,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培训机构为了所谓的培训效果,会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程度的改良,但是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简单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

高校对学生成绩的判断相对科学些。虽然高校对学生的测试也要参考最终的“考试成绩”,但是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考虑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会将学生的平时表现计入成绩,列入最后的评价中去,可以从某种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更为关键的是,高校商务英语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不断推动教学模式的丰富和完善,主要表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学人员开始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工作,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具体的工作实践相结合。同时,高校具备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工具,并且有条件开展一定的教学改革。无论从教学条件还是测试手段来看,要将商务英语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良,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必然要从高校教学进行开展。

教学模式是系统、完整的教学过程,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影响商务英语学科发展的最重要外部原因。社会教学对该学科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关注市场对商务英语专业的需要,从而调整相应的教学内容,令社会学员达到必要的职业水平。高校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不仅能起到培养人才的作用,同时还能大力发展如何培养人才的科研工作,将理论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并加以推广。从社会教学和高校教学两者的关系来看,高校教学是主流,而社会教学则是补充,两者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从教学目的和意义、教学人员和教学模式三点可以看出,在商务英语学科中高校比社会教学有更突出的优势,而要真正发展商务英语学科,必须要从高校教学抓起。只有高校在商务英语学科取得突破,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进而提高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因此,全球化高端人才培养与高校商务英语专业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全球化高端人才的需求是高校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动力,同时高校商务英语学科的发展必将进一步推动全球化高端人才的培养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