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从解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入手,深入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提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急需通过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需大力倡导“国内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探讨

闻亚云[1]

摘 要:经济全球化时代,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核心培养目标是造就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基本功扎实、能够满足市场诸多需求的复合型实用英语专业人才队伍,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升级。本文从解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入手,深入考察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提出的新要求,研究提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近年来,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的共识(刘仿强2013)。英语是培养全球化意识的重要媒介,而高校英语教学则是高校开展国际化教学,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内容,不可避免地受到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态势的影响。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英语专业急需通过更新观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

高等教育国际化建立在经济、科技、信息等全球化基础上,是在保留合理的本国教育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通行的高等教育制度接轨,追求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教育质量国际化、学历文凭国际化和教育服务国际化。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大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简称IAU)下的定义,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把跨国界、文化的观点和氛围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主要功能相结合的过程”(张峥嵘2012)。《教育大辞典·高等教育卷》则将高等教育国际化定义为“高等教育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单蓉2009)。就价值取向而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根本目的是人的国际化,培养满足本国和世界需求,在思想、知识和技能等方面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在经济全球化中能更好地为各自国家的利益服务。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表现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频繁,留学教育和国际合作办学繁荣。

在实践中,将国际化、跨文化或全球化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的、职能和实施过程中,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充分体现,成为各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基本途径和核心内容,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与日俱增。美国等诸多国家积极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大变化,积极倡导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校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美国制定了《21世纪外语学习标准》(Standard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21st Century)(朴玉,邹丽丹2013),并以之作为高校外语教学的重要导引。该标准将全球化意识融入具体标准之中,明确规定通过外语学习应达到5C,即交际(communication)、文化(culture)、衔接(connections)、比较(comparisons)、社群(communities)等五个目标。这充分显示出通过语言学习了解和理解目的文化的总要求,改变了以往以语言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理念,而交际及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则被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大力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同时,也需大力倡导“国内国际化”。国内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是指学生不用因为与学习相关的目的离开所居国家,也可以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并在这种教育过程中扩展全球化视野、提高国际交流的能力以及对多元化的理解能力(Wachter B.2003)。根据这一发展理念,需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具有国际化情怀的学生并使其具有开阔的全球化视野、宽广的国际性意识、开放的心态和合作精神。

二、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提出更高要求

高校英语专业是培养英语人才最重要的基地,承担着培养宽口径、适应性和应用能力强的复合型语言人才的重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高校应该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2010)。顺应这一要求,各校应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师资特长、资源优势和学生特点,结合本地英语人才需求实际,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好适应性和针对性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学校毕业出来的英语专业人才各具特色,具有不可替代性。

当前,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层面的合作交流日趋增多,国际贸易、涉外法律、国际旅游国际金融等领域的涉外部门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进而导致国内对于英语人才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而需求特点也呈现出多元化和实用性趋势。外语人才需求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单一的英语专业人才已无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用人单位非常看重英语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技能,如营销策略、财务常识、法律意识、计算机操作以及与本地优势产业相关的信息量等。在此背景下,传统的基础技能型和单一外语专业的英语人才已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市场对于单纯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量也呈不断缩减态势。若不能尽快改革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英语专业毕业生又缺乏其他专业素质,其就业压力和就业难度就会不断增大。外语人才需求已呈现出纯语言类的外语人才需求减少,复合型英语人才进一步走俏的发展趋势。目前金融、IT、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外语人才紧缺,通晓国际经济贸易、营销、管理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在人才市场上颇受青睐。近年来非外语专业人员的英语水平逐年提高,其英语水平已经可以应付日常的涉外工作。如果未来的外语人才只懂外语,不具备其他专业知识或技能背景,其职业适应能力就会很弱。用人单位往往把外语人才的综合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放在重要位置,要求员工具备与人沟通和交往的综合交际能力,而把学校教师认为最重要的外语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排在了第三和第四位。

因此,高校在设计英语专业的培养模式时,应将核心理念定位于强化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使其能够切合时代需求。不仅要关注学生文化知识和英语语言基础的强化培养,还应注重培养学生在教育、外事、文化、经贸、法律、科技等领域从事教学研究、翻译、营销、管理等工作的多元化能力。这就要求高校英语专业不能完全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培养英语人才,而应改变在英语专业授课中忽视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知识传授的观念,切实改变教学方式和手段陈旧老化的状况,改变在外语技能训练中过分强调模仿记忆,而忽视创新思维和能力培养的做法。这就要求各高校的英语专业根据自个学校特长,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特点,真正从服务地方经济和有利于学生就业的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各校可以确立的专业特色或重点培养方向,使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此外,各校也可围绕当地特色或支柱产业,联合对应的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确立专业培养方向。

地方高校作为培养当地英语人才的主要基地,其专业布局和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英语人才市场的需求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英语人才需求与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布局的顺利对接,有助于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的最优配置与英语人才需求满足程度的最大化,也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英语人才市场需求直接反映了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较为迅速;而高校英语专业布局相对稳定,在经济状况发生巨变的短时间内难以发生较为灵敏的变化,因而具有相对的滞后性。以浙江为例,浙江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已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温州民间金融改革试验区均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大国家战略举措的实施,对人才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省复合型英语人才需求总量不断扩大,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急需既懂外语又了解其他专业的交叉性人才。从人才培养目标看,省内现有高校英语专业方向共性明显,即个性不足,专业口径大、针对性不强、地方特色尚不鲜明。因此,对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必要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途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人才需求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的对接错位,会导致英语语人才结构性过剩和短缺,造成人才资源的闲置与浪费,并影响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新形势及全球化时代高素质人才需求态势,应从以下方面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进行调整。

一是明确复合型英语人才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复合型英语人才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既要精通英语、粗通一门第二外语,又要精通某个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很好地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需求。要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就要改革现有的英语教学内容,构建合理的以提高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在讲授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同时,教学内容的传授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更新,让学生了解学科当前所处的发展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是不断扩展专业选择。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三大板块,并使之有机结合。应在注重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加强对非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扩大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运用其他专业综合知识的能力。适当增设本地经济发展急需的辅修或选修课程,如管理、物流、旅游、金融、会计、法律等。在主流的英语语言文学与外贸英语的基础上,增加商务、科技、教育、旅游等英语专业细分方向。与此同时,可构建专门用途英语领域的课程,包括科技英语、商务英语、外贸英语、旅游英语、新闻英语、金融英语等。专门用途英语凭借其广阔的应用前景,把基础英语知识和诸多特殊领域整合在一起,是培养复合型实用英语人才的关键途径。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科技英语方向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应当强化培养以科技知识和英语基础知识为知识结构主体的科技英语方向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三是强化课程的应用性。制定英语专业培养规划和“3+1”型培养模式,实施定向式培养、中外合作、校企合作等综合培养方案,创建系统化的专业实践体系。引导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就业发展方向选择具体的细分方向,而高校则提供多样化的课程模块体系,辅助学生选择适合的培养课程,以增强英语专业学生差异化的就业竞争力。

四是充实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国际化元素。开设国际化课程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各高校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往往选用中国本土编辑出版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者充分考虑到我国外语学习者的实际水平,不断使英语教材中所选篇章跟上时代的步伐,相当篇幅甚至来自英美国家报刊等媒体。但这些素材缺少文化深度,对于西方人文思想经典的涉及明显欠缺。为此,在使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增加西方人文思想的教学内容,让英语教学成为学生获取西方人文思想经典的平台,既有助于学生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将有助于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品质。

五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高等教育国际化旨在培养具有全球化、国际化视野的新型学习者,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世界公民(朴玉,邹丽丹2013)。这就需要学习者在立足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全球心态,敏锐地把握全球化语境下不同文化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在认识不同文化异同的基础上,提高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教师在选材时,一方面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中西文化比较意蕴的材料,深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另一方面,可以选取国外有关中国文化的材料,使之成为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媒介。

六是提升就业能力。现阶段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缺乏。以翻译能力为例,教师的任务集中于通过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意识启蒙,学生接触到的实际操作的翻译项目则局限于课本;教师选取的能够实际接触的真实翻译工作项目较少;教学模式过于单一,部分翻译作业脱离实际语境。这一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场景中的翻译能力帮助不大。为此,应注重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的融合,提高学生的职业水平和实际应对能力。校内实训可设置仿真商务情景实训室、口译实训室等平台,来提高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实际操作能力;校外实训则可以以认知实习、顶岗实习、专业实习等方式开展活动(胡囡囡2013)。

参考文献

[1]WACTTER B.An introduction at home in context[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3(1):5—11.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c_12389320.htm.

[3]胡囡囡.高等教育国际化视域下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就业能力提升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22—23.

[4]刘仿强.高等教育国际化相关问题研究综述——基于14种高等教育类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0年(2001—2010)统计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7):8—11.

[5]朴玉,邹丽丹.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进展及其对外语教育的启示[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 (2):66—71.

[6]单蓉.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青岛大学,2009.

[7]张峥嵘.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7):33—35.

【注释】

[1]闻亚云,女,浙江海宁人,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法对比、翻译实践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