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框架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框架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被明确列为教学目标。在中国,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人以外语教师为主。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框架下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

杨 盈[1]

摘 要: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2013年发布的《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性质与目标做了新的定位。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培养被明确列为教学目标。但由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杂性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至今仍没有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位。为此,笔者以当今社会需求为立足点,以《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为依托,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进行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旨在为大英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指明目标,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位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已经日益突显。因此,国家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2013年2月,为了适应国际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新需求,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率先展开了针对大学英语教学的试点改革。《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以下简称《参考框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提高学生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学术交流能力,使他们能用英语直接从事自己的专业学习和今后的工作,在自己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交往能力;在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素质修养的同时,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修养,提升他们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以适应上海市和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2013:4—5)。《参考框架》中所提及的“国际交往能力”“跨文化交流、沟通和合作”,以及“国际竞争力”,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密不可分。

二、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为移民、旅居者、留学生、跨国企业工作人员、学生和教师,研究内容涉及移民、旅居者、留学生这一群体的文化适应;企业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训与冲突管理;学生与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测试及培养。

在国外,Samovar等(2004:303)将跨文化交际能力归纳为动机、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这种模式较为广泛地被国内外学者采纳和引用。陈国明(1989)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包含四个层面:个性力量、交际技巧、心理调适能力、文化知觉力。他将个性与心理层面引入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范畴,其研究对象主要是移民、旅居者及留学生。在中国,从事跨文化交际研究的人以外语教师为主。赵爱国,姜雅明(2003:229)为外语教学构建了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式,包括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行为能力。其中,语言能力包含语音、词汇、语法、语义四方面的能力;语用能力包含语境能力、语篇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和社会文化悟力;行为能力则包括社交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及文化适应能力三个方面。贾玉新(2004:480)则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包括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和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交际方略系统,并对每个系统进行进一步的细分,可谓当今国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所做的最详尽解析。尽管国内外已有很多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ICC)的概念做了界定,但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的、为广大大学外语教师普遍接受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不同的交际语境应当有不同的定位。

笔者通过搜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0—2013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状况做了统计:

表1 2000—2013年我国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状况

可见近十几年来,在国内跨文化交际研究领域,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研究占跨文化交际总体研究的15.9%。在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的相关研究中,涉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研究占34.2%;大学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研究占49.3%。但笔者发现其中大都是围绕大学英语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探讨,尚没有对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定位的研究。而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题,且包含“要素”为条件搜索,共有89篇文章,笔者浏览之后发现,仅有5篇文章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有关。但这些研究均不涉及大学英语教学框架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位问题。

三、ICC定位的依据及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其定位的主要理论依据是新颁布的《参考框架》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

根据《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提出的“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全球意识、知识、文化调适和交际实践四部分组成(杨盈,庄恩平2007:16)。该框架主要针对专业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其特殊性,如教学范围广,学生来自各个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课时有限,有必要为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跨文化交际能力。根据《参考框架》提出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各自专业领域的“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沟通与合作”能力,将成为今后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而这些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四个方面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ICC在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下的定位

束定芳(2012:87)提出:“大学英语教学首先要为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服务”。同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应当以社会需求为落脚点,结合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既不能笼统地以英语专业教学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标准,也不能粗浅地定位于语言综合能力与文化知识培养的简单结合。因此,笔者以《参考框架》和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为依托,将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位如下:

图1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框架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根据图1,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下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位可以被描述为:“学术交流活动中跨文化沟通、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大要素相互影响,不可或缺,为顺利进行跨文化学术交流活动服务。

(一)跨文化沟通能力

1.知识

大学英语教学中新框架下的跨文化知识体系应当包含影响学术交流的专门学术知识以及影响交际效果的交际知识体系。专门学术知识指学生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进行一般学术交流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如参与学术讲座、学术报告、学术讨论等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跨文化知识主要指交际文化知识体系,即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直接影响的文化知识体系,如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传统习俗、民族特性、时空观念、价值观念、审美观念、交际习惯等。

2.技巧

语言沟通技巧和非英语沟通技巧是构成跨文化沟通技巧的两大要素。学生需要掌握的语言技巧包含EGP(通用英语)和ESP(专门用途英语)两个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下的语言沟通技巧要求学生具备基础英语以及与自己专业相关领域英语的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语言技能。听、说能力要求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正确使用英语和符合文化的社交语言,规避语用失误,实现成功交际。读、写能力则要求学生对英语篇章结构特点和论述方式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在写作实践中避免中式英语。翻译本身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成功实现英汉语言的翻译不仅要求对两种语言句式结构特征有良好的把握,而且应当对本国和目的语国家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非语言沟通技巧包括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对交际对象非语言信息(例如:手势、眼神接触、面部表情、时间观等)的感知、正确解读以及运用非言语信息实现成功交际的一系列技巧。跨文化交际实践中有很多交际失败都源于对非语言信息的解读失误。

(二)跨文化合作能力

1.文化身份

跨文化交际中较常见的文化身份定位有三种:坚持原有文化身份;抛弃原有的文化身份,彻底改为异文化身份;超越自身原有文化和对外来文化的国际人身份(毛海燕2004:68)。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不同文化身份的人,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交际风格等都有差异,由此产生的冲突不可避免。我们认为,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下培养的跨文化交际者,其文化身份应当是在坚持原有文化身份的基础上力求突破与创新,在学术合作中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尊重文化差异,并以开放的眼光看待文化冲突,优雅地跨越文化鸿沟。

2.跨文化敏感度

跨文化敏感度作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情感维度,直接影响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对文化差异的态度及洞察文化差异的敏感度。跨文化敏感度包含自我尊重、自我监控、思想开放、移情能力、交际参与和非判断方式六大要素(Chen &Starosta 1997:1—16)。具备较高跨文化敏感度的交际者能够尊重文化差异、监控自我行为,以开放的思想和较高的移情能力去体验和理解异国文化行为,并积极参与跨文化交际活动,以非判断的方式接受并努力解决冲突。

(三)解决问题能力

1.跨文化思维能力

跨文化思维是“对文化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包含文化理解能力和文化分析能力。文化理解能力指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交际行为的差异,并寻求产生差异的文化根源的能力;文化分析能力则是对本族文化和异族文化进行比较、归纳异同的能力”(杨盈,庄恩平2007:17)。具备跨文化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学术交流中理解文化差异、解决文化冲突、实现有效交际。

2.跨文化实践能力

跨文化实践能力是综合运用所具备的跨文化知识,以较高的跨文化敏感度,发现并了解文化差异,用包容的态度跨越文化沟壑;善于洞悉学术交流中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问题,用跨文化思维分析交际失败的原因,利用跨文化沟通技巧(包含非语言技巧)解决问题,实现顺利沟通。

五、结语

针对大学英语教学新框架对跨文化交际能力进行定位,目的在于为大学英语教学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服务。然而,学术交流领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结合《参考框架》提出的“上海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由过渡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等三类课程组成”(2013:6),我们为实际教学工作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提出的建议是:与其开设跨文化交际选修课,不如将跨文化交际理念、思维融入大学英语过渡课程、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

一方面,三大课程体系的课程设置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实现有机结合。以通用学术英语课程体系为例:在学术英语听、说课程融入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在学术英语阅读和写作课程中进行跨文化思维能力训练。同时,专门学术英语课程体系的法律英语、医学英语、商务英语和工作场所英语,均可以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相辅相成、共同发展。例如,法律英语教学可渗入不同文化背景下法律体系差异的知识点;医学英语课程可以引入来自不同文化的人对人性、生命的态度差异以及相应治疗方式选择的差异;商务英语和工作场所英语更可以结合跨文化商务沟通学科的知识和技巧,运用跨文化商务沟通案例教学,让学生体会真实语境下的跨文化活动,提高跨文化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广大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当在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和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出色完成大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才的任务。

参考文献

[1]CHEN G M.Relationships of the dimension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J].Communication Quarterly,1989(37).

[2]CHEN G,STAROSTA W J.A review of the concept of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J].Human Communication,1997(1).

[3]SAMOVAR L A,PORTER R E.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5th ed.)[M].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2004.

[4]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5]毛海燕.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身份的选择[J].北方论丛,2004(2).

[6]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之目标与方向[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

[7]杨盈,庄恩平.构建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J].外语界,2007(4).

[8]赵爱国,姜雅明.应用语言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注释】

[1]杨盈,女,浙江杭州人,讲师,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外语教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