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辨能力培养视域下的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改革

思辨能力培养视域下的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改革

时间:2022-04-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辨能力培养视域下的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改革[1]李丹弟[2]摘 要:关于教学改革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改革也一直在实践着,但“思辨缺席症”这一软肋却长期困扰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对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

思辨能力培养视域下的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改革[1]

李丹弟[2]

摘 要:关于教学改革的探讨一直在进行,改革也一直在实践着,但“思辨缺席症”这一软肋却长期困扰着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当然教学模式也难辞其咎。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其次分析了新形势下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和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就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问题,本文提出发展和完善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模式的相应建议。

关键词:思辨能力;英语专业;教学模式;阅读课程

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进程日益加快的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模式的适应性问题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20世纪末,我国外语界何其莘(1999)等学者开始注意到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他们把这种能力概括为“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提出见解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以下简称《大纲》)也体现出了对英语专业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大纲》颁布、执行的13年来,全国英语专业在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批判性思辨能力方面的成效依然不是很显著。胡文仲、孙有中(2008)等学者也注意到:“外语专业毕业生人文基础很差,批判性思辨能力很弱。”他们呼吁英语专业要培养“英语技能熟练全面、人文素养深厚、知识面宽广、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较快适应各种工作的专业人才”。近几年,全面推进英语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已成为当前外语界的基本共识。要想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这一共识目标落到实处,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整个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全面审查,找到制约批判性思辨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进而探索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阅读是英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英语专业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不断发展,英语阅读课程教学面临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教育资源紧张等因素,使高校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面临更艰巨的挑战;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设备的普及等因素,又为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创造了有利条件。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对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的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进而分析了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和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就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辨能力问题,本文提出发展和完善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模式的相应建议。

一、目前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教学目标笼统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对英语专业学生阅读水平的考核标准以四个等级进行了量化,每个等级都给出了具体的要求。《大纲》所呈现的只是全国性的总体要求,而大多数高校都没有根据国家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制定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专业四、八级考试自然成了评价学生英语专业水平的刚性指标,而且当前社会也多以这类指标作为学生入职的硬性要求,从而导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即使一些教师希望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来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也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同。正因为中观、微观目标的缺乏,所以当前高校培养出的英语专业的学生普遍缺乏特点。英语专业学生缺乏自身的专业特点和独当一面的应变能力,造成了一方面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日趋困难,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又怨于招聘不到能胜任所列工作岗位的人才(林琳、单小艳2010)。

(二)师生角色倒置

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的加深,急功近利的思想也逐渐对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否有用成了他们学习的主要动机之一。对于学生而言,评价教学活动是否成功、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主要标准就是教师能否提升学生通过等级考试的能力。阅读课程的教学尤其如此,因为在大多数的考试中,阅读部分占到了40%左右。这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主要精力放在词汇、语句、段落分析等方面,而忽视了对文化背景、文章中心思想等的分析。此外,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还力求做到要言不烦,知识点讲解详细、清楚,这样的做法自然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这样,教师不是教学的主导者,而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则完全成了教学活动的被动接受者。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不肯思考、不愿动口的“依赖性学习”和“听讲式上课”习惯,缺乏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变成纯粹的考试机器。当然,这与学生的需求是分不开的。

(三)教学方法陈腐

众所周知,英语专业的英语阅读课程通常包括精读和泛读两大类型。前者重视对词汇、语法等的讲解,后者则侧重对文章观点、思想文化等的分析。但是由于精读课(综合英语)向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教学方式和模式对其他形式的阅读教学有较大影响,再加上一些教师在思想文化修养等方面也有一定欠缺,这就导致了在阅读课上,教师也常常不自觉地“自下而上”,从词到句对文章逐句讲解,逐段分析。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所要做的不是“读”懂文章,而是“听”懂教师的讲解;学生不是主动地参与阅读,而是被动地当一名听众;学生不需要发挥主动创造性思维能力,需要的是死记硬背孤立的语言要素的能力;学生所获取的多是语言现象,而不是篇章信息;学生得以训练的是分析单词、语法的识记能力,而不是理解文章所必需的快读、寻读等阅读能力。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由于过多地讲解、分析孤立的词汇、结构,学生便把阅读看成是对印刷符号的解码,将词汇结构作为理解的唯一前提,无论读什么文章均采取一种细嚼慢咽、字斟句酌、从词到句、自下而上的模式。这使得学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一词一句地细心推敲的不良阅读习惯,注意力集中于对句法结构的分析和对只语片言的理解,不善于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且阅读速度缓慢,根本达不到大纲规定的阅读速度要求(龚云娟,张俊2009)。

(四)阅读素材单一

虽然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已经成为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一些高校和教师也开始进行了尝试,但是教材编写仍然相对落后,市场流行的教材大多数是2004年之前编写的,很难适应当前教学目标的需求。再加上由于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因此虽然在教材的选用上已经出现了多样化的趋势,而且推出了必读和选读素材,以适应教学和学生的多样化需求,但是我们发现,不论选择什么样的教材,教授内容是趋于一致的,即学习内容与英语等级考试的要求相一致,侧重词汇、语法等技巧的零散语言点讲授,忽视整体思维训练。另外,教学课时不足、学生主动学习兴趣不高等因素也限制了选读教材的利用度。这种偏窄的教学文献选用自然造成学生缺乏对西方文化的系统了解,进而导致他们在阅读和运用英语的时候偏重字面意思解读,难以迅速理解一些约定俗成的内容,例如,没有读过圣经的学生就很难理解a Judas kiss“犹大之吻”是用来比喻“口蜜腹剑、阴险的背叛”的。如果连文章的基本内容都不能“吃透”,又何谈对此“思辨”呢?

二、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培养思辨能力的可行性和面临的困难

(一)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可行性

1.师生素质和观念的改变

正如上文所述,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已经有了非常充分的认识,因此为克服上述不足的教学模式展开了积极的探讨和实践。同样,学生的认知也在逐渐发生转变,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再把通过等级考试作为学习的唯一动力。这使得新型教学模式的施行具备了实施的前提。

2.现代化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的发展和普及

教学设备是教学开展的物质基础。随着各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视、听、说教学设备日益普及,现代化的网络教学技术也日渐成熟,这既为教师查阅资料、开展教学提供更加丰富的渠道;也为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进行课外阅读,并及时向教师反馈阅读效果创造了条件;更为师生有效互动,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提供了便利。

(二)新型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模式实施的困难

1.高校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与教学资源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据统计显示,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招生规模增长迅速,已经连续多年高居各专业本科招生的第一位。但是我们发现,能够为英语教学配备适合现代教学需求的师资和教学设备的高校仍然不多。这自然会为一些基于现代计算机设备开展的教学活动带来不小的困难;同样,也给高校英语阅读专业教学理念的转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仍然难以克服英语专业学生缺乏特点的问题

正如市场营销专业要确定市场一样,如果我们培养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具备相应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具备一定的特色的话,那么招生规模的扩大并不必然给学生的就业带来困难。但是我们仔细分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培养计划就会发现,有特点的学校并不多,各个高校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基本趋同,很多具有特色的学校也是如此。

三、改革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模式的建议

(一)继续突出“提升学生思辨能力”的教学目标

诚如一些分析所显示的,学生要了解国外先进的文化知识、科学技术、风俗人情等内容并不一定要通过英语阅读来进行。但是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进行阅读课程学习更多的是为了熟练地掌握英语,进而通过英语这一交际工具,批判性地、创造性地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要求英语专业的阅读教学要将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作为第一目的。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进行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要培养自身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充分利用学习资料、适时调整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还应通过合作式的阅读讨论活动,使自己获得其他人对同一阅读材料的不同反馈信息,从而加强对阅读材料的深入理解,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分析和综合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二)扩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平等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二者在教学目标的实现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改变教学目标和培养方式,首先要转变这二者教与学的观念,即教师和学生都要摒弃以通过英语等级考试为主的教学观念,形成以“提升自身阅读能力、养成终身学习习惯”为主的教学观念。而要实现这一转变,就需要减少教育行政等部门的干预,扩大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权。除了课时总量的规定,教师和学生有权对课时的运用、教学文献、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进行选择。只有这样,教师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学生也才能摆脱应试的指挥棒;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实际需求和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三)调整英语专业阅读课教学文献

我们不妨尝试在英语专业阅读课中把语言习得和知识积累与思辨训练结合起来。例如,美国大学新生的阅读与写作结合的教程Side by Side:A Multicultural Reader针对美国社会特有的多元文化现象,为学生提供了比较系统的反思美国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丰富文本。该教材的六个单元主题包括:①Childhood:Growing up in the U.S.A(反映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在美国的成长经历);②Selves:True Colors(关注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人对文化身份的追求);③Language:Our Words,Our Voices(考察语言对文化和行为的影响);④Jobs:Dollars and Dreams(展示不同文化背景的美国人对“美国梦”的追寻);⑤Prejudices:Tears in the Rainbow Fabric(探讨种族歧视的负面影响);⑥Side by Side:the Sum of the Parts(讨论美国特有的个性和多样性)。每个单元由10篇选文组成,每篇课文后均设计了阅读理解、词汇、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方面的练习。从文体和写作技巧的角度看,该教材的选文覆盖了9大类别,包括:Argumentation,Cause and Effect,Classification,Comparison,Definition,Description,Example and Illustration,Narration,Process Analysis。(Wiener,Bazerman 1993)不难想象,通过这样一本教材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不仅在词汇、阅读理解、写作技巧等语言习得项目上有很大的长进,而且对美国的多元文化民族特性也有了系统和深入的反思,思辨能力由此得到有效提升。从美国大学的读写教材中我们可以获得有意义的启发。我们可以按专题阅读的方式为学生编写英语专业阅读教材,如“个人与社会”、“男人与女人”、“人与环境”、“多元文化”等。这样英语阅读课的信息量将大大提高,学生通过阅读,培养跨学科的视角,在关于当代人类文明的重大主题上形成自己的思想,批判性思维能力与语言驾驭能力由此得到同步提升(李莉文2010)。

(四)丰富、完善学生英语阅读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

检测学生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状况,有很多方法。传统的检测方法一般是在阅读材料后面设置若干选择题,让学生在多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答案。利用这种方式获得的检测结果不一定全面、准确。因为学生的选择往往存在偶然性:读懂了未必能选对;选对了未必了解全文大意。所以,应当提倡检测方式的多样化。阅读是语言输入的过程,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与人交流。教学中应强化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转化。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让学生口头或书面复述所读内容、概括材料大意等方式来检测阅读成效。同时为强化阅读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可以设置主观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针对所读文章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来训练其思维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交换阅读笔记等活动,让学生们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达到开阔思路、取长补短的效果(盛婧2008)。当然,最为要紧的是建立相应的考核档案,以求达到考核的公正和公平。

(五)加大对英语专业特色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从当前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来看,“以英语语言文学为本,通过讲授语言学和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和阅读欣赏能力,以不变应万变”,是大多数高校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做法。但是我们应该知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对学生的其他专业知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趋势,高校英语专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的学校特色配置具有专业特色的阅读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前景,也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龚云娟,张俊.对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教学的思考[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87.

[3]何其莘,殷桐生,黄源生,刘海平.关于外语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24—28.

[4]胡文仲,孙有中.突出学科特点,加强人文教育[M]//孙有中主编.英语教育与人文通识教育.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38—146.

[5]李莉文.试析英语专业技能课程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关系[J].中国外语,2010(6):72.

[6]林琳,单小艳.试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阅读课程的教学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173.

[7]盛婧.“零课时”教学模式与英语阅读教学[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14.

【注释】

[1]本文系浙江工商大学高教研究项目(编号:xgy1131)研究成果。

[2]李丹弟,男,湖北宣恩人,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认知语用、英汉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