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形思维图式与模式

完形思维图式与模式

时间:2022-04-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完形思维图式与模式1.关于图式1.1.图式的概念“图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内容图式指文章的内容范畴,又称主题图式。从写作思维学的角度讲,图式理论能够揭示写作思维的内在规律和过程。所以,揭示图式的特征,对于建立写作思维理论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现代科学写作思维理论。

第三节 完形思维图式与模式

1.关于图式

1.1.图式的概念

“图式”是由康德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图式一词由德文Schema翻译而来,也有人译为“格局”。原意为“图解”、“略要”之意。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家们以及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图式概念引入心理学。1932年德国心理学家巴特利特(Bartlett)在《记忆》一书中又对“图式”进行了新的解释。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图式概念获得了更丰富的含义。现代图式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当计算机、控制论和信息论深入到心理科学,使心理学中关于人类知识表征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后出现的,并被运用于研究阅读、理解等心理过程。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一种知识结构。包括过去反应和体验形成的指导以后知觉与评价的知识体系,图式是以存储的一般概念为基础的。图式可以表征不同抽象水平的知识,即使同一概念也有不同层次的抽象。因此,一个语义网络的知识,可以通过概念间的不同等级排列被镶嵌在图式中。这就是现代图式理论对图式概念的一般看法。图式以一般期望的形式存在,并且通过引导个体的知觉、记忆和推理过程来预测和控制社会事件。安德森认为,人的心理很快能从环境中提取出若干特征之间的关联,并且围绕这些关联建立范畴(即图式——作者),而且这种范畴并没有清楚限定的界限。范畴的本质由一系列典型的特点来确定,但并不是任何该范畴的成员都具有与范畴相关的所有特征,拥有该范畴特征越多的事物,则越像该范畴的成员。可见,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它要说明的是知识是怎样表征出来的,以及对于知识的表征如何以其特有的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应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Rumelhart,1980)把图式称为认知的建筑块料(或“组块”),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要素。他认为图式理论基本上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的理论。所有的知识在头脑中都是被安排到一定的单元中,这些单元就是图式。根据鲁墨哈特的理论,图式是由过去的经验和背景知识组成。人脑中储存着各式各样的图式,按情景分门别类地组成图式网。图式一般分为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指读者以前所学的语言知识,即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内容图式指文章的内容范畴,又称主题图式。修辞图式指篇章结构知识,即辞章知识。

图式理论认为,无论采取哪一种信息加工模式,都必须兼用以上三种图式。这三种图式在读者的阅读思维中构成图式网络,起着“过滤屏障作用”,决定着信息的加工与取舍。文本输入的信息通过层级最恰当的图式进入,进而将嵌套它的更高层图式激活,这样信息就不断自下而上地加工。如果这些信息与预测吻合,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就会促进二者的同化;而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资料驱动则帮助读者做出敏锐的反应。

现代图式理论与皮亚杰图式理论之根本区别为:皮亚杰将图式视为认知结构,而现代图式理论将图式作为知识结构来看待,从而导致两者在许多看法、问题上的分歧。首先,从图式的产生来看,皮亚杰认为,最初的图式是先天的;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是通过一段时间对环境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而学会和获得,即图式具有后天获得性。其次,从图式的发展来看,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与发展是通过同化、顺应而实现的;现代图式理论则认为,图式的变化与发展的途径为附加、协调、重构。附加是指知觉某一事件或理解某一情况后,头脑中就会留下理解的痕迹,这些痕迹构成了提取的基础。附加可以在量上扩大认知图式,但不会产生新的认知图式。协调是指由于从新的经验中获取信息而使概念不断精确化和完善化。协调可以使图式得到调整发展。重构是指图式的创造,它包括摹制(patterned generation)和图式归纳(schemainduction)。摹制是指通过修正的手段复制旧图式来创造出一个新图式。图式归纳是指,如果某种图式和时空完形重复出现,这个特殊完形就成了一个有意义的概念,于是这个完形便构成了一个图式。再次,从图式起作用的正确与否(积极、消极)来看,皮亚杰所指的图式所起的作用是积极的;现代图式理论所指的图式所起的作用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

综上所述,现代图式理论是关于知识的理论,即知识如何被表征,知识表征又如何促进对知识的应用。它强调内外信息相互作用,既看到外部信息对图式的影响,又认识到过去知识经验的重大作用。图式是一种积极的动态过程。也就是说,图式是人脑中存在的整体以及有关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即一种“知识结构块”,它由许多相似的事件或相似的信息构成,而一旦某种图式形成,交际信息的处理便倾向于通过该图式进行。从这个角度看,写作完形思维过程就是通过图式整合内外信息的过程。写作主体只有建立起写作的知识结构图式,才能实现完形思维,根据需要组合信息,完成写作构想。

1.2.图式的特征和功能

我们知道图式与人的知识经验有关,在人认识外部世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写作思维学的角度讲,图式理论能够揭示写作思维的内在规律和过程。所以,揭示图式的特征,对于建立写作思维理论极为重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现代科学写作思维理论。

1.2.1.图式的特征

现代图式理论认为,图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般性、知识性、结构性、综合性、可变性与主动性。

一般性是指图式是从个别中抽取出来的,具有普遍意义,易于迁移。从写作思维的角度来看,图式的一般性特征,就是写作思维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例如,新闻“六要素”的图式,是从种类繁多的新闻写作中抽取出来的,适合所有的新闻写作。因而,它对所有的新闻阅读、写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而小说的图式则是人物、情节和环境,这不是一部两部小说,如《红楼梦》、《活着》里的人物、情节和环境,而是所有的小说共有的普遍性的图式。

知识性是指图式是一种关于人的知识如何被表征,以及这种表征方式如何有利于知识应用的理论。图式所表征的知识可以从一个词的意义、一个句子的组成成分、文化背景、理论观点到思想意义不等。如前例,人物、情节和环境图式就是关于小说的知识,不具备这些知识,就不可能阅读理解小说,也就更不可能写作小说。

结构性是由知识的结构性决定的。图式中的各个知识环节、各个知识点之间按一定的联系组成一种层次网络。同时,图式又是一种等级结构,一个图式可以被包含在另一个图式中。例如,关于小说的知识图式被包含在文学图式之中,文学图式被包含在美学图式之中,这种等级结构构成了系统的知识网络,能够产生由此及彼的迁移。

图式的综合性,即图式表征的是人们所有的知识,这些知识将分门别类地组成一个个的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就是图式。按图式所表征的知识的不同性质,可将图式分为描述性、陈述性和策略性。这三种不同类别的图式组合到一起成为一个综合图式。正因为图式具有这种综合性,才具有应用性,从不同的方面为阅读理解和写作表现提供合适的图式。

可变性是指图式随着经验的增加和知识的更新而不断变化。图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种新经验的发生,就意味着旧的图式发生变化,需要改造;一种新知识的接受,也就意味着原来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旧的图式也就随之变化。例如,在一个特定的时期,散文图式就是抒情,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散文趋向于思考,一种新的散文知识结构产生了,旧的散文抒情图式也就发生了变化。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图式固定不变了,也就意味着他的智力停止发展了。但是有研究(Read 1983年)表明,当图式建立起来之后,主体通过各种渠道——思维、行动、记忆来坚持图式的正确性。图式的建立相对来说不是很难的事情,一旦图式清楚地建立起来,要改变它却并不容易。图式的改变要比图式的建立需要更多的事实。改变图式困难的原因主要有:第一,从具体事件或具体事例中发展起来的图式,要比从抽象的数字、描述发展起来的图式更难改变。因为实践出真知,从实践中建立起来的图式很难被改变。相对来说,从教育观念、抽象认识中建立起来的图式,只要实践事实和图式不符,就很容易改变。第二,当出现与图式矛盾的信息时,我们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消化、接受不同的观念。由于时间的限制,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不同的信息,于是倾向于坚持我们已有的图式。这就是为什么新思想、新观念、新事物一开始都会受到限制,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接受的原因。例如新散文出现后,很多人认为这些不是散文,因为他的头脑里抒情散文的图式是判断的依据。第三,即使有充足的时间允许我们去思考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由于思维不是对所有的信息都公平,从而成为图式改变的阻力。这里就涉及写作主体的主观意志、兴趣爱好以及习惯等等方面的问题。

主动性是人的主体性的体现,也是人认识外部世界主动性的体现。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任何图式的建立,都不可能是先天的,而是在后天经验和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切随实践而产生的东西都必须符合实践的需要,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图式也不例外。它既然是后天形成的,就需要发挥主动性,积极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适应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同时,图式一旦建立,就会主动发生作用,去同化外部信息、整合心理信息,实现认知目的。

1.2.2.图式的功能

图式的功能表现为——建构功能、推论功能、整合功能、迁移功能、搜索信息的功能。

建构功能: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古德曼认为,学习是构建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之中,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构建新的理解。进言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利用图式从客观事物中抽取出其特点、本质或者基本的东西,并构建起它们之间的联系。写作思维就是要通过图式把很多心理内容组合起来,建构其内在联系,实现完形目的。

推论功能:人们可以利用图式变量间的内在联系,推测出那些隐含的或未知的信息,因为它们对知识的获得或理解起着重要作用,这是根据知识网络结构的特点进行的。由此及彼进行推论是思维的特点,思维之所以能够由此及彼,是通过图式实现的。可以说,这是完形思维的内在基础。

搜索功能:利用图式形成目标指向性,或作出预测,从而积极主动地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人在阅读过程中会形成各种“思维组块”,汇成有效的认知结构。当他面临问题时,就在已有认知结构中搜索与解决问题有关的思维组块,借以分析、比较、综合,达成知识的沟通和应用,导致问题的解决。在继发思维过程中,思维的搜索就是为完形思维提供条件。

整合功能:人们把新输入的信息纳入图式的框架中,与相应变量联系起来,使变量具体化、融为一体。这种功能就是完形思维的具体表现,或者可以说,完形思维就是通过图式的整合功能实现创构目的的。

迁移功能: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和理解的获得或形成产生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心理学上把已获得的知识、情感和态度对后续学习活动的影响,或者后续学习活动对先前学习活动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图式可以利用相似关系,由此及彼,认识另外的事物。类比方法就在于唤起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或经验表象,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提供一个相近的表象,实现知识或经验的迁移。在完形思维过程中,已有的写作经验对于完成新的写作活动有很大的影响。成功的写作经验就会引导新的成功,失败的写作经验就会引发新的失败。所以,开始学习写作,就需要正确的引导,避免挫折和失败。

1.3.运用图式理论指导写作完形思维

所谓“写作图式”,就是一个人头脑中有关文章的所有知识经验有机结合而成的心理结构,是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文章的“标准样式”,是一个人对其所接触的所有文章的内容、形式和写法的抽象和概括。它不是先天的存在于作者的大脑之中,而是存在于已有的文本中。作家写进作品的不仅是丰富的社会内容和他对这些内容的主观体验,还有自己对文章规律的认识和理解,自己所掌握的写作技巧。读者在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不仅了解了作者所写的内容,而且也在头脑中形成了“文章是什么”和“文章怎么样”的知觉印象,这印象就是“写作图式”的雏形。

写作图式的形成可以分为五个环节:

阅读分解——引发辐射思维——写作图式来源于阅读、感知、分解文章。

定向积累——筛选思维结果——集中一个方向,不断积累经验和范例。

触发作文——思维结果应用——根据积累的经验和素材,构思创新作文。

评改再读——二次辐射思维——以自评、互评形式,寻找作文优点和缺陷。

激励创新——升华思维——再激写作兴趣,反馈、完善“写作图式”。

在无数次“阅读——写作——阅读”的双向迁移运动中,阅读和写作形成了互相补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在循环的每一周期,写作者头脑中的“写作图式”都得到进一步地修葺和改进,达到更为完美的程度。

1.4.图式在完形写作思维中的作用

图式是在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写作图式的建立,首先是来自于阅读实践活动,其次来自于写作实践活动。对文章的意识,是从小时候的读书开始的,随着阅读的继续,读者所接触的文章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他就会用头脑中已有的写作图式来吸收接纳(理解)、丰富这些写作图式,一旦在头脑中形成并牢牢地被固化于心理结构当中,就成为作者写作时所努力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指向性对写作过程中的所有行为(立意、选材、布局等)都发挥强有力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1.4.1.图式为作者感知、阅读、获取信息提供了内在模式

心理学认为,人们感知外部世界、阅读理解作品就是运用心理图式同化外部世界和作品的过程,所以,图式直接影响对信息的选择、编码和提取。

图式影响对信息的选择。一个人内在的图式是在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来的,本身就成为认识世界的方式和习惯,他只能够认识到自己知识结构范围内的事物,例如一个印第安人总是把自己眼中的一个望远镜,认作是一个号角,因为他心中储存的只有号角的图式而没有望远镜的图式。

图式对信息编码有影响。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接触到一个事件,他会马上按照新闻的写作图式对事件信息进行编码组合,写出新闻报道;而一个从事小说写作的人则会按照故事的发展过程进行编码,这就是因为各自写作图式不同的缘故。

图式对信息提取的影响。同样一个信息,文秘人员会从中提取到影响仕途的价值;而一个文学家则会提取出一个悲剧故事;一个科学家可能会提取出一个重大发现,这都是因为内在图式不同的关系。

1.4.2.图式决定写作主题完形、基本内容完形

首先,写作主题的完形主要是由写作主体的思想、世界观图式起作用。主体所获取的关于他人的许多信息,可以用多种方式加以建构和解释。在将所观察到的信息赋予意义时,信息接收者主动地将一些意义强加于该信息,此时,信息对于个体感知过程才有意义。根据这种观点,写作完形思维对于思想主题的完形建构主要是通过原来的思想图式实现的。

其次,写作内容的完形构成与图式处理信息的特点有关。我们根据图式与信息的关系,将信息分为三大类:与图式一致信息(能验证图式);与图式不一致信息,即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与图式无关信息,既不与图式一致,亦不与图式矛盾。实验表明,内在图式与接受的新信息一致,容易实现组合完形,同时,人的心理又有喜新厌旧的特点,与图式不一致的现象有时能够产生好奇心,也会被组合,成为记忆的对象。

再次,图式在完形思维中可以通过推论完成写作基本内容的建构。写作思维的特点就在于1+1可以等于3或者无数可能性。这是因为当根据某一图式去加工关于某人的信息时,如何解释这些信息,取决于图式所包括的知识及信念,从而确定信息的意义。这一图式会成为进一步推理的基础,主体会根据图式使实际获得的信息扩大,或者说“添加”。在推理过程中,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利用可得到的信息,而且在所需信息处,能根据图式“添加”新信息,即图式具有提供所需信息的作用。例如一旦某人归入某类的线索被抓住,于是就将此人归入某类,接下来便是推论此人具有该类其他人所具有的特征,而不具有他头脑中有关此类人图式中所没有的特征。这种归类有助于主体处理问题,不必对每个具体刺激予以反应,相反,只需要注意同一类别人中的重要事情,而忽略细微的变化,这就简化了认识过程。

图式理论可以解释完形思维中的很多问题,但是,图式理论还处于试验阶段,目前主要应用于对阅读理解的研究,而它与具体的写作活动的联系,特别是它在完形思维中的作用,则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2.关于模式

2.1.模式的概念

模式这个词的意义很广泛,在心理学、数学经济、工程设计等领域更是常见。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看。

首先,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就是刺激的组合。

其次,从计算机编程角度看,模式,就是在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和理论化之后所优选的代码结构、编程风格及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

再次,从工程设计角度看,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方法论。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再重复相同的工作。所谓模式,就是得到很好研究的范例。

由上述从不同角度对模式含义的界定,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领域逐渐成熟的时候,自然会出现很多模式。模式的形成一是与问题有关,它可以解决问题。模式不能仅仅反映问题,还必须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二是它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正确的,而且是获得成功的范例,可以模仿、可以学习。三是它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中的东西,是可以对人的思维产生影响的模式。四是它能够满足人的审美需要,简洁美观。

在写作学里,我们认为,写作模式,是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范例,是写作经验的积淀和总结,是用某种简化的方式来表达真实、复杂事物的一种结果,模式的表达工具是文字、字母、线条等符号。模式就是一个“范例”,经常使用的范例就是模式(Pattern),由此可见,模式是人脑在有限时间内把握和认识外界的方式。而人脑对处理模式的能力也非常高超,人可以在几百张面孔中一下子辨认出所熟悉的脸来,就是一个例子。因为熟悉的脸就是一个经验模式。其实,从词典的解释看,模式,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这种标准形式或者样式就是一种社会规范,要求一般人都能够模仿和遵循。

简而言之,在我们处理大量问题时,在很多不同的问题中会重复出现一种性质,它使得我们可以使用一种方法来描述问题实质并用本质上相同,但细节永不会重复的方法去解决,这种性质就叫模式化。模式化过程是把问题抽象化,在忽略掉不重要的细节后,发现问题的一般性本质,并找到普遍使用的方法去解决的过程。模式的基本特点是在解释任何现象时,撇开其具体内容和单纯的因果关系,只注重寻找和描述其结构,即构成这一现象的内部各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一现象与其他现象之间的关系。

图式和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同的。例如Athey(1990)在研究了2—5岁的幼儿是如何在特定的行为模式的基础上活动之后,指出每种模式都是一种图式,并把图式定义为“一种重复行为的模式,在这种行为模式中经验被同化并逐渐协调”。Athey根据行为图式的特征给它们命名,并发现许多行为图式有一致的地方。例如,一种图式之所以被称之为“垂直图式”是因为它与上下运动相关。

但是,图式和模式是不同的问题,也是不同的概念,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简单地说,图式是一种心理知识结构体,是在认知过程中发挥作用;而模式是在处理问题过程中形成的经验范例,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发挥作用。

2.2.写作模式的分类

人们对写作模式经常采取一种否定的态度,比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五年”,追求创新、出奇、与众不同,嫌弃模式守旧、雷同。可是,只要我们仔细想想就会明白,任何写作都不是旁若无人的自我标榜和独白,而是一种对话交流活动,它需要相对稳定的交流模式,才能达到较好的交流效果;如果交流方式不断翻新,旧的方式还没掌握熟悉,新的方式已经粉墨登场,这样确实可以造成让人眼花缭乱的喜剧效果,但却难以发挥很好的对话交流作用。尤其是在今天这个需要快速传递信息的时代,为人们寻找通用的对话交流模式,让人们用最经济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更加强烈。当然,强调模式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和抹杀创新,而是向人们指出,任何一种创新都是在一定模式基础上的变化、改造,都以一定的模式作基础,没有模式作背景,就谈不上创新。具体来说,你想进行某种文体的创新,你的写作必须有此文体的模式作基础,如果你没有特定文体模式的训练,不懂特定文体的常识,提起笔来随心所欲乱写一通就认为是在创新,这种创新是廉价的,没有意义的。因此,无论是为了对话交流也好,为了创新也好,对于模式的研究和掌握都是必要的。河南大学温振宇先生1988年出版的《章法学概论——论诗文著作结构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在文体模式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努力,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写作模式,根据语言的不同可以分为三大类:理论语体模式、实用语体模式和文学语体模式(或者用文章的分类方法,分为理论文章、实用文章和文学作品)。

写作模式是建立在语体基础上的,而语体则是语言在具体应用于社会生活特定领域时形成的,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需要运用不同的语言,于是就形成了理论语言、实用语言和文学语言。虽然语言运用于不同社会生活领域,但都遵守语义学和语法学的要求,建立在基本的语言文字修养即字、词、句的功夫之上。一般写作掌握三千常用字即可。据数理语言学运用电脑统计,《毛泽东选集》四卷用字2 981个,老舍的《骆驼祥子》用字2 413个,就连《红楼梦》也只用了4 200个字。优秀作家总是从音形义三方面挖掘字的潜力,创造以少胜多的效果,因此不必用字太多。词是字的不同关联与组合,关联组合的方式越多,字的效率越高,作者的创造力越强,因此,词是多多益善。拜伦用词8 000,莎士比亚16 000个。总体来说,单音词一般是动词,表达简洁有力;双音词量大,匀称稳重;三音节词显示内中感情跌宕起伏;四音节词庄重大方,内涵丰富,如成语。句子只有三十余种。泛而言之,实用语体都是通用字词,理论语体涉及专业术语,而文学语体运用字词最广,也最讲究变化和个性化。

理论语体模式又可以称为文章模式,实用语体模式分为公文模式、新闻模式和应用模式,而文学语体模式又可以称为作品模式。在社会功能上,理论文章是为社会思想和科学世界服务的;实用文章一般是直接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文学作品则是间接为社会服务,而直接作用于个体生命及人类整体生命的内在精神世界。在思维过程中,理论文章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规律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内在属性的认识和解释;实用文章以写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以及真实思想认识为根本,遵循社会规范;而文学作品则必须写真实的个性心理感受和情感世界。在写作心理上,理论文章以思考与推理为主,实用文章联想多于想象,而文学作品则相反。理论文章反映思考的结果、科学实验的结果,追求思考的真实和科学实验的真实,语言要哲理化、科学术语化、逻辑化;实用文章是一种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中客观事物的组成篇章的语言形式,内容要求真实,是社会实践的工具。语言最重准确性,要求单义词,还要求鲜明、生动。文学作品是以文学手段塑造形象以表现作者内心世界及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语言最重形象性,要尽可能使用生活语言,作者叙述语言要生活化,人物语言要个性化。如诗歌的语言,基本要求多义性、跳跃性、可感性和音乐性。最根本的是,文学语言要表现作者个体的经验感受,培养语感即所谓言语知觉——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后面的事物。

通过三大类基本写作模式的特点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写作模式的形成是由于不同社会生活中的表现需要决定的,这种需要形成了不同的语体,不同的语体形成了不同的写作模式。

2.3.模式在完形思维中的作用

从纷乱现象到序化模式的形成,是一个从具体到一般的过程,也就是抽象的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模式产生出来。模式一旦形成,就对个人的思想和表现产生一定的作用。因为,其一它是经验的产物;其二它是对问题的解决方案,而且是成功的解决方案;其三模式可以反复使用,提高效率。

尽管模式有一定的价值,不论在学习还是在写作中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在写作学界有人不赞成模式的提法,认为呆板机械,束缚作者,还以八股文为例,证明写作模式的提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八股文在训练封建社会官员的公文写作能力上作用很大。问题出在封建政治独尊八股文,压抑了科学文化方面文章的写作。应该说,极端否定模式的看法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说没有正确理解模式的含义和要领。任何写作可以说首先就是按照某种模式去组合信息,表现思想感情,没有这种模式,就不可能写出某类文章。因为,每种文章都有特定的要求和结构,只有按照这种模式规定去写作,才能使作品获得社会的认同。写作需要模式,整合人的心理内容需要模式。只不过写作时只套用一种模式,不对模式进行必要的变形、改造,就会导致作品失去新鲜感,缺乏吸引力。如果作者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抛开模式的束缚,发挥创造力,不断创新模式,就会写作出适应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优秀作品。

对于任何一个写作主体的任何一次写作来说,写作模式都是有着巨大意义的,通过模式的应用,可以将信息从无序变为有序,模糊变为清晰。“模式”并非“样板”,模式给读者一种井然有序的感觉,而不是死板。通过分析模式,读者可以更好地对作品进行把握,既有利于作者观念的传达,也有利于读者从模式之内和之外分析出自己的观点、立场。因此,这不仅不会限制作者,相反,这是“创造性起飞的地方”,因为这给了作者一个参考的平台,正好保障了作者在第一时间及时、快速反应的能力。模式在完形思维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写作模式决定了完形思维的基本形式。在写作思维中存在三个基本思维形式,即文学形象思维、理论抽象思维及社会实用思维。这三种思维形式虽然在整体写作思维中都发挥作用,但在写作模式决定之后,分工就比较明显了。在记述、描写、抒情类写作模式中,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在议论类写作模式中,抽象思维就成为主要的思维形式;在实际应用写作模式中,实用思维即社会思维就占据重要地位。

其次,完形思维的信息序化是通过写作模式实现的。完形思维阶段,就是要完成写作思维内容的形式构造。按照完形心理学的观点,形式就是内容,思维过程就是形式消灭内容的过程,就是把内容化作有表现力的形式的过程。模式是写作思维的形式要素之一,是一种具有大致轮廓的整体形式,是完形思维整体构想的思维范式。文体的选定,就使得思维内容有了组织、序化的模式。完形思维的信息序化就是实现思维的前后联系,是事物内在联系的反映,同时又是文章组织构成规律的反映,既体现着写作内容本身的特点,又体现着写作思维主体创造性的特点。既可以按照自然顺序组织,又可以按照主观情感的规律人为组织顺序。要实现这个序化过程,就必须明确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以此为线索,实现写作内容的系统序化。

模式是写作思维的形式或者形状结构。在思维主体对思维对象的思考成熟之后,以什么形式来表现就成为思维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特定的思维对象需要特定的写作形式。文体模式进入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个体思维进行规范,要求写作思维主体按照社会已经约定俗成的文体模式来传达自己的思维结果。写作思维的主体必须了解并掌握文体形式的特点及要求。只有掌握了各种文体模式,由简单的形式到复杂的形式,由严格限定的形式到自由创造的形式,才能有序进行并且完成写作完形思维过程,创造社会乐意接纳的文本。否则,写出来的文本就不被社会接纳。

文章体裁是由文章对社会的作用、功能以及阅读对象而约定俗成的,任何写作者都必须遵从社会的文体规定或约定俗成的样式来组织思维内容。所以,选择文体模式就是完形思维的工作。同时,文体只是一个大体的模式,每一文体的社会规定或约定俗成也只是一个大体的规范,并不是绝对不能改变的。所以,写作个体根据写作对象的特点和自己的需要,在基本样式的基础上还可以发挥个人的形式创造。写作在完形思维阶段,并不是机械地照搬文体模式来组织材料,而是有着广阔的创造天地。

总之,模式在写作思维中的作用是非常突出的,学习写作,首先要学习写作模式,模式是思维的有力的工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